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优秀专业论文

时间:2022-07-02 20: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优秀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优秀专业论文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主要涉及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涉及的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螟虫和玉米地老虎。

 关键词:玉米;病害;虫害;防治对策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平均在 2500 万公顷左右,年产量则达到 1.2 亿吨,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二位。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比如玉米可以直接提供淀粉、脂肪以及部分蛋白质,玉米还能作为原料提取乙醇。因此,我国乃至全世界对玉米的需求量都在逐年增加。而通过近年来的调查显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无论是在种类还是面积上,都有增大的趋势,已经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的形成。为此,不断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尤其是部分发生面积广、影响严重的主要病虫害进行研究,并探讨其防治对策,对于推进玉米高产栽培有着重要价值。

 1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俗称煤纹病或者条斑病,是玉米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大斑病的病原主要是由无性态玉米大斑突脐蠕孢菌。大斑病发生时,首先会在叶片部位出现类似水渍状的青灰色斑点,尔后斑点会沿着叶脉逐步向叶片两端扩展。最终,病斑会出现融合,直至叶片枯黄坏死。从大斑病的发病情况来看,高温、高湿、时晴时雨是诱发大斑病发生的重要气象条件,如果是在旱地种植,或者距离重病田块较近,品种单一的玉米地,发病会更严重。该病病原菌可以寄生于病残体之中在土壤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近年来随着大面积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给大斑病菌安全越冬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场所,更进一步促使大斑病大发生 [1] 。大斑病的防治相对比较困难,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推广抗病品种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在采用抗病品种的同时,还需要配合一定的农业措施和化学措施。比如,合理密植和间套作;施足基肥,配方施肥,及早追肥进行壮苗;也可以选用 50%多菌灵可湿粉 500 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 600 倍液进行喷施。

 1.2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由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该病的发生一般在初期都是集中发生在靠近地面的叶鞘或者叶片上,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会逐渐向上扩展。从外观看,主要表现为叶鞘上出现有椭圆形的病斑,呈红色或者紫红色。这些病斑有时会相互接合,生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在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时候,玉米的叶片或者叶鞘上会出现暗色菌核。干燥气候下,病斑中部草绿色,边缘灰褐色,菌核稍动即落。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是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第二年遂行侵染小麦,在小麦收获后再侵染玉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2] 。生产实践中对纹枯病的防治可以参照田间病株率为 15—20%的玉米田(地)。防治时间:玉米抽雄初期。防治方法:1、亩用井冈霉素 2 包(50g)兑水 50kg,先剐掉病叶,再用药液涂茎;2、亩用 20%井冈霉素晶体 50g 兑 60kg 水,对准茎杆基部喷雾。

 1.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哑玉米,在全国各地玉米种植区都有发生,其中在我国北方春玉米区、西南、西北地区发病相对较重。该病是由黑粉菌目轴黑粉病属丝黑穗病菌侵染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是以病原菌在土壤或者粪肥之中越冬,其中厚垣孢子可以存活 2-3 年。通过对该病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发现,该病属于比较典型的苗期侵入、系统侵染的真菌病害。发生时症状不明显,在抽雄

  以后开始显现,主要影响雌、雄穗。该病一旦发生,基本就会全株绝收。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首先要加强种质资源的控制,各地应自己制种,在外地调种时,应做好产地调查,防止由病区传入带菌种子;第二,应加强轮作,最好能与大豆、高粱等轮作三年以上。如果在可以配合深翻,就可有效减少病原菌。第三,化学药剂的防治,可以考虑在苗期利用药剂预防病菌的侵入,将会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3] 。也可以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比如使用三唑酮乳油、多菌灵或者速保利都可以。

 2 玉米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2.1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钻心虫,一种鳞翅目螟蛾科昆虫。玉米螟传播主要是借助风力。虫龄较小(三龄前)时,主要危害玉米幼嫩的心叶、雄穗、苞叶等。外观看上去,可以发现被虫害啃食的部位有大小不等的排列争气的小孔;虫龄逐渐增大(四龄)以后,玉米螟开始进入玉米茎杆,危害茎杆内部的植物组织。从被危害叶片的生理功能来看,不仅会严重降低光和速率,还会因为茎杆内部的植物组织被破坏,光合产物和土壤中矿质元素、水分运输的通道受到破坏,进而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后期产量形成 [3] 。玉米螟的防治:(1)农业措施:选用抗虫品种,消灭越冬虫源,合理的间、混、套种以及人工去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降低危害;(2)利用螟蛾的趋光性和性信息素也可以比较有效的防治;(3)化学防治:注意田间卵孵化进度和幼虫危害情况,并抓住关键时期,对第一代玉米螟进行撒颗粒剂防治。可用 bt 乳剂制成颗粒剂或用 1605、辛硫磷乳油制成颗粒剂、或白僵菌颗粒剂、或 3%%为乐尔颗粒剂、或 98%%巴丹可溶性粉剂制颗粒剂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杀死初孵幼虫。

 2.2 玉米螟虫 虫 幼虫棉铃虫成虫、蛹及卵棉铃虫也叫钻心虫,是大害虫。由于棉铃虫的食性比较杂、寄主种类比较多,因此,棉铃虫的“生命力”可谓非常顽强,防止比较困难,而且对玉米的危害也呈明显加重趋势 [4] 。从该虫的危害特征来看,以幼虫为害,咬食嫩叶、嫩茎;从该虫的生活习性来看,幼虫共六龄,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为害嫩叶和嫩梢,2-3 龄幼虫吐丝转移为害花雷和花,4-5 龄幼虫转移为害玉米棒。对于玉米螟虫的防治,主要还是采用药剂防治的方式:在玉米始花期,可亩选用(1)90%万灵(灭多威)可溶性粉剂 15-20 克;(2)20%丙溴磷乳油 75-100 毫升;(3)40%毒死蜱乳油 75-100 毫升;(4)52.25%农地乐乳油 50-80 毫升;(5)20%灭扫利(甲氰菊酯)乳油 30-40 毫升。兑水 60 公斤均匀喷雾。

 2.3 玉米地老虎 玉米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或切根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地下害虫。正是因为是地下害虫,所以玉米地老虎的防治比地上部的害虫更困难。从地老虎的发生规律来看,该害虫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子)4 个阶段。成虫体翅暗褐色。从改害虫的发生规律来看,3 龄以前阶段的害虫抗药性比较差,4 龄及以后的抗药性大大增强。因此,对于地老虎的防治要重点放在 3 龄以前。对该害虫的防治有很多种方法,但是还是以诱杀成虫是防治地老虎的上策,可大大减少第一代幼虫的数量 [5] 。方法是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杂草是成虫产卵的主要场所,也是幼虫转移到玉米幼苗上的重要途径。对 4 龄以上幼虫用毒饵诱杀效果较好。将 0.5 千克 90%敌百虫用热水化开,加清水 5 升左右,喷在炒香的油渣上搅拌均匀即成。每公顷用毒饵 60~75 千克,于傍晚撒施。

 参考文献 [1] 王景洲.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J]. 养殖技术顾问,2011(10). [2] 王春颖,旭仁花. 玉米病害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2011(11). [3] 张广寒. 玉米螟的防治[J]. 河南农业,2012(9).

  [4] 康振学.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1(23). [5] 郭彦超,陈

 丽,尹凯红.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

推荐访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优秀专业论文 病虫害 对策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