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结构指津【优秀范文】

时间:2022-06-29 16: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结构指津【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结构指津【优秀范文】

 

  议论文结构指津 【知识精讲】

 【普遍存在的问题】

 1、结构冗长繁杂,层次不清。

 “酷”文章必有“亮”形态。高考作文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就是结构与语言。“结构”是“骨骼”,“材料”是血肉。只有根据材料主题需要,安排恰当结构才能光彩照人。文章结构使文章思路外现,主题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2、文章结构单一,八股化程式化 文章呈现出“老三段”“八股模式”,臃肿虚胖,内容空洞;或段落颠倒,语序不当;或句意跳跃,突兀逼仄;或重复啰嗦,含义不明。

 3、文章“纵”“横”无序,杂乱无章 文章结构应如《左传·昭公四年》所说:要“四季分明,互为承接”,即要“有机相连、逻辑推进”。而考生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布局意识,没有“段与句”意识;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应骨骼健全,匀称有序。

 【作文结构基本要求】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即高考作文段落安排,应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环环相扣”准则。没有布局观是无法展示思维逻辑层次的,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

 【作文结构技巧】

 【技巧一】

 构筑“龙骨”,展现思想 考场作文结构“龙骨”构造有两点:一是“通体透光”二是“中通外直”。所谓“通体透光”是指行文时要注意文章思维层次的排列和展现,层次清晰,结构条理。所谓“中通外直”,就是指考场作文要多用短句,多设置自然段,多思维标志,使阅卷老师对自己的试卷一目了然,透彻见底。这样,我们在和阅卷老师的“对话”中就以真诚而又善解人意的态度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分数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

 铸造考场作文“龙骨”是指着眼于作文内部诸要素的自然搭配和组合。即如何在考场上营造一种紧扣题意,类似“龙脉”结构方法;如何针对考生作文缺少深度的分析和延展的现实,强化对具体事例的解读和运用;如何使文章从个人和自我的层面上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层次,使文章有一种大气和精神底蕴;如何打磨一种前后呼应、衔接自然、过渡通畅、文脉通达的内在脉络。

 【技巧二】

  优化内容,明晰结构 “内容”优化,是指对文章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归纳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叙有析,有梯度,有层次。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分析,这种分析是以逻辑上的“假设”和语法上的“让步从句”

  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动情。

 其次确立段落结构。即确立起始段、引入段、过渡段、重点段、小结段、总结段、收束段的布局,从而真正做到层次清晰,上下有序;精致衔接、有机关联。

 【技巧三】

 设置主旨句,力求结构浑然 文章应设置段首句或分论点。《诗经》结构有一个重要特点为“重章叠句”,即在考场作文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用相同的语段,或用展示分论点的方法:将文章内容予以清晰、直观、有层次和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使得文章条分缕析。

 设置主旨句。刘勰《文心雕龙》“总文理,统首尾,定予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行文具篇,起承转合,在行文过程中甚至在偏离题意时,用主旨或关键句在文中多次强调和凸显主旨的方法。即可解除考场上由于高限制条件而产生的紧张感从而导致偏离题意的后顾之忧。

 主旨或关键句子应放在“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三个地方,以形成脉络清晰如骏马游龙之势;三处句子应独行设置,以增加对阅卷教师视觉的冲击力。

 【技巧四】

  梳理文脉理清层次 “文脉”就是指文章行文时候的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句以及“过渡语段”上。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与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由此可见,文脉的整合绝非小“瑕疵”而是关乎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更是做好“天字第一题”的不可或缺的“杀手锏”。我们不能将考场作文内部的优化的诸个因素看成是“雕虫小技”而加以轻视。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70 分)

  某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 2000 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分析】

 作文材料“归还手机”体现了社会的复杂性,这就需要中学生在社会风气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写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文。从具体的考场作文看,绝大多数中学生坚守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写成的文章也在传递着社会“爱心”、“善举”的正能量。

 这则材料易产生理解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让考生作文立意呈现多层次性,大大拓展

  了写作的空间,既照顾到了思维层次较低的考生,又能让思想深刻的考生找到展示自己的平台。

 那么,怎样的审题立意才是符合这个材料的“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呢? 从“归还手机”材料出发,这个材料的核心角度是“因爱心而感动、感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审题立意上可以有如下多个角度:

 其一,从“归还手机”整个事件全过程看,可以得出“捡的贵重物品该不该还”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展开评论,从法律角度看,“不当获得”不可取。从道义角度看,“不义之财”不可得。年轻人于“法”于“义”都应该归还手机。这样写出的文章有社会的高度和伦理的深度。如拟题“贪财之心不可起”、“不义之财如浮云”等。

 其二,尚先生手机“失而复得”是因为他为灾区捐款,他身上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他的善举成为了社会向善行善的正能量。孔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尚先生是“行善者,人敬之”,所以手机失而复得。说明善举能感化人和改变人;行善者,也是善行的受益者。从这个角度写出的文章有道德的力量。

 其三,年轻人的行为有点复杂,捡到手机本想据为己有,暴露人性“私欲”的弱点,但最终归还手机。可以立意为: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见利不能忘义。

 其实这个写作角度在材料中已经提供了关键词:年轻人说“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从这个角度立意写出的文章最容易“符合题意”要求,也是考试写得最多的角度。

 其四,从尚先生处理“丢失手机”事件的方式看,最初是想用“2000 元”钱赎回手机,这种做法有现实情况可依,但是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对用钱赎回手机的做法提出批评,也是一个角度。但是,这个角度是“新颖”还是“偏颇”?从当年实际的考场作文看,几乎没有考生从这个角度去写文章,答案不言自明了。

 【批阅手记】

 从抽样的作文卷来看,同学们可能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文本框架的构设。此次作文,同学们选择的文体主要集中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两种,其中议论文的比例大约在八成五左右,略高于高考作文的文体比例。因为我们在高二已围绕“议论文的写作”有过系统的训练,所以高三伊始,我们仅在“议论文结构”上做了“一般性回顾”和“考场作文需求”的强化指导,希望大家规避平铺直叙、一个层面、整齐划一的论述架构,选择有梯度有纵深的论述架构,如“递进式”“对照式”。从批卷的结果来看,我们大多数的同学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其中有部分同学的例证结构呈“组合式整合”的特质,在自觉和不自觉间完成了议论文框架的升格;但是当前我们还要看到,依然有部分同学没有论述架构的意识,或者论述架构比较低端,太平、缺乏技术含量,要么让阅卷者来回三遍读卷,不知所云,要么让阅卷者看到前三段就知文本后几段说什么,索然无味。

 其次,解读材料的思维方式。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拦路虎,也是每一位高三同学必经的高三作文之路,我们会在今后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和大家一起讨论和学习。从作文卷看下来,我们有些班级可能对先前的阅读材料和这次作文做了提示性对接,所以部分班级的作文审题基本没有问题,而有些班级可能未做这方面的提示,所以,部分作文卷呈现出近半数的同学审题有误,这都是很正常的情况,因为我们才起步,未来这些问题都会解决。在这里,我们备课组想要强调的是,对于新材料作文的解读,大家一定要改变过往的思维方

  式,要充分考量一个核心要素——“命题者意图”,就是命题者他苦思冥想出的题目 究竟想讨论什么。材料是一篇关于“丢手机还手机”的现实故事短文,命题者的设题意图难道会是“提醒我们不要学尚先生那么粗心大意丢东西”、“福祸天命非人力(东西丢了别急说不定有人会送回来)”、“一件事可以教育一个人成长(从年轻人角度)”、“尚先生用钱赎手机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其实,材料的情节很简单“丢手机——还手机”,两个人物,他们的交集在哪里?他们的“对手戏”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尚先生的爱心和善举感染、感召年轻人,让他见贤思齐,完善自我”,这才是命题者想要让我们思考的核心。高三了,回归、关注材料核心主题的思维方式是诸位同学必须具备的。

 最后,作文的品相。就如生意人卖的货品一样,考场的作文也是我们向阅卷者展示的“商品”,人家的出价就是给你的分数,既然是让人家选择,那么“择其优”是人之共性,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作文的品相。所谓品相,就是作文呈现给阅卷者的直观感受,既有字的“颜值”又有行文段落的摆布。此次作文暴露出不少的同学,字的颜值不高,且乱写乱涂,论述语言拖沓冗长,举例老旧或陈腐不堪,开头结尾过于随性,别错字多……一言以蔽之:整体观感很差。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写作的细节,从标题到结尾的句号,都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写好,字不是那么好看没关系,可以写工整,横竖上行;字错了或增删句子,能不能不上来就涂画“开黑窗”,可以用直尺工工整整地划去,添加的句子可以写得小一些,尽可能与上下行融为一体……

  “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各位同学,进入高三,一月悄然而逝,考场作文的写作应该归位,应该回归它应属的价值和期待,希望大家认真听老师讲,认真悟,结合我们在高二的指导细则,我们磨出像样的属于高三的考场作文不是难事。

 【佳作欣赏】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孟子云:“人性本善。”用当今的话来说,人性中蕴藏着一种最柔软却最有力量的情愫---善良。

 自古到今,无论根植于怎样贫瘠的土地,善良之花从未失去过她最质朴本真的颜色。战火纷飞的年代,特里萨修女奔波一生,用自己永不枯竭的善意与爱心为千千万万苦难中的人们谱出一曲最美的人间音符;俄国边郊的庄园里,八十多岁高龄的列夫托尔斯泰目睹底层百姓的艰辛,灵魂备受煎熬,毅然选择放弃贵族身份离家出走,将庄园与家产全部分与穷人,自己像流浪汉一般死在一个荒僻的小车站……这种流浪汉似的凄凉结局丝毫不影响托尔斯泰那种人道主义品质的伟大。善良本身便是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也许它是柔弱的,但它的芬芳却如此真切地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净化着人的灵魂。

 善良之花芬芳让心向往,可社会的道德现状却难免忧思不止。善意的土壤日渐荒芜,善良之花不复本色。路见不平却置若罔闻的现象在当今已是寻常。细细想来,并非是国人灵魂中迷失善良本心,而是过多的世俗纷扰牵绊,让人们不愿善良、不敢善良。随着“扶人被讹”等事件的传播发酵,人们在失望与自保重逐渐得出“善良未必有好报”的道理,鲁迅笔下的“看客”也就成为现实中的多数群体。这样的结局只能是所有人都成为受害者。一方面人们路见不平却不敢为善,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又对冷漠麻木现象普遍痛心。人们在善于不善的纠结中煎熬、挣扎,却不知何去何从。

  就如同材料中那位拾到手机的年轻人一样,起初庸常的小市民心理让他不愿归还手机,而当他意识到失主有行善之举,灵魂受到净化冲击,做出善良的道德选择。也许我们并非不愿善良或不敢善良,而是缺乏善良的种子;而善意是可以接力传递,只需轻轻的一次触动便可像一个个同心圆般点化开来,泛起阵阵善的涟漪。

 正如罗曼罗拉所说,“善与恶在川流中是混杂的,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改造着自己的血液”善良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每个人将成为受益者。请不要再惧怕萎缩,勇敢地播下善良的种子!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善良的馨香自会随风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融化坚冰的第一缕阳光

  不知何时起,面对他人渴望帮助的眼神,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定义为看客。他们为自己友善柔软的心,穿上了看似无坚不摧的外衣,宁愿坠入冷漠而势利的深渊……

  “扶不扶”所产生的一...

推荐访问: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结构指津 高考 议论文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