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个教学片段谈动态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优秀专业论文【优秀范文】

时间:2022-07-01 13: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个教学片段谈动态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优秀专业论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个教学片段谈动态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优秀专业论文【优秀范文】

 

 授 之 以鱼 , 不如授 之 以渔 --- 从一个教学片段谈动态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未来必备的素质之一。新课改下的教学关注的是“以生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拟从一个教学片段入手,谈谈动态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片段

  授之以渔

  创新思维

  最近,听了一位数学老师的示范课。这节课,结构紧凑、教法灵活,尤其是新授部分,他把一个很不起眼的教学内容,上成了集学法指导与创新能力培养于一炉的好课,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较深刻地理解教材编排的寓意,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在较好地实施学法指导的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动态探究,尽可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他是这样做的:

 上课开始,师拿出两根小棒,长 50 厘米,段 30 厘米,笑着问学生:老师今天拿着两根木棒来拼三角形,哪个知道拼? 生:50 厘米剪成 3 根,30 厘米和 20 厘米。

 师:剪断了,还是两根吗? 生:不是,变成了三根。

 师:对了,现在有两根小棒,一根长 50 厘米,另一根长 30 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想一想,画在本子上,有几种配法?(教师补充:为便于在本子上画出,在画图时请同学们用 5 厘米和 3 厘米分别表示 50 厘米和 30 厘米,也就是缩小10 倍,我们也直接讨论 5 厘米与 3 厘米的情况。)四个同学一组,跟你的组员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交流想法。

 生 1:1、2、2.5、7.5、8、7.9、10 不行。

 师:你认为这几个答案不行,是真的吗? 生 2: 2.5、7.9 可以。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 3:8.5、10 可以,我拼出来了。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好吧。

 教师出示课件,课件上有三根小棒,两根分别长 5 厘米、3 厘米,另一根由学生回答,电脑拉伸显示。

 师:我们先来看配 2 厘米这一根,它们两头会不会碰头? 学生思考中。

 师:5 厘米放在下面,2 厘米与 3 厘米的小棒的一头分别放在 5 厘米的两端,在这两根小棒慢慢绕两个端点落下来的过程中,会不会碰头? 生:点会落在 5 厘米的线上。

 师:你怎么想到的? 生:2+3=5,所以碰点在线上。

 师:(课件演示)是这样吗?有道理。

 师:同学们,配 2 厘米这种情况,叫三角形吗? 生:不是。

 师:这儿还有 8 厘米,想想,配条 8 厘米的,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5+3=8,5 厘米、3 厘米刚好在 8 厘米的线上。

 师:如果把 8 厘米加长为 8.5 厘米呢? 生:更不会碰头了。

 师:那配多长的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3、4、5、6、7 厘米。

 生:6.5、7.9 厘米也可以。

 师:那有几种配法? 生:无数种。

 师:确实有无数种。能不能给出一个范围呢?

 生:要大于 2 厘米,小于 8 厘米。

 师:好,我们找到一个范围了,在这范围内有无数种拼法,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三角形边的关系。

 生: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教师板书: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能不能把这句话改一改,把较短两条边改一下,改成什么好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之后一致认为改成“任意”较好,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修正结论。

 这一片段的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了兴趣;在问题的辨析中,开发了智力;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中,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

 1. 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新课改下的教材,蕴含丰富的开发思维的素材,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死套教材、照本宣科,固然不行,超越教材范围、一味追求“新意”,同样不可取。我们常说,“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这节课为我们作出了范例。这里,我认为至少三点值得肯定:

 1.巧妙设问:“一根长 50 厘米,另一根长 30 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一提问,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充分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的因势利导,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2.求精不求全:“确实是无数种,但能不能给出一个范围呢?”引导学生探究一个问题,或学习某一个知识,要一探到底,穷追不舍,就蕴含着很丰富的方法内容。

 3.导与促相得益彰:这节课,学生回答“1、2、2.5、7、5、8、10、7、9不行”,师立即提出:“你认为这几个答案不行,是真的吗?”,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深处,展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大胆求证,操作验证,使课堂得到深化。

 2. 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前提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研究,其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教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节课学生的出色表现,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教育者长期坚持训练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的结果。学生动手探究,在本子上亲自经历了事物发生的全过程,也暴露了他们的思维,这无疑为教师的教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当学生在用 2 厘米的线段来配时,2 厘米与 3 厘米会落在 5 厘米的线段上,它们不会碰头。进一步用 3 厘米、4 厘米、4.5 厘米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探究、操作,经历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得到的结论显得更亲切,更逼真,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发展。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彻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真正从“接受”的教学模式迅速过渡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上来。传统教学模式上有些很时髦的提法,如“精讲多练”、“大运动量”、“快节奏”、“高密度”,其实这些提法的实质还是突出了一个“灌”字,它与新课标的教育思想相差甚远,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没有改变。这节课,教师从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从动态发展的观点入手,让学生自己去想,通过提问“想一想,画在本子上,有几种配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思考,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不愧为我们教学改革的先锋,为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4. 大胆鼓励独辟蹊径,是点燃创新的触发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自学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创造性思维为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这节课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画、去想,找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实质,从能围出三角形的特例出发,让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小心思考、大胆求证,最后得出正确而又科学的结论:“三角形

 任意两条线段和大于另一条”。从发展观的角度出发,透过学生亲手操作而得出数学结论的教学方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我们对传统教学做了痛苦反思后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吕世虎,石永生.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旭远,黄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个教学片段谈动态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优秀专业论文 之以 优秀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