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一上册语文课件教学人教版

时间:2022-05-27 13:20:0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本篇文章是大海范文网为您整理的《初一上册语文课件教学人教版》,供大家借鉴。



  

【篇一】初一上册语文课件教学人教版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①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②小黑板,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①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④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⑤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⑥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习作

  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②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③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④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⑤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蜗牛文摘,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第四课时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AABB式:严严实实来来往往舒舒服服确确实实

  ABAC式:不松不软又香又脆又唱又跳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⑤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⑥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风景类,物产类;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⑦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篇二】初一上册语文课件教学人教版

  教学方法

  知识与能力:

  1、朗读体会文章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过程与方法: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理解含义。

  2、练习朗读,通过朗读,读出语感,品味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感受语言的魅力,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会揣摩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一年有四个季节,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历代文人对春、秋、冬三季的赞美也溢于言表,而对夏的吟诵却显然不多。那么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恰当、准确、优美的语言。

  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

  二、整体感知

  1、读题

  师:课题“夏感”这个“感”字,你读出什么含义?

  生:感触、感受、感悟、感知

  2、朗读

  (1)老师范读,生听读课文。

  (2)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思考:

  师: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紧张、热烈、急促

  师:从文中找:

  夏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

  生: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

  4、精读训练

  师:是否整篇文章都应读的紧张、热烈、急促?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出热烈的气氛,要有磅礴之气,升腾之气。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对比的效果。用春之色的柔(女)、秋之色的艳(男)对比夏之色的热烈(齐)。

  以第四段为例,用朗读来表现紧张、急促。(速度快,停顿短,干脆利落。)

  三、品析感受

  1、师生共赏:

  师:体现夏天“紧张、急促”的特点的是第几段?

  生:第4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师:哪些词体现这一特点?

  生:“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赶快”

  师: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这段包含的是对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

  生:赞扬、悯农。

  师:表现夏天“热烈”特点的.是哪一段?

  生:第3段,写夏天的色彩。

  师: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夏天的色彩?

  生:通过与春、秋的对比,写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2、交流讨论

  师: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或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实写与虚写,调动各种感官,精彩的比喻、拟人,多处对比,动词的准确使用。

  注意讨论完,落实理解后的朗读。)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比喻,突出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

  ②“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舰”,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穿行,让人产生幻觉,比喻其迅速、气势雄壮。

  ③“厚发”、“轻飞曼舞”,拟人,生动形象。

  四、归纳总结。

  齐读末段。思考:

  师:为什么历代的文人都极少写夏天?

  生:因为夏天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而文人都是闲适的。

  师:既然历代的文人都极少写夏天,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对夏天大声地赞美?

  生:是承前启后的,生命交替的季节。

  师:作者仅仅是在赞美这个夏季吗?他内心还有什么感觉、体验要表达?

  生:赞美夏日里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

  师:结尾处为什么写“黄金的夏季”,而不是“金黄的夏季”?

  生:显得珍贵,写出夏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黄金不只是夏的颜色,也是时间的颜色。

  五、练笔

  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篇三】初一上册语文课件教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

  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简况,弄清本文内容(检查预习)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概括。

  3、谈一谈初读感受。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五、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六、分层检测(见题卡)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

推荐访问:上册 人教版 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