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供大家参考。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Boost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 作
者:
董存田
作者简介:
董存田,男,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
原发信息:
《职教通讯》(常州)2013 年第 31 期 第 1-5 页
内容提要:
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新四化”的主要路径,人力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因而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职业教育统筹推动劳动者跨越城乡门槛,搭建城乡统筹桥梁,建设校企合作通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接轨高等教育、强化素质教育、长入企业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以为高水平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创造条件。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Boost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
关
键
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城乡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统筹/新四化/用工荒/moder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lance between cities and the countryside/new four modernizations/labor shortage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4 年 05 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3)31-00011-05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仅鲜明地展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壮美画卷,也系统地规划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路径。要求有数以亿计的数量稳定、流动有序、素质优良的农村劳动力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提供保障,同时,有一批或选择留在,或主动回到,或志愿来到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从事农业现代化事业,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出了紧迫任务。
一、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中的重要功能
从“城乡分治”到“城乡统筹”之所以成为客观需要,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因为城市发展需要稳定的劳动力供给,而随着工业化的升级(如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型转化为质量型,职业教育的功能愈加凸显。
(一)推动跨越城乡门槛
工业化的进步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产业分布向城镇集聚,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舒尔茨的农村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具有经济价
值。[1]罗森如此描述:“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了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了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决策能力。”[2]近年来,农民工“返乡潮”出现,“用工荒”发生,绝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前从业于劳动技能要求不高、进入门槛较低的建筑施工企业、制衣制鞋业、机械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等[3],说明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已经不足。因此,欲使农村劳动力稳定有效地向城镇转移,必须促使其掌握足够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同时,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产业逐步升级,使得职业岗位的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持续发展性,劳动者学习专门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更加强烈。
城乡职业学校须依据各自的优势统筹办学资源,建立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充分地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及城市职业学校熟悉就业市场,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优势,使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受教育者也能获得优质职业教育,劳动就业能力得以提升。同时,职业教育还具有选择功能和检测功能,所谓选择功能,即通过职业教育为企业和学生做一个双向选择,把学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进行“对焦”;所谓检测功能,即通过职业教育检验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的成功前景和贡献预期,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把学生的就业潜力与企业要求进行“对接”。如是,为企业输送稳定优质的员工,并帮助劳动者迈过城乡门槛。
(二)搭建城乡统筹桥梁
“城乡分治”状态下,城市把本来是城市的重要人力资源的农村外来工(俗称农民工)边缘化,没有或较少地支付应由城市公共财政或企业支付的成本,包括社会保障成本:生老病死,就业风险,教育培训,等等;情感成本:失去社会情感归属感、使命感、亲近感,造成夫妻分居、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等;教育成本:由于受教育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互分离,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文化素质教育效率低,就业针对性不强,与企业对接困难,社会文化融合不良,等等。最终导致城市对劳动者的吸引力降低进而发生“用工荒”。由此可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不仅仅是“是使城乡居民能够平等享受职业教育资源”[4],更是城乡共享优质人力资源。恩格斯早已科学地预见到“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并指出“城市与乡村相互对立的消除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5]因为现代产业毕竟要集约化、规模化、集聚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从农村向城市(即使是较近、较小的城市)的转移是必然的。因此,城乡统筹不仅仅是一种公平正义的诉求,也是一种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城乡双赢的行动。
城乡统筹的目标是实现劳动者市民化,人人享有公民待遇和公共资源,而城乡统筹的条件则是劳动者能力提升,通过付出物有所值的劳动来获取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需要的待遇和资源。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将为城乡统筹搭建起桥梁,农村和城市各自的规则、习惯、风俗各自不同,各有利弊,经过城乡职业教育进行优良道德的示范,先进文化的规范,特色课程
的教育等,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提高素质,开发个性,接受良俗,养成习惯。城市学校更易于促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互,让学生及早地由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换,重视与对应职业相关的标识、语汇、情景的运用,培养职业认同感和劳动的成就感,培养市民的情怀。
(三)建设校企合作通道
校企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路径,它使受教育者增强学习动机,教育者贴近实际,用人者获得优质人力资源。城市职业学校应成为熔炉,通过工学交替,即在学校的冷处理和企业的热处理锻造合格的、特异的企业员工。
这要求企业必须从观察者、评论者、抱怨者的角色转换为参与者、贡献者的角色。要把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信息有效传递到学校,推进教学改革;要主动进行校企结合,履行人才培养职责,吸引师生到企业中来,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生产情境,才能启动热情,激发动机,撞击灵感,磨炼双手,提高培养质量,吸引未来员工;要重视职工的上岗培训,缩短入职员工的后熟期,解决他们的“水土不服”问题,必须由企业负责;要形成员工培训进修制度,从向员工“要能力”转变为“给能力”,加强员工转岗、升级培训,保障优秀员工“发展”的欲求;要建设学习型组织,通过优良的企业文化,激发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补充信息,增进技巧,积极创新,促使员工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进取。
二、城市在城乡统筹中的主动地位
由于长期的“二元结构”的积淀,与农村相比,城市在行政、财务、文化等各种资源上都占有优势,而这些优势常常是由于对农村的剥夺而获得的,所以,它的存在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出现的企业招工难、员工流动性大、员工提高技术水平的动力差(归纳为“用工荒”)[6]等,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城市必须主动让出一部分利益,输出相应的优势资源,实现与农村的互利双赢,才能实现“新四化”。
(一)把人力作为城市最宝贵的资源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在公平正义的原则下,给所有人有圆“幸福梦”和个体发展的机会,包括农村的“外来工”和“新市民”。唯此,才能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而不在不安定的生活、工作境遇中徘徊;才能让他们承载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成果得以留在城市,留在岗位工作中,而不在轻易地流动中浪费掉。
根据城乡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点,结合各自区域教育资源特点和优势,由就业地(城市)政府主导,争得生源地(农村)政府支持,开拓生源市场,安排资金,提供条件,有效培养,指导就业,系统保障劳动力数量、结构和质量,以满足就业地产业发展的需求。也可采用生源地学校与就业地学校分段教学形式,通过建立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生源地学校负责招生,负责低年级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教学,这有利于节约培养成本,有利于生源地文化资源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有效利用;而由用人地负责高年级教育,负责向企业推
荐就业,有利于帮助学生融入就业地文化,有利于他们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提高能力培养的指向性。
(二)把员工权益保护作为企业文化的基调
随着劳动价值的提升,劳动者选择机会增加,如何吸引他们留在城市,留在企业,留在“蓝领”岗位,主动将职业教育成果高效转化为工作成就,是一个重要命题。要使得城市发展为居民幸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体现员工利益,使人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要实施人文管理,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多地通过他们的聪明而不是牺牲来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做出贡献。
要强调“双向义务”思想,在劳动法偏重保护劳动者原则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用工管理的实施细则,强调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义务。对于劳动者一方关于劳动合同遵守、辞工程序、保护技术(经营)机密义务等予以规范,防止随意辞工,流动性过大的痼疾。适当保护用人单位的用人权,提高他们培训、提携、奖励优秀的积极性。要提高企业“核心员工”地位,实施宽带工资制度,建立各类岗位建功的荣誉制度,鼓励员工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主要是操作、技术岗位上发展自己,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要倡导积极的“企业文化”,努力建设有利于员工个人发展的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要推进工会组织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开展持续有效的业务、学养、道德培养,让员工的建议和诉求得到充分尊重,让有业余专长的员工有展示才华的舞台。
(三)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产业升级意味着生产和经营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知识性、技术性岗位群比重的提高,意味着工作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意味着劳动者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即所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提高。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受教育者增强学习动机,教育者贴近实际,用人者获得优质人力资源。这要求城市要从吸纳者、调度者变为服务者、造就者,企业要从评论者、抱怨者变为参与者、贡献者。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终身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职业,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的形态,社会职业的变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分化与重组,传统的职业种类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人们从事职业的变迁同样也在加快。劳动者接受再教育,掌握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终身学习成为必需,而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适应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不同要求的能力得到提高,并在此过程中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任务
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培养与培训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力基础。但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尤其是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者全面持续的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实现
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时代使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系统,更有力的举措。
(一)升级要求——接轨高等教育
以制造业为例,以学历水平作为劳动力素质的指标,我国劳动力素质的年均升级速度为 2.78%,而制造业结构的年均升级速度仅为 0.2%,升级速度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协调。[7]而在制造业进入信息化阶段的企业,高职和本科院校毕业生则普遍难以适应“技工”的工作。[8]这说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同时,此规律适用于许多产业,包括农业,它的集约化、企业化、工业化、信息化趋势,更加需要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改善。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顺应这种升级的需要,既要高移化,又要应用化,把职业教育的因素融入到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之中,对于大部分院校,绝大部分学生都要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理论的应用性训练,建立标准化的培训制度,打破高分低能魔咒。着力培养与设计师对应的“技术师”,与科学家比肩的“技术家”。
(二)融入要求——强化素质教育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要强调的不再是只重职业技术培训的狭隘教育,而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一种把职业和技术技能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职业技能与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有机结合起来的教
育。[9]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如果说,制度上的城乡统筹是外动力,文化上的城乡互进则是内动力。农村人带来的传统古...
推荐访问: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 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