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设计内容,供大家参考。
菊隐牡丹显,独爱妙清莲
——《爱莲说》教学设计 徐倩研修组
冯燕 【 课程标准 】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17 课,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 教材分析 】
《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五篇文言文,七年级下册前三单元中学习了二篇文言文一首乐府民歌。作者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其文章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此文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佳作,旨在托“莲”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名利追逐的事态的鄙视和厌恶,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美德。
【 教学设想 】
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本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 教学目标 】
1.学生自读自译自悟理解文意,在不断朗读赏析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托物言志衬托手法的运用,学习莲花高洁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 教学重点 】
朗读并背诵,能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 教学难点 】
通过对莲花形象的品读归纳莲的品质,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 教学策略 】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落实背诵,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出淤泥而不染”
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错的,和煦的暖风让许多花儿绽开了笑靥,洛阳的牡丹此时也开得正盛。若不是疫情,那里人山人海,赏牡丹者,宜乎众矣!众人皆醉独我醒,有一人却反其道,惟莲乃心中所爱。他是谁呢?现在一起来看一篇文章《爱莲说》。(生齐读题目:爱莲说)
二、 解题,简介作者
1. 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2. 了解作者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其哲学思想对宋、明两代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三、 读文,疏通文意 1. 读得通顺。出示无标点的原文,检查朗读情况。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断句。接着,师生齐读课文。)
2. 读得准确。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示易读错的字词。
如:甚蕃 fán 予独爱莲之出淤 yū泥而不染
濯 zhuó清涟 lián 而不妖
不蔓 màn 不不可亵 xiè玩焉
噫 yī
陶后鲜 xiǎn 有闻
同予 yú者 3.读得有韵。读好文中句的停顿及韵味。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朗读体会。
另外,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时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读中体会。
4.读得有力。读好文中排比句以表情达意。
如:
富有节奏感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语气要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
富有抒情意味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四、 译 文,解文之意
1、自读自译。
2、难句讲析。如: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3、补充译文。
(1)请同学们动笔,填写横线处译文。
(2)出示完整译文,齐读。
4.分层朗读 五、疑文,探寻喜因
文章中的三种花暗喻了哪些人,请同学们读文思考: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别的花?他为什么爱菊花?
明确:
不爱。他 “独爱菊”。
菊花秋季开放,不与百花一处开,象征着憎恶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隐士。
参读: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牡丹呢?
因为牡丹象征荣华富贵,而世人多追求荣华富贵。
“盛爱牡丹”的“盛”字可否删去?
明确:不可。“盛”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而且爱得很深。
参读:
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关于“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更是有诗为证:
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徐凝的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王毂 gǔ的“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3.周敦颐不爱菊花和牡丹而独爱莲,为什么? 明确: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的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对莲可敬而不可侮慢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六、明情,感悟莲意 读文懂意,明白花的象征意。
预设:
文中的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
傲、避居山林的“隐逸者”;牡丹色彩绚度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在宁静中,精简内心的繁杂,不枝不蔓,不妖不惑,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者”。
周敦颐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
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小结: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爱莲,是写自己洁身自好的节操。周敦颐所认为的君子,既不隐逸避世,也不随波逐流,这是同流不合污,在淤泥里开出一朵花,芬芳了世界。
七、 齐背,深情歌颂
同学们,这么好的文章你一定想记下来,请集体背诵全文。(学生齐背)
下课!
八、作业, 课 下 练笔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花卉,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2.读不少于 3 篇有关“莲”的文章。
【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教学实操朗读学习法,朗读的要点是“心悟口诵”,把本文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比如莲花与君子的关系,作者的思想等,可通过与同学对话交流,加深对
文本的感受与思考,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教学中,按“读—译—疑—悟—背”的过程,逐步提升学生们的理性分析能力,促进感性认识由浅入深,一步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明白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一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葆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爱莲说》教学设计内容 教学设计 内容 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