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义务教育课标2018
-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根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立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
z.
-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局部,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构造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展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展广泛应用的过程。
.
z.
-
17、为了表达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开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一般能力的开展。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20.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开展
二、多项选择
1.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开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良的过程
2.以下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z.
-
C.沉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3.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构造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良教学方式
4.在以下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构造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
z.
-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构造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立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0.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开展趋势是〔〕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三、判断
1、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
12年级〕〔〕
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开展为本。〔)
3、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
z.
-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学校的课程构造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9.数学在
19世纪已经开展成独立的学科。〔〕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根本含义。
.
z.
-
4.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根本原则"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8.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思路是什么?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10.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表达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2.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根本认识。
3.试述开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2018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
z.
-
一、填空
1.〔记忆〕、〔训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根底性〕〔层次性〕〔开展性〕〔开放性〕
3.〔具体化〕。
4.〔内容学习〕
5"〔定义〕——定理——〔例题〕——习题〞"〔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6.〔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窄〕、〔旧〕〔浅〕、〔宽〕、〔新〕
8.〔整理〕、〔描述〕
9.〔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置〕
10.〔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
11.〔实践活动〕〔综合应用〕
12.〔数据〕〔随机现象〕
13.〔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
14〔有增有删〕(有升有降〕(有分有合)(有隐有显).15.〔形状〕〔大小〕(位置关系)16.客观世界
(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17.(根底性)(态度)、(价值观)18.〔一切为了学生的开展〕
1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0.〔知识〕〔生活经历〕
二、多项选择
1.(BCD);;2.(BCD);3.(ABCD);4.(ABC);5.(ABCD);6.(AC);7.(ABC);8.(ABCD);9.(ABD);10.(BCD);
三、判断
1.(×)2.〔√〕3.(×)4.〔√〕5.〔×〕
6.〔×〕7.(√)8.〔√〕9.(√)10〔√〕四、简答
.
z.
-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构造、精选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立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根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开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开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开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开展。
4.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
.
z.
-
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5.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思路是什么?
答:(1)目标导向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面向全体的原则。(4)知情并重原则。(5)开放性原则。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开展和学生开展的需求。
.
z.
-
8.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思路是什么?
答:①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②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群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③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开展数学。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1〕创立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五、论述
.
z.
-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表达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开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开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效劳,从"教〞更好地效劳于"学生开展〞,从"教〞更好地效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根本认识?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开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
z.
-
学事实、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根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开展。新课程标准具体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开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3.试述开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根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开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开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鼓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开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表达本.
z.
-
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表达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开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开展,强调评价的**化和人性化的开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开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开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开展,以适应人才开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开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开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应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开展。(七)关注开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开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局部;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良方案确实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开展的进程之中。
.
z.
篇二:义务教育课标2018
外|语|教|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在义务教育英语课标中的应用张(陕西师范大学摘要璐710062)陕西·西安课程目标取向对确定课程目标,进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最终将学生引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其目标取向进行研究以丰富课程理论从而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基于20世纪行为目标取向的显学地位,本文着重介绍了行为目标取向的心理学基础,发展,及其最具代表性的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最后进一步剖析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01版)中行为目标取向的体现与应用,指出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关键词课程目标取向G623.31中图分类号:行为目标取向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A文献标识码: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6年级完7~9年级分别完成三、成二级目标,四、五级目标,周课时按2011)照国家课程计划执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因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分级目标是按照难易程度,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依次进行的,体现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的层级结构特征。通过阅读分级目标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每一级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均包括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同时也就体现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所涉及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这三个方面。而且分级目标中的每一项表述均是按照“行为+内容+应用领域”进行表述的,这正是对行为目标取向的具体内涵的体现。每一级表述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诸如“交流,交换,接触,知道,表达,模仿,演唱”等也采用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所提示的行为动词。总体来说,行为目标取向,尤其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作为20世纪处于显学地位的课程目标取向,对课程目标的设置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种理论不断被更替,课程目标取向也不例外。在新课改不断被实行的进程中,制定何种形式的课程目标,需要我们依据具体的教育情境与社会现实背景综合考虑多种课程目标取向,以取长补短,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作者简介:姓名:张璐(1995.2~),性别:女,籍贯:山西临2017级硕士研究生,汾,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参考文献[1][2][3][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Krathwohl,D.R.ArevisionofBloom’sTaxonogy:Anoverview[J].TheoryintoPractice,2002,40(04):212-219.由于每个人对课程目标看法不同,所采取的课程目标的形式会有很大差异。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目标取向有:普遍主义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在20世纪处于显学地位的行为目标取向心理学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有赖于重复训练、强化,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高级行为建立在低级行为基础上,2009)学习的迁移有赖于相同的情景或共同要素(林崇德,。行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是由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影响,他提出陈述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是“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1949)60年代,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20世纪50、布鲁姆,克拉斯沃尔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定义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鉴6个类别。情感领域将人的情感分为以下五类: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D.R.克拉斯沃尔,B.S.布鲁姆,1989)。辛普森(1989)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七类:知觉,准备,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个体能够根据情境的需要创造新的动作。因此,可以看出,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的典型特征:一是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而是以学生的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三是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2011)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因此,可以得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而这五个方面正体现了行为目标取向的典型范例及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所涉及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这三个方面。且总目标中的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于发展。这与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的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呼应的。课程分级目标中的级别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7~9年级和高中各个年级。但是,分级目标对3~6年级、年级的教学和评价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了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指导性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整体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从210D.R.克拉斯沃尔,B.S.布鲁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M].施良方,张云高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E.G.辛普森.教育目标分类学:动作技能领域[M].施良方,唐晓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1期/1月(上)—
篇三:义务教育课标2018篇四:义务教育课标2018篇五:义务教育课标2018
篇五:义务教育课标201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整理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
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原10条,现7条,更紧凑)(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改“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原10条,现9条)(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
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删: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原4条,现3条)(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识字、写字中的目标,调整)(原4条,现5条)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
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略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科书(原称教材)编写建议
1(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调换词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科书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化,应该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10(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增)(原9条,现10条)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增)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
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原: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
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
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3(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第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四、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
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二)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零碎,防止片面追求形式。(三)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实施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五)具体建议:1(识字与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2(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写作
写作评价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得体恰当。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
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4(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
新旧课标前言对比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面是新旧课标的对比。红色字为新课标的陈述。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部分
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
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
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
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
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2(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字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年级、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
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转载]来自《扬州晚报》对新课标的解读
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新版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其中语文“新课标”备受关注。基于强化母语汉字的学习书写要求,语文“新课标”减少了1-4年级会写字的数量要求,但记者注意到,新课标强调了对书写的要求,并明确提出,小学1-6年级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会写字数量要求减少
,记者注意到,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不过,和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新课标规定,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
,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事实上,在老课标中,要求这一年级段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汉字,在会写字数量上,“新课标”减少了400个。
,每天安排10分钟练字
,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会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有专家透露,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会写字量减少了,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
,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对于初中生,则在硬笔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之美。
,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强调多写、多读、多说
,除了对汉字的识记和读写做出新的要求外,此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比如,义务教育9年时间里,一个学生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9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新课标”要求每学年写作文不少于14次,课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作文等。此外,每个年级段,语
还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比如三四年级要求结合语文学科观文“新课标”
察社会、观察大自然,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关注国内外大事,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用文字图表等展示学习成果。,专家表示,语文是实践性的课
程,新课标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要求,为课堂指明了方向,其实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背诵科目、常用字库都将微调
,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据分析,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加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记者还了解到,这次语文“新课标”的常用字库也发生了微调。一些以前是次,常用的汉字,如"沪"、"杭"现在都归入常用字。这一变化表明“新课标”的修订紧贴时代发展。专家透露,目前中小学使用的课标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经过十年的使用,一些内容、要求需要调整和完善。,预计2012年秋学期旧教材仍将沿用
,记者了解到,“新课标”将于2012年秋季新学年开始执行。有关人士透露,苏教版教材将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后进行修订。但目前,相关人士还没有接到修订教材的通知,预计2012年秋学期,旧教材仍将沿用,修订的时间
可能是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记者还了解到,此前教育部有意向要将全国义
务教育段的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的教材进行统一编写,但截至目前,“大
一统”的做法仍在论证阶段,具体实施时间仍是未知数。
篇六:义务教育课标2018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22的数学活动经验。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下面我再谈谈小学数学新课标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令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22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⒈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⒈增加平移、旋转与对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方向和路线图、测量不规则图形等知识;⒉削22弱单纯的求积计算、减少计算的量、控制计算的数,并允许学生适当使用计算工具;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四、统计观念的发展与培养
统计观念是人对统计活动的体会与理解,是自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发展小学生的统计观念,可采用的方法:⒈组织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⒉
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培养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信息的意识,读懂统计图表,并能与同伴交流。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注意以下几点:⒈指导学生选好题目;⒉明确活动目标;⒊强调自主性与交流的要求;⒋总结与评价。六、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统计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其次,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标准》的四个内容领域之中。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智能发展水平,小学数学学科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活动产生的;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其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数学课堂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看,数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作为数学学习的课堂。校外的买卖活动、房屋的建造备料、面积的估计测量都含有丰富的数学问题和知22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
大众数学的理念首先是: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以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其次,在数学学习中,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他所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可以达到不同的数学水平,构筑不同的数学世界。数学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全社会各领域的人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求。
从以上四个角度看小学数学,实质上是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数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各种生活化的活动,启迪和诱导儿童的多种智能,为今后在不同领域充分展示其才能作好准备。
学生的情况属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老师应该分析一下。我根据有的学生“数学作业大多会做的,但在计算过程中总出错”的信息提一些想法供参考:
1、孩子已经偏科了,你要做好心理疏导,不能给她心理压力,防止她对数学产生惧怕感。作业会做说明教学内容懂了,计算出错说明计算能力低。计算能力为什么低,一是计算的基本功不扎实,二是没有学会自我检查,平时做完作业就交,依赖家长或老师指正。到了考试就没人帮助指正了。
2、关键要多训练,特别是加强基础题口算笔算能力。多练能生变熟,熟变精。如每天做
20题左右的四则混合运算题。这种练习题基本是小学三至五年级的类型,但在训练的要求要提高,小学要求正确率,现在要求正确和速度。如
20道题控制在
30至
40分钟。随着熟练度的提高,逐渐缩短练习时间。
3、学会自己演算和检查。起先你可以拿一些孩子以前出现错误的计算题,让孩子学做老师批改,学会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然后训练孩子,每次做完题目演算检查,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数学题计算才能又对又快。
每次练习要求正确率而不是量。数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既然我们了解了它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再从两个方面浅谈一下如何教好小学数学: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22(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22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二、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与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数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解题方法最佳的是谁”……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2
篇七:义务教育课标2018
课程标准修订
现行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2011年颁布实施的,到今年已经实施了10多年。为了主动回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期待,教育部从2018年年底开始,组织了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经过3年多的时间,日前完成了修订。
课程标准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展开和考试评价的依据,当然它同时也是课程实施管理的最根本的依据。如果要发挥这样的功能,它应该具有自身应有的特点。首先是能用,能用就是思想性、科学性上是正确的;其次是管用,管用在内容上应该是系统的,方式上是适宜的,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再次是好用,好用就是简洁清晰,具体丰富,没有歧义。能用、管用、好用即是课程标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可操作性、指导性六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本次课标修订的目标直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目的是通过课标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能够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里面,真正落到实处。
本次课标修订的基本做法与追求
本次课标修订借鉴了国际经验,反映了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优秀成果。具有国际视野,更是扎根本土理论和实践探索土壤上的继续前行,如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素养导向等,实际上都是对2011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重要成果的吸纳。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体现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追求。
一是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真正让学生进入课程。二是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目前的课程设置虽然是分科设置,但又不能只停留在分科课程上。既要承认分科设置课程的合理性,又要反映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即在分科课程背景下去实现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这次课标修订,各门学科课程都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三是素养导向的质量观。为了体现素养导向,新修订的课标在内容上增加学业质量一章。四是做好学段衔接,实现一体化设计。义务教育阶段跟高中不一样,高中只有3年一个学段,义务教育阶段有9年,一般分为4个学段。如果是“五四”学制,就是“2322”的学段划分,如果是“六三”学制,就是“2223”的学段划分,这就涉及课程的9年一体化设计问题。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又是一个前面要接学前,后面要接高中的学段,所以它涉及幼小衔接和初高中衔接,加之4个学段内还有一个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因此,做好学段衔接也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五是兼顾“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并存的情况。此次修订的课标,以“六三”学制为主也兼顾了“五四”学制,为“五四”学制的课程也提供了建议,为“五四”学制的改革探索提供一个窗口和弹性空间。
新修订义务教育课标框架的内在逻辑
新修订的课标文本共分六章。第一章是课程性质,第二章是课程理念。许多教师可能不怎么注意课标的前两章,但是,一名好老师要把握住任教学科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发挥的功能,就不能不看课程性质。比如,语文到底是人文性的学科,还是工具性的学科,还是人
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这对我们把握一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认识课程性质非常重要。课程理念表明了课程的总体追求,决定了课标后面四章到底如何设计,教师如何使用课标,如何看到课标文字背后的内涵,就要去认真研读课程理念。
第三章是课程目标。在这次修订中,课程目标是以核心素养的维度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又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如,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等跨9年的课程,设置了学段目标。学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分解,与总目标形成一一对应,使学段之间既连续又有进阶,既能体现学段的特点,又能够体现学段之间的互相连续性。当然,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只有一个学段的课程,就只有总目标而没有学段目标。
第四章是课程内容。与上一版课标不同的是,新修订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开篇增加了一个部分,这部分是这门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这个总体框架起到了概览性地图的作用,看了这个概览性地图,就知道这门学科都学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相互有什么关系,哪一个是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等等。之后才是具体的内容单位。在这些内容单位里面,每一个又设计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课程内容部分还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总之,第四章课程内容部分,有课程内容总体框架的总览性地图,有具体的内容单位,有跨越这些内容单位的跨学科主题,而且跨学科主题不仅是跨越学科本身的内容单位,还要跨到其他学科进行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第五章为学业质量。这是修订后课标新增加的部分,学业质量包括了学业质量内容和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可以说,学业质量让课标变得更完整了。有了学业质量部分,我们才能评估这些问题——如何能够知道我的课程目标已经达到?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要选择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我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学习之后,如何知道我已经达到了目标呢?
第六章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相当于保障课程标准能够很好落实的举措,所以课程实施提了几个部分的建议。与上一版相比,新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建议。有人会说,这不是与教学建议重复吗?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建议强调的是教研部门包括校本教研方面的培训和研究,与教学建议不是一回事。
从课标的文本来看,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个部分非常清晰,逻辑上也是一贯的。
义务教育课标修订的重点与亮点
首先是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自觉转向。
所有的教育教学都是要培养人的,但在教学中,却往往容易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传递上,而忽略了学生的素养培养。本次课标修订重点就是实现教学过程要“目中有人”,把原来散落、隐含在课标里的培养人的部分凝聚起来,将课程教学导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主线,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学业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
如何让核心素养变成课程最重要的部分?首先要通过课程目标来体现,依照核心素养的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标的表述自觉转向学生的素养发展,而非停留于知识、技能的掌
握量与掌握程度上。如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使人清楚地看到核心素养从性质到理念到目标之间的关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所提到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不是体育特有的,而是人的共通素养,这充分体现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是从核心素养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的,打破了人们对某一学科只培养单一学科的素养,而不培养那些共同素养的疑问,将核心素养自觉转向对学生本身发展的关注上。可见,课程目标不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将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次是课程结构化,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课程。
让学生进入课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最重要的价值在哪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落脚于课程的结构化。课程结构化不是简单的内容结构化,而是通过课程内容结构化让学生进入课程。横向看,义务教育阶段颁布了16个课程标准,它们是统一的课程体系,只有所有学科之间都相互关联,才能完成培养人的目的。同时,考虑引导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时,注意各门课程的横向相关与联通。一方面,要明确所教学科在统一的育人体系里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处理好本学科内在的系统性、逻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对照其他学科,合理设置学习难度、选择性地组织学习活动,保证在教学内容不遗漏的基础上,既不重复又能够体现所教学科的特点。
纵向看,课程内容设计要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找到课程的内在逻辑的、纵向的进阶,找到与学生核心素养联系紧密的部分,让学生成为教师设计课程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图”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时,能够从空间尺度的视角,明白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还要让学生参与地理实践、运用地理工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参与融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之中,实现课程教学的活化和动态化。
实现“双减”的功能,也是课程结构化的很重要的方面,即将细碎、零散的知识点提炼成核心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在此学习基础上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课程内容结构化对学生的意义,是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2001年的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转变学习方式,主张从接受学习转到探究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但是,如果不改变课程内容,单纯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就容易流于表面和浅层,难以落到实处。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是课程的结构化。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给出学生学习内容要求、学业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提示,即对学生的经验显性化的要求,学生学这样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他必须经历哪些最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按照这样的逻辑,就能构建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课程结构。这样的课程结构才能让学生进入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与自己息息相关。学生不再是冷漠淡然的旁观者而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当然,课程内容结构化,要防止知识的模糊化和虚化的倾向,结构化不是不要知识点,而是要在结构中去确定知识点的地位、价值,确定不同知识点的教学方式。
再其次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积极稳妥地推动课程的综合化与实践化。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某个学科去主动跨界,站在更大的学科育人体系里去跟其他学科建立关联,从而拓展问题视野。通过营造真实的情境,追求开放的结果,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个人参与和努力的意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真实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参与创建社会。例如,数学学科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形成相应的眼光、思维和语言,并且要运用这样的眼光、思维和语言去观察现实世界、思考现实世界和表达现实世界。当学生用学科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时,就离不开对其他学科的主动运用。这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所在,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从学科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最后是学业质量,体现素养导向的评价观。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那么,在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就要明确:核心素养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测查学业质量能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有什么不同的水平表现?学段之间的进阶与连续性是如何表现的?用哪些指标去测评?这也是判断学业质量时要解决的问题,即通过学业成就进行核心素养测评。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教师可以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能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关键表现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操作性建议中可以看到,与核心素养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测评的重要内容。同时,地理课程标准中还通过提供测评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样题和说明,为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来测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建议。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突出了核心素养导向,通过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结构化的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这四个部分,让核心素养落地,最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推荐访问:义务教育课标2018 义务教育 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