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义--高考统编版(2020)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时间:2022-06-28 10:5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义--高考统编版(2020)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供大家参考。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义--高考统编版(2020)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 第 6 26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召开,又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 年 10 月 1 日召开,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成立 (1)标志:1949 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

 (2)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典型例题】

 1.1951 年,周恩来指出,“凡依靠人家而不靠自力更生的决不能自强,凡自主者才有前途。”他意在强调(

  )

 A.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B.建设思想的中国化 C.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 D.为抗美援朝作广泛动员 【知识梳理】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历史背景 (1)国内: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2.重要措施 (1)土地改革 ①概况: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 1952 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②意义: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稳定物价

 ①措施:“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财政经济。

 ②意义: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①概况:1950 年 10 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1953 年 7 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②意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典型例题】

 2.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画《烧旧契》。该年画(

  )

 A.说明了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B.反映了农民从封建束缚中解放 C.突出了农民政治上的自由权利 D.描述了喜迎合作社丰收的场景 3.下图是一张宣传“团体人身保险”的广告画,广告语为“提高劳动人民福利,加强抗美援朝力量”。可看出这一时期(

  )

 A.存在多种资源调配方式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已经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如图是新中国初期的几幅宣传画,意在说明,新中国的成立(

  )

 A.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果 B.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彰显了社会新风尚和社会文明 【知识梳理】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推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促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参加亚非会议:1955 年方隆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典型例题】

  5.1952 年,在宋庆龄、李四光等人邀请下,来自太平洋沿岸 37 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一致通过了致联合国书、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关于民族独立问题的决议、加紧争取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运动等决议。上述外交活动(

  )

 A.有助于塑造新中国和平形象 B.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交往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 D.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6.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1964年7月,毛泽东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理论,即整个西欧、大洋洲、北美的加拿大和亚洲的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对美

 国是不满意”的重要力量。这一变化可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7.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

 A.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B.借助苏联以打破西方封锁 C.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D.与社会主义阵营若即若离 【知识梳理】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 年。

 (2)内容:一是通过”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践 ①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法制、思想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9 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典型例题】

  8.1954 年 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在城市里统一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基层行政组织;居委会的法定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但在当时主要作为街道办事处的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旨在(

 )

 A.保障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C.提高国家的城市治理水平 D.健全国家的基层法律制度 9.1954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第 8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

 信仰的自由。”在以后历次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宪法中,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明确规定。对于这些规定作用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团结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B.影响了宗教的教义礼仪 C.巩固了新生政权的稳定 D.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不靠自力更生的决不能自强,凡自主者才有前途”可知周恩来强调只有自力更生才能自强,所以体现了建设思想的中国化,B 项正确;1957 年完成的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 A 项;坚持自力更生是体现了建设思想的中国化,并不是在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和为抗美援朝作广泛的动员,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焚烧旧契体现了新中国对封建土地剥削的废除,把农民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 A 项;材料不能反映农民政治权利,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丰收场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当时出现了团体人民保险作为劳动人民的福利以保障劳动人民利益的现象,说明在正常的劳动分配之外出现了保险这种形式,是存在多种资源调配方式的表现,A 项正确;根据“抗美援朝”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性质尚未发生根本改变;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在抗美援朝之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4.答案:D 解析:宣传画从科教文卫以及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宣传了新政权建立之初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文明,D 项正确;A 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通过宣传画无法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 B 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一致通过了致联合国书、关于期鲜问题的决议、关于民族独立问题的决议、加紧争取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运动等决议。”可得出这些外交活动,积极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有助于塑造新中国和平形象,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非洲国家,排除 B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1953 年,排除 C 项;朝鲜问题并没有在这次会议中得到和平解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64 年 7 月”和“第二中间地带”包含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苏关系已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毛泽东把美国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区分开来,目的是团结这些国家反对美苏,B 项符合题意,B 项正确;此时中苏关系已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因此,A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AC 项;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

 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可得出中国一方面要借助苏联的帮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另一方面也不想受制于苏联,因此只要苏联提供必要的贷款援助即可,反映出中国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针对 西方的封锁,排除 B 项;中国政府并没有追随苏联的工业化,排除 C 项;若即若离的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市设立基层政权机关和民众自治机构,其本质是对 1954 年宪法的精神的落实,旨在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改进国家城市治理水平,C 项正确;A、B 两项并不是这一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材料只涉及一部法律条例,不足以健全法律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明确规定”等信息可知,在 1954 年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说明该规定对公民的宗教教义礼仪没有影响,B 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具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有利于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A 项不符合题意;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这有利于团结人民群众,从而巩固新政权,C 项不符合题意;我国宪法维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这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经济建设,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项。

推荐访问: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讲义--高考统编版(2020)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考 讲义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