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居环境检讨发言集合4篇

时间:2022-05-26 1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检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ǎn tǎo,一指检查自己的错误言行,二指总结研讨,三指查核、整理,四指官名。出自唐 白居易《书》与元九:“仆数月来,检讨囊袠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居环境检讨发言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人居环境检讨发言4篇

第一篇: 人居环境检讨发言

第二章:

1.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3.人居环境包括五大层次: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4.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5.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2)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3)开放的人居环境体系

第3章:

1.范式:某种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2.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

第4章:

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技术、经济、社会、生态。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3)知晓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3.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

4.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1)不同空间层次(区域的、城市的、社区的)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设计者要“外得造化,中得心源”;(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结合、巧为因借、相得益彰;(3)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法得道,变化万千”。

第五章

1.教育-研究-实践三者之间的联系:(1)实践:指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以至建设单位对人居环境的管理、实施、推进。(2)研究:指中央或有学术部门,包括隶属于高等学校的研究单位、学术团体、为推动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从事的理论和实际研究。(3)教育:指专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培养,此外还包括官员的专业培训,在职学习及各种研究班;社会教育--全民的人居环境建设的教育。

2.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1)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与创新需要(2)重视跨学科教育(3)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4)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4)结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

第六章

1.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1)从苏南小城镇研究起(2)探索城镇体系发展规律与对策(3)对上海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研究(4)对“区域整体化”的探索到长江三角洲的研究(5)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向结合。

第七章

1.人居聚居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人类聚居的组成:自然、人类、社会、建筑、支撑网络

3.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1)对人类聚居基本情况的研究(2)对人居聚居学基础理论的研究(3)制定人类聚居学建设的行动步骤、计划、方针。

第八章

1.聚居的基本类型:乡村型聚居、城市型聚居

2.聚居的量度:对现象的量度、对效果的量度

3.人类聚居的发展过程:从无组织的原始聚居发展到村落、集镇和静态城市

4.人类聚居的发展趋势:(1)从时间上看,人类聚居的变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频繁(2)城市的地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3)城市人口密度将逐步降低,然后趋于平衡(4)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

5.新的动态聚居系统和动态区域主要受到三种吸引力的作用:(1)主要聚居中心(即大城市)的吸引力(2)现代交通干线的吸引力(3)具有良好景观的地区的吸引力

第九章

1.人类聚居的五个基本原则(1)交往机会最大原则(2)联系费用(能源、时间和花费)最省原则(3)安全性最优原则(4)人与其它要素间关系最优原则(5)前四项原则组成的体系最优原则

2.聚居的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的骨架组合

3.聚居的形态:聚居的外观形象

4.聚居的类型:圆形、规则线性、不规则线性

5.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动态城市结构

6.未来聚居的情况:

第二篇: 人居环境检讨发言

选择填空

1、五大系统:居住系统 人类系统 自然系统 社会系统 支撑系统

2、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 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 分成15个单元

3、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

4、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1、技术的因素2、经济的因素3、社会的因素4、生态的因素

5、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三阶段:概念阶段 模式阶段 方案阶段

6、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五个设计要素:边缘 区域 节点 标志 道路

7、人类聚居的属性:1人类聚居是一些独特的、复杂的生物个体2人类聚居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3人类聚居是协同现象

8、聚居是由自然、人、社会、建筑、支撑网络这五项元素组成

9、道氏认为,任何一个复合的人类聚居实体空间可以细分为四个部分——本体、中心、循环系统、特殊部分

10、静态城市和动态城市的界定:1、若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大于1.2﹪,就属于动态城市。2、凡超过十万人口的城市都是动态城市。

11、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2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3、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12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成15个单元。

13、现代世界的聚居系统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1、六边形模式聚居系统;

2、动态聚居系统。

14、聚居进入动态发展阶段后,形成聚居系统的“力“也发生很大变化,新的动态聚居系统和动态区域主要受到三种吸引力的作用:1、主要聚居中心(即大城市)的吸引力 2、现代交通干线的吸引力 3、具有良好的景观的地区吸引力

名词解释

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系统: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者简称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科学共同体:是有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较为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可以称之为“看不见的学院”,维系这个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科学“范式”,他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绵延的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3知晓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人类聚居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他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六边形聚居系统: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类,所有聚居在平面上都呈六边形,相互紧挨在一起。每六个聚居围绕着一个中心聚居,形成一个高一级的聚居。而六个这种高一级的的聚居又互相围绕着一个中心聚居,构成了更高层次的聚居。这样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聚居系统。(六边形模式理论是从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发展而来的。)

动态分析:对聚居进行动态分析,就是在对聚居的分析中考虑时间因素,考虑聚居的发展变化过程。它包括对单个聚居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和对聚居系统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

城市连绵区:在一个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动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互相穿插发展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结构,其内部有若干个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和各类用途的土地混杂一体,甚至互相冲突,这是一种规模更大的新的聚居形式,人们常称之为“城市连绵区“

简答

1、五大系统:1、自然系统: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2、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类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分析。3、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4、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5、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铁路、航空;以及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支撑系统是指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和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撑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2、系统特征1、系统各单元之间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因此每一个单元的变化都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 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每一层次均成为构建其上层次单元,同时也能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 3、系统在发展中能够不断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 4、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能不断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5、系统是动态的,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且系统本身对未来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3、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

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和设计,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

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脖而避之。

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起来。

4、人类聚居的五个要素1自然: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的基础;

2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3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4建筑:指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5:支撑网络:指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其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发电和输电设施、通讯设备、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5、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经验实证 抽象推理

步骤:1、根据经验研究人类聚居2、用经验实证的方法进行人类聚居与其他事物的比较研究3、抽象的理论研究以得出理论假设4、把理论假设进行实际验证5、反馈并进行理论修正。

6、聚居的种类:乡村型聚居特点:1、居民的生活依赖于自然界,通常从事种植、养殖、或采伐业;2、聚居规模较小、并且是内向的;3、一般都不经过规划,是自然生长发展的;4、通常就最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基本类型:游牧聚居(或称临时聚居)、半游牧聚居(或半永久聚居)、独户永久性聚居(如家庭农场)、复合永久性聚居(或称村庄)、半城半村式聚居(城乡结合型中心)

7、城市型聚居按规模分有城市、大都市、城市连绵区等,从发展的角度看又有动态城市与静态城市之分。

基本特点:1、从自然因素看,城市一般都靠近江河湖海和交通干线,城市规模越大。2、从人和社会角度看,他们属于许多不同的阶层,种类繁杂,社会接触面广,受教育的机会多,对生活的欲望高,但人们被稠密的建筑所包围,与自然界的联系很少。3、从建筑看,城市中的建筑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城市的规模越大,特点就越国际化,反之,就越具有地方色彩。4、从交通联系网络看,小型城市聚居一般只有一个交通节点,往往就是城市的中心点,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节点就增加了。在大型城市聚居中,往往有3、4个层次的节点。(交通枢纽、交往广而复杂、不同城市不同特点、交通节点规模不同)

8、聚落发展趋势:1、从时间上看,人类聚居的变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频繁2、城市地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3、城市人口密度将逐步降低,然后趋于平衡4、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

第三篇: 人居环境检讨发言

【・节日作文】

根据观摩会议要求,结合恰库尔图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我做

以下发言:

一、工作开慝情况

(一)强化领导,责任到位。3月以来,我镇每周召开全镇改善农村人居环 境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成立环境整治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任组长, 政府常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r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开展及实施, 各村采取以分村包段、明确责任分工。截至目前,恰库尔图镇共清理垃圾4000 余吨,拆除危房40余座。

(二)加大宣传,措施到位。一是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发动村干部、党员、联户长对村民逬行宣传动员”发挥"两个全覆盖"下沉 干部作用,号召并帮助农户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和牲畜圈舍清理工作实现

“三区分离"。二是"门前三包"落实到位,监督商户对门前垃圾进行每日清理, 并且安排督察组每日逬行检查。三是有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周 -ft国旗等机会教育学生爰护

环境,相互监督,彻底改变随手丢弃垃圾的坏习惯。四是做好表率干部带看 群众干,用辛勤双手换得整洁街道。全镇干部每周一、周五对辖区内街道、绿化

带、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及公路沿线、

积存垃圾卫生死角等区域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三) 完善配套,整治到位。本養便民、美化、实用的原

则设置便于转运的垃圾船32个,垃圾桶30个,引导村民将垃

圾走点投放,日产日清,逐步杜绝村民将垃圾随意丢弃的陋习。

全镇有5民公益性岗位环保工,垃圾清运车1辆”扫地车1辆,临时垃圾掩埋 地3个,明确岗位职责激发动力,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走时定照填埋,防止造成 自然吟污染。

(四) 强化督查”落实到位。各村社区成立由村干部,党员、联户长组成的 督查小组,一是对各村农户卫生每周六、曰

庭院逬行卫生检查,并结合每周Th国旗对卫生不合格的农户

进行全村通报,二尉寸沿街商户进行每日检查,对不合格的商

户逬行谈话教育。三是发动全镇人员监督学生乱扔垃圾现象,并反馈学校进

行引导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_是需要逬一步完善配套设备。目前我镇镇区垃圾船32个,垃圾桶101个, 垃圾箱30个,各村村民暂时无垃圾走点投放。

二是镇基础设施薄弱、亟待解决。我|真共有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掩埋地1 个,垃圾处理地距离镇区较远,清运垃圾成本较高,特别是冬季垃圾清运困难, 春季垃圾堆积严重日产日清压力大。

三是污水管道设施老旧,污水排放处理存在问题f极大的降低了污水处理的 效率和质呈f同时,我镇在216国道、恰克乡村道路、福恰公路周边,残墙断壁、 危旧房屋占据一走数呈,

对拆除和修建带来有一走的难度。

四是人畜分离难度大,随着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大呈牲畜下山入圈,产生 大呈粪夏季天气炎热,造成环境污染,不容忽视,二来可能发生疾病传染。

三、下一步打算:
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是鼓励开展农村垃圾处理分类试点,从源头分类, 推进垃圾源头减星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挂进户分类、村收集、¥真转运 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每村设置垃圾填埋点9个r进行有防渗措施

的简易掩埋。二是通过村规民约完善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将门前"三包"责任落



明户"创建活动,一年一评,持续激发村民获得感。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_是农村生活污水有条I桂入城镇管网的”首选集 中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根据实际选择就地生态化治理,如结合改厕工作采用 有防渗措施的污水收集池或简易氧化塘工艺进行处理。二是加强污水管控。坚持 控污与治污并重,将乌伦古河流经的农村污水整治纳入河长制管理。引导村民梳 理节水意识,减少生活污水源头fl咏。

三、庭园改造:一是推进棚圏改造,及时整理农家庭院、房前屋后、墙根角

将庭院经济与现代农牧业、休闲旅游、改善居住环境等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因 户施策,充分利用庭院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畜禽养殖等庭院经济,美化绿化 家园。三是鼓励引导农牧民开发农产品采摘、观赏等集食宿、娱乐于V的旅游 项目,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少数民族特色餐饮,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和旅游纪念品,计划今年由政府牵头在恰库尔图村成片种植果树”发展观光农业、 林果采摘业,发展农、牧家乐5个,休闲垂钓场所1个,吸引游客感受哈萨克族 储生活方式。

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战咯,鼓励民营企业或以合作社

的形飙范奶制品、/」\浆果产品制作标准,提高科技含星,提高产品质量、月艮勢 质呈,创立恰库尔图品牌,增加对夕嘴呈。二是整合牛、羊、马肉等肉制品加工、 销售商家,组成大型屠宰销售市场,利用我镇位于216国道两侧的交通优势,面 向乌市销售牛羊肉,吸引大订单,叫响恰库尔图牛羊肉品牌。三是打诰特色旅游 纪念品’提升旅游业发展质呈。盘活奇石交易市场r创新市场管理体制,吸引更 多商家入驻,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到访,促使旅游产品集群化。四是发 展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电商经济,改变农产品传统流通和销售形式,成为美丽乡村 建设对外宣传、推介的重要平台,加快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第四篇: 人居环境检讨发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
——城乡统筹、突出特色。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广泛动员农民参与项目组织实施,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政府大包大揽,不得强制或变相摊派,增加农民负担。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一)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镇、村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论证,明确重点镇和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依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建设活动较多以及需要加强保护村庄的规划。
(二)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编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农民参与,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防止强行拆并村庄。规划内容要明确公共项目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村民建房质量和风貌管控的要求;充分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合理区分生产生活区域,统筹安排生产性基础设施。规划成果要通俗易懂,主要项目要达到可实施的深度,相关要求可纳入村规民约。
(三)合理确定整治重点。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规划编制要兼顾中长期发展需要,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要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要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三、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危房改造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落实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提升农房节能性能。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推行城乡区域供水,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任务。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基本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电,全面解决不通电农村居民用电问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消防、防洪等防灾减灾设施。
(二)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适当方式就近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考虑

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需求,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三)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结合水土保持等工程,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四、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一)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中央政府投资要重点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二)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建立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河道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培育市场化的专业管护队伍,提高管护人员素质。加强基层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将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河道管护等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多数群众的共同需求为导向,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行项目公开、合同公开、投资额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负总责,要科学编制规划,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规划及年度工作情况要及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备案。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对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要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研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5月16日

推荐访问:检讨 人居环境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