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区房管局经验材料: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锻造高素质房管干部队伍,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委组织部、区公务员局的关心指导下,区房管局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讲政治、勇担当、重实干的工作导向,以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为抓手,持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激励全局干部进一步弘扬“四敢精神”、彰显“四有品格”、践行“四个全面”,全力打造信念坚、本领强、作风硬的房管干部队伍。
一、抓好理论课堂“铸魂补钙”,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弦紧起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实践中我们感到,抓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抓思想,抓思想关键在于抓理论,理论学习抓得越实,思想建设就会越坚强。为此,我们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方位全覆盖抓实理论武装,持续夯实干部队伍思想根基。一是抓关键少数。狠抓领导干部领学促学作用,通过常委会及时学、中心组深入学、领导干部平时自觉学,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引领全局大兴理论学习之风,特别是注重把***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出来,更好的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汇聚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力量。二是抓活动牵引。我区红色资源丰富,教育优势明显,一代代房管人见证了*发展的辉煌成。身入与心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借助“建党百年”和“旧改决战”契机,打造滨江工业遗存精品党课,精心组织老党员、青年代表“庆祝建党百年”座谈会和五四主题团日,引导房管干部在接受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中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三是抓常态融入。注重把教育培训融入日常、抓在平常,通过“线下集中+线上拓展”拓宽培训渠道,着力打造大课堂与微课堂对接互补的学习模式,线上运用“学习强国”、 干部在线学习、 宣讲联盟、大家微讲堂等“移动课堂”,把教育培训融入日常、抓在平常,有力提升干教工作实效。
二、抓好专业课堂“充电蓄能”,把“立足本职强内功”的力聚起来。房管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关注度、敏感度高,需要我们的干部既要有处理一般性业务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一线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素质。为此,我们注重立足房管工作实际,着眼“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干部专属的“培训菜单”,帮助干部强能补弱,实现教育培训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一是练好基础的。精心制定干教工作年度计划,加强教育培训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注重分层分类,每年滚动开展全员教育培训、新录用人员入职培训、党务干部业务培训;
注重培优选优,积极推荐局优秀干部参加区委组织部中青班、青干班专题学习。二是练好必备的。深化杨房课堂品牌优势,开设杨房月末讲坛,打造领导干部、科室负责人、业务骨干上讲台培训模式,形成旧区改造、住房保障、房产市场、物业管理等专题版块,进行政策培训、工作实务授课,让教育培训更接地气、管用实用,全面提升房管干部履职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三是练好紧缺的。年轻同志出校门就进机关门,最急需的就是缺乏处理难题的基本功。为此,注重实战实练,开展新进干部轮岗,到加装电梯、“美丽家园”等民生实事项目现场教学,学习群众工作方法;
完善由业务科室轮流承接效能接待制度,在信访一线锻炼每个干部直面复杂难题和处理各类房管矛盾的能力。
三、抓好实践课堂“强筋壮骨”,把“勇于负责敢担当”的劲实起来。实战是最好的训练,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我们注重把教育培训成效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引导干部在旧改攻坚主战场、民生工程第一线、抗击疫情最前沿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在关键吃劲岗位上“淬炼成钢”。一是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把旧改大决战作为赛马场,开展“五比五赛”立功竞赛,激励干部在重难点任务上带头攻坚,到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啃硬骨、挑重担;
开展青年岗位建功互访互学活动,把年轻干部放到攻坚一线磨炼,压担子、交任务、促成长,选派优秀3名优秀干部参加援藏、援滇工作。全局干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去年圆满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创造了“X速度”,打造了阳光征收的“*样本”。二是在急难险重上激发担当之力。把抗疫一线作为考验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在本轮疫情中,全局干部闻令而动、向“疫”而行,82名党员到社区专程报到,累计122人投身社区抗疫一线,6人分别参加浦东机场、隔离点、大型集中医学观察点等抗疫前线工作。25名骨干积极响应区委组织部号召,组建房管应急支援队,在社区最后一百米执行各项支援任务;
下沉X街道参与重点区域拔点攻坚,共支援13个居委和33个小区,在特殊时期彰显了“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硬核担当。
通过持之以恒的干部教育培训,房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工作作风得到改进,一大批年轻干部迅速成长,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提升。下一步,区房管局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导广大干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以脚踏实地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在住房民生改善的新赛道上跑出旧住房更新改造的加速度,在X“四高城区”建设中做出房管新贡献,奋力推动X百姓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大步迈进。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