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金陵十三钗》影评(2023年),供大家参考。
篇一:金陵十三钗影评
影评;
金陵十三钗
电影应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的,不过角度较为特别,从一个获救的女学生的讲述中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窥见当年那场浩劫的冰山一角。开始,国民党士兵抵抗日军和平民逃难弥漫着一股灰色的调子,主要的场景是在天主教堂,整个故事大都发生在这里,有些戏剧的感觉。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约翰原来是个殡葬工,满脑子想的都是挣钱的事。可是在逃到教堂,为了安全化身为神父,并在与学生们和十三钗的相处中渐渐转变了,最后帮女学生们逃离了南京城。
教堂的窗户是五颜六色的,色彩绚丽,或许包含的寓意在于,人们用淡漠来掩盖内心的脆弱。在最危难的时刻,人们摘下了冷漠麻木的面具,迸发出人性的光辉,而这些人性的光辉凝聚在一起,就是强大的光芒,照亮每个人心里的阴暗。我们应该佩服导演的构思,以这种特写镜头诠释人性光辉的力量。
关于人性的光辉,是印象最深刻的,渗透在在影片快节奏和慢节奏交替的过程中,并且渐渐显露出来。
约翰,是个酒鬼小混混,本来要去教堂收尸的美国人,他有些轻浮,有些低俗,但在女学生遭到威胁的时候,他站了出来,因为良心的呼唤;
他站了出来,毅然决然承担了责任,帮助了这些中国的女孩。他不是个神父,但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神父。作为教堂里唯一的男人,外国人,他给了别人希望。他看着女孩尸体时的难过,他为了女孩恳求日本人,他为了玉墨等人默默祈祷,他做了他能做的,他放弃了他想拥有的,一个人的人性光辉在危难的时刻爆发出来,带着怜悯和信念,而且,约翰是个普通人,在灾难中他也在不停地进行着心灵的自我救赎,呼唤心底真善美的自己,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光辉才显得格外珍贵。自我救赎,让约翰和战争中人面兽心,甚至是衣冠禽兽的日本兵比起来,显得无比高大。他展现出的是不分国界的仁爱。
金陵十三钗,作为背负着万千骂名的,实质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妓女,她们虽妩媚而放荡,却有着简简单单,有情有义,爱恨分明的内心。因为女学生们在日军入侵时舍身保护在地窖中的她们,因为不想女学生白白送死,她们决心顶替女学生们去日军军营。虽然堕入风尘,却还是充满着对生活的期盼,却也明白什么是灵魂的肮脏与高尚。最可贵的,是在她们尝尽了生活的各种滋味后并没有抛弃社会。作品中刻画了拥有美好梦想的豆蔻,她幻想着和浦生过上美好的生活,甚
至,为了让浦生临走之前听到《秦淮景》,她和香兰回到妓院取琴弦,结果惨死在日本人的蹂躏之下,这血淋淋的惨烈背后,是高尚的人性,是大爱。影片中她们在教堂门外叫嚣吵嚷,硬闯教堂,花枝招展地飞吻摆手,尽显死城中奇葩的艳丽;
她们为死去的人们痛心,为寻找琴弦丧命,这群风尘女子的胭脂浓味逐渐被滤去;
她们决定替代学生出场唱歌,穿起沉厚的棉袄衣服,正如披上了战士的盔甲般英姿飒爽;
她们合唱《秦淮景》一幕,歌声动听,姿态婀娜,虽然身处险境,虽然衣非艳丽,但唱得自若、唱得齐心,那反而是最美的瞬间。常言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可是当这些别样女子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挽歌,唱响天地间的最强音的时候,还有谁能大声叫嚷“商女不知亡国恨”呢。
片中刻画了一支本可以安全撤出南京的国军小分队,为了保护纯真的女学生,最后全军覆没。从士兵们用身体掩护队友只为了让队友的人肉炸弹更接近日军坦克,从李教官把浦生送到教堂不想他死在冰冷的战场,从李教官默默保护着教堂直到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画面,都充满人性的光辉,悲壮中饱含温暖。
影片从很少的侧面对杀戮和奸淫进行还原,大量的更加惨不忍睹的情景会让观影者自己联想,这足以引起内心的控诉。有人会笑香兰和豆蔻为了一对耳环和和几根琴弦去送死,但是,对于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们,这恰恰是她们生活的寄托,而这样的刻画也为在她们身上体现出“商女也知亡国恨”作出铺垫,更显得她们内心的无私和善良,拥有同样高尚的灵魂。影片在色彩的运用上恰如其分,灰暗的南京城、爆破中的绚丽彩布、扫射下的破碎琉璃,每一道色彩的运用都蕴含着深刻的隐喻。片中的每一个画面,无不挥洒着国人面对残酷屠杀坚毅抗争的血性。镜头的克制让与悲恸随之而来的愤怒都点到为止,《金陵十三钗》让我感受到最多的,是一个民族的自醒与自勉。并不是单单血泪的控诉。
并非每个人都有牺牲自我的勇气,影片末尾讲述到一个妓女害怕送死而迟迟不肯上日本车,哭诉着自己不是女学生,写出了妓女也是平凡人,更加反衬出她们替女学生牺牲的可贵,正因生命无分贵贱,才让十三钗的故事能撼动人们日益麻木的心。有批评的说法称,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是在鼓吹情色爱国,是中国电影的可悲之处,已经沦落到需要一群妓女来解救中国了,然而我不这么认为,既然社会存在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或是边缘人群,我们即可通过这样一群边缘人物来反应社会的现实,不可忽略每一小人物或者说是堕落人物的对于社会存在的
那一丝丝价值。何况,恰恰从这样的视角反映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篇二:金陵十三钗影评
战争中人性的美好
——评影片《金陵十三钗》
2011年张艺谋最新电影大作《金陵十三钗》于近期在各大院线上映。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一群女学生,将教堂作为地点,讲述为保护一群女学生,中国士兵甘愿牺牲生命和外国神父以及一群妓女最初不与世事相争的态度与最终为保护女学生积极努力的性格转变。揭示战争的残酷,讴歌战争中人性的美好。
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摧残是巨大的,导演之所以选择“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作为主题,一是以人性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作对比,揭示南京大屠杀对南京人民的伤害,让中国人民勿忘国耻;
二是揭示战争中依然有美好的人性存在,借此安慰国人被战争创伤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残酷对于战争不是绝对的,在战争有,依然有净土的存在。
在本片中,人物性格的转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又以“神父”、十三钗和小女孩为主。
约翰以“钱”为相处方式的性格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后,最终回归人文主义的美好。约翰是美国派来安葬神父的人员,“money”是约翰出场之初最常使用的台词。为神父祷告需要钱,修理卡车需要钱,甚至在爱情中,他仍认为应该用金钱维持。留在教堂不是乔治的本意,他是为寻找教堂中可供他使用的资源——金钱和美酒;
穿上神父的衣服也并不是乔治自愿,而是为博得玉墨的欢喜。然而,当日本军人冲进教堂,女学生即将被亵渎时,这些发生在约翰身上的偶然便成为保护女学生的必要武器。影片中,日军野蛮的行为与女学生声嘶力竭的求救声深深刺痛约翰的心灵,人物的性格在此发生改变。日本人不敢惊动西方人,这为约翰保护女学生提供很好的基础。他站在教堂的最高处,假扮神父,手执教会的十字架红旗,高声痛斥日军的残暴。这是剧情的一大发展,约翰人性的美好第一次在本片的荧幕上展示。
此后,约翰决定留在教堂,用神父的身份,继续保护女学生。期间,为寻找两名走失的妓女,约翰外出寻找。在半路上,他遇到自己在美国的朋友。原本,他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乘坐回美国的大船,可他决定留下来。他积极寻找帮助女学生出逃的办法,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躲在大院修理卡车。约翰性格的转变所带来的人格魅力也渐渐吸引玉墨,两人的爱情不再以金钱衡量,而是两颗心的距离。故事发展到这里,观众已经很明确地看出约翰人物性格的转变。从索要金钱才能修理卡车,到恳求别人提供修理卡车的工具;
从在教堂寻找资金,到自愿留下保护女学生;
从以钱衡量爱情,到结局的真心相爱,约翰性格的转变一步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性格不仅是约翰个人的性格,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性格,以金钱衡量事物的标准最终被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感化。战争在无形中,
把两个价值观不相同的民族拉近,表现出相同的美好人性,可见战争中美好的人性是不分国别的。
再来看看十三钗,她们原本是被称为“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然而在战争期间,她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得到释放。香兰、春花和玉墨是其中的代表。
香兰为给长得像自己弟弟的兵弟弟谈一首秦淮曲,不惜冒险逃出教堂。这与十三钗出场时冷漠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他们充满人性温暖的一面。
春花最初泼辣地与女学生抢公用厕所,女学生拼死抵抗;
最后女学生欲跳楼自尽时的相救,承诺顶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她前后与女学生互相排斥到彼此接受的转变,也是十三钗与女学生关系的转变。女学生通过相处发现十三钗不为人知的血性一面,产生好感。
玉墨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也是秦淮河女美好人性释放的具体体现。玉墨在成长过程中,因继父的强暴而走上秦淮河女的道路,她压抑自己接触过高等教育的感知。在民族受到日本蹂躏时挺身而出,喊出“商女也只亡国恨”的口号,号召秦淮河女团结对外,保护女学生。玉墨这种人性的释放实则代表着整个十三钗人性的释放。她们并不就如人们眼中那般冷漠无情,而是由于生活的无奈,在饱受他人歧视的眼神中,渐渐将自己错误定位。但是民族血性阳刚的气质是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当国家危险时,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主义精神自然回归,人性的美好体现于这些被人们视为的“特殊人群”的心中。战争中人性的美好尚能在这群昔日地位低下的人身上体现,又何况他们呢?影片由此被推向高潮。
女学生的性格转变相比约翰和十三钗要少一些,最明显的体现于对十三钗的接纳。学生一开始对十三钗百般排斥。不允许十三钗进入教堂、不同意共用厕所,而最后,当十三钗决定替学生赴会,学生们拿着校服递给十三钗时的那声“姐姐”,化解先前一切矛盾,证明学生对十三钗的接纳。这既可以表现学生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对特殊人群的重新认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十三钗温情的释放打动着每一个人。
片中还有一位相对没有性格转变却十分重要人物——李教官。这是一名中国军官,在部队还有一步就能出城时,毅然下令向日军开枪,解救女学生,直接导致军队的阵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即使牺牲性命也要保护女学生,独自面对日军,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同样,这也是一位血性军人。身中数枪时不吭一声,却在看到同胞牺牲时,留下热泪。在李教官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军人的精神,赞美战争时期中国军人不畏牺牲的精神,讴歌一曲荡气回肠的凄美保卫战。
人物性格层层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本片的一大看点,身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视听语言上也极力给观众营造真实、感人的效果。
镜头上,本片一开场就采用跟镜头;
片中,日军侵犯女学生、抓捕两名秦淮河女的过程中,也大量使用跟镜头,营造不安、紧张的气氛,画面的晃动使得影片更具感染力,让观众有身处现场的逼真感觉。在中国军队与日军交锋的过程中,导演采用蒙太奇手法,将多个画面剪辑在一起,快速短促的画面加大剧情发展的速度,并且更具视觉冲击力。在中国士兵跑向日军坦克时,导演使用长镜头,将画面定位,放慢节奏,把士兵的行动一步步剖析于观众,让观众对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更加打动。
色彩上,中国士兵为炸毁日军坦克时,导演夸大式地将鲜红的鲜血喷洒于画面。红色象征着生命,此处导演用此来寓意中国军人用生命捍卫祖国的伟大。在李教官独自面对日军而牺牲时,教堂上空的黑白炮弹化为彩色绽放,这里是在讴歌李教官无畏牺牲的伟大,也寓意战争不仅只有黑白似的单调残酷,也有人性美好作为点亮世界的希望。
影片中,教堂里的玻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十三钗首次出现于教堂时,女学生透过这面玻璃观察,这是略带模糊的画面,寓意女学生对于十三钗的排斥;
李教官为解救女学生,从对面的大楼枪击日军,击破这面玻璃,玻璃在阳光中折射出彩色,反应人性的美好与释放;
结尾处,学生对于十三钗的画面定格于首次见面,导演安排此处的视角由隔着玻璃,到李教官射破玻璃的那个小洞,再到十三钗完全没有玻璃的隔阂,展现于画面中央,这里是在暗喻女学生和十三钗的关系一步一步走近,也用色彩的鲜艳歌颂十三钗未为解救女学生而做出的牺牲。
《金陵十三钗》耗时四年,耗资六亿,可以看出导演和制作团队对于这部巨作的重视。作为一部历史剧,《金陵十三钗》不但有很强的历史意义,也有着对中华民族的现实意义。在民族走向复兴的年代,《金陵十三钗》为人们敲响警钟,提醒国人勿忘国耻;
同时,讴歌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也是为唤醒现代人可能沉睡于钢筋水泥中的温暖人性,给予华夏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精神力量,使民族更具凝聚力。从种种方面来看,《金陵十三钗》确实是成功的。
篇三:《金陵十三钗》影评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宋昊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悲剧。
严歌苓说,这个故事是献给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牺牲者的,当故事中的牺牲铺展开来时,她希望读者和她一样发现,她们的牺牲不仅悲惨,而且绚烂。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
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人物的塑造,是电影的重中之重。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所以,张艺谋在演员的选择上也下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张开艺谋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演员的征选,由于故事发生在南京,所以他希望选择南京籍艺人。但是南京籍艺人屈指可数,于是他决定启用新人。很幸运,倪妮被选为了女主角。玉墨扮演者倪妮风情万种,而在银幕上光鲜靓丽的背后,则是这位新人付出的努力:走路的姿态,坐的姿态,都要训练。还要学习打麻将,抽香烟。请了很多老师,还请来一些家人曾经有过风月场经历的老人家,描述那个年代的风月女子是什么样的举止。倪妮在片中很好的诠释了那时风尘女子的仪容姿态和心里思想上的斗争,一度获得专业人士和观众的好评。
我们不得不承认,张艺谋在人物塑造上做的是很成功的。至少他所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已经完全抓住了我们的心。但不得不提的一点
是,张艺谋似乎夸大了约翰这个美国人的英雄形象,而对在一开始就拼命和日军战斗保护女学生的教导队完全忽视了。李教官的扮演者佟大为在整部影片中脸都被灰尘沙土覆盖,完全没有一张清晰的面容。李教官舍生忘死,和教导队的那么多弟兄战死沙场,最后却没有人记得。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也许张艺谋应该在以后的作品中仔细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张艺谋的这部影片的风格就是具有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教导队为了救女学生献出了生命,玉墨她们为了救女学生代替她们去庆功会,乔治为了救人男扮女装也要去,约翰为了这些从不相识的人也开始了解救这些女学生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牺牲自我解救他人的精神。我们大可赞叹这种精神的高贵,但是我们转而想想,真的牺牲玉墨她们去救书娟她们,真的是正确的吗?我没法评论,严歌苓在书的序言中就写道: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所以所有人都在拼命的保护书娟她们,保护我们的尊严不遭到践踏。我想,这样说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了。
当观众还被秒杀在具有较强震撼力的特技镜头时,电影也立即终止正面抵抗,这显然让背负沉重历史感的观众不自在,不解恨。而电影心不在焉的意图,正是担心政治与道德的双重绑架,所以尽快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脱离那种喋喋不休的控诉,把历史本应带给我们的痛苦,解构到情色的智性和审美的愉悦中。
但电影并不自信,这种解构之势未能坚持下去。陈乔治自告奋勇
男扮女装冒充第十三钗,委曲求全一心救女的父亲惨遭枪杀,临到踏进日本人军车那一刻小蚊子暴露出胆怯。这几个可能被观众忽略,仿佛补充的情节,让人更加心酸。
在看这部影片时,虽然时间很长,大概两个小时,但是我丝毫没有急躁和厌倦的情绪,我很安静地看完。也许我不能够完全体会到张艺谋拍摄这部影片的感受,但是我还是深受感动。暂且不去评论这部影片的好与坏,这部影片让我动了情,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就觉得它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