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公司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几点意见建议(全文完整)

时间:2023-10-11 17: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公司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几点意见建议(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公司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几点意见建议(全文完整)

公司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我公司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计划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对上级公司开展此项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现状

我公司以××为主营业务,公司碳排放主要由××运营、企业供暖及职工生活所产生。近年来,我公司紧抓国家环保政策落实和××市铁腕治污机遇期,积极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公司按股比累计投资2.17亿元,分批次完成了控股或参股的6家××的环保扩能升级改造,实现了封闭式环保型储煤,除××站使用装载机装车以外,其它站均实现了快速装车系统装车,有效降低了粉尘污染和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碳排放。二是公司所属各公司积极践行蓝天计划,均将燃煤锅炉、燃煤灶具改为空气能供暖或者天然气锅炉和灶具,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碳排放。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企业生产耗电量大、耗油量大,下属个别单位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和重视不够等问题。

二、工作计划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正在逐渐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公司要想在新形势下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把握机遇,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制定公司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公司“碳达峰”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远景战略研究,把降碳作为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推动生产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总抓手;
三是要持续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加强集装站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绿色集运体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企业植绿造林力度,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大气排放、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三、对集团公司开展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1.研究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太阳能、风能是目前陆地上分布最广泛、利用最普遍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从利用方式上看,生物质能源(薪柴、秸杆、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禽畜类粪便等)与煤炭、石油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利用。建议集团公司结合区域、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研究及投资,扩大产业规模。

2.改造老旧发电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议集团将本系统有关单位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的老旧发电机组更新改造,降低运维成本、安全隐患和碳排放。

3.整合铁运资源,加大“公转铁”力度。我市煤炭年产量超过4.5亿吨,除小部分以发电等方式就地转化以外,大多数都以公路运输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铁路运输量不到2亿吨。针对公路运输煤炭单车运量小、能耗大、污染大的实际,建议集团公司将系统内煤炭外运工作交由我公司统一以铁路集运方式销售,这样不仅能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效益,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

4.发展氢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应用。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能量密度大、可储存、可再生,可电可燃、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副产气等多种来源获取,氢能将成为第三次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面对机遇,建议集团公司积极开展氢能和储能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推进集团系统发电企业在二次能源领域的调度经验实现氢电之间深度耦合互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

5.二氧化碳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综合利用。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天然制冷物质,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热泵、商用制冷装置、食品冷藏冷冻等方面,特别适用于温差变化较大的场所,在较低的蒸发温度下性能稳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建议集团公司重视二氧化碳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综合利用,尤其是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各类无机、有机及高分子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这样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6.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和面积。我市虽然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已将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以上,但是这些林地现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沙地主要以灌木和少量乔木为主,地表草本植物较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还比较少,还需加大植树造林种草的力度。建议集团增加现有煤矿、集装站、电厂厂区绿化面积,对新建工程加大绿化面积的规划,提高绿化率的同时,也能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提高生产工作效率。

推荐访问:几点 中和 意见建议 公司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几点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