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时间:2022-07-02 19: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供大家参考。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 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 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原子弹: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 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 邓稼先 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 核垄断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1)1999 年 11 月, 神舟一号 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 年 10 月,航天员 杨利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 年 9 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翟志刚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 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杂交水稻技术 (1)成就:20 世纪 70 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籼型杂交水稻 。

 (2)评价: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 ”。

 4.青蒿素

 (1)发现: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国药学家 屠呦呦 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贡献: 青蒿素 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 2015 年 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 3 文化事业的发展 5.“双百”方针 (1)提出:1956 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

 (2)成就:出色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 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6.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成就:2012 年,中国作家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重难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政府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一些海外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回国投身国家建设。

 (3)1978 年以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 “两弹一星”精神

  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鲜活体现,是 20 世纪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思维导图

  1.1964 年 10 月 16 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声明发表的背景是(

  A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美国舆论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A.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度恐慌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 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对华封锁 3.[菏泽中考]下图是 2020 年 4 月 24 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此邮票有关的卫星是(

  B

  )

 A.嫦娥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北斗导航卫星 4.以下是某班制作的“云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C

  ) 1970 年 4 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03 年 10 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21 年 10 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将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A.核能利用 B.大国外交 C.走向太空 D.军队改革 5.[大连中考]2021 年 4 月 29 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C

  )

 A.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D.2012 年“辽宁舰”交接入列 6.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国家依然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作出这一决策主要是基于(

  B

  ) 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增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C.良好的国民经济条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面临非常严峻的国际环境,为了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国家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故选 B 项。

 7.[合肥模拟]中国航天领域的大国重器以“玉兔”“嫦娥”“祝融”等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里的神话角色来命名。这一做法(

  B

  ) A.提高了国威军威 B.彰显了文化自信 C.维护了世界和平 D.提升了综合国力 8.[随州中考]在万千中国人忍饥挨饿的困难时期,他选择了耕耘稻田;在被问及中国是否可能再次面临粮食危机时,他果断回答:“不可能了!”下列选项中对“他”及其贡献表述正确的是(

  D

  ) A.他是王进喜,以铁人志制服大庆井喷 B.他是焦裕禄,靠赤子心改变兰考旧貌 C.他是邓稼先,用原子弹保卫国家安全 D.他是袁隆平,凭杂交稻端稳中国饭碗 9.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取得的具体成就是(

  B

  ) A.发现青霉素 B.发现青蒿素 C.发明筒车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0.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目的是为了繁荣我国的(

  D

  ) A.体育事业 B.教育事业 C.外交事业 D.文化事业 11.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肯定。下列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的是(

  D

  ) ①《青春之歌》

 ②《英雄儿女》

 ③《红岩》

 ④《平凡的世界》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邓稼先从事了一项严格保密的工作。当妻子问及工作性质时,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邓稼先的无私奉献,实现了(

  C

  )

 13.大约在 1952 年毛泽东指示:建议由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作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三个历史研究所合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D

  )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确立中国历史研究的方向 C.有利于艺术领域繁荣发展 D.有利于学术领域繁荣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2 年成立中央专

 委会,全国协同攻关。大批科技工作者包括归国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和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

 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决策,全国协同攻关,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等。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自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 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弹一星”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所起的作用。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综合上述两段材料,谈谈科技创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造就大国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推荐访问: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 下册 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