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面深化改革逻辑(3篇)

时间:2024-08-21 16:00: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全面深化改革逻辑

  

  四个全面内涵及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是***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下面将分别就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进行阐述。

  一、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指的是要全面推进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换言之,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实现重要制度和机制的变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前进基础。

  二、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指要通过全面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法治运政府建设,在治理现代化事业上把依法治国作为一条重要手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框架下,全面依法治国是向法治社会迈进的必要阶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指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深化党的自我清查和整改,落实管党治党“两个责任”,切实解决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纪律和行为问题,从根本上维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是指要推进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加快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发展的融合,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同步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领域,“四个全面”的结构也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以上就是“四个全面”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所做的阐述。借助“四个全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和发展规划。不仅是一个呼唤历史与现实相符的口号,更是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坚定实施依法治理、严肃党风党纪,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人民的根本利益。

篇二:全面深化改革逻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

  作者:吴思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11期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旨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改革被社会各界赋予了相当高的期望,最大的不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改革,必须先厘清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问题是什么。从改革的背景来看,最为突出的挑战是GDP增长率有了明显的减速现象。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保证一定的高速度,否则新增的就业人口无法被吸收必然会引起社会问题。经济增长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在1998年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求不足,而且是长期性的扩大内需问题。

  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内含着导致需求不足的因素。非国有经济部门需要通过增加供给获得利润,但最主要的生产性经济资源都被国有经济部门掌握着,在市场上无法获得。这就迫使它们必须与国有经济部门打交道,以不符合市场配置资源逻辑的方式(没有市场价格参照物、未征得所有人同意),获取本部门发展所需的生产性资源。作为代价,非国有经济部门须向国有部门转移一部分货币。

  官方资源转移途径(农村土地承包、城市土地批租、国有企业改制等)之外的转移渠道,使资源的集中成为可能,从而为非国有经济部门生产能力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但从国家层面看,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低下的。农村土地抛荒严重,城市中空置房地产造成泡沫,亏损的国有企业能够得到贷款支持,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生产过程中本应与这些资源相结合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这种转移也为需求不足埋下了隐患。对于谋利的非国有经济部门来说,它所付出的货币是一种投资,为了保证接下来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取回这部分货币,也就是说国有经济部门必须以需求的形式使这部分货币再次进入市场。如果这部分货币不再用于增加市场需求,甚至被用于进一步增加供给(对非国有经济部门放贷、增加自己的生产能力等),那么国内市场上就会出现需求相对下降的压力,最终表现为经济整体性的需求不足。而中国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观察国民账户的资金流量表,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是上升的。

  而纵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措施,由于转轨经济中的需求不足问题被掩盖在外需强劲的高速增长之下,并未得到重视和解决。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这些既定制度下,改革还是患上了“消化不良”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比如所谓的“新圈地运动”。全国各地开发区数量多如牛毛,开发商以建立“开发区”为名大面积圈占土地“炒地皮”,而开发区只能依靠压低地价来竞争投资项目,几十万元一亩的土地往往只收取投资方几万元出让金甚至白送,最终导致土地的闲置。又如“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在承包制下,厂长经理们拼命在承包基数既定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企业收益收入自己囊中;在“股份制”改造中,他们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减少国有股收益;“抓大放小”提出后,利用产权交易低价购入国有资产。最近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和上海自贸区也都颇为棘手。

  新一届政府再次示意将建立以内需为重的经济平衡。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种公平合理的交接生产性经济资源的方式。这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利益结构的调整,其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在实现全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来扩大内需的逻辑下,改革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重新梳理中央政府各部门设置,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市场竞争,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推进要素价格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增加基础性资本投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在中观层面,放松政府对上游和垄断性行业的保护与管制,鼓励竞争和市场准入,鼓励和发展混合所有制以及非政府控股的企业形式;在存在严重垄断的服务业和公用事业领域,如教育、文化传媒、医疗卫生、金融、交通运输等,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

  在微观层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有序进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微观主体的活力;取消对土地所有权和城镇户口的限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保障民生,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篇三:全面深化改革逻辑

  

  一、全面深化改革

  (一)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主体力量:人民群众

  1.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2.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3.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4.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5.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思考:为何“全面深化改革”位居三大战略之首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

  (二)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三怎样全面深化改革

  1.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四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2.具体措施:

  基本原则:

  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个“紧紧围绕”

  四重大意义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充分体现了我党高度的改革自信、改革自觉、改革自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展示了我们党坚定的改革姿态,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现代化规律和世界发展潮流的把握,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主抉择,昭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胆改革、坚定改革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二是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紧迫要求.1.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现实选择

  3.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4.是顺应人民期望、保持党和国家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出路.5.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前进中的问题,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将具有空前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应“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做出了“5+1”的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改革的广度之宽、力度之大、深度之深,在我党改革开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改革领域由某一个方面改革向全面改革推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方案的起草和推进由部门担纲提升为由******亲自挂帅,体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坚强意志力和最大力度;改革阶段由“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切入到制度层面、利益调整层面和自我革命层面等深层问题,触及了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打破行业垄断、强化权力制约等一系列“硬骨头”问题,越往后改,难度越大,越需要啃“硬骨头”.

  (五)重要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推荐访问:全面深化改革逻辑 深化改革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