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4年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10篇)

时间:2024-08-21 10:45: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

  09级公共事业管理

  090107024孙振坤

  一、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

  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

  60%,大约

  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

  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

  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

  18岁到

  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

  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新生代农民工”又称“农

  二代”,是指父母本身就在城市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是出生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第二代农民工。

  随着父辈农民工年龄的增长,父辈农民工逐渐离

  开其在城市的工作岗位,返回到农村。与此同时,随着父辈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其子女渐渐接近和达到合法的工作年龄,因而,他们也像其父母一样,离开农村,来到城市里闯荡,成为新生代农民工。

  (二)新生代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区别的简单陈述

  第二代农民工,即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的农民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上面,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由于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政策的受益者,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较第一代农民工来

  讲,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基本上接受和完成了义务教育或者更高水平的教育,所

  以,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目标,职业期望值高

  ,物质和精神享

  受要求高,更加向往美好的,现代的生活。其次,他们没有“富二代”、“管二代”那么多可以仰仗或继承的资源,因而对社会公平和平等竞争的渴望格外强烈,权

  利意识也比父辈明显要强很多。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在城市就业时,工资要

  求比父辈的有所提高,开始关注企业是否购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关乎于自身

  就业的权利。

  二、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相同点

  (一)新生代老生代命运相同

  无论是老一代的农民工,还是以“80后”、“90后”为生力军的新生代农民

  工,他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在城市里务工,受到各种各样不公平的待遇。他们

  绝大多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大学文凭,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成了社会

  的最底层。在这个城市里,他们有的都是靠着自己廉价的劳动力为

  自己谋求生计。

  在城市里,他们从事的都是别人不愿做的“苦、脏、累”的活,比如下水道

  工作等,很多农民工还要从事一些高危行业,比如煤矿、电厂工作等等。做的是

  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但是拿到的报酬却又是最低的,基本只能维持自己温饱而已,想要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还远远得不到。

  不仅仅如此,很多黑心老板拖欠农民工

  的工资,到了过年仍不给发放,导致逢年过节农民工遇到“讨薪难”

  的困境。

  (二)

  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

  无论是新生代的农民工,还是老一代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地位都是最低的,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唾弃和白眼,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被老板拖欠工资的现

  象时有发生,违反法律规定被加班加点超强劳作也是家常便饭,从事危险工作却

  、“回家难”

  不为民工上保险,无视民工生命健康,就是现在很普遍的现象。相对于城里人来

  说,农民工的收入低,文化水平低,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罪一个老板就丢

  了一个饭碗的心态,总是忍气吞声,不懂得如何维权,使得老板们对农民工的剥

  削减少了许多顾虑,农民工的人身权利也得不到保障。

  (三)

  户籍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受户籍限制,农民工尽管在城市里务工,但他们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

  农

  民工渴望转变成城市居民,得到城市人才有的各种待遇和福利,但是由于各种政

  策制度上的因素,户籍无法迁至城市,所以,户籍问题,是他们不为城市所接纳,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另一个困境。

  (四)

  住房和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

  在很多人看来,农民工转化为市民,除了改革城市户籍管理,最必需的条件

  还有三个:就业、住房和社保。就业是市场化的,只要经济发展就有就业机会,关键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平等就业;住房问题显然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否则,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无能为力在城市安稳定居。

  三、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相同点

  (一)受教育程度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高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普遍享受了义务教育政策,所以,其所受到教育的程度有

  所提高,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完成了义务教育,更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加

  快,社会开放程度加深,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容易获取知识、信息,更容易地了解国家、社会情况,使其在进入城市进行工作时,比第一代农民工更

  具有目标性和目的性。

  (二)

  女性比例增高,年龄集中并普遍较低。

  过去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思想,第一代农民工

  中,男性居多,但如今,随着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高,使新生代农

  村工中,女性农民工比例开始上升。同时,也使新生代的农民工的年龄趋向年轻

  化。

  (三)

  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与城市的工人相比,农民工做同样的工作却往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的收

  入和工人的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工务工月均收入只有职工工资月均收入的六成左

  右;而且随着年份的累积,全国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约为29%,而农民工工资的增

  长幅度仅为18%此外,大多数农民工少有节假日,不被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不

  少企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险和社会保障。而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

  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加强。

  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忍

  气吞声,他们懂得通过抗议、法律等合法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文化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

  与20世纪80年代进城的农民工多为小学文化水平或文盲的状况相比,新生

  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他们中80%以上为初高中毕业生,还

  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第二代农民工在来城市务工之前主要是在学校读书,其

  比例占到了

  44.3%。不仅如此,很多人还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上一

  代农民工是带着工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带着文凭和证书来的。

  这种求学和培

  训经历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与职业选择,从而决定了他们希望从事轻

  松而待遇较好、能够开眼界的职业。

  (五)

  思想活跃,公平意识、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强

  上一代农民工因为有农村生活做比较,对于迁入地对他们的不公往往能无奈

  地承受,对在外打工的艰苦生活也都有较强的耐受力。

  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

  境相对较好,对生活满意程度参照的主要是城市生活,缺少父辈的那种满足感。

  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除了劳动报酬外,他们较重视安全、维权等这些关乎生活质量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有一定的政策

  理解水平和法律常识,往往具有更强的维权意识,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地位给予

  充分保障和平等对待。

  (六)

  勤俭意识淡化,消费观念较为现代

  上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是为了养家防老,挣来的钱多寄回家中。

  新生代农民

  工大多是少子女家庭,家庭负担较轻,他们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自我生活和发展,追求城市物质和精神生活。

  (七)

  更加注重交往,更加注重自身学习和子女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跨越农村和城市的中间人群,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

  圈和社交圈,交往范围是老乡、同学、亲戚、朋友等。因为交通、通讯便利,他

  们交往比较频繁。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多通过这个“圈子”而不

  是通过正常渠道和合法途径解决。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

  目前最迫切学习的是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

  对子女的学习十分重视,期望值也较高,大多数人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

篇二: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及职业能力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纷纷从学校毕业,追随父辈的身影顺理成章地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新生代农民工”随之出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身上显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以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居多,其中文盲还占有一定比例,进城后大多从事艰苦行业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为主。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大为不同,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有的在进入社会前还在专门职业学校学习或接受过培训。第二,对农村和城市的认同感互换。

  第一代农民工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农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即使在最后时刻想到的都是叶落归根,他们会把进城打工的不得已称为“背井离乡”。相反的,新生代农民工则是主动自愿的追求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自信和憧憬,希望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获得工作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在城市生活是他们的奋斗目标。第三,思想观念转变。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挣钱养家是第一位的,对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待遇条件等不会过多的挑剔,也没有融入城市的打算。而新生代的农民工由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工作岗位相对挑剔,他们已无法从事像父辈那样的艰苦工作。往往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根本没有回农村的想法,他们想通过城市生活来充实和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第四,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变化。第一代农民工往往省吃俭用,除了工作以外,基本没有精神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难觅老一辈农民工土里土气的身影,他们更乐意花钱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他们追求时尚的服装,轻松体面的工作,亲睐高科技电子产品,有着一定的休闲文化生活需求,俨然和市民已无多少区别。第五,维权意识和社会主人公意识增强。新世纪“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深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有了很大的改变,加之国家对农民工利益和生存环境的重视,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利益受损时只会忍气吞声,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和舆论压力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些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在城市赶出一番事业,或成为行业标兵,或成为创业成功者,赢得了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也开始为地方发展和农民工自身地位的提高积极呼吁和行动,作为城市一份子的主人公

  意识明显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不仅仅是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一系列诸如住房、交通、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生活空间和政府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新生代农民工一心想融入城市生活当中,而城市人则通过种种制度壁垒将农民工排挤出城市,不容许侵占他们既得的空间和利益。至此,长期的拉锯战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这就是既回不去农村,也融不进城市。

  对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未来则多是迷茫,自小在城市或学校中长大的他们,对农村生活不了解也没任何生存经验,就认准了城市生活这一条路。即使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徘徊,哪怕不能被城市人认可,他们也没有退路可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往往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这种生存境遇使得他们形成了自卑、心理失衡、心理挫败的复杂心理,尤其是当理想破灭、求助无望时,自杀、犯罪等一系列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的问题就产生了。

  (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

  他们面对的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城市制度壁垒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将公民人为地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并且赋予二者不同的权利。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迁移、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构成的制度屏障,人为地设置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成本和障碍。城市建设一方面需要农民工的贡献,因此在经济上采取吸纳政策;另一方面在城市福利分配与享有方面则设置壁垒,采取排斥态度。这种在“经济上吸纳,社会关系和福利上排斥”的双重态度,使得农民工被迫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第二,就业制度。很多城市为了缓解本地区的就业压力都会制定一些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政策,使得外来农民工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在就业方面的歧视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城市供职于“低端”职业,大多数成为为酒楼、宾馆或饭店的服务员、保安以及制造加工工人,劳动时间普遍较长,工作待遇偏低且稳定性较差,更谈不上职业发展,这些都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之路并不顺畅。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封闭性,没有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其中,或者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而难以纳入保障体系。这些现实情况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普遍缺乏保障,这必然制约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和进程。第四,住房制度。城市市民子弟由于继承了父辈们享有过的福利住房待遇,在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后,属于白手起家,首要的就是住房难。

  他们面临着工资低、房价高的严峻形势,农民工只能是选择偏远的郊区或者是脏乱差的贫民区居住,不仅拥挤,而且没有安全保障。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成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奢望和梦想。由于在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住房,没法改变户籍身份,只能成为城市中的农村人,随之而来的下一代上学难也使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甚至被迫打碎他们的城市梦;另外,由于没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医疗保障方面也面临更高的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没钱身份,还得再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受到城市人的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挤。因此,他们的融城之路的成本异常高昂。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之路上的重重障碍,更容易使得他们对城市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纾解,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情来,因此,有必要在制度上寻求突破,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之路扫清障碍,这不仅能够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也能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新生代农民工回去农村同样困难

  首先,生活方式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多是80、90后,自小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中或一直在学校读书,大多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这使他们缺乏农村生活的体验,其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更多的是趋同于城市,他们已经不愿意接受农村单调、简朴的生活方式,更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守着家乡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其次,生产方式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受父母宠爱,生活条件相对宽裕,很少接触农业生产。由于大多是在接受教育后直接进入城市,不仅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缺乏了解和体验,也没有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的动力。所以,他们既无农业生产的兴趣,也无农业生产的经验和能力。同时,由于看到农村的落后和父辈的艰辛,也使得他们认为农业生产不仅辛苦、挣钱少,而且缺乏发展空间、不够体面,所以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回到农村。再次,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不适应。农村的社会成员在农村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农村观念和行为,而且这种的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和人际交往实践的人是很难理解并融入农村社会系统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长期的和外出打工经历,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农村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更接近城市,他们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显得与传统农村社会的格格不入,他们俨然已经成了农村社会系统的陌生人。同时,他们从农村社会系统获得的情感、交往等社会性的支持也十分有限。上述要素都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回乡之路的不顺畅。回乡务农显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用自己的新思维和新的观念去影响传统的农村社会,促进农村观念更新和经济发展,走一条回乡而不务农的创业之路,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但还是徘徊于城市的边缘地带,除了有城市制度壁垒的限制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自身素质的不足,自身能力和素质尚不足以满足城市较高待遇和岗位的职业的要求。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缺失,也是他们不能胜任城市相应岗位的重要原因。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激增,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9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面对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强大教育需求,教育培训供给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地方政府没能做好功能定位,要么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么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偏差,没能满足农民工的心理预期。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存在偏见,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均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进而制约了他们胜任更高标准岗位的能力和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途径

  融入不了城市,也回不去农村,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处于尴尬境地,然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又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摆在他们的道路只有两条,这就是回乡而不务农,子承父业从事农业生产很显然已不现实,那么只能自主创业,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另一条道路则是继续融入城市,进一步市民化。无论哪条道路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是行之不易的。因此,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介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和进一步市民化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资金方面的保障。只有通过地方政府和新生代农民工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完成无论是“回乡”还是“融城”的职业发展之路。同时,也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完成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

  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代农民工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市场发展规律,利用有利的主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同时,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详细的职业规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

  其次,加强技术培训和心理辅导,提高就业能力。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的转移性支付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针对他们的能力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水平。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尴尬环境,难免产生心理问题,相关部门有责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通过教育使他们对自己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他们做出个性化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政府

  积极引导,做好典型案例示范。积极创业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宣传和动员,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络等新闻媒体工具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广泛宣传返乡创业发展的优

  惠政策。同时,要通过创优评先树立典范和榜样,积极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典型案例、典型经验,发挥舆论动员作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第四,积极加强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工地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城市里找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这是物质基础;二是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更接近于当地市民,这是观念融合的需要。这两个条件的形成,单靠农民工个人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政府的积极努力,一是出台禁止歧视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宣传,提供农民工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二是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要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纳入同等市民待遇的范畴,这是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基础性保障。第五,积极推进制度改革,适应城乡两个变化。对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等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强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搭建就业创业信息桥梁,创造城、乡两个发展空间,以适应变化了的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现状。

  最后,加大政策扶持,提供创业平台。地方政府要提高整体服务意识,相关部门比如工商、税收等,在返乡农民工创业上,多开绿灯,积极提供优惠政策。人力资源、财政、科技等部门应该积极建设络平台,及时发布劳动就业信息、各项优惠政策、创业项目等,积极构建和谐的创业环境

篇三: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传统性断裂与现代性重塑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内容,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也是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新型城镇化将从土地的城镇化转为“人”的城镇化。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1]。人口流动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对象,他们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特征直接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未来走向。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于农村,就业于城市,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是农村传统性的积淀,另一方面是城市社会现代性的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在某些特征方面既区别于农村居民,又和城市居民有一定的距离。在流动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常态的语境下,传统乡村文化是否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得以保留?流动经历是否使新生代农民工汲取了现代性特征而迈向了现代化社会?城乡的地域与职业转换对他们现代性的塑造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内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农民工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宏观方面,主要从现代化视角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注重社会制度、国家政策设置对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制度、政策因素以及二元社会结构等原因,农民工长期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未能实现真正的流动[2]。户口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容易导致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中断,制度对他们的限制及就业中的不平等与不稳定,使他们成为城市的过客,客观上农民工并没有进入城市制度体系[3]。王春光从社会整合的角度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入城市社会,但他们主要还是在不太成熟的市场层面与城市发生联系,没有融入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处于半城市化状态[4]。

  微观方面,主要从社会化的视角研究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继续社

  会化及现代性的获得。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过程是一个再社会化过程,从主观意愿看,农民工把获取经济收入作为首要目的,来到城市后,在形象、言谈举止等生活方式方面主动模仿城里人[5]。但是无法通过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培养起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现代思维和意识,阻碍了他们现代性的生成[6]。现代城市文化和农村乡土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失去对家乡的认同,但是城市的文化排斥又使他们倾向于从乡土文化、血缘关系中寻求心理安慰[7]。大部分学者认为,外出流动有助于促进农民工现代性的生成,外出务工是农民体验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现代性程度的基本途径和动力[8]。

  可以看出,目前一些学者从城市融入或适应的角度对农民工现代性的转变进行了一些简单描述,但是缺乏详尽的研究与梳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传统性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流动经历是否使他们获得了现代性?学界对此并没有总体的梳理与把握。本研究从中国变迁的现代化趋向入手,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进行综合考量,进而提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的政策路径。

  二、新生代农民工传统性的断裂与现代性的碎片化

  (一)传统性断裂

  传统农村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及乡规民约成为印刻于农民头脑中的行为准则,基于乡村生活实践也形成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于农村,就业于城市,这种职业与地域空间的迁移对他们原本传统性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起着消解的作用。具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传统性的断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个人或群体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各种活动形式及表现出的行为特征的总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时空背景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传统的农村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的生活方式与以农业生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连。

  生产、消费、休闲等方式基本上是满足生命的本体性需求。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商品经济之上,受城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褪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农村生活经历,随父母在城市长大,更注重物质需求,追求生活享受,不愿吃苦。城市生活的经历解构了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本体性需求,在消费方式中模仿城市人,在意商品所带来的身份、符号功能,追求衣服、发型的时尚与潮流。现代的消费只是训练人们一种捕捉符号的技能。消费结构中,用于食物消费的比重在逐步减少,而用于休闲娱乐的支出在不断扩大。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变尤为明显。在生活习惯、穿着打扮、消费需求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年轻人并无明显差异。

  2.文化习俗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地域性的知识与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作用。青少年通过家庭教育、农村社区熏陶,仪式的“在场”,乡村的传统性得以延续,逐渐形成了懂礼仪、明事理、能做事的农村社会成员。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与流动经历,传统的文化习俗在这一群体的延续出现断裂。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早期作为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一部分作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在务工大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生活在乡村文化逐步瓦解的环境中。早年的成长经历与成长环境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传统的农村习惯、风俗、道德并不认同。近年来,在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强势话语下,乡村文化被视为“愚昧”、“落后”的代表,乡村文化不断衰落。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一部分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乡村环境中生存,对城市的向往和对乡村生活的摈弃是他们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动力。对于成长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并不能使传统性在这一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与继承。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他们对农村生活体验更少,缺乏乡村文化习俗的熏陶。由于父母在城市务工,无暇顾及子女教育,也缺乏父辈对其乡村传统文化秩序

  的灌输。离开了农村的“场域”,更多是受学校以城市话语为主导的知识体系的影响,同辈群体大多也是务工人员子女。与农村环境相背离的社会化环境最终导致成长在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与认知,相反对农村的传统习惯有一种排斥与抵触的心理,对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满怀好奇与崇拜。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现有体制下是农民身份,但是成长环境与经历以及后来的生活割裂了其与身份一致的传统性的继承与延续。

  3.价值观念

  与社会认同在传统农村生活实践中逐步养成了中国农民以“义”为基础、以“礼”为秩序、以传统的道德为要求的朴素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领下,传统农民重视亲缘关系,宗族利益、家庭利益是其生活的重要基础。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抛弃了被认为过时的传统价值观。在城市生活中,他们更为重视经济利益,为经济利益有时不顾道德的约束。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为了提高个人收入,不惜牺牲家庭利益与地域社会的利益。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去除了传统社会以家庭、集体为本的观念,在外的目的更多的是实现个体价值。如在婚姻问题上,表现出更多的开放的价值观;在生育上不再是为传宗接代;在人际交往上体现出更多的功利目的;在行动上体现出更多的经济理性。由于城市的务工经历,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对农村的“乡土认同”在逐步削弱。不少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社会也逐渐疏远,不喜欢农村,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甚至厌恶农村,不能接受农村的生活。在身份认同上,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不是农民,刻意去除自己的农民身份标签,又不认为自己与城市居民相同。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方式,希望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生活,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不愿意把种田作为其人生目标[9]。

  (二)现代性的碎片化

  新生代农民工远离乡村生活的实践使得他们在传统性上出现断裂,但与传统决裂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获得了完全的现代性。从很多方面看,他们只是具有某种现代性的元素,离真正的现代城市社会所需要的现代性还相差甚远。从现实表现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的碎片化表现在如下方面。

  1.日常生活中现代性的碎片化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地位,在城市生活中他们的主体性意识并没有获得重新塑造,而是在城市狭小的工作、生活空间中,重复简单的生活。在陌生人充斥的城市空间中,日常生活的行为逻辑仍然遵循经验的传统。由于学历层次、知识水平的限制,更缺乏对事物的科学、理性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主导性思维本质上依旧是以经验代替理性分析、以人情代替法治和契约。在行动逻辑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具有农民所具有的保守性特征。现代性的社会个体应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权利意识,面对繁杂的社会生活,有一种需求制度支持的意识。由于城市的社会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仍旧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老乡群体。大多是通过传统的社会网络等非正式的渠道寻找非正式的制度支持,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主体性意识缺乏。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大部分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去通过报纸、网络寻找他们可以依赖的正式规则系统,更不会去主动了解和解读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现代性公民是有着民主参与意识的社会个体,“被参与”、“不参与”是中国农民在公共事务中典型的态度,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一特征尤为突出。

  2.工作场景中现代性的碎片化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大多被排斥到低端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于非正规的劳动部门,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体力从事脏、乱、差的工作,技术含量非常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临时性与流动性非常强,得不到法律保护,就业环境差、经济报酬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享受不到法定假日。在这样的工作场景中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学习新科技知识的动力与机会,只是被动地从事着简单而又机械的工作。工作类型与工作性质与农村生存状态差别不大,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相差甚远,知识与现代性无施展的场

  所,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学习动力都无从谈起。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就业,并没有进入城市现代经济部门,大多处于靠体力、半体力劳动的非正规就业岗位,工作场景与现代组织方式相差甚远,在工作中无法塑造现代性。

  三、传统性断裂与现代性碎片化的多维因素

  (一)社会结构的宏观背景

  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不会凭空而来,需要在特定的场域中得以塑造。在当前的社会变迁中,现代化和城市文明成为中国的强势话语。城乡二元结构下,为了摆脱贫困,农村居民也在崇尚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日渐衰退,乡土性秩序、风俗道德日渐衰败。新生代农民工在追求现代性方面有很强的主观意识。但是个体在强大的社会结构面前毕竟是微弱与渺小的。城市的边缘地位、非正式的就业部门、社会交往的隔离,与城市现代制度体系相隔绝的状态最终造成他们现代性的碎片化。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来到城市,由于制度的障碍很难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较低的收入使得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区域边缘化,大多集中于相对偏远的城郊,居住在简陋的廉价出租屋里,居住条件、生活区域等与主流城市生活明显隔离。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的经济结构和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在城市低端就业的群体。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非正规的劳动部门,很少人接触到正式的现代化科层组织,就业环境与城市现代化管理体系相脱离。在工作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简单劳动力,得不到培训和晋升的机会,无法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诸如社会保障等其他权利。并且由于社会身份、经济地位等因素的障碍,使得他们的交往主要限于新生代农民工等同质群体内,无法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人际互动培养起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现代思维和意识。

  (二)微观个体原因

  从个体层面看,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是个体“经济理性”的选择,早年外出的经历使得他们缺乏对农村的认同与乡土性的继承。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学历层次较低,大部分仅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欠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大部分城市就业岗位对求职者的文化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求职者掌握相应的先进技术。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用知识技能代替简单的体力劳动,新生代农民工较低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使之很难适应这些岗位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决心和毅力,对参与各种培训关注不够。他们羡慕城市居民的就业岗位与经济收入,却不知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城市生存竞争力,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生活目标,这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短工”和“短视”行为。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很多人抱着一种“暂时性”的态度,缺乏开放性的心态,面对城市居民有一种自卑心理。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与市民、社会组织进行交流、沟通和融合的信息与能力,交往最多的是一起打工的老乡。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没有内化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头脑中,在城市并没有找到情感上的归宿。有限的教育经历、较低的个人素质,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潜力非常有限,也很难有现代性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分析与个体决策的能力。

  在离乡背井的城市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无论生活方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在模仿现代城市居民,以期获得“现代性”。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社会,城市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农村,新生代农民工急切地与传统决裂,也体现了个体生存的理性。但是去除传统容易,获得现代性却很难,现代性包括一系列的过程,不仅包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在深层次上更是在较高的文化素质基础上的一种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逻辑的再造过程。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可以模仿学习,而现代性对个体要求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逻辑的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四、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重塑的政策推进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如何使这一群体在原有传统性特征的基础上具有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特征,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是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决策部门需要关注的核

  心问题之一。应该以新生代农民工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特征为突破口,以新生代农民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变迁为主线,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演进的对策。

  (一)赋权: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资本

  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由于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制度设置体现了更多的地方利益、地方保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依据,在迈向城市化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应被赋予公民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权、就业权、子女教育权、缴纳社会保险权等一系列公民的基本权利。逐步将城市公共福利体系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利益,使他们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存与发展机会。逐步放开住房保障、缴纳社会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的边缘群体,政府应出台一些针对他们的社会福利政策,改善他们在城市的生存环境。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不平等的意识,在教育培训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机会,使这一群体在平等的制度设置中逐步完成现代性的塑造。如加强在流入地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地,可以尝试利用高等、中等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更要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弘扬传统乡土文化,保留传统精神的精髓,全方位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二)政策上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现代性的生成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的生成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条件,需要在政策方面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的生成。如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空间,在政策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现代企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规则、权利意识,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契约精神。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设立自己的社会组织,通过组织活动和组织帮扶,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一种群体归属感与城市归属感。建立农民工组织与其他社区组织、企业组织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创造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与城市居民、企事业单位互动的机会,使新生代农

  民工尽快学习现代化的知识,给予他们更多向上发展的积极动力。同时通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组织机构,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我管理,行为自控,并通过自身组织纳入城市管理体系。

  在政策宣传上,要改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性话语,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客观公正的评价。弘扬城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尊重、包容的现代公民精神,改变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相互排斥关系,消除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态度,树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的自信。以社区为平台,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沟通的机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通过社区帮扶活动,缩小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距离,消除双方的刻板印象,促进双方交往心态的转变,在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过程中,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思维与科学、理性精神。

  (三)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一方面,要创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社会的发展,提高青年农民素质。在产业政策、社会保障、发展机会上向农村倾斜,提升农村社会自身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并增强农业人口的现代性。目前在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下,农村缺乏现代化的产业和企业,农村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阶段。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离现代化还相差很远,在这种形势下,农村人口的现代性无法有效构建,因此必须在发展中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现代性的增强,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培养农民的现代思维意识与理性精神。在经济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在政策上扶持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另一方面,要培育农村发展现代化环保型工业与商业的能力。在文化方面,在不抛弃优秀乡土文化的基础上,综合提高农村人口的现代文明程度。在社会保障方面,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农村社会的发展为基础,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现代性与秩序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

  //www.gov.cn/xinwen/2014-05/12/content_2677889.Htm[2]江立华:《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现代性》,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载《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4]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5]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6]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载《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7]郭立场:《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载《农村经济》,2013年第6期。

  [8]郭正林周大鸣:《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9]张春龙:《现代性与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及出路探讨》,载《中州学刊》,2011年第3期。

篇四: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篇五: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四川公务员笔试申论习题: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都市

  资料一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旳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国内现代产业工人旳主体和现代化建设旳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旳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旳广泛关注。中央一号文献《有关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本旳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采用有针对性旳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来,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旳农业户籍人口。与老式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着某些明显旳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刚刚在国内大规模浮现时,她们外出就业旳目旳相对单纯——挣钱,因而对劳动权益旳诉求也相对较低,甚至觉得只要可以准时足额领到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职业健康等其她劳动权益可有可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文化技能水平旳不同,为她们外出就业发明了相对宽松旳环境,她们对劳动权益旳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用她们旳话来说,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保险不上旳单位,很难实现体面劳动,更难具有发展机会,这种单位只有傻瓜才去。她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硬件——工资,更看中软件——福利待遇、工厂环境、公司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权益有相对较高旳主观诉求,当所在单位与自己旳诉求存在一定差距时,“用脚投票”催发旳跳槽率很高,又体现为对就业行业、就业岗位和单位正规限度旳规定更高。

  资料二

  新生代农民工所经历旳从校门到厂门旳短暂历程、从学生到工人旳角色转换过程,很大限度上决定了她们在情感上疏离农村,从职业角色上认同实际职业身份而非户籍身份,从职业发展定位上倾向于非农职业。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职业

  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觉得自己是“农民”旳只有32.3%,比老式农民工低22.5个百分点,觉得自己是“工人/打工者”旳占32.3%,高出老式农民工10.3个百分点;而在上世纪90年代出生旳农民工中,这一差别更加明显,觉得自己是“农民”旳仅占11.3%,这一比例几乎是老式农民工旳五分之一,觉得自己是“工人/打工者”旳占34.5%,这一比例是老式农民工旳2倍多。另据一项调查,有关“将来发展旳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旳,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而在目前仍旧外出就业旳老式农民工中这一比重为11%;打算“做小生意或开办公司”旳,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7%,几乎高出老式农民工10个百分点;打算“继续打工”旳,新老两代农民工均占到一半以上。

  资料三

  老式农民工近似于候鸟旳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经历造就了她们都市过客心理。据清华大学对农民工家庭旳一项调查显示,89.7%旳农民工表达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旳人表达不回到家乡定居。其她学者根据历年来农村外出流动人口数据估算旳成果也大体如此,即在老式农民工中,大概有10%左右旳人逐渐在都市沉淀了下来。然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旳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旳人准备将来“在打工旳都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旳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

  老式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用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旳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旳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旳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体现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旳期待,并且面对维权问题时更加积极。调查显示,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中由于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旳只有6.5%,仅是老式农民工旳一半;采用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进行旳(几种人一起去投诉),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老式农民工17.6个百分点。

  资料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都市,有助于解决目前都市发展遭遇旳难题。作为一种连接纽带,社区媒体以日复一日地报道社区生活旳点点滴滴来加深居民之间旳感情,增强居民旳归属感。社区居民只要在智能手机上轻点“关注”,就能获得社区旳多种信息并为己所用。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旳社区媒体,目前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都市旳信息平台。因此,增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都市,需要社区媒体积极配合。

  农民工为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奉献,但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未能享有与都市户籍人口同等旳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和生活面临一系列困难。在城乡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旳重要目旳是融入都市。社区媒体要尊重她们旳需求、理解她们旳难处,切实维护好她们旳合法权益。由于家庭出身、受教育限度、财产状况有别,新生代农民工旳盼望值各不相似,但愿通过社区媒体获得旳信息也不尽相似。因此,在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受众旳信息传播上,不能采用“一刀切”旳措施,而应对其物质和精神层面旳需求进行精细化调研,充足考虑该群体在特定地区、特定期间段旳需求,并将调研、理解新生代农民工旳需求作为规划社区媒体发展、开展社区信息传播旳前提。,《国家新型城乡化综合试点方案》印发。然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清晰该方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某些地方政府根据该方案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都市做了不少工作,如免费借阅图书、提供低价表演票、子弟一对一帮扶、积分落户等,但这些举措并没有明显增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都市。究其因素,在于这些惠民信息并没有被该群体有效接受,这阐明某些都市旳信息传播机制还不健全。受信息搜索、整合能力旳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对各类社会服务信息缺少全面科学旳理解。对此,我们应从该群体旳需求出发,努力做好有关信息旳收集、整合与

  分类,通过社区媒体点对点地传递给她们,让新生代农民工充足感受到都市旳温情与善意。

  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并定居于都市已成为不可逆转旳趋势时,只有协助她们在经济、社会及心理、文化层面完毕融合,真正成为都市旳一部分,才干实现都市发展利益最大化。进入都市后,新生代农民工或多或少会遇到心理障碍。虽然这一群体比她们旳上一代更接近都市,也更努力让自己成为“城里人”,但她们对都市旳理解仍然存在偏差。社区媒体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清晰旳都市认知,提供“都市是什么”“都市与乡村有什么区别”等理解都市旳信息,提供“都市能为我们提供什么”“都市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旳变化”等展示都市开放态度旳信息,提供“如何才干成为都市旳一部分”等增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都市旳信息。只有这些信息逐渐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所接受,让她们自觉消除与都市居民之间旳行为和心理差别,才干实现真正旳融合。

  1.与老式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着哪些方面旳明显转变?2.谈谈社区媒体如何积极配合可以增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都市?【参照答案】

  1.与老式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着如下四个方面旳明显转变:第一,对劳动权益旳诉求发生转变。从单纯看中工资旳提高向更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第二,对职业角色旳认同及职业发展旳定位发生转变。对职业角色旳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旳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第三,对务工都市旳心态发生转变。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第四,维权意识及方式发生转变。维权意识增强,维权期待更高、更积极。(210字)2、为协助农民工更好旳融入都市,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足理解需求。理解以尊重为前提。对其物质和精神层面旳需求进行精

  细化调研,充足考虑该群体在特定地区、特定期间段旳需求,并将调研、理解新生代农民工旳需求。

  二、畅通服务渠道。从该群体旳需求出发,努力做好有关信息旳收集、整合与分类,通过社区媒体点对点地传递给她们,让新生代农民工充足感受到都市旳温情与善意。

  三、增进心理融合。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清晰旳都市认知,提供相应旳信息,让这些信息逐渐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所接受,从而自觉消除与都市居民之间旳行为和心理差别,实现真正旳融合。

  (来源于网络整顿

篇六: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高。根据抽样调查,1986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占37.2%,初中占21.2%。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1的劳动力中,初中水平的比例上升到5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另有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比老一代的24.2%高出14个百分点。从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普遍享受了义务教育政策,所以,其所受到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完成了义务教育,更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社会开放程度加深,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容易获取知识、信息,更容易地了解国家、社会情况,使其在进入城市进行工作时,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具有目标性和目的性。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所加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对比,他们更容易接受和适应社会的变化,更快地进行社会化。同时,教育程度的提高,提高了其对职业的期望,也加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这导致其在寻找职业之时,更加注重薪酬的高低,自我权益的保护,更加关注自我的实现。

  (二)女性比例增高,年龄集中并普遍较低。根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中所调查的结果表明,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从在第一代农民工总数的34.3%,提高到现在在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的53.9%。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状况也发生了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分布集中,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出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6-38岁之间,其比例占整个外出农民工的89.2%。2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45.9%,平均年龄为20.8岁,标准差为26岁。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年龄相对集中。因此,从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和性别结构正在转型中。过去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思想,第一代农民工中,男性居多,但如今,随着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高,使新生代农村工中,女性农民工比例开始上升。同时,也使新生代的农民工的年龄趋向年轻化。

  (三)普遍处于未婚状态。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中的调查可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10.2%的未婚率,新生代农民工中,总数83.7%都处于未婚状态,初婚有配偶的也只占总数的16.2%。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大部分是体力型、服务型工作,一般情况下他们工作时间较长,认识异性的机会相对较少。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其中,每周工作7天,没有休息日的农民工占46.9%0这客观上减少了新生代农民工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并造成男女关系的3疏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择偶制造了障碍。所以,新生代农民工未婚的特征也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与城市的工人相比,农民工做同样的工作却往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工务工月均收入只有职工工资月均收入的六成左右;而且随着年份的累积,全国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约为29%,而农民工工资的增长幅度仅为18%。此外,大多数农民工少有节假日,不被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不少企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险和社会保障。而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加强。深圳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显示,99.39%的人感觉在城市打工遭受了歧视,73.62%的人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受损害,41.72%的人有加入工会的愿望,100%的女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100081)3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境》(中国社会报/2010年/1月/13日/第003版)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性都知道妇联可以起到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知道自身的权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忍气吞声,他们懂得通过抗议、法律等合法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

  虽然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在受教育程度、维权意识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和改善,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的大背景在,仍然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困境,他们的前路并不好走。

  一婚姻:难以走进“围城”

  根据2008年2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岁-30岁占36.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婚恋的黄金年龄,但受限制,处于难以走进“围城”的困境。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这些工作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很难获得女孩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女孩相处的机会。

  同样,在一些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服务业、纺织制衣业等厂子里则是新生代女农民工成群结队,同样苦于“恋爱无人”。这些单位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加上她们在恋爱上一般比较矜持,不好意思主动和厂外的男性接触,所以她们的婚恋也成了老大难

  问题。此时,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收入水平偏低影响爱情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从收入水平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16.9%,1001元-1500元的占21.6%,701元-1000元的占26.6%,501元-700元的占23.4%。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75.3%,偶尔拖欠的占17.4%,经常被拖欠的占7.3%。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爱情与婚姻,同样需要经济条件为基础,爱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这也影响到新生代男性农民工未来的择偶。

  二身份:非城非乡

  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的分布占64.4%。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31.9%,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9.4%和9.1%。而城镇职工中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有22.8%。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

  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权,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

  从地域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是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要寻找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对攒钱并不十

  4崔江红:《新生代农民工20年初长成》,《神州》2005年第11期。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分看重。他们讲究的是“心随我动率性(彰显)自我”。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改变现状,想在城里有喜欢的工作,买房子,娶妻生子,真正融入城市。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27.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客家”;50.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再干几年回家”或“想尽快回家”的加起来只有不到2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他们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72.9%,绝大多数人的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但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依然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

  从法定身份上讲,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农民。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新生代农民工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

  三就业:高不成

  低不就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就业期望甚高,但仍面临困境。

  就业期望高与敬业精神差。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实工作。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08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即使能够做到“敬业”,也很难做到真心“爱岗”。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工作的同时还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娱乐、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就业意愿,即只希望找那些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工作。加之有父母做其强大后盾,生活压力小了很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跳槽,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

  就业期望高与职业技能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农民工的素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高达62.6%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们不愿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承担城市里低端的重体力活,又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定位,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同时过于频繁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复始,也形成恶性循环。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

  四落户:三壁垒”

  根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愿望强烈,但高门槛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经济壁垒。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都将农民工购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目前房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收入微薄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能够实现的积累非常有限,这种以货币构筑的以经济壁垒取代身份壁垒的新门槛对普通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这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经济障碍。

  素质壁垒。目前不少省会城市落户要求农民工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少地方仍然要求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

  程度占90.0%。这对以初中为主要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也是进城落户的一大障碍。并且不少地方对农民工进城落户实行二元待遇。比如重庆市2006年8月1日实行了《关于解决进城农民工户籍问题的意见》,重庆公安局就指出,“本市农民工在主城落户的条件实际上大大降低,而在重庆务工的其他省市的农民工要落户重庆主城区,文凭“门槛”没变:仍需大专以上学历。且购买的住房人均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并实际居住。

  社会福利壁垒。我国各地社会福利系统不兼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省级为改革单元,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一些省份已在省内实行城乡户籍统一,但省际之间人口自由迁徙障碍依然较大。各地社会福利系统的不兼容是制约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因素。解决矛盾还须深化城市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兼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一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处在适龄期,目前他们首要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婚姻问题。《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虽较上一代农民工有所进步,但仍然得不到维护。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职业期望高,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道德行为失范(即自律性丧失),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不愿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们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低于父辈,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定位为城里人,但城市仍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回到农村。它意味着,农村

  不是退路。也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政策概念完全过时了。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交往的对象多为老乡,社会结构呈现单一化、封闭性的特点,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在那里,弱信息、弱发展机会、弱资源的再生性以及弱劳动力联系,贫困和孤岛的经济效应往往意味着缺乏发展的机会,与主流社会脱

  节。他们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和贫困化不断加剧的境况中。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由于没有户籍,他们就业受限制,《劳动法》第3条规定的“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很难从纸上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入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很难获得一种地位资源的积累,更不用说实现一种地位向上的流动。生活来源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业便无依,将使这一部分人处于游动不定的状态,具有游民的特征,成为随时可能妨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隐患。杭州市2008年的案宗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比例占70%以上,最近刚发布的广东三大监狱大规模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罪犯九成在26岁以下。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

  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六条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二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是按照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当前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尽快改变目前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五是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是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篇七: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农业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和聚集的进程。农民工就是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农民工群体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迅速扩张,第一代农民工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几十年后,1亿多的主要以80、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又开始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流。由于受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第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之处

  (一)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于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并且他们的家庭多数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尽管户口本上他们仍然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的一代。同时,标榜“80后”青年人的特征——“自我”、“物质化”、“无责任感”、“生存能力弱”等都同样适用于他们。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常被认为缺乏父辈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他们在城镇寻求职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某些方面缺乏新产业工人阶层的志气。

  (二)无务农经验。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

  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或只会一点点。他们中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农民之家,户籍在农村,但却很少接触农业生产活动,甚至有的随同父母在城镇长大。属于一批没有务农常识和经验的中国农民——不务农的农民(我国户籍制度意义上的农民)。同时与父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乡土认同也逐渐在减弱。即使在自身农民身份的认同中,也觉得自己外出务工经商,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

  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感情和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也开始出现不认可,甚至持批评的态度。

  (三)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维权意识较强

  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父辈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由于受各种历史条件限制,他们文化程度偏低。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半接受了初中、高中、中专教育甚至大学教育,有相当的文化知识。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报刊、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体,知识更新快。

  (四)外出动机多为寻求个人发展

  与父辈农民工外出以求生存为主的动机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考虑赚钱的同时,更把外出作为寻求自我发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为主要的目标。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以“出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而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学一门技术”和“在家没有意思”的人占到了71.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0年代的农民工有76.2%的人选择了“出来赚钱”,70年代出生的则有34.9%。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有了比父辈更深更高的认识,意识到了知识、技术、经验、自身素质等在就业中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岗位的选择也比较挑剔。融洽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良好的工作条件已经成为他们找工作时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更不愿意接受脏、累、差的体力活的原因。

  (五)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生代农民工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变革最激烈的时代,电视、手机、网络等的普及,人口流动急剧加快,信息交流的终端化,信息共享全

  球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相互影响。这些都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外在表现为衣着时尚潮流、言辞自信、行为非主流、不轻易屈服、追求标新立异、追求自由、维权意识强、有点叛逆等等。他们的职业期望高,追求物质精神享受,追求轻松、舒适的工作;他们不像传统意义的农民工那样出来打工仅仅是为了挣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交学费,不满足简单、机械、重复的劳动,而是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寻找立足城市的机会,或者为回乡创业打基础等。

  第二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共同点(即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造就了中国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状态,虽然农民工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和替代的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受限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他们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权利。

  (一)面临歧视性的就业政策

  我国城市政府对外来农民工歧视行为带有明显的制度性和主动性特征:一方面,政府不仅不是歧视的反对者,反而是歧视的制造者;另一方面,雇主不仅是歧视的制造者,却成了歧视的积极支持者。一些地方从本市、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明文禁止一些岗位不准雇用农民工,将农民工排除在某些行业之外。这种制度上的歧视,人为造成了农民工在就业方面的重重困难,使他们失去了与城市居民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能力。

  一方面,政府出面直接实施职业限制。目前各大城市限制外来人口的进入,对农民工进行总量、职业、工种设置了种种障碍,这些障碍都将低技能、低学历的农民工挡在大城市之外。即使进入城市,也只能从事那些脏、累、苦、差的职业。所以,一般农民工从事的只能是体力劳动,如建筑、环卫、家政等。在农村流动劳动力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一些大城市为了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通常对流动劳动力设置一系列政策障碍,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实施总量控制和实行差别就业等限制性措施,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另一方面,政府的就业政策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的就业歧视。农民工在谋求职业时,因为制度性因素受到企业不公平的待遇,造成农民工的权益受损。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前提下,劳资双方力量不均衡,农民工缺乏维权组织,谈判力量弱小,面临较大的解雇风险。同时企业利用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规避社会责任,尤其在建筑、餐饮、按摩等行业中十分普遍,给农民工的依法维权留下了隐患。同样,由于企业解雇的成本很低,企业终

  止合同可以不给或给予农民工很少的补偿,这无疑加大了企业解雇劳动者的随意性,这种不公平的解雇政策,容易使农民工遭到不公平解雇。

  (二)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市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正是这些结构性的制度安排,使农民工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而成为边缘群体,也正是这种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使其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的工资没有保障、安全工作条件没有保障、疾病工伤治疗没有保障、福利没有保障、养老没有保障、子女的教育没有保障。对广大的农民工而言,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使得少数不法企业肆无忌惮地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篇八: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差异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不仅充实了农民工队伍,提高了农民工队伍的素质,而且为整个农民工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于新世纪初加入农民工大军的行列,他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由于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价值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和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差异

  新老两代农民工的界定及涵义

  “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定词汇,主要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群体,同时也是推动城镇化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对于“农民工”这个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农民工概念的内涵是指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其外延一般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即流动的农民工——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乡务农。广义上说还包括在农村就地被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或者个人雇去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村人口,即非流动的农民工。国务院《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的定义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城内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

  第一代农民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进入城市,加入建设城市大军的队伍。他们一般生于50、60年代,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进入城市,一般从事于建筑行业等低技能行业。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是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于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的人员。新生代农民工,又称为新生代流动人口,现了随时代变迁的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2010年,中共中央在第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即第二代农民工。而近年来,随着“90后”一代的迅速成长,年轻的“90后”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实践的主力大军,是推动农村发展、农村转型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庞大且充满生命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和未来发展的走向,也影响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取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新老两代农民工之间的差异也逐渐的显现出来,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他们的差异。

  一、经济差异

  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低于老一代农民工,收入差距包括月收入和每小时收入。

  新生代的农民工在收入方面甚至比不上老一代的农民工,其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于新一代农民工在技术方面并没有显著的进步,而且由于生产机械化的推进,劳动力需求数量下降,导致新一代农民工的收入不增反减。除了该因素外,农民工数量的增长也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农民工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据此可以推测由于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劳动力的价格也就下降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给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技术培训,包括企业提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提供的农民工个人技能培训。掌握了足够多的技术之后农民工的劳动力才有更高的价值,而农民工才可以在城市化的大潮中保证自己的竞争力。

  2、两代农民工收入层次存在差异,总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下层的比例高于老一代,处于上层的比例则低于老一代,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层次倾向于向下偏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老一代农民工因为工作的时间长,而且大多是长时间从事同一种工作,比如,某位搞建筑的老农民工几十年来一直都在搞建筑,所以老一代农民工在技术上相较于工作时间较短且职业不稳定的新一代农民工来说有较大的优势,用人单位愿意用高价钱聘请有经验的老一代农民工,而一般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要求低但收入也相对较低的工作。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依然是不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培训。

  3、新老农民工存在较明显的消费理念差异,新一代农民工倾向于精神消费或奢侈品消费,而老一代农民工则倾向于储蓄等保守的消费方式。

  这说明老一代农民工每月工资着重关注家庭及自身生存。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没有负担家庭的压力,不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在生存上他们没有多大压力,也不会去考虑生存问题。他们的消费观念已大体脱离农村,脱离父辈,开始与城市年轻人趋同。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属于时尚消费型,他们的消费主要用于娱乐、手机、交通、房租等,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手机更新换代周期短,且出门大多使用交通工具,更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出门打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同时因为新生代农民工不需要负担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的工资收入一般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同时消费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攀比心理有所上升,逐渐推崇和追求穿着体面时尚,讲究排场,追求外在的酷与炫,以此来掩盖或消退自身的乡土气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上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与“跟风”现象。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新生代年农民工身上是一个独特的体现。由于没有养家户口的压力,他们在消费上往往在自己能够支配的范围内随心所欲,缺乏理性的思考,这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往往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对物质和精神

  享受的追求,是他们在价值选择上趋向功利、金钱和享乐。更有甚者只关注自身利益,漠视集体、企业和国家利益,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越来越淡漠。

  二、政治差异

  1、新生代农民工将会获得比父辈更高的实际政治权利。

  农民工的实际政治权利与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反映在法律上。我国农民工的实际政治权利因其独特的身份与城市居民差别尤为明显。法律对农民工政治权利的规定与配置往往不平等,尤其体现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上。在2008年以前,法律没有规定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名额;2008年选举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时,3位农民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农民工代表总数在30名上下,相较于上一届有增加,但为两亿多农民工说话的力量还是不够强大。这要求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在法律规定方面应进一步实现平等。在法律规定这一层面,随着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将会比他们父辈获得更多的本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

  2、老一代农民工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在我国,享有选举权的选民需要在户籍所在地进行选举,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将全国人口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两大类型,这种制度表明,农民工不管在哪,都应当在家乡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可事实却截然不同,农民工在城市的打工收入低微,几乎没人愿意为了参加原籍的选举投票而疲于奔波,只好放弃原籍的政治参与权。农民工虽然享有选举权,但由于空间距离、时间安排、利益关联度等使他们不愿回家乡,政治权利在事实上就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也是低效的,因而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在农村处于“虚置”的状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代农民工已经逐渐老去,他们正在从城市退回到农村,因此相对于以前来说,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村委会的选举活动当中,当然还在城市当中的农民工很难参与到家乡的选举。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比较排斥,他们渴望融入到城市当中,因此他们对于农村的选举活动不甚热衷,政治权利的实现也就无从说起了。

  3、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热衷城市的政治参与,以非制度性参与为主。

  农民工由于受程序设计的复杂性等原因的制约,很少有人愿意为了参加工作所在地的选举而花钱费时回原籍办理选民资格证明。由此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参与权被“虚置”。农民工的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足,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城市的管理活动和决策无不影响着他们政治权利的实现,可农民工却无资格参与城市管理。例如,在选举活动中,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参与国家政治也是近几年才有所改善,因而农民工很难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当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足时,农民工只得另寻它路,他们只得选择越级上访、群体事件、直接对抗等非制度化形式参与城市政治生活,行使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政治权利。第一代农民工群体务工更倾向于家本位式

  的外出打工,他们打工只是为将来返乡发展进行资本积累的一种途径,家庭和家乡才是绝大部分老一代农民工的最终归宿,返乡一直充斥在他们打工的进程中,因此他们并不十分热衷于参与城市的管理活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一种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的城市型、身份型的外出打工模式,他们希望打工获得更多的收入,能够在城市生活,做一个城市人。对于他们来说,城市的政治参与显然比农村的选举活动更让他们感兴趣。

  三、文化差异

  1、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更高。

  生于**十年代,正好是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和法制建设步入正轨的年代,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具有至少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训练。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求学热情仍未减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称《报告》)称“在调查中发现有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其中最想了解的依次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这种需要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细微的差别”。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赋予巨大的期望。《报告》显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学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

  2、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比老一代农民工丰富。

  上网和看电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业余活动。(1)在业余时间经常上网和看电视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占到46.9%和52.1%。网络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将更多地受到网络的影响。(2)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充电,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学习培训和读书看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为5.5%和10.1%。由此可以与老一代一聊天、打牌、麻将和看电视为主的业余活动来比较,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思维也更活跃。

  3、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文化认同感低,对城市文化认同感高。

  老一代农民工有比较丰富的务农经验,平均务农时间为11.94年,而第二代农民工没有或缺乏务农经验,平均务农时间为2.15年,且有37.9%的人从来没有干过农活。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幼在城里长大,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没有了对土地的依恋,也很少干农活,城市生活已经稀释了他们的乡愁,增加了他们对故园的隔膜,与乡土的情感联系也越来越淡薄。在王春光看来,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但对农业活动缺乏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甚至持批评态度。总之,务农经历的缺失、农村生活记忆的淡化、城市务工经历以及城市生活的优越性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和家乡缺乏情感。可以说,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不再为户籍制度所限,而是更

  多地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层面看待自己,对自己的“市民身份”有更强烈的要求,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正在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四、社会差异

  新老农民工的社会差异集中表现在身份认同感差异:老一辈农民工对农民这种身份的认同感高,新生代农民工向往成为城市居民,对农民身份的认同感低。

  第二代农民工对于城市认同感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但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城市人对于农民工的排斥,导致第二代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人的群体中,甚至主动不愿与城市人要过多接触。再加之他们因为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时间很久或者甚至就是在城市中出生,对于原住地的认识不足,从而“乡土认同”感不高。他们会认为自己既不算城市人,也不算农村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群,从而成了这个两元社会结构中特殊第“三”元。

  身份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现代生活生存的首要问题,农民工从乡村迁往城市,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向另一种生活方式,所面对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工作等具体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面对身份转换和认同的问题,但新生代却在身份认同上产生了迷失,遇到了与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大的困惑。他们长时间脱离家乡的社会环境,对乡村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尽管很多新生代每年都回家一次,但更多的是遵守中国传统礼仪,回家多数是与父母团聚,他们对农村生活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他们来讲,土地不再是最后的保障,家乡也不是最终的归宿,他们希望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所以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变得模糊甚至不认同这一身份。

  新生代农民工也不是真正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可以通过劳动在城市中居住生活,但新生代虽然工作在城市,拥有的却是残缺的生活,社会地位处在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最下层,他们被边缘化并被排除在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之外。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外出打工不过是增加家庭收入的手段,而非改变身份的途径,即使在城市中遭遇挫折或是失败,还有家庭和土地作为退路,土地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化解了外出的社会风险,所以在经济上对城市没有产生依赖,在心理上对城市没有归属感,比较认同他们的农民身份。相反,务农经历越少,对农村规则、乡土观念的认同不那么强烈的新生代,已经接受和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城市中生活的愿望要比老一代清晰明确,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他们在户籍上依然是农民,面对着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的现状,他们处在“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尴尬处境。

  结语

  通过以上对新老农民工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了更多融入城市的意愿,但像老一代农民工一样,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过程仍然受

  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我国的户籍制度将国民人为的定义为农民与市民两种,并据此衍生出一系列的措施将户籍与社会福利、下一代的教育等相挂钩。

  生活在城市里的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远离了祖辈生存的农村社会体系,另一方面又因为户籍制度,不能获得真正的市民身份。如果城市中这一庞大的群体不能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而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强大的“反叛亚文化”,可能会对整个社会形成冲击。但由于农民工数量的庞大,不同城市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存在区别,一下子全部放开户籍制度,也会对一些城市造成沉重的打击。因此,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时,不仅要目标明确,消除户籍这一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障碍,配套政策也要有序、扎实的跟进,有区分的、分步的、稳妥的推进建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建平:《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境遇中的价值诉求与现实对策》

  [2].吴春梅

  肖帅:《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及其引导》

  [3].许叶萍

  石秀印:《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追求及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

  [4].王丽霞:《对我国农民工代际差异的分析与思考》

  [5].李伟东:《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

  [6].李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7].秦海霞:《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诉求》

  [8].穆薇:《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调查及对策》

篇九: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篇十: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及特点

  摘要:本文以80、90年代的农民工为例,突出其余上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旨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从多层次的维度探析影响其心理特征的原因。从而以此为契机,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政策,提高其心理素质,这不仅仅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这些状况有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阻碍他们的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过程,使其既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又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对于理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是十分重要的。适时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有助于对其思想动态、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使其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继续大力发挥生力军的强大力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的意义

  自“农民工”一词诞生二十多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与第一代农民工和过渡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必然存在着其特殊性,特别是作为离土且离乡的他们,有了在城市生活的要求。现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其生存权利和身份认同问题(王春光,200l;于扬,2005;钱正武,2006;陈占江、李长健,2006),有一部分学者关注青年农民工的外出动因及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罗霞等,2003;张叶云,2006),有学者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突显了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年龄、初次流动年代、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王东、秦伟,2002),这些研究为我们进行农民工群体比较分析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显然,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从现实层面对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农民工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征的关注不仅仅可以加强对其心理特征的把握和了解,同时关注其精神层面的状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加强相应质素建设,对于规避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发他们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都重要的意义。

  三、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1。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其实新生代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

  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第三,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记挂,终归要回农村去。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

  第四,生活方式差别显著。从生活方式的变化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3。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1.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3。

  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难以融入城市5。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

  【】2.价值取向发生变化6。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7,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8。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9。

  【】3.心理情绪问题增多10。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11。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六、关于农民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释

  【】1.社会心态12。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混乱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等。

  2.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3.就业问题。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农民工一种自主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性特征。农民工在流入城市的途径中与政府、单位的组织没有很大的联系,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政府组织的途径的比率很小,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的途径主要都是通过亲友或同乡介绍,这其中主要应该是一种血缘和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在共同起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在农民工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民工获取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服务水平也不高。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值比较高16。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就业途径仍受人际局限,专业职介体系有待加强。②

  超时用工问题比较严重,正常休息难以保障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欠薪现象令人堪忧④

  工作环境满意度下降,经验技术成为就业驱动因素⑤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⑥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购买形同虚设【】⑦职工代表大会普及不够,个体维权力量单薄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高有三个途径:正规教育、社会资本的支持以及“干中学”。考虑到教育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职业技术以及技术教育提升就业能力,无疑是最佳选择18。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5.家庭因素的影响

  【】通过阅读《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19从中了解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家庭养老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家庭负担的加重与社会引导的缺失也是影响农民工心理的重要方面。农民工数目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更加凸显起来,主要表现有其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进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受不公平待遇等,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等得到有效解决也是影响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21。

  参考资料:

  【1】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基于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郭科

  西北大学

  2009,6【2】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

  韩振方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4【3】“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的身份研究

  季孝龙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8,01(10)【5】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

  胡晓红

  中国青年研究

  2008,09【6】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

  长子中

  社会科学报

  2009,04【7】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

  唐有财

  学习与实践

  2009,12【8】“新生代民工"的心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连丽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4(20)

  【9】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

  梁宇

  三农探索

  2007,04【10】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

  康来云

  求实

  2004,07【11】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

  刘亚敏

  农业经济

  2009,07【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

  许传新

  社会心理科学

  2007,01【1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及对策

  时光辉

  青年科学

  2009,11【14】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

  李伟东

  北京社会科学

  2009,04【15】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

  刘俊彦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03【16】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

  潘寄

  青谭

  海燕

  李娜

  天津理工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

  颜海林

  周建武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9【18】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

  李晓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9】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林静

  江海纵横

  2009,02

推荐访问: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农民工 相比 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