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创造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及其特征
何谓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
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
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
体现。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在我国,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
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竞争力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的,是我们构筑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一个服务型政府,首要的特征就是张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
值,实现了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形态”,并在社会实践和改革过程中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宪法原则和我们党的执
政理念谈服务型政府,这个服务型政府就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就是说,是一个人民民主和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前者是指
政府的性质,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国宪法所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它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宪法规定的这“四个民主”权利,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一个都不能少。公民通过正常程序和渠道参与国家治理,表达自己
的愿望,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惟其如此,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
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我国政府就其本质来说,是依据宪法原则建立并按照宪法原则运作,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宪法并按照宪
法原则办事,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政府的权威,确立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才能得到认真的落实。建立服务型政
府,核心是政府必须尊重宪法精神,按宪法原则办事,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依法行政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核心是在公共财政和
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要真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把钱真正用到惠及千百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生活幸福
的事业上来。要真正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必须下决心把钱投到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
障、劳动力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方面来。这些都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和繁
荣的国家战略产业,搞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着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人心向背,决定着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要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
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这些方面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方向,切实通过预算硬约束保证公共财政的正确使用。
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合理分权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的一个重要
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分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权;上下级之间的权力下放;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权限
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等。合理分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合理分权是我们建
立服务型政府所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结构性难题,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失序和国家混乱,这是我们在分权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但
分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的分权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最大好处是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于因
为管理幅度过大而造成管理失误;第三,可以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第四,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第六,在政治上的最
大好处是有利于建立问责制政府,转移政府责任,明确政府核心工作,便于政府的绩效评估。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职责的基本领域,是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
下,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包括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
[编辑本段]政府职能的转变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
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
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一重大转变是艰难的,但却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迫使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现代产权制度的建
立也将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与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缺位”并存,政府规模的膨胀加剧,影响了市
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制市场行为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
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增进市场效率。但
政府规制不应成为维持政府部门利益的手段。政府设置过多过繁的审批或检查项目,有的甚至是乱收费、乱罚
款,大大增加微观主体的市场运行成本和制度成本,同深化市场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体制下的行政审批还通过设置所有制门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进行
限制。这与新的条件下国家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相左,与“非禁即入”的自由竞争理念也格格不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
预中的随意性,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优化组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对不符合政企
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
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我国“审批”过多过滥、冗长复杂的现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府只有切实把行政审批的范围减
下来,实现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才谈得上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
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
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政府运作的高成本与政府服务的低效率是如影随
行的。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中央和地方对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
率;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
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减少政府规制范围,也有利于减低行政成本。
在逐步降低政府成本的基础上,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又一重要环节。政府的回应
性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管理人员和机构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企业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作出处
置和负责的反应。具有充分回应性的服务型政府模式,导致政府在权力结构中角色的变化:政府由原来的公共权力统治者,变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者。
[编辑本段]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我们国家的政府过去是一个管制型政府,原因是什么呢?第一,长期的封建社会的传统;第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第三,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观念。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我们政府虽然强调的是服务,但实际上对社会是一种管制,因此是管制型政府。
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命令行政;第二,一统行政;第三,人情行政;第四,经验行政;第五,弱责行政。管制型政府会带来哪些危害呢?第一,政府主
导;第二,救世主观念;第三,擅权专权,失
去监督;第四,全能政府职能无限扩长。管制型政府解决不了这四大问题,所以建设服务性政府是一个必然选择,没有
别的办法,必须走这条路。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任务是:第一,观念必须转变;第二,政府职能必须转变;第三,完善适应市
场经济要求的与世贸经济规则接轨的法规体系;第四,办事必须公开化;第五,贯彻一视同仁的原则;第六,建立贸易工作的复审机制和失误救济机制;第七,要正
确处理服务行政中的管制问题。
[编辑本段]建立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有效路径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的需
要,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重复管制等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
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服务型政府应该是“阳光政府、创新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模式交叉、综合渗透的结果。它的建立与
发展应遵循以下途径:
(一)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开透明,建设阳光政府。政务必须向公众公开,包括政府组织的使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常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
(二)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理念要成为政府工作的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中,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
(三)在政府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首先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活
力和效率。政府是一种自然垄断性组织,只有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精神,才能提高效率。其次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最后
是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要求政府制度不断创新。如安宁市的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了“四个制度”,一是集中办公
制,所有有审批权的政府服务部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市民和投资者;二是实行委托代理制,外来投资者在审批项目过程中可以委托有关
职能部门全权办理相关手续;三是全程服务制,凡进入安宁的企业,从项目申请开始享受政府全程服务,企业无论什么时间段、什么环节需要什么服务,政府都及时
提供;四是重大项目领导责任联系制,凡是进入安宁的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责任到人,负责联系,并由政府发文向社会公布,联系人要负责协商、督促有关职能部门
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参见《应用写作》杂志2005年第8期《昆明市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典型调查》)
(四)在政府行政技术手段上,建设电子型政府。电子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建设公共政府
体制的重要基础。电子政府的建立,不仅可以使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行
为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透明化、公共化,从而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
(五)在政府行政规则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WTO的规则正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它们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摒弃行政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的所有权力要源于法律,源于人民的授权,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呢?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根本出发点:从公共利益出发。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当前的一
个
突出问题,就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这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执政者。其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没有私欲,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否则,就会败坏社会
风气。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关系的那个“均衡点”。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
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职能定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作了四项界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
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
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针对这个问题,中
央强调,各级政府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
“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战
以来,一些国家建立了比较成型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合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国家,一个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出发,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
民生性服务。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性服
务,政府责无旁贷。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
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
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服务方式: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
的快
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篇二:创造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政府被认为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福祉。然而,现在,人们对政府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这些基本职能,而更加注重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迫使政府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服务的需求。
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目标,依托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人民创造更加便捷、高效、周到的服务环境和机制。要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面,本文将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始于上世纪末期,是根据人们对政府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升而发展起来的。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理念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政府类型。其服务理念的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应以加强服务和管理的能力为核心,将服务用户作为首要任务,通透了解用户的需求,精心设计服务内容和流程,完善服务体制和机制,以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氛围。
2.服务机制
服务型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且科学的服务机制。服务机制包括服务理念、机构设置、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结果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整套服务机制,为政府提供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并可对政府服务业绩进行科学规范化评价。
3.政府的职能转变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要求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更为注重服务和创新。政府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注重信息公开和公正公平,除了保障传统职能外,还应在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多的“供给者”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4.社会参与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要求政府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实行依法行政的原则,不断擦亮政府形象,增强社会信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型政府要逐步走上与市场建立良性互动的道路,充分弥补市场供给不足,保障公共利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型政府实践
服务型政府理论的落实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在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正在不断推进。
1.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务公开是为民服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务公开的作用,充分了解群众对于各种事情的关心和需求,避免政策盲目和决策失误的发生。各级政府应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改进当地政府工作风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府供给能力,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
2.推进“放管服”改革
中国当前正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以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服务与助推。该改革的核心是聚焦于“放管服”,凡是不属于政府必须做的行为,应该尽量由市场去完成,建立市场化的协商机制,让创业者更有获得感、吸纳就业,同时放开审批管制,增强市场活力,以确保资源配置合理、社会效用最优。
3.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需要政府通过互联网思维改变行政方式,使其更加智能、便捷、高效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使命是,以便利人民群众为核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行政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
4.提升政府质量
政府质量是政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提升政府质量需要政府在各个方面完善政策、机制和服务,加强服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和标准,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氛围,为群众提供真正优质的服务。
总之,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始终围绕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目标。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服务需求,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篇三:创造服务型政府
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
黑龙江省正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分析入手,指出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公开力度不够、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能力等对策。并强调了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为黑龙江省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找到有效的对策和发展方向,实现更好地为民众提供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
关键词: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对策、信息公开、公共服务能力、发展方向、现实意义
1.引言
1.1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及对策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政府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稳定、信息公开不够透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政府部门的服
务能力,让政府更加贴近市民、更加高效地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才能建设起更加完善的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好互动,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应该朝着更加开放透明、责任明确、服务高效的方向前行,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建设现代化、文明化城市作出贡献。
2.正文
2.1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对服务型政府建设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成绩。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行政效能逐步提升。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措施,政府职能转变明显,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黑龙江省政府不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促进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在服务态度、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满足市民和企业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政府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公众参与度较低,需要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优化。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建设更加服务型的政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持。
2.2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淡薄。在一些政府部门中,公务员服务意识不强,对待群众态度恶劣,服务效率低下,给群众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二、公共服务不均衡。黑龙江省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三、政府信息公开不透明。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政府信息的公开不力,信息透明度低,导致了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缺乏监督和透明度。
四、政府部门职能重叠。在一些地方,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功能重叠,导致了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影响了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
五、政府服务体系不完善。黑龙江省的政府服务体系整体还不够完善,部分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3提升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
提升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包括多方面的措施。要加强政府责任意识,建立健全政府职能定位和责任分工机制。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局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要完善政府决策过程,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商,做出更加科学、民主和公正的决策。加强政府组织管理,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要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4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之一。在黑龙江省,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需要加强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标准,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制度机制,明确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操作流程,推动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政府部门还应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便捷化和透明化。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通过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可以促进政府的阳光化运行,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
2.5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是提升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一环。当前,黑龙江省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欠缺,存在着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以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要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建立高效的服务流程和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减少群众办事的繁琐程度,让群众更便捷地享受到政府的服务。
要加强公共服务人员培训。提升公共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增强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方便市民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信息和服务。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是提升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和使命。
3.结论
3.1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性
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在于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够提高政府与市民、企业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增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可以促进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创新,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需要,是推动政府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2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更加高效、便捷、透明的政府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府应该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倡导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联系,打造具有良好互动机制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还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权益。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改革创新,建设出更加务实、便民、惠民的服务型政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推动黑龙江省走向更加繁荣和稳定的美好未来。
3.3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意义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政府的形象和信誉。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可以促进政府机构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政府职能的最大化效益。
建设服务型政府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意义在于推动政府向更加务实高效的方向转变,服务人民、依法行政,实现政府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篇四:创造服务型政府
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摘要: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目标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出发,在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实现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以人为本
为人民服务
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由管理者统治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政府由以经济统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公共服务职能为主
然而,由于长期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惯性以及政府本位主义
全能政府理念的影响,我国政府的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在传统的政府职能体系中,其职权结构完全是按照社会权力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设置,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社会的一切事务,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从属性和服务性,一直是政府一手包办,大政府,小社会。因此,转变政府角色,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内涵
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的,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以公众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职能,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实现服务职能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它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
(一)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之上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是受雇于人民的公仆,其一切活动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有义务保证人民权利的实现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的角色,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应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二)
服务型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服务型政府本质上必须是法治政府,是一个尊重宪法和法律精神,严格依法办事、受法律约束、对法律负责的政府,同时必须通过合法程序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政府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做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接受监督。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的政府。我国政府就其本质来说,是依据宪法原则建立并按照宪法原则运作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宪法并按照宪法原则办事,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政府的权威,确立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三)
服务型政府是廉洁高效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讲求效益、廉洁自律的政府,廉洁高效是政府搞好服务的本质要求。廉洁是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之一。廉洁,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廉洁从政,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廉洁的政府,是人民最为期待的政府。高效,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要降低成本,也就是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建设高效政府就要求政府必须重视成本收益之间的比例,政府应尽可能用最少的行政成本来实现最优的行
政管理,使公共财政以最小的投入为社会公众取得最大的收益,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并提高他们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质量。廉洁从政,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廉洁的政府,是人民最为期待的政府高效,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要降低成本,也就是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建设高效政府就要求政府必须重视成本收益之间的比例,政府应尽可能用最少的行政成本来实现最优的行政管理,使公共财政以最小的投入为社会公众取得最大的收益,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并提高他们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质量。
(四)
服务型政府是公正透明的政府
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情、民意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
如果说效率是企业的事,那么公平、公正便是政府的事政府。要做到以公平、公正的理念进行治理首先,要保证社会中的每个人享有同等自由平等的权利;其次,要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均等的机会,保证社会价值的公正分配;再次,政府的行为要公正,为全体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基本特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应该让人们提高对政府决策的理解、认知程度,减少在施政过程中的阻力,将重要的法律法规规章公开,将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权限、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内容等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以便公民有效参与决策过程并对公共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政府决策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要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提升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服务能力,真正为民谋福利,这样就会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二、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现代行政就是服务行政,行政主体的行政就是一种公共服务,公务员就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职员。政府部门是从事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
服务的部门,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重心必须围绕“服务”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且在深入发展;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次大的改革,但从实际效果看,政府本位全能政府等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政府治理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如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以及公共服务机制等都与经济发展,与人民期望有很大差距。
(一)
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认识不足
首先是公共服务意识淡薄政府部门是从事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重心必须围绕“服务”进行。然而在现实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务员个人,公共服务意识非常淡薄,自我服务的倾向却相对非常严重,许多观念和管理措施甚至与公共服务的要求背道而驰政府部门许多工作都有不够到位的地方,导致公共服务的定位不准。主要问题是部分的公共服务事项特别是行政审批、收费等,还存在假公开,走过场,作表面文章的现象。其次是我国公共服务缺乏使用先进管理方法的意识。同西方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如编制战略计划、推进政府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倾听顾客的声音、改善服务质量以及评估政府绩效等不同,我国以往对政府管理的研究理论性原则性的研究偏多,实际操作的研究少、专业性不突出。最后是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行政业务流程认识不足。要实施政府公共服务的创新,就一定要涉及到行政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然而,目前我国各地都是在不改变原有行政业务流程的前提下建立政府服务大厅它只有办公场所,不属于规范的机构而且工作人员隶属于各部门,大厅负责人对其缺乏充分的管理权,工作人员的迟到早退难以管理在许多地方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中,都存在着需要改变原有业务流程的问题。
(二)
我国公共服务主体的服务观念落后,公共服务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国家公务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但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却不尽人意。
包括国务院纠风办在内等有关部门采取包括“社会服务”承诺在内的多种措施试图扭转公共服务部门的不良风气的面貌,但都是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效果。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公务员的素质整体不高。首先,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价值理念,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的群众工作的锻炼,缺乏对“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国家的活动宗旨的深入理解。其次,公务员的工作并不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并非禀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做事最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要求我国公务员有着扎实的现代服务知识功底。当前,公务员对有关公共服务的各种知识的学习仍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仍然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国公务员的创造性思维欠缺,知识意识薄弱,知识面相对狭窄,在职学习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差。
(三)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公众监督应该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主要途径。从理论和原则上来讲,对政府公共服务监督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众的监督可以克服许多问题和弊端,从而保证公共服务的高水平。可是,从实践中来看,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的监督仍然难以充分发挥。这是因为公共服务产品的质和量难以测定,导致公众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监督的渠道不畅通,监督的民主功能不健全。其次是缺乏与公共服务相配套的培训机制。传统的公务员培训体制使培训内容相对陈旧,培训手段比较呆板。距离我国建成服务型政府,我国目前的公务员培训机制还有一段距离。最后是我国公务员考核机制也不能符合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考核缺乏正确的导向,与国外主要依靠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门机构来评价不同,我国政府机关在考核主体和方式方面采取的是自己评价自己的考核方法,考核主体单一,考核方式自上而下;另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没有以围绕公务员的服务价
值理念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
三、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路径
为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着力坚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增强政府官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最为根本的就是我国广大政府官员公仆意识和服务理念的全面提高和长期巩固,因为公仆意识和服务理念是一个现代社会合格政府官员的核心元素,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我国古代吏治制度沿袭而来的、覆盖全社会的、等级森严的身份层级观念至今未能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得以清除。由于民主、平等、法治、宪政等现代法律意识的缺失,在很多领导干部和普通民众的潜意识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许多政府官员依然认为自己是公民的父母官,总是习惯于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缺乏公仆意识和为民服务的理念,把日常工作看做是百姓求自己办事,而不是自己履职为百姓服务,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在公务员队伍里的普遍存在,并且得不到切实有效的纠正。为此,必须加强政府官员公仆意识教育,使其真正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一切权力均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官员和普通公民之间不存在“父母与子女”之类的关系;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真正实现“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政府价值主体向公民价值主体的转变以及以“官”为管理轴心向以“民”为服务轴心的转变。政府官员必须放弃以怜悯和施舍的观念和意识来看待为民服务的错误思想,必须放弃以社会福利的观念和意识来对待为民服务的错误意识,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服务于民的价值理念,给予公民平等尊重,从人本的角度充分考虑公民的多方面需求,以民众的意志为根本向度,以服务民众为根本使命,以服从民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民众满意为行为的最终评价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官员在提供服务时必须尊重、维护和保障公民
个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无论是应公民的申请而提供服务,还是依职权主动为公民服务,都要热心、诚心、细心、耐心,不得让公民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终极价值目标,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政府公务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的道德义务和行为准则。
(二)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的是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法律和社会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尽量使其不干预或少干预私人事务;要把政府的职能限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其他的事务让个人之间能“私了”的“私了”,让民间社会能“自治”的“自治”;“私了”不了的,“自治”不了的,才能由政府“官了”。很多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完全可以放手由民间去做,政府不要插手,更不能垄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还不是很彻底,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较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其职能行使还存在着很多“越位”、“缺位”、“错位”等脱节现象,这对于充分发挥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在现阶段必须大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确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政府仅在市场机制和公民自治不能解决问题的领域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必须强化社会自治,政府应支持、鼓励、引导、规范社会自治组织发展,以使得在能够实现社会自理的领域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服务型政府并不是政府要全方位地包揽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相反,要尽可能将一些不该由政府包揽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让渡给社会自治组织,由社会自治组织自我管理、服务,以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最终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理想状态。
(三)推行信息公开,自觉主动接受监督
服务型政府是被民监督的政府。只有政府受到了有效的监督,才能更好地为公民及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以服务群众为使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为此,政府必须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诚实地面对其辖区内的所有公民,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公开法律、法规规定应该公开的社会信息,使公民随时能够通过正常的、畅通的合法渠道,获取其所感兴趣或者是所需要的信息,充分保证每一位公民的知情权和了解权,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政府应该为公民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尽其所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公共渠道,如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传媒工具公开信息。此外,政府还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或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使得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取信息,监督政府的所作所为。政府亦应推行“阳光政务、阳光服务”,使服务行为能够如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自觉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四)鼓励公众参与,尊重民意决策
服务型政府是与民融合的政府,是与公民良好互动的政府,其必然提倡公众参与,并尽其所能地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所以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或提供服务必须首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只有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或提供服务时都充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了,才能够使政府所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或所提供的服务真正符合民意,满足公民的实际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目标。正如约翰·密尔认为的那样:“一般来说,凡办理一项事业或决定怎样来办和由谁来办那项事业,最适宜的人莫若在那项事业上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而对公民的实际需求不闻不问,政府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提供决策服务,这样的决策服务很可能会变成为强加给公民
的痛苦,而不是为民谋利谋福,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大相径庭。而公众参与恰恰能为公民表述需求、表达意愿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民主机制。公众参与指的是政府等公共权力在做出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决定公共事务或进行公共服务时,由公共权力机构通过开放的途径从公众和利害相关的个人或组织获取信息,听取意见,并通过反馈活动对公共决策和抚慰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它所强调的是以公民个人自己的理性选择作为公共服务的基础,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遵循“公开、互动、包容性、尊重民意”的基本原则,推动政府回应机制完善发展,实现朝野良性互动,促进公共决策服务科学化、民主化、人本化,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公众参与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很多制度仍不完善,给公民有序、有效参与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应当鼓励公民参与,将公众参与作为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写入法律,以保障公众参与和利害关系人表达意见。同时应当创造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氛围,吸取国外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公众参与形式,畅通公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与民融合。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在社会转型中,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是自身实行着变革的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应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与之相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途。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着力在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等关键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有限政府,政府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必须受到法律和社会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法治政府,政府权力边界必须为法律严格限定,政府权力行使必须为法定程序严格约束,政府行为的偏差必须有明确有效的救济和严厉的问责机制。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公众参与的政府,必须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互动
机制,在政府的决策、执行和评估过程中体现出民众的意志和诉求及其回应。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与社会共治的政府,政府不能全方位地包揽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而要鼓励社会自治,鼓励各种非赢利性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由社会自治组织自我管理、服务,以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2]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2010,(2).[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4]约翰·密尔,许宝骙译.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蔡定剑.公众参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团结,2009,(4).[6]姚建宗.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6).
篇五:创造服务型政府
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谈起
如何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
2007年4月24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并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许多老百姓说,这是“用法律打造透明政府”,是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我国,各级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主要责任。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更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后一方面恰恰是当前政府职能的薄弱环节,因此迫切要求通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来改善和加强。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和政府各有分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政府的职能定位更主要的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等,通过经济调节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直接干预经济运行。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正。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政府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繁琐的行政审批带来的效率低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部门职能交叉、不能依法行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近年来,虽然政府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很多地方政府机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权力,****,失信于民,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现在仍处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此外,随着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期望必然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政务超市”、“行政审批大厅”、“一站式服务”等政府便民行动,有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田,给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决策由政府组织听证会;搞企业的,觉得红头文件少了,行政审批环节少了;市民要反映生活问题,有“市长电话”、有“市长电子信箱”等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实,虽然这些做法确实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不能看做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全部内容。并不是政府为公民做了多少好事,多提供一些服务,多开设几个服务大厅,就是服务型政府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呢?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更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几年,“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一些负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也没有“太平官”可当了。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
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一个责任政府。
怎样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信心和决心”。据统计,仅一年时间,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就发布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500多件、国务院公报250多期;整合71个部门约1100项网上服务;发布8个部门的47项行政许可项目……被誉为“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如今,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政府网站,约90%的省级政府、96%的地市级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拥有政府网站。各级政府网站已成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开始转变,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推出,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也要看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毕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稳步扎实推进。
经过29年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过死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变,但仍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人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象地称之为“加减改法”。简单地说,所谓“改”,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减”,就是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审批项目坚决取消,该下放的项目尽快下放。据统计,近几年,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超过了一半,而且还将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继续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所谓“加”,就是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同时还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比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预防和化解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中既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和机制。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公民。
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更加职能化、制度化,政府与老百姓会越来越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篇六:创造服务型政府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一篇: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呢?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根本出发点:从公共利益出发。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这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执政者。其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没有私欲,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否则,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关系的那个“均衡点”。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职能定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作了四项界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强调,各级政府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世
界范围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建立了比较成型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合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国家,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出发,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性服务,政府责无旁贷。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服务方式: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更加高效。(常修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第二篇: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呢?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根本出发点:从公共利益出发。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
度存在着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这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执政者。其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没有私欲,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否则,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关系的那个“均衡点”。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职能定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作了四项界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强调,各级政府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建立了比较成型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合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国家,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出发,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性服务,政府责无旁贷。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
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服务方式: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
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2.坚持依法治国原则,规范政府行为,坚持依法行政。
3.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广大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热点专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
1.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2)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
(3)2010年上海世博会理念是:沟通与融合、创新与进步、成就与体验、传承与未来、和谐与发展。
(4)2010上海世博会会徽
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
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精神。
(5)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海宝(HAIBAO)”,意即“四海之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才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6)2010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及口号
标志主体由汉字“心
”、英文字母“V”、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与世博会会徽“世”异曲同工,在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同时,表达了志愿者的用“心”和热“心”。“V”是英文
“Volunteer”的首字母,阐述了标志所代表的群体,赋予其清晰的含义;飞翔的和平鸽代表上海,也象征和平友爱,橄榄枝则寓意可持续发展和希望。志愿者口号是: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
2.2009年6月22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通电。这标志着最受各界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终于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
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3.2009年11月12日,“上海网上世博会”正式启动。从现在起,全世界网民都可随时通过浏览网站畅游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三维园区,提前领略世博精彩。据介绍,网上世博会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两大亮点之一,国际展览局认为这是“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
【学科角度分析】
【经济生活角度】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有什么经济意义?
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举办世博会,将有力地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相关产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餐饮业、通讯及交通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举办世博会有利于推动我国的自主创新和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将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举办世博会,有利于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政治生活角度】
一、成功举办世博会有什么政治意义?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成功举办世博会,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成功举办世博会,有利于参会各国加深了解,相互尊重,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怎样保证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1.公民认真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基本义务。广大志愿者及全体公民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真诚和热情,做好各种服务工作,确保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2.我国政府要认真履行各项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政府既要积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又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并提供各种服务,加强管理,确保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文化生活角度】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举办上海世博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博会是一次推动创新、促进合作的盛会,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世博会尊重多样文明,以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为自己的使命,有利于促进各国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上海世博会崇尚创新的精神,将会推动我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必须形式上积极创新。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促进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创新的盛会,有利于汲取他国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结合上海世博会会徽、吉祥物、志愿者标志、中国馆的设计谈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即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吉祥物、志愿者标志、中国馆的设计,首先
是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同时又结合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借鉴、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吉祥物、志愿者标志、中国馆的设计,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同时充分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文化创新。
【生活与哲学角度】
一、从哲学角度分析,成功举办世博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界各国将
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先进城市发展理念,将会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功举办本届世博会,不仅将有力地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旅游业、文化产业、餐饮业、通讯及交通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3.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世博会崇尚创新精神,创新也是上海世博会的灵魂,这有利于推动我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上海世博会的理念是沟通与融合、创新与进步、和谐与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参会各国的沟通与理解,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实现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二、上海世博会会徽、吉祥物、志愿者标志、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以会徽为例)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会徽的设计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会徽的设计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其实质是扬弃。会徽的设计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否定和创新。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会徽的“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突显出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走近高考】
(2009年上海单科.13)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
会徽的设计理念。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A.从整体到部分B.从部分到整体
C.从个别到一般D.从一般到个别
【解析】本题的知识立意是区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综合的方法是从整体着眼,从部分到整体。故答案选B。
【命题预测】
本热点命题可能会以有关上海世博会的材料为背景,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举办世博会的意义,体现什么哲学、文化道理等,考生应重点关注关于世博会意义的时事材料。结合经济生活,要围绕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尤其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以及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知识对世博会的意义加以分析。
结合政治生活,应重点把握提高综合国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并从公民义务、国家职能等方面去分析如何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
结合文化生活,要重点从文化与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交流、创新以及文化建设角度把握世博会的重要意义,尤其文化创新,这是世博会的灵魂。
结合生活与哲学,要重点把握世博会会徽、吉祥物、中国馆以及志愿者标志的设计体现的哲学道理,从哲学角度分析意义也要引起重视。
一、单项选择题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从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海宝”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涵义,头发象翻卷的海浪,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据此回答1—3题:
1.“海宝”的设计说明了()①意识来源于设计者的主观创造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物质决定意识
④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上海世博局称,已经就“海宝”的形象和名称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市场上一旦出现假冒商品,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在这里,作为商标的世博会吉祥物标识:
①拥有知识产权②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③不是商品,因为不具有使用价值
④未经许可而擅自使用是一种违法行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根据以往的经验,假冒的世博会特许商品也许很快就会在市场上露面。为此,市工商局、公安机关和其他市场监管部门已与世博局形成了打击假冒产品的联动机制,同时,世博局也欢迎市民对假冒世博特许产品进行举报,共同维护世博会商品市场的良好秩序。上述材料说明()
①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的弊端②维护市场秩序,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③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④行政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吉祥物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而中国馆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另外,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上述设计都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追求。据此回答4—6题:
4.上海世博会会徽、吉祥物、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上海世博会会徽、吉祥物、中国馆的设计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下列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②民族文化都是各民
族特有的,与其他民族无关③民族文化既有各民族的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④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追求的依据是()
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
7.历届世博会都是一次人类文化交流的盛会,上海世博会也不例外,将会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A.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B.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C.文化交流有利于实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
D.文化交流有利于实现世界的和谐
8.世博会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下列做法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的是()
①大力发展商业贸易②优先发展教育③打破户籍制度,促进人口流动④与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9.第七届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11月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世博论坛以“凝聚全球智慧,共创城市未来”为主题,目的是为了广泛传播世博理念、扩大世博会的影响,推动世博会成功举办。这说明()
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③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第三篇: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年03月29日10时22分
来源:国研室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们要认
真学习领会。
一、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要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
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是简政放权最直接的方式,效果非常明显。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自主权。要减少和下放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只要是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通过事后监督能
够有效解决的事项,都不设立审批。对于需要审批的事项,如果是直接面向
基层、量大面广或者由地方实施更加方便有效的事项,一律把审批权下放地
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这次机构改革,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
减少政府部门职责交叉和推诿扯皮的问题。对于分散在不同部门相同或者相
似的职责、资源,要最大限度进行整合,以明确职责边界,提高行政效能和
资源利用效率。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重点培育和
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不需要业务主管单
位审查同意,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
规范行政法规的制定。政府制定行政法规,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重
点要放在优化发展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
改善民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进一步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
序,将公开征求意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的程
序,要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加大
对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清理力度,对存在问题的要坚决予以纠正,该修
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维护法制统一。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的好坏,关系到依法行政能否真正落
到实
处。政府行政部门和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不能不作
为,更不能乱作为。要坚决纠正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违法行使职权或行使职权不当的,依法承担责任;损
害群众利益的,依法予以赔偿。强化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只有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政府才不敢懈怠。要加强立法机关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力度,加强人民法院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
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健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成
效,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政府绩效管
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群众、新闻媒
体、公共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健全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规
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考核,强化对失职渎职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的责任追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政务公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提高政府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按照“公开为
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加大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力度,继续深化财
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政务信息等公开工作。要细化公开的内容,让
群众能看懂,方便群众了解政府情况、监督政府工作。
三、强化政风建设
政风问题绝不是小事。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坚持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
费,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今年的政府建设,要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几项具体的事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从
严治政、廉洁从政的要求,结合政府工作实际,制定转变工作作风的具体规
定。要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大力精简会议,提倡写短文、开短会、讲短话,切实减少会议文件、简报。调查研究要沉得下去,了解真实情况,防止走过
场、搞形式主义。要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刹住奢靡浪费之风。严禁公款大吃
大喝,严禁公款旅游,严禁用公款购买高档烟、高档酒、高档礼品等。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会议费、差
旅费、公务接待等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
的地方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维护制度和纪律的严肃性。要深
入推进“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公开,各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公务车购置和运
行费用、出国出境经费要详细公开。加强车辆配备管理,完善公车配备和使
用的相关制
制度。要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类评比、达标、表彰、庆典、研讨会、论坛、运动会、博览会等的举办行为,从经费预算管理、审批程序
和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入手加以治理,防止反弹。狠刹不正之风。狠刹收送礼金的歪风邪气,对于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
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按照收送同等数额的现金处理。反对官僚主义,认
真治理一些干部工作慵懒散、对群众漠不关心、推诿扯皮等问题。深入开展
专项治理,对于金融、电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和教育、医疗、涉农、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公务员考录和国有企事
业单位招聘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要坚决进行纠正。
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都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这“三清”是对反复倡廉工作的更高
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高举反腐倡廉
大旗,毫不懈怠地把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加强反腐败
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把权力
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去。要加快基础性制度的建设,重点是建立健全以
个人身份证代码和企业代码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不动产登记制
度、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是对各级政府
及其公务员的基本要求。要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
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
实工作。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到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
督。抓好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查处腐败案件。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把查处大要案作为反腐败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依法严厉惩处
腐败分子。对腐败分子要一查到底,无论什么人,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要健全腐败案件揭露、查处机制,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完善保护证人、举报
人的相关制度。
第四篇:人民日报
怎样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怎样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八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14年01月02日16:57来源:光明日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工程。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依据
上世纪50年代,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我们按照全能政府的理念设定政府职能并构建政府体系。这个时期的政府负责对全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进行全面的计划安排、监督实施,对全社会的物资交换与流通进行严格的价格管控和行政管控,对计划体制内所有成员的薪金、收入作严格的制度性安排,对全社会所需要的安保、教育、医疗、劳保等公共性服务进行统一的计划配置等等。这是主要依靠行政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政府。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伴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伴随我国法治化进程,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表现为政府行政管控的领域、空间被压缩,政府职权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规约束。但是,传统的全能政府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支配着政府管理理念,使得政府管理行为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要求相冲突。这种情况既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角度,对政府职能的全新定位。要搞好市场经济,就要正确界定政府职能,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承认、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应当是辅助性的。相对于市场而言,政府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与交往中的职能应当是服务性的。这应当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根据。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第一,服务型政府不是不管事、不作为政府,而是要给市场经济体制良好运行提供积极的服务和保障。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配置资源失灵的风险,所以政府有为市场提供宏观调控服务的职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宏观调控需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其中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
主要手段,配合以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的适当运用,并力求在运用这些调控手段时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同时,政府应积极促成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形成,努力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为国内经济运行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条件。
服务型政府要给市场经济运行提供监管服务。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对占据市场份额过大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破坏环境行为等严格依法查禁和惩处。
服务型政府要给市场活动主体提供各种公共性服务。在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政府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安保、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事项。政府有义务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广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的方式向社会购买。
第二,服务型政府不是总揽一切的全能政府,而是要以简政放权为原则,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就要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淡化自身传统上的投资主体角色,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政府可以通过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一般的投资项目决策,应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定。政府需要行使审批职权的是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投资项目。现实中仍然存在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政府行政审批权过大的弊端,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凡属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政府审批。凡属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以提高审批效率为着力点,规范审批活动。
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就要遏制泛行政化趋势,使
政府的事务归政府,社会的事务归社会。事业单位与政府职能部门身份混淆不清,是影响政府正确履职、提供良好社会服务的重要原因。需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第三,服务型政府不是组织杂乱、力量软散政府,而是要优化自身组织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要给市场和社会提供有效、让服务主体满意的服务,就要大力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这种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监督的原则,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各个部门要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同时要统筹理顺政府部门与党群机构的关系。根据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原则,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政府机构改革还包括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对行政区划设置做科学研究、充分论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服务型政府是依法为市场为社会服务的法治政府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真正履行服务职能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要努力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要树立依法办事意识。执行法律是政府及其所有工作人员的首要职责。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
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的主要渠道是学法。要完善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行政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任职晋升人员法律知识考试和考核制度等,促进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律意识培育。
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重点加强有关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法规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确保法规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谨防单方面体现部门意志,谨防小范围体现专家意见;还要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强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第三,要坚持科学决策。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部门要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还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
第四,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地方各级政府要排除地方保护主义,杜绝选择性执法;排除人情干扰,杜绝不公正执法;排除权力意识,杜绝粗暴执法。各级政府要着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第五,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首先是信息公开。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要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包括办事公开。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都要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确保政府提供的服务公正。
第六,要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上级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加强财政、预算、投资审计和各种专项审计,加强对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的监察和问责,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第五篇: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民主责任。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公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民主政治与民主行政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社会和
公众尽职尽责。责任政府,要求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必须对服务对象负责。
法治信用。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手段、发展趋向和根本标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法治的实质是秩序,政府既是秩序的建立者,也是秩序的遵守者。权力意味着责任,法治意味着信用。一个法治政府必然是一个信用政府,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有限开放。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政府不是“划桨者”,而是“掌舵者”,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从一定意义上说,“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对公民开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人民参与政府决策、有效监督政府行为,才是真正开放的政府。
协调精干。协调,就是要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所属部门之间政令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合理分权、运转有序。精干,就是要求政府职能界定科学清晰,机构设置合理精干、分工明确、职权责统一。服务型政府应当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廉价政府”,即机构规模小、行政官员少、运行成本低。
公正透明。公平、正义和平等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行政的价值取向。政府公共性的根本体现,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型政府应当是“阳光政府”,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政务信息,落实公民的知情权,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必须高效行政、廉洁从政。高效,就是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廉洁,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二、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三、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
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篇七:创造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理论范文七篇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与特点
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机构以服务公民为宗旨,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目的,为民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政府机构注重公民的利益和需求,倾听、理解和回应公众的诉求。其次,服务型政府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放在首位,力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再次,服务型政府注重与民众的互动和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信息发布、公众参与和民意调查等活动,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联系。最后,服务型政府还注重社会的平等和包容,致力于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2.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价值
服务型政府的出现与发展对于社会和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服务型政府能够提供贴近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其次,服务型政府能够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增强政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再次,服务型政府的出现促进了政府效能的提升,实现了政府责任的转变,使政府更加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最后,服务型政府能够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包容,减轻社会不平等现象,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3.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实现服务型政府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其次,政府应加强内部机制建设,重视公务人员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再次,政府应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此外,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提供。最后,政府应注重改革创新,倡导务实、高效、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4.服务型政府的案例与实践
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转型为服务型政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造智慧城市,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另外,芬兰政府积极推行在线服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效率。中国政府也在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例如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
5.服务型政府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服务型政府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转型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资源。其次,政府机构中存在一些官僚主义和作风问题,阻碍了公共服务的提升。再次,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运行规范。最后,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仍然面临一定的难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
6.服务型政府与社会发展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只有政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型政府能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良
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激发社会的创新和创业活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同时,服务型政府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提升社会的和谐稳定。
7.服务型政府的前景与展望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前景是值得期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政府也将会不断适应和满足这些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政府的公共服务将会更加便捷和高效,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此外,各国政府之间还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8.服务型政府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服务型政府能够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政府的支持和服务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提升政府的投入能力,为公共服务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
9.服务型政府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服务型政府应当注重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公众提供清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资源,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与此同时,服务型政府应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合作,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10.服务型政府与社会普惠的关系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体现了社会的普惠性和包容性。服务型政府注重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倾听和回应贫困群众的需求,提供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和公共服务,减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应注重社会公正和权益保护,促进机会均等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1.服务型政府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
服务型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危机是不可预测和具有突发性的事件,服务型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公共应急机制,做好危机处置工作。政府需要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形成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型政府的出现能够提供及时和高效的应急服务,增强公众的安全感和防范意识。
12.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前景
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前景是积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政府也将会继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政府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将会不断提升,公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将会不断提高。同时,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政府机构不断创新和改革,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贴心的公共服务。
13.服务型政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国政府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可以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加强对国际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不同国家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共同进步。同时,服务型政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与使命
服务型政府的责任和使命是为公民提供高质量、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政府机构应当时刻关注公众需求和利益,积极回应和解决公众关切,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政府作为为民服务的机构,应当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秉持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努力为公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15.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政府机构采取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在建设路径上,政府机构应当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目标,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合作。在实施策略上,政府应注重加强机构改革和内部机制建设,提升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政府应还应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推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只有通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机构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政府与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公众要积极参与和监督,提出合
理的诉求和建议。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够建设出更好的服务型政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篇八:创造服务型政府
政府如何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需要积极主动地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将探讨政府如何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解决痛点,推动需求驱动的创新
政府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首先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并解决他们的痛点。例如,在教育领域,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在医疗领域,政府可以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政府可以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驱动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例如,在政务服务方面,政府可以建立便捷的在线办事平台,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在交通出行方面,政府可以推动共享交通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环保的出行方式。通过科技驱动的创新,政府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提升服务意识,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政府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还需要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工作人员要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政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培训和激励机制,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
四、加强政府间合作,推动资源共享的创新
政府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需要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政府可以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可以加强跨部门的协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在教育领域,政府可以加强跨地区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政府间的合作,政府可以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
五、加强监督和评估,推动创新的落地实施
政府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创新措施的落地实施。政府可以建立科学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公共服务创新项目的监督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对公共服务的创新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加强监督和评估,政府可以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顺利实施。
总结:
政府在推动公共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意识,加强政府间合作,加强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只有政府不断创新、积极变革,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通过以上努力,政府可以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篇九:创造服务型政府
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意义
第一篇: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意义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公共服务,简而言之是以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它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因此,通过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将使政府的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突破。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能自觉地把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重要依据,做大多数群众赞成的事,办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使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监督与约束,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还较为普遍;二是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部门壁垒、职能重叠现象还比较突出;三是政府、企业、公民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四是政企不分,企业运营过分依赖政府保护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五是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度还不高,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较突出,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桎梏,是加快发展的阻碍,同时也是激发体制创新、发挥后发优势的动力。历史上,我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优化发展环境,进行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提高省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在我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处
理经济与社会关系问题始终是我省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我省“十五”计划又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把保护和改善居民的发展
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上。但是,在实际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起主导作用,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人口管理、教育卫生、文化等,滞后于发展实际,公共卫生、义务教育问题突出,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又反过来束缚了经济的增长。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长期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忽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必须看到,我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为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例如,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的主要职责已转变为创造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不再是国有企业的“婆婆”,国有资产产权更加明晰化,更加市场化。这些都迫切需要政府管理职能相应地改变,将主导经济发展的职能让位于市场主体,同时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十五”以来,我省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规范、高效”政府的目标,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精心组织实施了机构改革,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省级政府工作部门精简了28.6%;行政编制精简了48.5%;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取消了一大批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了一批不切实际,增加基层负担的达标评比项目;推广“一站式”高效服务方式,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基本形成;推广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办文办事限时制,建立了各级投诉受理中心,省级招投标中心也开始启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在县级全面进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并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从
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全面落实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政府机关与所办实体彻底脱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深入开展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不断提高廉政建设水平。这些改革成果来之不易,为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乘势而上,使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到位。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
2011年05月12日来源:《理论前沿》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不仅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目标要求,也对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当前理论界和各级政府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而提出的政府改革目标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何谓服务型政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其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服务的政府。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不管怎么说,从上述定义来看,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大包大揽和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与管制型政府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首先,从理念上看,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必须树立“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让渡,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天职,人民的利益至
上,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必须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和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和对“使命”“公众”和“成效”的认同,充分考虑公众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传统管制型政府的理念则停留在“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基础上,政府利用公共权力主要是维护统治秩序和对社会实施管制,公众和社会的主导性和自主空间很少。
其次,从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看,管制型政府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建立,因此对市场和社会的介入是无孔不入,政府职能也无限膨胀,职能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府要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政府主要是做市场和个人不能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事情。即主要是提供维护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维护性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财产权利和公民权利、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
第三,从政府运行机制来看,管制型政府向来只从便于自身控制、管理出发,整个社会运行都由政府在主导推动,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怎样提供服务,都是政府独断和一厢情愿的强制性提供,而较少的考虑社会公众的愿望和多样化需求,政府与公众是一种命令——服从式的单向关系,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政府的“恩赐”。而服务型政府则不同,他要求政府的施政目标必须首先征得服务对象,即民众的同意。其次,还必须经过一定的民主法定程序,即要公民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由民众和政府通过双向的交流互动,达成一致来决定。从这一点说,政府只能在法律和人民授权的范围内行事和提供服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是法治政府,而不是任意性的、长官意志型的政府。
第四,从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看,在管制型政府状
态下,政府不仅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各种审批环节繁杂,效率低下,政府管理手段也主要是单一的行政手段。服务型政府则要求政府必须优化工作流程、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本着方便、快捷、高效、亲切的原则为民服务。让民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有享受服务的主人意识。
第五,从政府行为的后果看,管制型政府的权力本位和官本位思想使政府的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的责任心也不强,公众甚至于对个别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法律和事实上对政府的追究。而服务型政府因其自身的民主特性,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所提供的服务负责。对于政府的失职行为,人民有权对政府提出质询、追究甚至罢免。
由服务型政府所包含的上述特性可以看出,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前者是后者的综合体现。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一个口号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它将要求政府从施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具体的说: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全球化趋势,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入世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不管是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还是公平竞争原则,都体现了一种政企分开前提下的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市场本位、企业本位的精神,因此,面对全球化和“入世”最积极的应对只能是加快政府改革。政府必须尽快的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企业,尽快实现从生产者的角色向安排者、监管者的角色转变,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从审批者向服务者转变。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向。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长期以来由于过于
强调自身管治的政治职能,而弱化和忽视了社会服务职能,造成政府大量越位、缺位、错位。因此,政府要重
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就必须用公共管理的理念改造政府,就必须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变革政府治理观念、手段、方式和方法。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是政府实现自身革命的一个重要载体。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这是由我们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但是,从改革的要求和整个进程来看,这只能是一个过渡。政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主,极易导致政府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是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很容易忽视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造成经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进而造成跛足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当前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不均,两极化倾向严重,如果不能对之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从政府结构、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而设计的,相对于传统计划体制中的政府体制,已经具有了体制转轨的色彩。尤其是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法治性,将为未来重构政府与代议机关、司法机关的宪政关系留下余地。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政府放权和权力下移,也将为重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宪政关系留下空间。总之,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将使我
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合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广泛,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范围和权利不断扩大,基层社会自治更加自主完善,从而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责任编辑谭荣邦
第二篇: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
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
层级政府的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第三篇: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
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2.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旧体制下最困难的问题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
2.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政府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
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
3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3.1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研究,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政府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
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3.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
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
3.3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公务员之家
3.4发展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公众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公开性决定了上网的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首先是要求政府行为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实行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再就是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向公众公布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上网,向公众公开。
3.5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使许多非政府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这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
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
授权并运用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或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将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之一,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第四篇: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综述
引者按: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综述。读后深有体会,尤其是参与其中某些重要的研究过程,更能体会到在我国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艰辛过程。特转载,以享关心中国改革的有志之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
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它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一个最小化的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
●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度供给服务、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能,改革完善投融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制,公开政务、公开政情,实现法治政府,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快政府治理结构创新,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建立符合本国、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改革的思路逐渐明晰。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项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专家们一致认为,真正使政府改革进程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是**年的非典事件,它使中央和各级领导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
济发展,绝不能以忽略社会发展、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
今年月日,在全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各级领导干部的精力要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这是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之后,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对各方面专家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论点给予跟踪介绍。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政府行为,如政府的越位、缺位、错位和补位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在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政府的改革也急需要提上日程,以跟上并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国情中心胡鞍钢提出,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和“一个最不公平的时代”;中国需要社会进步就必须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还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中国的改革与进步有赖于政府的改革与进步。
(一)为什么一定要转变政府职能
综合专家的意见,大致以下几点:
⒈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多年来,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权力高度集中,在管理理念、职能配置、政策法规、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陈淮认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应对“入世”挑战,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之需是“改政府”。
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只有这样,才会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凌教授认为,改革推进年之后,大量容易改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和新体制形成的矛盾集中起来。过去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目前的改革已经聚焦到政府。很多问题如果不从政府改革开始,就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
林教授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政府实际已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决定生产建设取向、包揽一切事务、行政审批等色彩仍然很浓。有人称之为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
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和环节复杂化。
⒊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失衡要求政府转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邵秉仁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乡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严重。地区失衡: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渐次落后。产业失衡:
我国第三产业一直比较落后。贫富失衡:城乡、地区、行业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财产的集中度提高。
胡鞍钢提出,社会失衡还有两大表现,一是大规模破坏生态、制造环境污染,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高速增长。二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而转变政府职能是解决发展失衡的关键。邵秉仁认为,相对于其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其关键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来。
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的惯性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政令就不能畅通,也就无法实现民富国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博士认为,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遇到的迫在眉睫的改革,也是牵动全局的关键性改革。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否到位,是否能够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政府,已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其次,这方面的改革滞后已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循环和增长方式升级的瓶颈;第三,这方面的改革滞后已成为干部落水的一个制度原因,成为抑制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和执政为民的重大隐患和障碍。
(二)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⒈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薄贵利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同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
够;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公共服务体制僵化,质量不高,乱收费现象严重。以教育为例,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的,即使是与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投入相比,也存在着巨大差距。
⒉强调经济政绩。在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观念的长期主导下,公共服务理念并未引起一些地方领导的足够重视。陕西某县一位常务副县长承认,县政府每年要召开~次常务会议,主要都是研究招商引资、上项目、征地、筹措资金、经济规划等问题,只有两三次涉及公共服务方面的事。
陕西省行政学院教授王嘉让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强烈的经济政绩冲动,总是把经济发展置于首位,忽视公共职能的发挥。上一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提出的发展目标,总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下一级政府下达各种经济指标,出现层层加码、级级下压的态势。王教授还透露,**年陕西省某县向乡镇下达的经济指标,就有果品新栽任务和优果率、蔬菜新种植面积和新建大棚数、奶牛新增头数、奶山羊新增只数、大枣新建示范园和新栽任务、乡土人才开发数、新建示范基地数和示范户等多项。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民政、司法等干部也要包村、包组,公共服务自然被放到了一边。
⒊财政支出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还基本上是“建设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而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偏低。公共支出被大量用于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过多地进入了竞争性和盈利性领域。因此,必须进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要大力压缩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坚决杜绝政绩工程、首长工程、献礼工程等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的项目支出,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方面。
以上现象、问题的出现就更强调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意义
(一)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
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的新概括,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的新界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面的一段讲话更是涵盖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全部职能,他指出:“职能转变是我们政府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把应该交给企业、中介机构、市场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抓什么大事呢,抓好两个‘四’。第一个‘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我们不光要注意经济增长,还要注意就业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第二个‘四’是政府职能的四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政府职能要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第二项任务是市场监管,要保证市场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不能有假冒伪劣,不能伤害群众利益。对政府职能后两项任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恰恰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恰恰是政府最为薄弱的环节。去年抗击非典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搞好公共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在这一问题上,各专家有不同的声音,但其核心问题是趋于一致的。即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
如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吴玉宗教授的定义就比较全面: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的内容是由民意决定,服务的方式是公开透明的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提出,管制型政府不是只有管制而没有
服务,服务型政府也并非就没有管制,这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竟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这就提出了在三者的关系上,服务型政府要实现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公民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全能大政府”体制颠倒了的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主仆关系校正过来,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重要的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这就是说,要按照中共十六大的决定,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要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简单的说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公共产品到底该给谁服务的问题。最近,很多情况反映有的政府部门掌握的公共产品、生产设施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为自己部门提供服务,形成公器私用现象。所谓公器私用就是把国家给它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晖认为,什么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学上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用通俗的语言说,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就是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组织。公民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政府,通过纳税将政府养起来,政府必须帮公民做一些公民做不了的事情。政府提供多少东西?怎么提供?要由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解决。规模大小,干得怎么样,也要通过民主的程序评定。
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余晖认为,更关键的是,一个服务型政府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是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如果一个政府有私人利益,属于公器私用,就不是一个公共型的政府。公器私用的渠道很多,第一个渠道开办大量的国有企业,大量地进入竞争性的产业,与民争利。
第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政府最小化有经济学道理。首先,政府提供服务是要有税收的,即有税收成本的。其次,政府官员不承担管理失败的风险。这跟企业不一样。企业经营亏损了,企业老板必须自己承担后果,政府官员就不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政府的规模越大,意味着损失越大。企业、市场,还有非政府组织,甚至社区,都是可以来替代政府的。所以政府应该是最小化的,它应该在市场、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干不了的情况下才介入。如维护产权、巩固国防、裁决,除此之外政府不应该介入其它领域。
第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民主的政府。以民为本还不够,应该强调主权在民。
从上面各方面专家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调公众、公开和服务,强调以人为本,恢复人民赋予的政府的本来意义。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将对我国下一步的改革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民本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谓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具体来说:一是服务群众。政府应当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对群众负责。三是深入群众,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⒉责任性。责任即份内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公共行政系统中,政府是主体,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承担应付的责任。政府不是全部公共行政机构,其责任和权力也不是无
限的。通过分权、放权、授权,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⒊调控性。宏观调控是国家主动积极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计划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计划、政策及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是调节而不是管理,要从对经济的直接的微观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
⒋法治性。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政府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规范行为,依法行政。“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法治政府执政的新理念。所谓有权必有责,就是从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来说,享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用权受监督,就是要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纪律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⒌透明性。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只有建立起政务公开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⒍务实性。务实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踏踏实实学习,扎扎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落到实处。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影响当地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
⒎绩效性。绩效即政府的业绩和效率。公共行政成本立于公共财力。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税收支撑,就必须核算行政成本,讲究行政投入、行政产出、行政绩效。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
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日常工作制度。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
⒏廉洁性。廉洁即清廉,清白;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廉洁从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从机制制度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蔓延,树立廉洁型政府形象。
总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涉及理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把这项工作做好,不但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更需要把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一一加以落实,这不仅是改革和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意义
方栓喜在“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重点的下一步改革”的文章中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是现代经济社会政府观念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具有丰富的而深刻的内涵。
⒈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树立了最终模式,正确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政府只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是“有限政府”或“小政府”,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确定其规模,严格限定治理成本和提高治理效率。
⒉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与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宗旨相一致的政府模式,是法治政府,严格依照宪法赋予的有限权力进行治理,所谓“有限权力”,就是政府的权力必须严格限定在为人民服务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政府没有其它任何特权和私利。因此这种政府是“阳光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接受人民监督。
⒊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先决条件,由于摆脱了经济上的利益之争,才可以处于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仅保护精英阶层的利益,更强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⒋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公共服务型政府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
的主体,将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建设者,为其提供便利条件。政府的本质不在于如何指挥和命令老百姓怎么做,而是老百姓怎么做决定政府如何做好配套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对应的社会结构是是“大社会”、“小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改革的关键时期,从解决中国突出的经济社会矛盾出发,为政府转型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理论界一直认为政府改革重要,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认识上没有突破,所以政府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上确认了我国政府改革的起点和终点,并为寻求改革路径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是一个观念上的突破。
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则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是在新的政府理念指导下,对政府的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不仅包括对政治体制的上端,在执政党的理念和组织形式,人大政协等层面进行改革,还包括对政治体制的下端,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任务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称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⒈制度供给服务。作为秩序化的代表的政府,必须为人们和社会提供社会秩序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政府根据人类最基本、最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如自由、平等、公正、安全、公平、繁荣等来向社会提供制度、执行制度和纠正已经过时的制度。政府还应该根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推进制度创新。制度供给的内容非常的多。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财产权制度、财政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服务,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就有了保障。服务型政府最好和最大的服务就是良好的制度供给。
⒉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
共问题,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过程,所发展出来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和办法。服务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从公共性的角度出发,为解决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政策。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在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以后,其主要的服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⒊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可以被社会公众共同享用的产品。如国防、公安、司法等。还有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是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产品。如教育、社会保险等。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不能通过市场进行分配,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尽可能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让社会组织来提供,但是政府要做好组织工作。
⒋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涉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时的程序、态度、方式和方法等。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态度、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简单地说,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具体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讲,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完成的,包括以下几个任务:
⒈确立社会目标优先于经济目标的原则,加快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薄贵利认为,必须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能。只要各级政府从竞争性市场中退出来,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迟福林认为,实现从优先于经济目标向优先于社会目标的转变,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点。他认为,要在指导思想上高度关注实践中突出的重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解决好失业、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弱势群体保障、腐败等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灵活、有效的社会危机管理机制。从危机预警、各类预案的准备,到危机下的统一、协调指挥机制建设,都应当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加快完善。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基础设施投入。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提到:政府应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管好政府应该管而没有管好的事。也应该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改革。但强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扩大政府规模,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增加公共支出,由政府来直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应转变角色,起到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将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在市场机制、社会参与和政府自身变革的基础之上。原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张皓若特别指出,贯彻以人为本,千万不要忽视了占全中国人口的广大农民,要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
⒉要改革完善投融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总体上说,还是一个经济投资型财政体制。政府要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政府执政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但是不能由政府直接去发展经济,而是以战略、方针、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由政府引导投资者、企业、劳动者去创业、投资、经营,推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把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转型要向五个“公共”方面转。一是转向公共安全;二
是转向公共卫生,这点在危机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三是转向公共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四是转向公共的救济体制;五是转向公共便利,公众作为社会人,必须享有的公共便利包括交通、电力、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财政应该集中力量在这五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认为,实现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我们还得在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国家资源的投入,要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抽身,逐步把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
迟福林认为,目前,社会发展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明显增加,公益性投资项目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等所占比例过小。为此,应当加快建立公共型财政体制,构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制度基础。目前,完善公共型财政体制,应当从解决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一是要重构国家对公共卫生的责任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有效的医疗保障体制。三是重建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指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要尽快研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建议组织大规模债务登记调查,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债,将隐性债务显性化,进而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税和事权关系,避免县以下财政和债务发生危机。
⒊要适应开放社会和履行公共职能的要求,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迟福林认为,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包括公共信息在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面对全社会的,应当向全社会公开。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目前,重要的是要尽快出台信息公开的相关立法,加强政务公开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作用。必须从法律上保
护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权。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大众传媒经营的主旨是为人民知情权服务。新闻要立法,强调有事发生一定要报道,不能谎报和瞒报,新闻违法要处罚。
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一文中提出:在信息公开方面出现重大的失误,个别负责官员固然有一定的责任,然而更重要的问题却在于全能政府体制下形成的一套陈规陋习,其中包括对大众传媒的行政管制。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对于决策权的垄断,通常靠他们对于公共信息的垄断来支撑。政府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公众得以了解公共事务和政府工作状况,监督公务人员的必要条件。因此现代国家通常都有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立法;除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并经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公共信息,都要公之于众。只有建立起信息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⒋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真正实现法治政府。我国社会关系的日益深刻变化,已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
所有行政机关都应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包括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立、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加快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是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再次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迟福林认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上至下加强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法律问责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认为,政府也要守法,这种守法的统治是通过政府的自律、法律的限制和司法的裁定来达到的。在市场经济中,官与民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官员要为纳税人服务。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竞争和福利等价值要素之间应形成一种必要和可预测的规则。
另外,市场经济活动本身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要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为各市场主体划定一个自由行事的边界和空间,处理好法治与市场、主体、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权力机构与权利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是法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体现。
吴敬琏教授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问责制,他认为,要把这种被颠倒了的主仆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重要的不在于宣言,而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这就是说,要按照中共十六大的决定,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要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⒌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依法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建立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大任务。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方的情况差异很大,在保证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赋予地方处理和解决公共事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事权,并对此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要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和事权体制。一是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包括地方各级财政税收)的财税体制。二是要划分中央、省、地、县各级的事权范围,界定清楚各级应负的事权责任,在此基础上核定各级在财政税收总盘子中分配的比例和规模。三是要进行税收结构的设计和改革,使地方政府不仅重视企业发展,还要重视市场发育和发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自觉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
迟福林提出,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经济事务和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事务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彻底破除现行条、块分割行政体制的弊端,严格实行公共服务的“属地管理”原则,依法授予地方政府处理突发性事件和各类社会危机的统一指挥协调权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博士也认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一个政府分级管理、分级定位的问题。中国版图这么大,不能不分级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中央政府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是合一的,其他各级政府都不可能完全重合起来,这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所决定的,不是以地方长官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基层政府硬要把自己管辖的行政区划当作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体,结果必然是造成人为的市场分割,这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对于一个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来说,分级管理和分级定位就意味着行政管辖权和主要职责就是服务。
⒍政府治理结构创新。进一步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把全能管理的“大政府”逐步改造成有限服务的“小政府”的要求,大规模取消审批项目,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作改变管理方式处理,移交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制定《行政收费法》,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要将行政命令和审批收费型的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型的政府。
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责任体系。目前,是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经济发展目标被看得过重,数字中水分很大。如果加入失业率、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吃穿住行、教育卫生、政府的文明程度等社会发展指标考核政绩,并且与干部使用和责罚结合起来,就会促使干部勤学习、善思考、干实事,把自己的政治前途与为民做事结合起来,解决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
⒎大力发展民间组织,架起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应该大力发展民间的商会、协会、中介组织和其它民间组织,发挥它们在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中的政治和经济功能,营造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协作机制。调动民间组织力量,支持政府改革。山西省政协副**吕日
周认为,民间组织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引导和发展民间组织,建立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实现社会自律和自治,可以有力支持政府的各项改革,将传统体制下政府的许多事务转由民间组织去做,既可以稳定社会,缓解矛盾,又可以节省政治成本。
⒏专家提出的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
()“明租、征税、除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博士提出,政府改革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明租、征税、除费”,解决好政府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明租”就是国有资产特别是土地资产的有偿使用。“征税”是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分配,是政府的权力。“除费”就是废除那些不合理的行政收费和变相摊派,减轻广大农民和市场主体的负担。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要靠征税的方式来解决,绝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动用国家的土地租金收入,也不能运用各种收费手段,把原本属于商业行为的东西,变成政府的强制性权力。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一定要脚踏实地从具体问题入手。各级政府应该明白,国家财产不等于政府财产,国家财产只能有偿使用,而政府财产的来源只能依靠税收。
()有限政府和与社会、市场的契约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博士:要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真正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得以深化,还需要重点把握这样一些基本的理论原则:一是确定政府的功能边界,使政府真正成为一个有限的公共政府,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二是重新确立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使政府在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中,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三是强化自下而上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必须的内在机制。总之,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服务态度的改变和服务项目的增加,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以服务为目标导向的现代政府管理体制或新管理模式的探索,是在重新界定政府功能边界的前提下,按照有限权力的公共政府内在要求,在确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基础上,导入激励、监督机制和全新的服务理念、服务行为、服务管理系统。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一是解决政府管理“越位”问题。应改变过去包揽一切的管理体制,缩小、分解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范围,把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理不了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二是解决政府管理“错位”问题。主要是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边界,明确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因分工不当、责任不明导致政出多门、交叉错位。三是解决政府管理“缺位”问题。就是把应当由政府办的事情真正抓起来,负起责任,避免管理出现“断档”,公共服务出现“真空”。总的原则就是要收缩权限,越位的要复位,错位要正位,缺位的要补位,有效解决“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的问题。
四、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如何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改革中遇到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许多国家在对政府的建设方面有成功经验,但中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却不是简单地改革,就象迟福林所说,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在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在于政府应当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在于政府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仅涉及政府机构的调整,更在于实现“政府再造”和推进政府“自身革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不是单纯地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地政府职能调整,而是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模式。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并重、借鉴与创新结合,大力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加快政府转型步伐,努力建设现代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一思路包括以下要点:
行为规范。所有行政机关都应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包括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立、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加快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其次是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再次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运转协调。所谓运转协调,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所属部门之间政令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运转有序。这就要求政府职能界定科学清晰,机构设置合理精干,分工明确,职权责相一致。
公正透明。所谓公正,就是政府应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政府应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使社会分配公平合理,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各类经济主体一视同仁;扶持困难群体,维护社会正义;搞好社会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廉洁高效。政府应廉洁从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高效行政,就是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增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把成本管理、效率管理纳入政府管理之中。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
务体系,是专家的共识。大家认为:
一是要建立符合本国、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公共服务的模式选择也不一样。比如,同样是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德国采用的是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和义务对等性的俾斯麦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强调机会平等、鼓励个人自助的贝弗里奇模式,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采用的是强调全面公平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中欧公共行政合作项目欧方负责人李斯特教授提出忠告,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公共服务模式,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造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要根据我国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根据中国目前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来确定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当前,不仅要加强城镇的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要把农村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公共设施建设等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不仅要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建设。
三是要探索不同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是世纪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环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正在成为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的发展方向。
一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问题。市场化改革要求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要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是公共服务的社会化问题。社会化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服务,鼓励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三是公共服务的法治化问题。应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法治化建设,要在国家相关立法中进一步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要通过一系列
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构,为公共服务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规范和监督,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从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始着手《行政许可法》的调研、起草,到起草工作移交给国务院法制办接手,再到起草的阶段性成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用,终于在**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草案进行审议并通过。
相对于我国近年来的行政法立法,《行政许可法》漫长的制定过程中经过了更多的讨论,吸取了更加广泛的相关人员意见,考虑得也更加周到缜密。正因为如此,《行政许可法》被寄予了更多厚望,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通过《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行一场中国政府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不但要直接改变行政管理者的理念,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而且也要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力求打造一个近乎完美的、在透明的阳光下勤恳工作的“服务型政府”。
据了解,南京、重庆、珠海等地已经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此,我们希望,《行政许可法》的制订和实施能够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服务于人民不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综述
引者按: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综述。读后深有体会,尤其是参与其中某些重要的研究过程,更能体会到在我国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艰辛过程。特转载,以享关心中国改革的有志之士。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它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一个最小化的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
●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度供给服务、良好的公共政策
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能,改革完善投融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制,公开政务、公开政情,实现法治政府,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快政府治理结构创新,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建立符合本国、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改革的思路逐渐明晰。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项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专家们一致认为,真正使政府改革进程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是**年的非典事件,它使中央和各级领导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绝不能以忽略社会发展、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
今年月日,在全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各级领导干部的精力要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这是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之后,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对各方面专家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论点给予跟踪介绍。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政府行为,如政府的越位、缺位、错位和补位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在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政府的改革也急需要提上日程,以跟上并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国情中心胡鞍钢提出,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和“一个最不公平的时代”;中国需要社会进步就必须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还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中国的改革与进步有赖于政府的改革与进步。
(一)为什么一定要转变政府职能
综合专家的意见,大致以下几点:
⒈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多年来,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权力高度集中,在管理理念、职能配置、政策法规、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陈淮认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应对“入世”挑战,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之需是“改政府”。
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只有这样,才会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凌教授认为,改革推进年之后,大量容易改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和新体制形成的矛盾集中起来。过去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目前的改革已经聚焦到政府。很多问题如果不从政府改革开始,就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教授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
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政府实际已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决定生产建设取向、包揽一切事务、行政审批等色
彩仍然很浓。有人称之为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和环节复杂化。
⒊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失衡要求政府转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邵秉仁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乡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严重。地区失衡: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渐次落后。产业失衡:我国第三产业一直比较落后。贫富失衡:城乡、地区、行业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财产的集中度提高。
胡鞍钢提出,社会失衡还有两大表现,一是大规模破坏生态、制造环境污染,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高速增长。二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而转变政府职能是解决发展失衡的关键。邵秉仁认为,相对于其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其关键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来。
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的惯性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政令就不能畅通,也就无法实现民富国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博士认为,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遇到的迫在眉睫的改革,也是牵动全局的关键性改革。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否到位,是否能够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政府,已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其次,这方面的改革滞后已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循环和增长方式升级的瓶颈;第三,这方面的改革滞后已成为干部落水的一个制度原因,成为抑制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和执政为民的重大隐患和障碍。
(二)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⒈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薄贵利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同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公共服务体制僵化,质量不高,乱收费现象严重。以教育为例,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的,即使是与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投入相比,也存在着巨大差距。
⒉强调经济政绩。在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观念的长期主导下,公共服务理念并未引起一些地方领导的足够重视。陕西某县一位常务副县长承认,县政府每年要召开~次常务会议,主要都是研究招商引资、上项目、征地、筹措资金、经济规划等问题,只有两三次涉及公共服务方面的事。
陕西省行政学院教授王嘉让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强烈的经济政绩冲动,总是把经济发展置于首位,忽视公共职能的发挥。上一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提出的发展目标,总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下一级政府下达各种经济指标,出现层层加码、级级下压的态势。王教授还透露,**年陕西省某县向乡镇下达的经济指标,就有果品新栽任务和优果率、蔬菜新种植面积和新建大棚数、奶牛新增头数、奶山羊新增只数、大枣新建示范园和新栽任务、乡土人才开发数、新建示范基地数和示范户等多项。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民政、司法等干部也要包村、包组,公共服务自然被放到了一边。
⒊财政支出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还基本上是“建设财
政”,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而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偏低。公共支出被大量用于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过多地进入了竞争性和盈利性领域。因此,必须进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要大力压缩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坚决杜绝政绩工程、首长工程、献礼工程等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的项目支出,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方面。
以上现象、问题的出现就更强调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意义
(一)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的新概括,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的新界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面的一段讲话更是涵盖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全部职能,他指出:“职能转变是我们政府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把应该交给企业、中介机构、市场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抓什么大事呢,抓好两个‘四’。第一个‘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我们不光要注意经济增长,还要注意就业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第二个‘四’是政府职能的四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政府职能要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第二项任务是市场监管,要保证市场有一个公平
公正的竞争环境,不能有假冒伪劣,不能伤害群众利益。对政府职能后两项任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恰恰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恰恰是政府最为薄弱的环节。去年抗击非典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搞好公共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
终是为人民服务。”
在这一问题上,各专家有不同的声音,但其核心问题是趋于一致的。即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
如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吴玉宗教授的定义就比较全面: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的内容是由民意决定,服务的方式是公开透明的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提出,管制型政府不是只有管制而没有服务,服务型政府也并非就没有管制,这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竟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这就提出了在三者的关系上,服务型政府要实现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公民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全能大政府”体制颠倒了的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主仆关系校正过来,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重要的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这就是说,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决定,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要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简单的说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公共产品到底该给谁服务的问题。最近,很多情况反映有的政府
部门掌握的公共产品、生产设施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为自己部门提供服务,形成公器私用现象。所谓公器私用就是把国家给它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晖认为,什么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学上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用通俗的语言说,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就是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组织。公民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政府,通过纳税将政府养起来,政府必须帮公民做一些公民做不了的事情。政府提供多少东西?怎么提供?要由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解决。规模大小,干得怎么样,也要通过民主的程序评定。
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余晖认为,更关键的是,一个服务型政府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是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如果一个政府有私人利益,属于公器私用,就不是一个公共型的政府。公器私用的渠道很多,第一个渠道开办大量的国有企业,大量地进入竞争性的产业,与民争利。
第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政府最小化有经济学道理。首先,政府提供服务是要有税收的,即有税收成本的。其次,政府官员不承担管理失败的风险。这跟企业不一样。企业经营亏损了,企业老板必须自己承担后果,政府官员就不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政府的规模越大,意味着损失越大。企业、市场,还有非政府组织,甚至社区,都是可以来替代政府的。所以政府应该是最小化的,它应该在市场、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干不了的情况下才介入。如维护产权、巩固国防、裁决,除此之外政府不应该介入其它领域。
第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民主的政府。以民为本还不够,应该强调主权在民。
从上面各方面专家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调公众、公开和服务,强调以人为本,恢复人民赋予的政府的本来意义。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
务型政府,将对我国下一步的改革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民本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谓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具体来说:一是服务群众。政府应当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对群众负责。三是深入群众,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⒉责任性。责任即份内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公共行政系统中,政府是主体,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承担应付的责任。政府不是全部公共行政机构,其责任和权力也不是无限的。通过分权、放权、授权,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⒊调控性。宏观调控是国家主动积极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
一有效的医疗保障体制。三是重建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指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要尽快研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建议组织大规模债务登记调查,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债,将隐性债务显性化,进而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税和事权关系,避免县以下财政和债务发生危机。
⒊要适应开放社会和履行公共职能的要求,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迟福林认为,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包括公共信息在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面对全社会的,应当向全社会公开。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目前,重要的是要尽快出台信息公开的相关立法,加强
政务公开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作用。必须从法律上保护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权。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大众传媒经营的主旨是为人民知情权服务。新闻要立法,强调有事发生一定要报道,不能谎报和瞒报,新闻违法要处罚。
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一文中提出:在信息公开方面出现重大的失误,个别负责官员固然有一定的责任,然而更重要的问题却在于全能政府体制下形成的一套陈规陋习,其中包括对大众传媒的行政管制。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对于决策权的垄断,通常靠他们对于公共信息的垄断来支撑。政府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公众得以了解公共事务和政府工作状况,监督公务人员的必要条件。因此现代国家通常都有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立法;除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并经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公共信息,都要公之于众。只有建立起信息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⒋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真正实现法治政府。我国社会关系的日益深刻变化,已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
所有行政机关都应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包括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立、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加快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是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再次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迟福林认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上至下加强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法律问责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认为,政府也要守法,这种守法的统治是通过政府的自律、法律的限制和司法的裁定来达到的。在市场经济中,官与民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官员要为纳税人服务。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竞争和福利等价值要素之间应形成一种必要和可预测的规则。
另外,市场经济活动本身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要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为各市场主体划定一个自由行事的边界和空间,处理好法治与市场、主体、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权力机构与权利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是法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体现。
吴敬琏教授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问责制,他认为,要把这种被颠倒了的主仆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重要的不在于宣言,而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这就是说,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决定,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必须是可问责的。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监督权和罢免权的行使,要通过可操作的法定程序切实得到保证。
⒌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依法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建立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大任务。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方的情况差异很大,在保证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赋予地方处理和解决公共事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事权,并对此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要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和事权体制。一是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包括地方各级财政税收)的财税体制。二是要划分中央、省、地、县各级的事权范围,界定清楚各级应负的事权责任,在此基础上核定各级在财政税收总盘子中分配的比例和规模。三是要进行税收结构的设计和改革,使地方政府不仅重视企业发展,还要重视市场发育和发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自觉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中。
迟福林提出,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经济事务和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事务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彻底破除现行条、块分割行政体制的弊端,严格实行公共服务的“属地管理”原则,依法授予地方政府处理
政许可法》漫长的制定过程中经过了更多的讨论,吸取了更加广泛的相关人员意见,考虑得也更加周到缜密。正因为如此,《行政许可法》被寄予了更多厚望,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通过《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行一场中国政府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不但要直接改变行政管理者的理念,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而且也要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力求打造一个近乎完美的、在透明的阳光下勤恳工作的“服务型政府”。
据了解,南京、重庆、珠海等地已经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此,我们希望,《行政许可法》的制订和实施能够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服务于人民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