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主要思想及主要内容

时间:2022-07-05 11:0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主要思想及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主要思想及主要内容

 

 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思想及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质量和科学文化涵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创立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致,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色。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涵养的形成与展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确立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根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涵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张开思想,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拥有适应实质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正确掌握语文教育的特色

 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色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想张开等方面的影响,在授课中特别要重视培育优秀的语感和整体掌握的能力。

 (三)积极提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涵养,是培育学生主动研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路子,应该积极提议。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涵养。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直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 1~2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表达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依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神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浸透,融为一体,重视语文涵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后全面完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四、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育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味,培育合作精神,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广博,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敬爱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加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优秀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4.在张开语言能力的同时,张开思想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立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渐渐养成脚扎实地、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一般话。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必然的速度。

 7.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优秀的语感,重视感情体验,张开感觉和理解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简略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8.能详尽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依照平时生活需要,运用常有的表达方式写作。

 9.拥有平时口语交际的根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沟通,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办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三)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总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主题思想与内容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 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

 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题思想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

 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式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思想及内容 一、课程思想 道德与法治学科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二、课程性质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二)活动性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三、课程框架 道德与法治的框架设计,以生活为经,以学生的内在发展为纬 ,贯穿本框架,设计的线索主要有以下两条。

 明线:生活叙事的时间逻辑 生活领域的空间布局(教材呈现) 暗线:新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成长中的发展性问题(主题呈现) 四、课程内容: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二)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四)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科学课程标准》的思想和内容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儿童早期的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一、《科学课程标准》的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种科学学科素养是指:知道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其中要明确科学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端正负责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探究能力上的。

 1.科学探究兴趣。即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评价体系。由亲近科学到体验科学,最终发展为热爱科学。

 2.端正负责的科学态度。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这体现了科学课程的活动性和实践性。这种科学态度的培养,强调的是在活动中学科学,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与生活中实际应用相联系,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实际解决问题的尝试,这也是科学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3.课程的实施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能力包含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语言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才能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

 二、《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这种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上,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

推荐访问: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主要思想及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 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