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2篇

时间:2023-11-04 20: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2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2篇

【网编辑按】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 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初心优秀优秀优秀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2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 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58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供大家参考选择。

  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篇1

  继畅销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之后,陈志武在新作[金融的逻辑]中继续尖锐追问中国的出路问题,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钻研金融,关注社会转型问题,并藉此审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未来。本文选编自该书。

  金融证券技术不仅对个人 社会以及对企业的意义重大,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生存都如此。比如说,为什么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竞争中,英国最后战胜了法国?这段历史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讲,我要讲的是金融技术和金融市场给这两个国家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对最后所创新的历史有什么样的贡献。

  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期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其要害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市场。道理很简单,中世纪的欧洲战争不断,慢慢地大家都要靠借国债发展军力,谁能借到更多 更廉价的钱,谁就能拥有更强的军队,特殊是海军。1752年时,英国政府的公债利率大约为2.5%,而法国公债利率是5%左右。1752年到1832年期间,法国政府支付的公债利息基本都是英国政府公债利息的两倍以上,这种差别有何意义呢?要知道18世纪中,英国每年的财政收入有一半是用来支付国债利率的,也就是说,假如那时英国的国债利息跟法国的一样高,那么要么英国必须减少借债 要么使英国每年的所有财政收入都用来支付利息,前者会使英国的军力下降,而后者会使其政府破产。两种可能的结局中,哪种都不好。但正因为英国有着比法国远为发达的证券市场,使英国不仅能融到更多国债资金发展国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资成本也比法国的低一半。较低的利息负担使英国可以筹到更多的钱用于发展军事和国家实力,使英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都一直拥有世界最强盛的海军,使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主宰世界两个多世纪。

  之所以英国的国债融资成本那时比法国的低一半,其证券市场也比法国更发达,根本原因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所建立的宪政制衡有关,那次革命之后英国王权受到议会的制约,使许多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国王不能随意征税 不能侵犯私人财产,财产税等决策只能由议会立法。由于议会更能代表社会的利益,并且其立法与决策过程也非常透明,这使证券投资者对英国政府有充分的信任,因此很愿意买英国的国债,而且要求的投资回报率(融资成本)也不高。相比之下,法国的王权不受制约,国王的决策过程又不透明,在18世纪多次对其国债赖账 拖欠利息,这些都无法让投资者对法国政府的信用有信心,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中国的近代经历又怎样呢?中国的经历比法国更糟,法国的5%国债利息跟英国比虽然很高,但他们至少能在本国融到国债资金,而中国则到1930年代之前政府就根本融不到资金。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都给清政府带来巨额的赔款,两次赔款加起来约6亿两银子。假如清政府也能按5%的年利息从本国融资,而且清政府也能拿那时每年约一亿两银子的财政收入的一半来支付利息(像英国那样),那么晚清政府可承受约10亿两银子的国债,因此兴许那两次赔款不至于使清政府破产。这当然是假设,晚清中国根本没有像样的本国资本市场,也就无法通过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来为这些巨额赔款做出一次性的支付,因而只能向其他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借款。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假如投资者是外国人或者是外国银行,发债的一方是中国的晚清政府,那么什么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债务抵押品呢?当晚清政府不能够还债的时候外方投资者的权益如何得到保护呢?首先想到的是用土地作为抵押。假如发行的是主权债,发债的主体是一国政府,那么这个政府拿土地(比如说,拿辽东半岛)作抵押兴许是简单想到的一个方案。但是,我们知道这对于全国老百姓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用土地做抵押不可行。那么,假如用其他的有形资产(比如故宫)来做抵押呢?那当然也行不通。所以,那时在中国整个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拿未来的税收作为国债抵押品,差不多是唯一可以作出的一种安排。我们能想象,在那时给清政府做完全的信用贷款是很难的,没有投资者会愿意。

  所以,此刻回过头来看,那时庚子赔款和甲午赔款的借债以中国海关关税作抵押的确是唯一让双方可接受的安排。从证券设计的角度看,那时这样的抵押安排,从政治上 意识形态上以及外方投资者的心态角度讲都可以理解,或者说是唯一可以让中国老百姓接受的安排。

  但,在把海关收入作抵押之后,随之而来的合约条款的执行和监督又成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外国投资者的角度讲,怎么能确保海关收入不会被派作它用呢?那时的清政府连最基本的会计财务制度都没有,根本没有能力保证这种合约安排的顺利实现。假如合约条款无法让另一方监督,那么海关关税作抵押的条款就没办法实现。于是,后来就强迫清政府让一个英国人担任海关总长,这是我们中国人那时和此刻都没办法接受的安排。

  那几次外债从根本上决定了晚清朝廷必定要破产,也决定了此后的中国历史。

  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篇2

  张光茫

  以前读[货币战争]前两部的时候,感觉作者宋鸿兵对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发展史分析得很透彻,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而这本[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作者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用货币和金融来解读中国历史,带来的兴许是更多的感悟

  书中作者写道,主权国家的边疆概念,不仅包括陆疆 海疆 空疆(含太空)所构成的三维物理空间,未来还需要包括新的一维:金融。谁能操纵金融高边疆,谁就拥有了巨大的战略优势。而金融高边疆的崩溃,最终必将导致政权的崩溃。对此,作者将目光集中到了中国,沿着金钱的主轴,逐步展开中国近代史的画卷。作者并且用历史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风云中,除了国家要保卫自己的金融高边疆,老百姓同样也要加入这场保护 ‘祖国’和自己财富的货币战争中去,用自己的行动,打响货币的人民战争。

  作者重点阐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金融问题。对于中国近现代史,要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民国,诸多竞争的背后,金钱起到相当明显的作用。它不再是以前大一统的情况,一旦分崩离析之后,军阀势力靠什么打仗?还得靠钱。从以前的洋务运动,宁波 上海金融体系的崛起,一直到胡雪岩和汇丰银行的对决,洋务运动谁出了钱,谁获得最大的好处?金融机构是怎么左右戊戌变法的?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搞出黄埔军校来?为什么蒋介石会发动“四一二”政变?这些历史疑问迫使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思量,并逐渐熟悉到货币发行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巨大影响力。其实说白了,这些都和背后资金起的作用密不可分。

  作者还把白银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一条暗线。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在最近500年的历史中,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害要素。它曾是真正的世界货币,在推动东西方贸易的400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它又是被广泛使用的工业金属,并将在未来美元日薄西山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大的金融与工业的双重功能。“物以稀为贵”乃是投资的天道,而白银完美地符合了这一原则。随着白银的日益稀少,其‘价值’发明的进程,将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快速展开,成为一般人长期投资的不二选择。

  作者指出,在未来的世界货币战争中,巩固和强化金融高边疆将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人民币跨出国门之日,就是金融高边疆在全球布局之时。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哪里有人民币呈现,哪里就是中国的金融高边疆必须覆盖的新领域。人民币的流通领域有多大,中国的国家利益范围就有多大。因为实际上欧元 美元 人民币,最后有一个三国演义的问题。‘新时代’三国演义,应该跟谁和,对抗谁?三国之间的博弈关系让我们拭目以待。所以说,未来的国家利益之争,将首先体现为货币的利益之争。

  如今,世界范围的“货币战争”风起云涌,已经成为财经界 金融界 民间不可回避的热点社会话题,而[货币战争3]揭示的奥秘预言必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货币战争”系列的畅销不是一次商业运作的成功,而是整个中国精英阶层一次自发式推广,“货币战争”或将作为一个流行词,长久影响中国的商界 社会,甚至整个时代。


推荐访问:解读 角度 中国近代史 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