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多维展现(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多维展现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特殊表达。大历史观即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宏阔空间背景下來叙事和评价,以求客观呈现历史、科学总结历史,以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观。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基础上全过程、全方位、全局性地梳理历史进程、回顾历史成就、评价历史意义、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思维、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担当与历史主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百年党史进行了
全景式的历史叙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
一、在梳理历史进程上坚持阶段性与连续性相联系 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体现在对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上。“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2]168,然而并不表示各个时代相互割裂与脱离,即“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669。因此,在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中认识历史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既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也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决议》通过准确划分党的历史阶段,并将其统一起来,从整体上把握百年党史进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
依据党在不同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任务不同,《决议》把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时期。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了历史主体的时代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关系的
具体表现和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划分时代的根本依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议》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3]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错综复杂,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决议》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3]9。然而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并未将党的八大提出的路线贯彻到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重新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17。《决议》
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3]1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24。《决议》指出,新时代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3]23。据此,《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依据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担当。
历史的阶段性并不排斥历史的连续性。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贯穿其中的最鲜明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议》在历史叙事中并未将百年党史碎片化,它在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实践时特别注意其内在的承继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百年党史主题,并将其贯穿于党的接续奋斗进程中。《决议》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
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创将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3]3-23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解决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为主线,打通百年党史的历史脉络,使之成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连续整体,凸显了党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感和因势而为的历史主动精神。
二、在回顾历史成就上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筹 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体现在对历史成就的全面概括上。历史是复杂的、多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回顾党的历史成就自然会有不同的结论。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为民造福史、理论创新史与自身建设史的“五史合一”;也有学者认为,不怕牺牲史与为民造福史都内含在党的不懈奋斗史之中,因此应从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党的建设史“三史合一”的角度来认识党史的主线。无论“五史合一”还是“三史合一”,在本质上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使然,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决议》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对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所进行的深刻总结,展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发展和蓬勃生机。
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百年进程中实现了四次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相结合,矢志不渝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成立了新中国,彻底告别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3]8,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3]14,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前,党领导人民不断改变我国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
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3]22,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十三个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3]62,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上成功地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飞跃。《决议》
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决议》全面回顾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凸显了党高度的理论自觉。
三、在评价历史意义上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体现在对党的百年奋斗成就的历史意义的高度凝练上。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科学的价值判断建立在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基础之上。因此,历史评价的标准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其客观性应放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予以考量,就是要认识评价对象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 ”[5]4。评价中國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不宜局限于自身历史,沉迷于已经取得的历史成就,而应跳出“舒适区”,从大的历史场域来进行把握,在历史比较中清晰、客观、真实地认清自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开拓创新,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也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其历史意义不仅是历史
性的、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决议》突破“小历史”的叙事模式,以更宏阔的视角阐述了党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
《决议》将中国共产党历史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党史学界普遍认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书写要以中国近代史为起点,方能说明“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实践逻辑。《决议》在书写百年党史之前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中国近现代以来遭遇的民族危机及与之相呼应的英勇斗争,用“失败”一词交代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救国方案的破产,预示着新的革命力量将应运而生,接过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历史中走来,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以燎原之势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从此把中国人民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极大地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仅如此,《决议》写道,“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3]62。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激发出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
极大热情,使中国发生了从一穷二白到站起来、富起来的深刻蝶变,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屹立于世界东方。
《决议》将中国共产党历史放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党的历史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史,也是一部统筹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确保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发展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写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中国版本,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在中国得到检验、贯彻和彰显,极大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此同时,党的百年奋斗也锻造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定海神针”。
《决议》将中国共产党历史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胸怀天下并有历史担当的大党。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曾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6]。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坚持把为中国人
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统一起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产生后,人类社会逐步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使西式现代化被神化为通往现代化的不二选择,但时至今日,实践证明西式现代化道路并没有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然而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导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世界上那些既想发展又想保持民族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在总结历史经验上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贯通 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体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前后贯通上。何谓历史?李大钊指出:“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的全人类生活。”[7]可见,历史是永续存在的,与现实、未来是相贯通的。打通历史脉络的关键即是对历史经验的现实运用与未来转化。1965年,毛泽东在会见李宗仁夫妇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