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5篇
第一篇: 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
府主导, 加大投入力度, 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基本公
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坚持以人为本、 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 是维护好、 实现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
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 质量不高、 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 基
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 以群众文化
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还存在多头管理、 条块分割等问题, 配套政策
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 各
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 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运行机制,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不
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 以重大文化工程
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 加快形成责任明确、
行为规范、 富有效率、 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 积极推进劳动人事、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 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 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 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
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 以地方党委、 政府为主导, 突破体制障碍, 加大跨部门、 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二篇: 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润州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润州区现有7个街道,908个行政村,截至2010年底,共有人口101.4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17.01万,占人口总数的16.78%,65岁和80岁以上人口分别有12.6万和2.11万,占总人口的12.4%和2.08%。贫困家庭失智失能老人约有1.5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9.2%。按照中央和省、济南市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我市高度重视,把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1、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老年人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去年10月起正式实施国家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截至目前,全市16—59周岁适龄参保缴费人员443136人,实际完成参保缴费人员404611人,收缴养老金5922万元,适龄人口参保缴费率达到91.3%,累计为近14.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6个月基础养老金4706万元,发放率达到100%,有力地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加快敬老院设施建设,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坚持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敬老院规划建设,创新服务和管理,努力把敬老院建设成为全市五保老人的温馨家园。出台《全市敬老院建设三年规划》,由市财政投资,乡镇街道配套,共投资1.2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全市20处乡镇(街道)高标准敬老院,总占地面积达544.34亩,总床位数达到2017张,全部为花园式布局、园林式庭院、宾馆式管理,集生活居住、娱乐、休闲、医疗保健于一体,为农村五保老人和鳏寡孤独老年人提供了强有力的养老保障基础。2007年,我市被评为“山东省敬老院建设先进县(市)”,2008年,我市10处敬老院被评为山东省一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占全济南市的三分之一。为了保证老人们的物质生活,在落实我市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每人每年3000元,分散供养2000元)的基础上,财政每年投入近60万元,按时供应肉、蛋、奶,确保老人达到每天“一个鸡蛋、一两肉、一袋奶”的生活标准。在各敬老院中深入开展了“悉心助老”主题活动,大力规范服务流程和工作程序,提升敬老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敬老院社会化养老模式。一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我市现有济南市老年休养康复中心、章丘市老年公寓、海佑颐养服务中心、枣园街道吉祥养老院、天颐养老院等5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总建筑面积17900平方米,现有床位500张,入住老人127人,在全市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网络。二是积极推进敬老院社会化养老试点。在实现五保老人应保尽保的前提下,在8个乡镇(街道)敬老院开展社会化养老试点工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敬老院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养老服务业从业培训,定期组织全市敬老院养老服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外出学习;充分发挥章丘市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及养老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4、以基层村(居)为重点,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范围内确定10个为老服务示范村,引导各村根据实际,制定优惠老年人规定,积极探索为老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如:给老年人发补贴,发放统一的服务联系卡,安装爱心门铃,送生日蛋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帮扶和精神慰藉,及时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还创新实施了“四邻联动”照顾老年人的做法,受到广大老人的好评。
5、加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结合社区养老工作要求,设立8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为60岁老人查体一次。共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42516人,其中,查体结果为健康的老人数是25323人,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数为17193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每年不少于4次访视,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出诊、社区护理和社区康复等服务,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老年人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6、加强老年文化体育教育服务,确保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是加大老年文体设施投入,强化管理和服务。健全完善老年大学和老年体协组织网络,加强对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在已有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设施的基础上,2006年市政府又投入6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40亩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总面积达10500平方米,设有乒乓球、台球、沙壶球、舞蹈、健身、棋牌、鼓乐等多种活动室。室外有八个门球场、6个地掷球场、两个网球场、一个篮球场、三个羽毛球场,并有一处晨练场和室内外健身场地,给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场所。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建成乡镇文化站14处,农村文化大院40个,建成农家书屋750余个、配送图书达46万册;2011年,作为章丘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又新建农家书屋100处,农村文化大院80处,农村社区文化中心5处,街道办事处综合服务站2处。同时老龄办也积极发挥作用,为100个村配送了乒乓球台、台球桌、麻将桌椅、按摩椅等活动器材。目前各乡镇(街道)均建有文化广场,60%的村建立了老年活动基地,908个村居基本实现体育健身器材全覆盖。三是以敬老院为主要载体,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指导各敬老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五保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发展中也遇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敬老院运转经费比较高。经统计,敬老院每供养一位老人全年需要增加支出费用8000元左右,包括生活支出、服装被褥、水电暖、房屋维修、运转经费等,而且供养经费需要每年连续投入,乡镇(街道)普遍感到负担较重,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滩区乡镇更是难以为继。
二是养老设施利用率不高。各乡镇(街道)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普遍不高,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居民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面向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养老比例较小,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二是供需之间存在脱节,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和保障水平仍然不高,即使社会提供了相应服务,也因购买能力有限而放弃购买相关的服务产品。
三是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缺乏有力的行业监管机构,敬老院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四是养老服务业城乡差距较大。为城镇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设施要远远多于农村。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远低于城镇老年人的收入,他们经济能力弱,对生活的要求低,消费水平也很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村居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子女经济条件差、多数外出打工的农村老人,由于经济和观念原因无法纳入敬老院社会服务体系,又无法享受到完善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这部分处于中间地带的农村老人应成为各级关注的重点。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老年院舍、社区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道路等设施的建设,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建议加强对镇、村和基层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2、提升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应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切实提高乡镇(街道)敬老院的入住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业行业管理水平,制定完善的养老机构建设标准,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各有关部门对养老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促使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根据统计,老年人中有10%为空巢老人,其中约有30%处于半失能、失能状态,生活上不同程度的需要别人照料,但又不具备五保条件,乡镇敬老院也没有能力接纳,根据“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方针,建议以行政村和社区为主导,以邻里照料为纽带,以政府购买服务、养老护理补贴等为促进手段,通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偿上门服务等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使每个村庄、社区都成为没有院墙的敬老院。
4、要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有计划的开展对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针对性培训,提高他们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推动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提高服务水平。针对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工资低、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应加快护理人员的职业体系建设,加强就业指导,畅通就业渠道,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提高从业人员整体保障水平。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 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投资了153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配备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彻底解决了部分文化站 “空壳” 的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33家,配备电脑48台,图书18.5万册,电子音响制品12000余盘、报纸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新建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民间文艺团队20家;新建篮球场87个,为基层配备健身路径600多件;争取“乡镇健身工程”4个,分别建设了2000平米带看台的灯光球场,群众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活动亮点频频闪现。
坚持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系列文化活动,XX之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XXXXX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历时2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等6项活动,为XX区群众奉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在元旦、春节期间,共组织民间社火队开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场次;积极组团参加省社火大赛,荣获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社火大赛金、银、铜奖;成功举办了XX区首届元宵节花灯展,参展花灯达140盏,参观人数达10万人;开展“XXXXX”等民俗节庆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三是广场文化异彩纷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XXXX等重大节庆活动,组队参加了XX市红歌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尚奖;依托居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演出,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开展了以“展XX风采,建XX之区”、“歌颂党、展风采”、“红歌嘹亮 畅想青春”、 “生命畅想、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620多场次,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四是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广。支持鼓励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文体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各类民间文艺团队50余支,队员1000余人, 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8名,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认真实施“ 2131” 工程, 农村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实用知识竞赛等活动,累计送科普资料3万余份,图书10000余册,文艺演出100多场次,电影下乡近4000场次,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城乡群众学文化、增知识、提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第四篇: 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摘 要:我国政府正由“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随着湖南省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的推进,永州市政府也正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积极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变得日渐重要。文章在概括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基础上,剖析当前永州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性地对推进永州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55-02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也使得联系人们的各种因素相对减少,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二)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发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和创新能力等组成的综合体,共同反映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状况。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不断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
(四)有利于搞好社区治安工作
搞好社区治安工作,除了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外,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社区文化是建立社区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良好的社区关系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约束,有利于减少摩擦、减少犯罪,形成社区群众的防范之网。
二、永州市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够,动力不足
部分地方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社区文化的重要意义,尚未建立起支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社区公共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二)基础建设差,发展不平衡
永州市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极其落后,活动设备和藏书严重不足,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0.045册,85%的乡镇社区无活动场所,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永州市每万人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仅为53.6平方米,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500平方米的指标相去甚远;一些社区内的绿地广场以冠名权的方式转给了企业,公共服务型场地变成了商业用途,目前小区建设中专门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配套建设的场所极少。从城市发展的整体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看,无论是发展空间和时间还存在着不平衡的态势。
(三)投入不足,经费紧缺
虽然中央、省里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但约束力不强,缺少土地、资金等配套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困难。如永州市2007、2008年列入国家“十一五”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计划的13个文化站无一动工。永州市各区县的财政预算中尚无用于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专项经费,全市20%的乡镇没有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经费。
(四)方式单一,内容缺失
由于硬件投入不够,图书、乐器、报刊等设备陈旧、落后,有些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群众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不能有效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使群众不愿意到活动室阅读学习和参加活动,致使活动场所利用率不高,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五)人才匮乏,管理滞后
目前永州社区文化工作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人才匮乏,特别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紧缺,导致缺乏整体策划安排,活动比较零乱初级。部分文化活动室没有安排相对固定的管理人员,或者兼职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以及对文化工作缺乏积极性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活动室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文化骨干队伍数量少、状况不稳定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三、推进永州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认识到位是前提
为人民提供基本的文化设施和服务是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题中之意。因此,要从构建永州市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认识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把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中,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考核中,纳入到创建国家级历史文明文化名城的行动中。
(二)政府重视是关键
一是要出台规划,建立政策支持体系。针对永州市文化基础设施状况、群众文化需求,市民文化素质和传统文化遗韵等情况开展深入的调研,制定出相关规划,尽快出台推动社区公共文化体系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在政策层面上扶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二是要建立财政扶持机制。各级政府要在每年的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行财政倾斜,保证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及社区文化活动的经费供给;三是要健全指导监管机制。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作用,加强对社区文化的指导,并依据有关的法规政策,加强对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三)加快整合是重点
积极构筑“一公里文化圈”,所谓“一公里文化圈”就是通过整合社会各种文化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文化圈”,让市民在居住的一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性文化场所。一方面要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有效弥补政府投入不足。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经济杠杆等方式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快社区文化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充分调动社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个体私营等一切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品牌建设是推力
要根据各县区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民俗民风,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在构筑具有特色的城市社区形象文化,充分挖掘城市社区的文化资源上下功夫,造就风格迥异的社区文化品牌。着力建设“四个特色文化区域”:以零陵、冷水滩为中心的潇湘文化和柳文化区域;以道县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和理学文化区域;以宁远为中心的舜文化区域;以江华、江永为中心的瑶族民族民俗文化和女书文化区域;重点发掘、整理和保护江永女书、瑶族歌舞、冷水滩磨漆画、祁阳皮影、祁阳小调、道县彩调、零陵和道县龙舟、东安武术、宁远花灯和高跷等民间文化艺术,对某些表演形式群众基础广泛,民俗风格显著,完全可以将起打造成为社区的文化品牌。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重视社区文化品牌的打造工作,在经费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帮助,选派专业人才对社区的文化队伍进行指导,提高其表演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宣传和包装,走市场化运作方式,打造出永州市的社区文化品牌,使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五)队伍建设是核心
一方面,通过引进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提高社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营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造就有一定影响力过硬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人才优势,把他们动员起来,组建各种社区文体队伍,也可以聘请驻在本社区的文化专业人才,举办各种门类的讲座、培训班、学习班,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指导员”队伍,指导、服务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 范应力.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成就、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李海风.吉林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3] 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08,(8).
作者简介:张淑华(1983-),女,中共永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政府公共文化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第五篇: 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市共送书下乡50多万册书,各种歌舞、汉剧专场等下乡演出近3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万多场次,三是每年开展的书香八**全民阅读活动富有特色。每年开展优惠售书活动,开展每周推荐一本好书的电视专题论坛,举办中国梦.劳动美、阅读与人生、与快乐、与成长等全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四是激情广场活动如火如荼。各活动点均按照要求添置了灯光、音响、乐器等演出器材,已建成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具备必要的水电、卫生、安全保卫等基础条件,每个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都有固定的大家唱、大家舞、大家乐的队伍,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五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红土地歌曲比赛、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首届海峡客家山歌大赛、海峡客家书画展、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暨定光佛文化节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连城县姑田镇游大龙、被誉为乡村狂欢节的连城县罗坊乡走古事等传统文娱活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性农村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和乡镇文化站、乡镇广电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现有文化类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其中群文博137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60人、初级60人),图书资料的47人(高级3人、中级23人、初级21人),艺术专业118人(高级13人、中级51人、初级54人),播音主持35人(高级3人、中级13人、初级19人),记者编辑122人(高级18人、中级36人、初级68人),其他类72人。
(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07年--2013年,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费分别为3484.8万元、3144万元、13385.4万元、13582万元、15076万元、20631万元、3156万元。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市政府设立了2012年至2016年**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第一批**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300万元已下拨到全市57个村级(社居)文化阵地、群众性业余文艺院团,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设施。
(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许多地方都能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满足群众不同需求的工作方法和路子。**区共有各种规模文化大户49户,如**镇的林亿汉文化站、大池北溪张大振的科技致富指导站、东城东门章金河的家庭文化室和雁石礼邦陈开煌夫妇的益民科技文化室等。**县大力推广湖雷镇连塘村农民读书社的经验,成功创办了53个农民读书社,其中7个已验收达到七个有标准。连城县运用先进文化改造庙堂、祠堂,使之成为弘扬先进文化、服务广大农民的基层文化阵地。在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文化自我发展壮大的机制,培育发展扎根于农村的民办文化,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民间职业剧团就是孕育并扎根于农村这片广大市场的一支重要文艺队伍。它们是长年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运用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服务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艺轻骑兵。据各县上报统计全市共有演出队伍200多支。如**区采茶灯演出队遍布全区,有100多支队伍;**县汉剧演出队有77支。各地加强管理和引导,定期组织对民间职业剧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剧团演职员的演艺水平,因地制宜举办民间职业剧团调演比赛。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过程中,尽管政府和文化部门都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县(市、区)和乡镇文化站设施,大多数建于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级财政下拨经费不足,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无论是质量、结构、布局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不能适应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市本级没有图书馆,**图书馆虽然是市区共建馆,由于受到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等限制,其整体发展水平、业务辐射范围、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无力承担市一级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现代图书馆理论,图书馆服务半径为3公里,人口在20-150万应该规划两处图书馆,随着我市新城区的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急需在新城区新建**市图书馆。**市艺术馆现有馆舍建筑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未能达到三级馆(最低级别)所要求2500平方米的最低等级标准,成为不列级别的馆,受到场馆的限制,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无法全面体现,而且根据文明城市检查的标准和要求,**市艺术馆是创建精神文明城市检查的必检单位,若再不抓紧重建设,势必影响创建文明城市的评比。**市博物馆主体工程于2009年建成,因没有资金进行布展空在那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博物馆(区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办公条件简陋,导致去年迎检时只能按三级博物馆上报,影响了争取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的额度。虽然目前七个县(市、区)均已建成公共图书馆并免费向群众开放,但在第五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由于馆舍面积小、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除**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外,其他都是二级馆,图书馆改造升级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图书馆建设和**市艺术馆建设已纳入我市十二五规划,但由于资金等问题,虽然立项却一直无法推进。
2.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偏低,一些被挪用和挤占,导致一些文化阵地流失,不少适宜开展文化活动的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被变卖。如:连城图书馆虽设有外借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但由于设备落后,一些配套服务设施没有跟上,图书馆的读者不多,图书馆应有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虽然按要求配有书报阅览室、信息共享工程点、综合展示厅等,但不少书刊杂志过期,适用性不强,加上没专人管理,无法定期开放,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各县(市、区)于2012年新建和改造的演出场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闲置的现象。
(三)公共文化设施资金不足。尽管我市每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费呈增长态势,但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国家文化部要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应占财政当年总支出的1%,而2012年我市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76%。我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尤其是县(市、区)、乡镇,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相比,显得相当悬殊,再加上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融资体制不够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分散,需要大量资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往往因资金不足而搁浅。一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由于资金不够,不能满足改造提升需求。
(四)文化队伍良莠不齐。按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要求,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应配备在编和正式聘用的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我市共有13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需配备从业人员不少于268人,而目前现有全市文化站从业人员仅184人,至少还缺84人,这184人中兼任其他职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总量总体不足,基层文化队伍普遍存在干部配备不齐、队伍老化等问题,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一人,且身兼数职。
(五)文化生活内容单调。许多人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人的文化生活就是跳跳广场舞、激情广场大家唱等活动;文化生活品味不高,不少群众的消遣活动仅仅是看电视,买票看电影、看戏的非常少。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和规划建议
(一)出台文化设施用地规划。我局于2012年3月份组建后,将解决文化设施用地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市规划局的大力支持下,城乡规划设计院起草编制了《中心城市主城区文化设施专项规划》。通过多次的座谈论证修改,形成了《中心城市主城区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目前正在进一步的修改中。建议加大力度,推动《专项规划》的实施,进而以点带面,各县(市)也着手推动此项工作。
(二)完善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在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充分发挥这些场馆的辐射作用。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设置到位,将图书馆全部提升到二级以上标准,加强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在乡镇(街道)级,主要是实现标准化,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确保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等达标。在村(社区)级,主要是实现普及化,建设好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机制。
(三)加强政府引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是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制度方面。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顺利高效运行。二是经费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保障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必需的资金。用好、用足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三是人才方面。在引进高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同时,加强县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确保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实行专人专用,做到90%以上村(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业技术职称。
(四)拓展融资渠道。坚持把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与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渠道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外,主要是发动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结果。如:恒亿集团积极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从2007年起,启动恒亿百村文化工程,计划在全市范围内100个村创建100个文化中心,每个文化中心投资10万元,总投入1000万元。目前已剪彩92个,年底前将基本完成100个文化中心建设。2008年开始,与中国移动**分公司联合举办新年音乐会,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精彩、高雅的视听盛宴。
(五)提高使用效率。一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对建成且已投入使用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强检查指导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基层文化阵地活动经费。基层文化设施应是三分建七分管,后续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建议财政部门应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的设备更新、添置。在确保专人负责的同时,增加热心工作的人员参与到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来。二是提高文化演艺场馆的使用效率。建议实施全市演艺联盟,前5年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采用捆绑巡回演出,在此基础上再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把这些演艺场馆委托社会力量或专业机构进行经营管理,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六)拓宽体系范畴。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工是游离在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外的一个较大群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们基本上享受不到,而城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他们又有一定的距离。为此,建议我市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畴,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