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5篇
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篇1
中国情结———传统面食课程纲要
一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美食
实施教师:亓文杰 高丽华 亓玉艳 李慧
课 时:每周两课时
开设对象: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夯实学生的 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通过对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了解,积极开展各种综合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其中,感受节日魅力,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
3、通过课内外的时间活动,发掘一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 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 陶冶情操,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 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
1、活动主题:
●欢欢喜喜闹元宵 ●细雨纷纷话清明 ● 粽叶飘香迎端午
●花好月圆庆中秋 ●金秋送爽念重阳 ● 欢欢喜喜过春节
三、课程内容
(1)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通过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知多少” 、 “传统在身边” 、 “我与传统节日”等;过节之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收集各种节日的 由来及相关传说,了解中国各地传统节日习俗;过节时鼓励学生制作 贺卡、小报,讲民俗故事,礼仪表演,节日饮食大比拼……让传统变 得有声有色,让民俗变得可亲可近,提高学生对本国传统节日的温情 和敬意。
(3)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美食。如“元宵乐翻天”、“冬至与水饺”、“粽香端午”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吃喝玩乐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
四、课程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 求真、善、美的主体。
2、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 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 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4、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于课堂、校园、文明 礼仪展室等场所进行, 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课程重点:
1)、学习中国悠久的美食文化和历史。
2)、了解并掌握简单的美食制作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总设想:本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本课程目标,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评价要求:
1、评价目的是否明确、科学、切合实际。
2、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现实。
3、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可实施性。
4、课程实施是否切合实际,活动反馈如何。
评价方法:
1)、美味美食评价(美味效果评价) 通过实际制作,对美味制作的效果进行评价
2)、色彩美食评价(色彩效果评价) 通过实际操作,对美食色彩的搭配组合效果评价。
3)、营养美食评价(理论掌握评价) 通过健康美食食谱的制定,对理论学习的掌握评价。
4)、家庭美食评价(亲情协作评价) 通过与家人共同完成的美味制作,对亲情协作及理论应用评价。
高庄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计划安排表
综合实践活动
“中国情结”—传统节日美食
课
程
纲
要
高庄中心小学
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篇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一)党团活动
通过参加学生党校、团校的培训,对党章的基本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团章的内容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可结合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熟悉党史和团史,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认识中国青年在民族解放、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树立入党入团的责任和使命意识。
党团活动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对高中三年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强化活动与实践体验。1 学分。
(二)学生发展指导
学生发展指导涵盖自我认知、学业选修指导、职业行业体验和专业选择指导四部分内容。
高一年级侧重于自我认知及学业选修指导,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等级考试学科;高二、高三年级侧重于职业行业体验和专业选择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普通高考、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及其他特殊类型招生的条件要求,有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大学专业。
要关注职业行业体验的宽泛性,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劳动教育及研学旅行等,均包含着丰富的职业体验要素,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各行各业的体验与感悟,形成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学生发展指导由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共 4 学分,其中占综合实践活动 3 学分,占选修Ⅱ1 学分。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军训、劳动教育、专题教育、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
1.军训
军训由学校统一组织,原则上在高一新生入学期间完成,至少一周时间,1 学分。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和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等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主要指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它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强国富民之根基。
服务性劳动教育,是指利用知识、信息、技能、设备、工具等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服务的行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是其重点内容。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主要指个人生活自理和家庭生活事务处理等与衣食住行直接相关的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劳动自立,体验持家之道,养成劳动习惯,要注重家政学习,积极承担家务劳动。
高中三年劳动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周,1 学分。
要统筹安排劳动实践时间,既可校内校外相结合,又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突显活动的多样性和适切性。
3.专题教育
专题教育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
专题教育由学校政教处(教导处或科研处组织实施,高中三年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相结合,1 学分。
4.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社区敬老助老活动、博物馆讲解员、大型赛会导引员等。
志愿服务可以个人身份参加,也可由学校统一组织,在课外时间以校外活动为主,三年不少于 25 个工作日,1 学分。
5.社团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三年至少选择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由政教处或团委负责,三年内活动时间不少于 20 小时,1 学分。
(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部分。建议在高二至高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每周 3 课时,1 课时安排在课内,2课时安排在课外。
研究性学习要与学科学习相结合,除专任教师外,各学科任课教师均要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课题研究
学生须完成一项课题研究,获 2 学分。学分认定应依据档案袋材料评判,主要包括: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过程记录单、结题报告、师生评价表、课题成果、获奖证书等。
2.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其内容范围限定在社会类活动设计和创意创新类项目研究设计。
学生须完成一个项目设计,获 2 学分。学分认定应依据档案材料评判,主要包括活动主题、项目设计方案、活动记录、活动成果等。
(五)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研究性学习有机融合,以省情国情乡情为依托,科学设计富有区域特色、适合学校实际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研学旅行建议安排在高一年级或高二年级,可在正常教学时间内组织,也可安排在寒暑假期间,研学旅行时间不少于 4 天(不含行前研究和行后交流展示)。
学生须参加一个研学旅行活动,获 2 学分。学分认定应依据档案材料判定,主要包括:行前个人准备材料、活动方案、行中过程写实记录(考察地点、问题研究与实证材料、体验活动与感悟、研学日记、过程记录等)、研究报告、过程评价及活动反思等。
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篇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水——生命之源》教学设计
汤头沟中学 齐九龙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水——人类生存的生命线,生命的摇篮。但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经意间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水。这个系列活动就以人类生命的源泉——水为活动对象,设计了查询、讨论、交流、活动、延伸等活动。根据八年级学生特点,努力做到教育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并尝试与语文、信息技术、数学、物理、音乐、美术、地理等学科整合,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既有社会实践,又有研究性学习,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设想
针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确立三个主题:爱水,节水,亲水。从爱水谈起,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片,家庭用水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对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算一算,节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感性地认识节水,制定家庭节水计划。最后让学生开展亲水游戏,画节水宣传画,写节水广告等。
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2)与家长一起活动。
实践形式:(1)收集资料和信息;(2)研究、实践和亲历感受;(3)小组交流和合作;(4)宣传与反思
三、活动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水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情况,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讨论、计算、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等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主动学习,找到自信,掌握一定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四、活动流程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为期一个月:
第一阶段:(9月1日——9月9日)开题仪式;学生搜集资料(文献、上网)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情况及水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对资料进行汇总。
第二阶段:(9月10日——9月19日)学生调查了解家庭、学校用水情况,(设计调查表),汇总如何节约用水。
第三阶段:(9月20日——9月26日)实地考察:了解观察有哪些水浪费和污染情况。
第四阶段:(9月27日——9月30日)成果展示与交流。
五、活动重点
①、通过调查、观察、交流、询问等各种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对水进行研究,特别关注水资源的缺乏和浪费。
②、通过学生自主地学习,小组间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深入探究。
六、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发动阶段
此阶段在2011年9月1日之前(即8月22日开学至8月31日),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讲解,让学生走进、了解综合实践这门全新的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对此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制定计划,并制定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的活动方案。(附表1)
(二)、开题仪式
利用2011年9月1日八年级综合实践课,八年级的全体师生齐聚一堂,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水——生命之源。”
划分活动小组,共划分为四个活动小组:(附表2)
求知小组,组长:班长王欢、彭雪彬;
探索小组,组长:学习委员刘新宇、徐欣欣;
“SOS”小组,组长:安全委员刘自强、王爽;
创新小组,组长:宣传委员邴新雪、李雪彬。
(三)、阶段活动
第一阶段:资料搜集,了解水。
1、明确任务
求知小组,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情况。
探索小组,了解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SOS”小组,了解生活中水的浪费情况。
创新小组,了解生活中的用水情况。
2、阶段性汇报
分组汇报每一个小组的搜集的资料。
教师总结导出第一个主题“爱水世界”
主题一:爱水世界(主题班会)
(1)、准备活动:
①、老师拿出三盆花,其中两盆绿油油,另一盆是枯花,请学生观察这两盆花的差异情形。
②、请学生说出这三盆花差异之处,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2)、小结发言:
①、老师归纳学生发言结果。
②、讨论:
学生想想:如果学校停水一天对自己及班级、学校造成的影响。
分组讨论如果全世界都没有水了,那么整个世界会变成怎么样?
(3)、影片观看
《地球水资源》,了解自来水,地下水,海水,河水等知识。
(4)、知识测试:(附表3)
通过测试,请同学们多多关心地球,了解更多正确的环保用水资讯,小小动作大节约。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对于地球上的水资源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了水对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下一个阶段的调查、了解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阶段:调查了解家庭、学校用水情况,认识节水的重要性
☆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附表4)
求知小组,调查家庭用水情况。
探索小组,调查学校用水情况。
“SOS”小组,调查家庭的用水量情况。
创新小组,调查学校的用水量情况。
主题二、节水世界(主题班会)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调查情况。
(1)、汇报家庭用水情况。
(2)、汇报学校用水情况的了解。
(3)、计算:家庭、学校每月用水大约有多少。
2、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前两个小组讨论学校用水及省水的方法。
(2)、后两个小组讨论家庭用水及省水的方法。
(3)、完成表格“节水生活考评”(附表5)
(4)、各组推出代表发表讨论结果。
(5)、老师归纳学生发言结果。
3、为家庭、学校提出节水建议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附表6)
☆ 教师总结,节水方式参考如下:
(1)、家中使用节水装置。
(2)、刷牙时,使用漱口杯,而不让水龙头的水一直流。
(3)、洗手或洗脸时,不把水龙头一直开着。
(4)、把洗手、洗脸的水用水桶装起来浇花或拖地。
(5)、家中洗米或洗菜的水用容器收集,再拿来利用于其他地方。
(6)、洗澡时用淋浴,而不用盆浴。
(7)、脏衣服等到量比较多时,才用洗衣机洗。
(8)、用手洗衣服时,不把水龙头一直开着。
(9)、睡觉前检查所有水龙头是否关紧。
(10)、看到水龙头故障或有地方漏水,必须马上通知家长或老师。
(11)、提醒家人及同学节约用水。
通过本阶段的调研、实践与汇总同学们对于家庭和学校的用水情况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协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珍惜水资源的信心,为下一个阶段的实地考察、调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第三阶段:实地考察:了解观察有哪些水浪费和污染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到家庭、学校实地调查了解对水的浪费和污染情况。(附表7)
1、小组任务
求知小组,调查家庭的浪费水情况。
探索小组,调查学校的浪费水情况。
“SOS”小组,调查家庭或所在的村子的水污染情况。
创新小组,调查学校或单位的水污染情况。
2、小组汇报
各个小组汇报调查的结果及所收集的照片资料。
3、召开主题班会:“爱护水资源”。
4、为自己的家乡节水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走进家庭进行节水宣传。
完成建设性意见表。(附表8)
通过本阶段的实践与考察,培养了学生小组间合作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成果交流。
主题三、亲水世界(主题班会)
1、搜集“水”的成语及“写水”的文章。(课下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展示所收集的成语和文章。
2、宣传卡片设计
(1)、师生归纳惜水观念及用法。
(2)、师生共同制定实践节约用水的规定。
(3)、鼓励学生设计节约用水宣传卡片。
(4)、出好第二期板报和墙报。
3、召开“亲水世界”主题班会,进行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2)、评选本次活动中的优胜小组、优胜个人、优胜成果。
七、活动评价与反思
(一)、活动评价
1、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2)、小组成员互评 (3)、小组互评(4)、家长评 (5)、师生互评
2、评价方法
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附表9)
(二)、活动反思
本次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到2011年9月30日顺利地完成了,回顾本次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我做以下的总结与反思:
1、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材料和知识,除了在教师帮助下获取外,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多渠道获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掌握以下科学的学习方法。①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激发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发展自身的科学素养。②自主体验。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感悟和体验中得到发展。③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观察、分析,在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
这种教与学的过程,能更好地使我们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情感与态度的熏陶,完成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目标。
2、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活动的过程中,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学校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等各方面有待提高,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②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各种资源有待开发解决;③综合实践活动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还有待改善。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我们来说是新课程,没有更多的、现成的方案可以给我们参考,一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去探索,修正与完善,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获得螺旋上升,我有信心把综合实践课程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
八、活动整档存档阶段
1、学生成长档案整理。
2、活动过程及评价表整理。
附表1
“水——生命之源”综合实践活动总方案
时间:9月1日——9月30日 课时:约20课时
月 份
阶段
日 期
课时
安排
活动内容
八月份
准备阶段
22日—31日
2~3课时
学习、了解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划分实践小组。
九
月
份
第一
阶段
9月1日
1课时
定主题,开题仪式,制方案。
9月2日—8日
约3~5课时
搜集、整理进行调查。
9月9日
1课时
资料汇总会,主题班会。
第二
阶段
9月10日—18日
约4~6课时
调查、了解用水情况。
9月19日
1课时
结果整理、总结,主题班会。
第三
阶段
9月20日—25日
约3~5课时
小组实地调研。
9月26日
1课时
小组汇总,总结,主题班会。
第四
阶段
9月27日—29日
约3课时
亲水世界,搜集整理,汇总,制作节水各类标志。
9月30日
2课时
总结,展示成果主题班会成果展示,评价、反思
附表2:活动小组
组名
组长
组员
求知小组
王欢 、彭雪彬
李鋆垚 陈 浩 杨亚吉
张健美 王非凡 杨国亮
张建新 赵伟争 鲍立山
探索小组
刘新宇、徐欣欣
王洪涛 张重阳 由立满
张伟峰 吴中旭 刘亚东
吴 楠 刘新民 杨毅臣
张明雪
SOS小组
刘自强、王爽
杨 磊 刘金萍 张新洋张 静 张雨杰 岳奇秀曹 雪 王 超 张洪涛
创新小组
邴新雪、李雪彬
刘文艳 刘思佳 徐佳帅
赵新颖 曹欢欢 李宇婷
郝红艳 刘红丽 张丽丽
附表3:知识问答
1、人类生存之三大要素除了阳光、空气还有什么?
(A) 水 (B) 土壤 (C) 维他命
2、水分占人体的重量比为多少?
(A)约 50-60% (B) 约 40-50% (C) 约 60~70%
3、地球表面积有多少被水覆盖?
(A) 70%。 (B) 80%。 (C) 60%。
4、联合国预测 21 世纪人类可能为何而战?
(A) 为水而战 (B)为粮食而战 (C)为能源而战。
5、地球上可用的淡水资源约占所有水的百分比?
(A) 0.5% (B) 1% (C) 0.75%。
6、你知道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那一种用水量最大?
(A)农业用水 (B)工业用水 (C)民生用水。
7、你认为那一种洗车方式较为省水?
(A)以水桶方式装水擦拭 (B)用自动洗车机器冲洗 (C)用水管接水冲洗。
8、洗油膩碗盘您知道有那些节约用水方式?
(A)先用餐巾纸巾擦拭后再清洗(B)用热水直接冲 (C)用大量的洗洁精。
9、我们用的淡水是从哪里来的?
(A)河或湖。 (B)来自海洋。
10、人可以没有水而活多久?
(A)一天 (B) 一个星期 (C)二个星期
11、您知道世界水资源日是那一天?
(A)4 月 22 日 (B)3 月 20 日 (C)3 月 22 日
附表4:调查了解家庭、学校用水情况表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组
调查目的
调查情况
水
的
使
用
情
况
每月用
水数量
周围情况
考查结论
附表5:节约用水生活考评:
班级: 姓名: 小组:
1、我每天用的水:
我今天喝水,我喝了 杯。
水量大约是:我通常使用的杯子,容量是 。我总共喝了 的水。
水的来源是:我喝的水是从 来的。
我的省水之道是: 。
2、 我每天用的水:
我每次洗手,大约用去 的水。我总共洗手用去了 的水。我今天洗手洗了 次。
水量大约是:我通常使用的杯子,容量是 。我总共喝了 的水。
水的来源是:我洗手的水是从 来的。
我的省水之道是:洗手的水,有 的水我拿去当作 用了。我省了_______的水。
3、 我每天用的水:
我今天上厕所,冲了 次的水。
水量大约是:我们每次冲马桶 约要 的水。我的总冲水量是 。
水的来源是:我冲马桶的水是从 来的。
我的省水之道是:
4、 我每天用的水:
我每次洗澡、洗头。
水量大约是:我洗澡、洗头大约要 的水。
水的来源是:我洗澡、洗头的水是从 来的。
我的省水之道是: 。
附表6:节水建议表
班级: 组长: 填写人:
组 别
节水建议
家庭方面
学校方面
备 注
附表7:了解、观察水浪费和污染情况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组
调查目的
调查情况
水
的
浪
费
情
况
水
的
污
染
情
况
周围情况
考查结论
附表8:为节约用水提建设性意见
组别
建设性意见
附表9:
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总结评价表
组名
主题
完成时间
姓名
班级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负责人
活
动
成
果
设计的预期效果
实际取得的成果
自
己
完
成
情
况
小组分配给我的任务
我的完成情况及方法
收
获
与
体
会
描
述
性
评
价
自
评
小
组
成
员
评
小
组
互
评
指导
教师评
家长评
备注
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篇4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课 程 教 案
白锐
杨集二中
个人行为习惯与健康
一、主题产生得背景
为响应学校提出得养成十个好习惯,所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什么就是习惯?理解优良得习惯与身心健康有很大得关系,所以说好习惯很重要。
二、 活动得总体目标
1、通过自查、调查等途经,了解自己习惯中存在得优缺点,了解习惯与健康得关系。
2、能从身边发现有价值得问题,并能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得办法。
三、活动流程
确定主题→主题分解→方案策划→实践活动→总结反思
习惯与健康
主题确定课
根据学生得特点,在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三个递进得课题就是:《养成十个好习惯》、《习惯与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得好处》。《养成十个好习惯》主要就是通过自查、反思、观察、讨论等,认识习惯得重要性,逐步养成好得习惯。《习惯与身心健康》主要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积极主动得养成好得习惯。《习惯养成得好处》学生通过调查反思,找到养成好习惯得好处,有利于形成稳定得行为。
四、活动实施
课题一:《养成十个好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自查、合作等方法了解自己在习惯养成中得优点与存在得问题。
2、帮助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现,培养观察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确立研究专题
课堂确立研究课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开学校长提出得养成十个好习惯得养成,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1、十个好习惯都就是什么?
2、哪些我们做得好?
3、哪些我们还要努力做好?
4、怎样自觉养成好习惯?
5、这种自觉得行为能持续多长时间?
(二)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与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己小组得活动目标。
2、每小组展开调查、访问、讨论,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3、整理资料,小组交流研讨,写出研究报告。
4、展开活动主体——调查、反思、展示。
5、活动总结。
(三)活动小组成立:针对研究得问题,学生分成以下几组。
第一小组:一声问候:主动问候老师与同学
第二小组:二个轻声:上下楼梯轻,说话声音轻。
第三小组:三个整齐:服装整齐,课桌整齐,书包整齐。
第四小组:四项自觉:自觉守纪,自觉学习。
第五小组:四项自觉:自觉劳动,自觉捡杂物。
(四)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小组成立以后,各个小组按照研究得内容、目标、步骤方法制定出可行性计划,活动得时间及具体得步骤、活动得方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制定计划后,各小组同学在小组长得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开始实施:
1、各小组对自己组调查得两个习惯先进行自查,找出优点及不足,再在全班进行调查。
2、通过观察、分析同学得表现,进行归纳、总结。
3、把同学文明得表现与不文明得表现用自己喜欢得方式展示出来。
4、各小组成员共同商讨调查中遇到得问题。
5、进行采访,对一段时间后学生得习惯养成作小结。
6、教师督促与激励学生得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她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得持续进行。
7、开阔学生思维,将体验与探究得过程内化成自己自觉得一种行为,有助于养成好习惯。
8、通过与科任老师及家长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就是否养成了好习惯。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
经过观察、调查、反思、改进等几个环节,同学们收集了大量得素材,在同学、老师、家长得帮助下,她们精心整理,初步形成了自己得研究成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一)第一小组:一声问候。
1、展示文明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
2、展示两个同一事件得两个不同场景:主动问候与不礼貌,给同学提示。
3、统计全班同学活动前与活动后文明用语得使用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二)第二小组:两个轻声。
1、用小品得方式展示轻声得好处。
2、以诗歌朗诵得形式朗诵“嘘——我就是四小小天使”
(三)第三小组:三个整齐
1、用语言叙述以前座位里就是否整齐,再展示现在同学得座位。
2、学生走模特步,展示自己整齐得服装带给人得享受。
3、抽查同学得书包,瞧就是否整齐。
(四)第四小组:四项自觉:守纪、学习
1、展示自觉学习得知识与收获得日记。
2、展示学校流动红旗评比中得红旗数遥遥领先。
(五)第五小组:四项自觉:劳动、捡杂物
读自己自觉劳动得感受。
五、活动拓展延伸:
1、结合学校提出得养成十个好习惯,通过调查提高本班同学得意识,并通过班级之间得评比,增强学生得集体荣誉感。
2、遵守十个好习惯,并向家长征求意见。
六、教师得体会与反思:
作为这次综全实践活动得指导教师:既瞧到了学生发生得巨大变化,同时对实践活动也感慨颇多。
1、综合实践活动把孩子带向了一个更广阔得生活空间,她们得情感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发展,视野得到拓展,道德得到增强,个性得到展示,潜能得到发挥,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得体验中自主地与人交流,对自己得好习惯及不足之处都有一个客观得认识,有助于形成良好得习惯,并能感染周围得人,她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活动中,我就是指导者,同时也就是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成功得喜悦。
2、活动得开展不仅改进了一些学生得不良习惯,养成了一些好习惯,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得情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活动得开展使学生认识到养成好习惯得必要性,所以大家做得也比较好,人人争 四小“十佳好少年”、“文明小天使”。
3、综合课程得开放性,使教师面临很大得挑战,教师要不断得充实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才能更好得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一、教学设计说明:
《环境保护 从我做起》
通过讨论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得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得环保意识。据此,本课教学力求做到:
1、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得内容。(切合实际,易操作)
2、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自由组合小组,选出组长,分配任务)
3、制订活动计划。(收集资料,拍摄照片,调查采访、问卷)
4、展示活动成果。(手抄报、三字半、书法、宣传标语、摄影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环保知识。
2、通过采访、拍摄、书法等活动,锻炼学生得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对环境得热爱。
三、教学重点:认识环境得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激发环保得激情
五、教学准备:
1、制作:“智慧之星”、“表达之星”、“表演之星”、“收集之星”创意之星等若干个。
2、课件(有关环境污染与优美得风景图片等。)
六、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环境得美。
1、播放环境优美得风景图片。
2、师配乐描述:我们生活在这蔚蓝色得地球上,就是地球妈妈孕育了一切生命。瞧瞧我们得周围多美!小鸟在歌唱,花儿在微笑,小朋友们在欢快地上学,她们多幸福呀,这一切都得感谢地球妈妈。但就是有些人只顾着为自己得谋私利,不顾对地球得保护,导致出现了这些画面。
(二)引入正题。
1、播放有关环境污染得图片。并配上只有一个地球录音
2、师描述:河流干枯,荒芜土地,垃级成堆,浓烟滚滚、这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得画面,让我们仿佛听到了破碎得地球妈妈在伤心地哭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离开地球我们别无所去,我们怎能瞧到她备受摧残而不管呢?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爱护我们得地球吧!
(三)组织活动。
1、请出四个自由组合得环保行动小组。 a 、信息组 b、采访组 c、摄影 d、问卷组。
2、展示成果。
a 、信息组
组长汇报收集得环保知识。其她组员评价:收集之星、表达之星……
b、采访组
组长汇报采访得内容。如:采访时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其她组员评价:表达之星、创意之星、礼服之星…… c、摄影组
组长展示拍摄到得照片。
d、问卷组
组长出示问卷内容。——师:从问卷调查得情况来瞧,您们发现了什么?
3、师小结:
地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得地方,就是我们美丽得家园。但当前得污染情况太严重了。我们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得小事做起,爱护地球家园!让我们为环保出出金点子吧!
4、学生汇报: a、写建议书 b、写信发宣传单 c、 贴宣传标语或宣传画 d、 出手抄报 e、写书法 f、 表演 g、 摄影展 h、制作警告牌 i、发明资源循环使用机……
(四)结束活动。
板书设计: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得发展为主旨,实现了教学目标得多元化,即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能力培养目标,注重了学生得全面发展。活动前得准备很重要,尤其就是学生方面得有关环保资料得准备与对学生小组活动得指导,只有谁备好这一切,才能成功。因此,在活动前得准备上应花大功夫。
珍惜生命之水 人人有责
一、活动主题得提出:
水就是地球对人类最宝贵得馈赠。水与生命就是密不可分得,它就是工业、农业发展得命脉。然而人类对保护淡水资源得认识不足,致使淡水资源浪费严重,特别就是淡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可用淡水资源得匮乏,威胁着人类得生存与发展。所以为了人类得发展,必须保持水质清洁,用水节制,为人类得发展创造美好得明天。
二、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得淡水资源就是有限得,水资源浪费与污染得状况,培养学生对水域污染与节约用水得急迫感与责任心。
2、培养学生查找、整理资料得能力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得能力。
3、学会简单得考察、调查,会填写调查表、考察报告。
三、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
2、实践形式:
(1)调查与访问(2)研究与设计(3)合作与交流(4)体验、表达与反思
四、活动准备阶段
1、讨论确定研究内容
(1)初步认识水资源与生命得密切联系。
(2)了解水资源得浪费与污染。
(3)研究消除水资源浪费与污染得办法。
2、自愿选择,组成小队
各小组得组长对组员进行登记并带领组员制定了本组得活动计划。(见附录一)
六、活动实施阶段
(一)各组活动情况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学生们早已按捺不住自己激动得心情,各小组得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组与组展开了大比拼!
1、第一小组得活动情况
通过资料搜集、统计,第一小组制作了《人类与自然界中需用水情况统计表》;一些同学还展开水得联想,对有关水、水得功能、水得循环、水得特性、水得联系等得字与词,利用所列字与词学生建立不同得水联想树。(见附录五)
2、第二小组得活动情况
通过调查她们发现,本地虽无多少加工厂,但一些私人作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与污染水得情况,用水没有节约意识,污水不净化随意排放。村庄得污染源主要就是农民随意施撒得化肥与农药,一些患病死亡得禽畜类。在对家庭用水得调查中,同学们发现多数家庭节约用水意识淡薄。
该组把调查情况整理成两份表:《水资源浪费与污染情况调查记录表》、《家庭一周用水情况调查表》。(见附录六)为更好地提高人们得节水防污意识,并精心设计了一组采访问题:
a、您最多能坚持几天不喝水?
b、您了解目前水资源情况吗?如不了解就是否想了解些?
c、您就是否已经注意到周围得水没有以前清了?
d、您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就是否有节水防污意识?您认为就是否有这个必要?您想怎样做呢?
3、第三组得活动情况
第三组任务就是调研消除水资源浪费与污染得办法。她们搜集整理出不少方法,有很多同学自己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金色小点子。
(1)物理净化 (2)化学净化 (3) 生物净化 (4)大力植树造林 (5)控制污染源 (6)工厂实行达标排放。
家庭节水方案。洗脸、洗手水→洗衣服→拖地→冲马桶;淘米水→发酵后浇花;淘米水→洗菜→擦餐桌→拖地→冲马桶。
(二)展示交流
在展示交流会上,各小组把前段时间收集得资料进行交流分享,并一起探讨了如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得问题。各小组有条不紊地把大量得文字、图片资料,访问、研究、设计成果摆了出来,接受了大家得请教与质询。(附录七记录了本次交流活动中一些精彩剪影)
(三)体验收获
七、活动结果
这次活动学生真正增长了知识才干。
八、活动评价
对活动得评价,我采用得就是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家长评价相结合得方式。学生既要对自己得工作做个自我评价,也要接受小组其她成员得评价;
感恩父母 立德做人
活动背景:我发现现今得孩子身上有着越来越强烈得表现。在家里,孩子就是家人得中心。在生活中,只知受惠、索取、攀比、被爱。根源所在,就是“爱”得泛滥所致。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得我们,更多时候对孩子爱得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或者空洞说教,内容空泛单调,方法死板,效果苍白乏力。鉴于此,我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得切入点,调整教育得重心,尝试让爱得教育从身边做起,从学会感恩父母做起!
活动主题:感恩父母 立德做人
活动成员:七(1)班全体学生
指导教师:白锐
活动目得:
我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得切入点,调整教育得重心,尝试让爱得教育从身边做起,从学会感恩父母做起! 我将“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得目标定为:
1、让生知道养育恩,理解父母关爱,产生感恩之情、感恩之心。
2、学会大胆表达爱,学会对父母说“谢谢”,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感念亲恩,以行动报答养育之恩。
三、问题与反思
感恩缺失得原因就是什么呢?
1、心理因素
感恩包含着三个层面:知恩、感恩、报恩。此处得“知”就是知觉、知道;“感”就是感谢、感念;“报”则就是报答、回报。
2、社会因素
在我们得国家里,所谓得大人们认为得到别人得帮助就是可耻得,因此她们受益得时候装做不知道,逃避了回报。
3、家庭因素
孩子对来自长辈得爱麻木了,养成了坏习惯。
4、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德育忽视了。另外,老师们也受到了大环境得影响,已经习惯了无私得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
(一)明确“感恩”教育得重要性。
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点拨孩子知恩,引导孩子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得恩惠。
(二)培养感恩意识。
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得感恩意识、情感。
(三)参与“感恩”教育得实践活
实施感恩教育目得就就是要培养孩子感恩得道德意识,让孩子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引导孩子在力所能及得范围内去报恩。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得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孩子。
(四)体验“感恩教育”得真实情感
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就是对孩子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得良好素材。在庆祝今年得“三八妇女节”时,我班开展了“感谢妈妈”得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得一句关心体贴得问候,一杯饱含真情得热茶,一张感人至深得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得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得活动,孩子们从真实得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得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得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得情怀与欲望!
(五)实现“感恩”教育得知行合一
让学生在具体得真实得生活环境中去逐渐形成正确得道德认识与良好得行为模式。
(六)内化“感恩教育”得本质意义
让“感恩”迁移到尊师上,迁移到爱班爱校上,迁移到爱社会上。
1、“感恩调查问卷”, 了解她们对父母得了解程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
(1)爸爸、妈妈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休息?
(2)您几点起床?
(3)您父母知道您生日吗,给您过生日吗?
(4)在您得学习上,您爸爸妈妈给过您帮助吗?(5)
(5)您回家后为您父母做过什么?
(6)您知道爸爸、妈妈得生日吗?知道她们最喜欢吃什么?最喜欢什么颜色?
(7)您知道父母得健康状况吗?
(8)您能为父母分担忧愁吗?您知道父母得最大得烦恼就是什么吗?
活动得效果与收获:
1、通过感恩系列活动,家庭关系也因之更融洽了。
2、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传统美德得魅力,使学生得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指导教师得总结与反思: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辅导非常有必要,值得在学校中推广。由于父母养育之恩就是孩子感受最深得,因此我们更应让学生从感恩父母做起,通过感恩父母,进而推己及人,达到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得目得。
杨集二中敬老院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敬老爱老就是中华民族得传统美德,为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继承与发扬雷锋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她人,服务社会得意识。我决定与校团委在3月23日开展“团员青年赴敬老院慰问”活动。
二、活动宗旨:
充分发挥团员在传播文明、弘扬新风中得先锋模范作用,弘扬尊老敬老得新风,同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敬老助老志愿活动中去,切实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做到爱老、敬老、为老,在社会上营造温馨与谐、健康文明得氛围,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得到体验与感悟,进而培养尊老助老得良好品德与文明习惯,学会感恩,报答社会。
三、活动主题
关爱老人,学习雷锋
四、活动时间:
2016年3月23日下午3:00——4:30
五、活动地点:
杨集乡敬老院
六、前期准备:
1、提前与敬老院院长联系,了解敬老院大致情况,以及确定具体活动时间。
2、写好宣传标语,要求志愿者统一穿校服、带上志愿者红帽、自带抹布。进入敬老院要主动向老人问好,不能追打嬉闹。
3、要求各位同学必须服从组织得分配安排,有纪律,注意个人行为,注重集体形象与学校形象,不可擅自行动,要集体行动。
4、要求参加同学在活动之后,每人写一篇关于此次活动得心得体会。
5、准备安排梳子5把、指甲钳5个 。
七、活动程序
1、致慰问词
2、与老人谈心,洗头
3、打扫卫生
4、同老人剪指甲
5、活动结束
八、注意事项:
1、准时集合。2016年3月12日下午2:10在升旗台集中准时出发
2、进入敬老院,见到老人一定要微笑打招呼,这就是对老人得一种尊重与认可。
3、与老人交谈时要尽量得去倾听她们,要引导老人多讲述她们得往事。注意语气及用词,尽量不要触及任何有可能使老人情绪波动得话题;
4、清扫房间时一定要将物品放回原处,不要改变它们得原来布局。
5、打扫卫生后得劳动工具请务必物归原处,或交由工作人员保管!活动期间产生得垃圾统一收集,集中放置到院内得垃圾箱或带出到垃圾收集点;
2016清明节活动策划方案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建设与谐文化。今年清明节期间,我校将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争当文明学生”清明节主题活动。为使这项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实有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清明节寻根祭祖得民间传统习俗特征,突出缅怀先祖、缅怀先贤、缅怀先烈,培育忠心、塑造忠诚。通过诵读誓词,演绎民俗文化,拓展节日文明,引导牢记中华民族历史,珍惜美好幸福生活,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做一个光荣得合格学生。
二、活动主题:
缅怀革命先烈,争当文明学生
三、活动时间:
4月3日上午
四、活动地点:
杜凤瑞烈士纪念馆
五、参加人员:
杨集二中师生代表
六、活动过程:
第一项:全体肃立,敬礼。
第二项:向革命烈士敬献花。
第三项:全体师生向革命先烈默哀。
第四项:学生代表献词。
第五项:领导讲话。
第六项:呼号。
第七项:参观烈士陈列馆。
扫墓活动结束!
七、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1、7年级参加扫墓活动。
2、4月3日早8:00在学校操场集合。
3、列队集合注意清点人数,活动结束后也要清点好人数。班主任与带班老师跟好队伍,保证学生安全。
4、班主任做好学生得活动纪律等教育,背熟誓词,练好宣誓。(宣誓时要右手握拳举至耳旁)
5、每人带一朵小白花,在烈士墓前向烈士献花。
6、扫墓期间,全体师生严肃认真,不讲话,不嬉戏,不追逐,不喝饮料,不吃零食。
7、安排一名旗手带好本班得彩旗,带好队伍。
走进绿色生活
活动背景
现在人类正面临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善待地球得生活,就是可以接近得绿色生活。绿色生活就是新世纪得信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得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感受健康世界。走进绿色生活得主旨,就是让学生了解到更广泛意义上得环境保护,了解到自己举手投足都可以就是环保得。将环保与生活紧密得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环保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乃至对整个地球得意义。
二、目标
1、明白绿色生活涵义,提高学生认识,初步形成自觉保护环境得意识与能力,并身体力行。
2、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考察并理解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得精神。
三、活动调研(对主题活动各种问题得分析、相关调查设计、活动开展应注意得事项等。包括对课程资源得分析、活动情境创设)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得一些现象入手,引发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得重视。
四、活动过程
遵循以下原则:
1.主题得选择必须来自于学生周围真实得世界,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
2.主题得选择必须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并且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性得发挥;
主题得类型:a、小课题,长作业;
b、问题研究;
c、项目研究。
需要特别指出得就是,主题选择得类型可以就是多种多样得,但必须适合学生得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与能力。
走进绿色生活主题活动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等等。
五、活动例举
六、活动范例:
认识绿色食品
预期目标:
1.了解有关绿色食品得知识,知道绿色食品就是无公害、没有受到污染得食品;
2.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得能力,掌握鉴别绿色食品得方法,学会区别假冒伪劣商品,初步树立消费者得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
活动一: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讲解此次活动得意义。
2、讨论、讲解什么就是绿色食品。
3、组成活动小组,选出活动组长,
4、确定小组研究主题,确定调查内容与地点,分配活动任务,
活动二:我眼中得绿色食品
活动过程: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绿色食品得资料,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加深大家对绿色食品得了解,扩大学生得知识面,锻炼她们收集、处理、分析信息得能力。
活动三:品尝绿色食品。
活动过程:选择学生喜欢得形式品尝绿色食品。同时向大家介绍所带来得绿色食品得营养价值。
一次性筷子得自述
预期目标:
通过对一次性筷子得调查活动,引发学生对一次性用品、“白色污染”得探讨与思考。
活动建议:
1.资料搜集与展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了解有关一次性筷子得资料,并且交流阅读后得感受。
2.实地调查:
调查问题列举:
我们国家森林覆盖率就是多少?
一次性筷子与我国得环境有什么关系?
哪些树被选择制作一次性筷子?
一棵树大约可以做多少双筷子?每年有多少棵树要做成筷子?
我们国家大约有多少一次性筷子制造厂?
人们就是不就是喜欢使用一次性筷子?
为什么那么多饭店用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筷子到底卫不卫生?
一次性筷子调查记录表
3.汇报交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使用一次性筷子提出改良建议。
4.活动延伸: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身边得一次性用品有哪些,了解什么就是白色污染、对环境有何影响、如何进行治理。
5.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塑料袋、泡沫等用品难以降解得特性。
6.让学生走向社会采访、调查白色污染得产生、现状,认识其危害性。
7. 运用“白色污染”得废弃品“变废为宝”制作系列生活用品,发动更多得学生来宣传、爱护我们得环境。
我身边得浪费现象
预期目标:
通过小组研究学习活动,寻找生活中得浪费现象,知道浪费带来得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得节约意识,养成学生勤俭节约得好习惯。培养学生得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建议:
(1)、选择研究得主题。
(2)、以自愿得形式、按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学习小组,推选活动组长,小组成员分工。
(3)、了解与分析研究主题内容,制定研究主题得计划。
(4)、调查收集、整理各种生活中得浪费现象得资料,了解浪费现象对社会得影响与危害性。
(5)、采用问卷、采访、参观等实地调查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采访各年级得学生与家长、老师以及社会上得人,了解生活中得浪费现象对我们得危害,设计各种调查量表,并且填写调查表,统计分析研究主题得情况。
(6)、针对活动研究主题得浪费情况,设计各种实验,通过对比、分析、证明实验研究得成果。
(7)、学生把研究学习中所遇到得难题与观察到得现象,设计出可以解决得方案,还可以画出自己设计想象得节约得产品。
(8).总结研究内容,了解研究得结果,讨论研究得对策,商量研究得方法,设计研究得方法或者研究得产品。
(9).成果展示会:学生得成果展示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学生得年龄特点进行成果展示。
活动要求:
1、以小组集体活动为主,每组分工细致,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并按照小组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2、开展以畅谈收获、体验、发现、思考、感悟等主题活动。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分别写出每次活动得收获与活动反思。指导老师可以从下一问题入手指导学生谈体会:
(1)、您们在调查采访中采用了什么样得方法?在采访调查中遇到哪些困难?就是怎样克服困难得。
(2)、根据调查得结果,您发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通过采访、调查您有些什么新得发现?有什么想法与做法。
(4)、在活动中获得了哪些体验,对自己得活动体验做出评价。
(5)、评价自己小组分工合作得情况,您认为自己在活动中参与得态度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与不足得地方?
(6)、这次活动您最大得收获就是什么?说一说您感受最深得事情。
(7)、您在今后得活动中有什么样得打算。
活动相关资料:
生活中得一些浪费现象:
吃得方面
①吃饭时挑食;
②买各种零食吃;
穿得方面
旧得衣裤不穿,总爱买新得衣服;
用得方面
①将铅笔、橡皮、书本、衣服、雨伞等经常丢失。
②乱买一些与学习无关得书籍、杂志,花钱大手大脚。
随意丢失物品、破坏物品、买高档文具与不适合小学生瞧得书籍,也就是一种浪费。
资源方面
①随便浪费水电。
②时间得浪费,做事就是磨磨蹭蹭,一边学习一边玩,有些应该做得事情,今日拖明日,明日拖后日等。
③浪费纸张,不会节约用纸,环保用纸。
资源就是有限,对各种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也就是一种浪费。
“寻找生活中得浪费现象”学生调查问卷
学校: 年级: 班别:
下面各项问题能选一个或多个答案,并且打“√”。
1、您经常在生活中发现浪费现象吗?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不清楚
2、您认为浪费对我们得生活有很大得影响吗?
A.有 B.没有 C.有一些 D.不清楚
3、您认为自己有浪费得现象吗?
A.有 B.有时 C.很少 D.不清楚
4、您在学校发现有同学浪费得现象,您会怎样做?
A.制止 B.不理睬 C.瞧情况 D.不清楚
5、您在学校发现得浪费现象最多得就是什么?
A.吃得方面 B.穿得方面 C.用得方面 D.资源方面
6、您在家里发现家长有浪费得现象,您会怎样做?
A.制止 B.不理睬 C.瞧情况 D.不清楚
7、您在公众场合发现有浪费得现象,您会怎样做?
A.制止 B.不理睬 C.瞧情况 D.不清楚
8、举例说明您认为得浪费现象有哪些?
研究主题活动计划
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我们发现得浪费现象
我们得解决方案
变废为宝
我给垃圾找个家
目标:
通过给垃圾找家活动,理解、掌握垃圾分类及回收得做法及意义,尽量减少垃圾得产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得分类投放垃圾。
1、在学习有关环保时,有目得得组织学生讨论对环保得认识;
2、学生采访环卫人员、亲自观察,记录下垃圾得种类;
3、查询、寻找出相关垃圾得来源与成分、及垃圾形成得原因;
4、通过组织讨论:垃圾造成了哪些得环境问题?垃圾得分类回收有什么意义?垃圾分类得方法有些?日常生活中得垃圾怎样分类回收?进行垃圾分类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分类整理得垃圾怎样处理?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得垃圾得产生、垃圾得分类、垃圾得处理有一定得了解;
5、画出垃圾分类图,尝试用自己得方式把分类图画一画,要根据小组得综合实际情况;展示各小组得垃圾分类图,说说分类得理由;
6、活动结束,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总结,交流感受,提高认识,总结经验;
活动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垃圾分类处理以外,还有没有更好得处理垃圾得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给垃圾找家得活动。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家庭
在家中设立三个垃圾回收箱,一个用来盛装有害垃圾,一个用来有机垃圾,第三个用来盛装无机垃圾。
(2)学校
在学校每楼层与教室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回收纸张、饮料罐与电池。定期把回收得垃圾进行处理。可以把一些回收得垃圾买到
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篇5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解读】
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日本新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基本活动领域之一就是自主生存。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完全是在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面向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批判反思来获得发展,成为经验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往往来自于学生自身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是这些生活领域中遇到的各种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就是超越单一的“书本世界”,回归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并从中提出活动主题,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规定和要求。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它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知识体系,它的内容组织不是以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的,而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因而,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遵循的是问题逻辑。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突出主题,即按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活动内容。从课程实施的过程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亲身经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反思自我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经验,重整人生经验的过程,这也许是经验课程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忽略了学生新经验的获得与形成,其课程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它的独特性就在于通过经历来获得体验,包括对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情景和问题的体验。获得新经验是经验性课程的目标之一,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获得上,而是通过经验的获得,产生体验和感悟,在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则体现了经验课程的根本价值。
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观念强调:第一,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不仅仅是以文本形式来设计和组织的,而是以一系列活动为基础的,可以说,在实践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的。第二,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如果把综合实践活动仅仅理解为课堂或教室里的活动,那实际上与学科的活动教学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应包含着并同活动情境下的实践。第三,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一方面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这种实践依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如“研究性学习”的侧重点依然在“学习”上,而不在“研究”上,它首先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方式或活动方式;另一方面,实践不是形式上的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活动主题来开展的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第四,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当然,离开了实践和活动本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名存实亡了。
从此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它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主题为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注重学生亲历实践的活动形态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实施,不能以“成人参照”或“科学参照”来评论其实践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具有尝试、经历、亲历、做中学等特性。
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方式是多样化的,它包括:第一,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实践方式,如探究、调查、实验、观察、研究等等;第二,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方式,如参观、考察、访问、服务、宣传等等;第三,以劳动和技术为主的实践方式,如设计、制作、操作、劳动、生产等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它所强调的“实践”,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而做,各种不同的实践方式都是一种学习方式,实践性的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各种观念的反思和能力的建构。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首先,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综合,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的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因为学生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是单一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回答或解决的。之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课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和丰富多样的生活领域和生活背景,是经验和生活的综合性所决定的。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特别强调整合学生的经验,整合学生的生活领域,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与现实的生活情境的问题加以整合。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活动主题,都难以划归哪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或某几个学科领域,它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科活动。
虽然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活动的主题带有活动领域的特征,但任何一个活动主题都应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性不仅仅表现在设计的问题的综合性,而且还包含活动情景的综合性、活动方式的综合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第二,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课程整合( curriculum integration )是与课程分化相对的一种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和策略。课程整合,又称为“课程一体化”,是指把分门别类的课程或学习科目,以及特定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紧密联结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计的层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根本的课程价值来追求。在课程实施的层面上,要求在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步使中小学生具备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基本素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关爱自然、尊重人格、承担责任和确立自信等基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研究和思考新课程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一门课程中如何得以实现。
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进行课程整合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的整体性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社会的整体性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决定了学生时刻处在一个复杂的关系世界之中,面对这种“关系中的人”的发展,教育一刻也不能脱离其生存的关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客观地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把学生从单一的“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对知识的习得过程与处理世界的各种关系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他们通过知识的习得,从容地面对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等关系。因而,课程的整合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般来说,课程整合的方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使不同的课程门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使每门课程内部的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整合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整合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策略。在课程设计方面,强调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超越单一的“学科中心”,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发展他们对待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以及综合的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是学生生活的整体性和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课程内容层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克服以往那种按单一的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弊端,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适切性,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通过课程整合,引导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深层次的反思,克服片面的重视知识结果的学科中心课程和机械训练的片面教学状况。
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等方面对教材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或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获得书本知识。此外,各门课程的教学实施,都应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增长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另外,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与其它类型课程的整合,以及多样的学习方式的整合。在处理与其它类型课程的关系上,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有效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效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通过探究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交往性教学和综合活动性教学,改变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在各种课程中,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学习活动。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整体性,发展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学习方式的整合必然带来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之间的关系,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处理好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同时注重开发和利用课堂以外、学校以外、教材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二、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目标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
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区别于其它课程的独特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因而,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学生经验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其独特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这种经验和体验的形成及获得,是任何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而这种经验和体验具体表现为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丰富他们的经验和体验。
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之上来使学生获得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试图在开放的学生开放的生活空间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在这种整体认识中,学生时刻将自己融合在这种开放的情境之中,并在认识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和感悟。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背景来实施的,是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组织实施的,是以学生亲历体验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来主动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反思自我的活动,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形成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是不同于在学科中获得的认识的。
研究性学习的独特课程价值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获得认识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通过各种实际体验,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丰富经验。从许多学生的调查日记可见一斑。
(一) 2007 年 10 月12 日
第一次调查:失败加失落
这是我们第一次调查。我们一行四人风风火火地来到河南省林业研究所。我们对工作人员提出问题后,他的回答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他们只负责科研工作,而我们提出的却都是数据问题,他对我们说:“你们的问题应该去问林业局。”得了 ! 扑了个空我们都十分失望,毕竟出师不利乃兵家大忌呀!我说:“我们真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啊,太鲁莽了!”
(二) 2007 年 10 月16 日
第二次调查:喜悦加懊恼
今天,我们通过 114 查到了林业局的电话。我们准备了五个问题。毕竟是林业局,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得到了答案。我们很高兴。可是没想到,其他四个问题他们却不知道。哎,真是的,我们顿时又气又恼,各个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我们这可真叫“甜尽苦来”呀。
2. 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过,我们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课堂学科教学,赋予学生的生活方式是以理性生活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着一种理性的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在体系化的学科课程和课堂知识教学的框架中,为学生打开一个超越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扇窗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实践的有效生活空间。
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从总体上看,它赋予学生的是一种“科学世界”或“书本世界”的生活,它难以有效地关照他们的“生活世界”。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世界里,学生通过走近自然,走入社会,反思自我,与社会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员打交道,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会进行同伴交往。通过研究、服务、设计、制作等活动,进行各种实践性活动。
在开放的生活世界里,学生通过学会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自我的关系,不断地形成他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甚至对自己的衣着都十分注重。正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得到逐步形成和提升。从下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
这次活动,让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并学会了与人交往。我们刚开始到沙隆达广场去采访时,由于问题提得很唐突,结果有些人就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几个同学回去后一商量,决定先从家里人、熟人开始采访,再去采访陌生人。在采访前,我们先观察一下,看一看哪些人是有文化的人,我们就优先采访他。并且,每次去采访时,我们都佩戴红领巾,衣着整洁,敬队礼,讲礼貌。这样,在我们后来的采访中,不仅很少被人拒绝,而且他们都非常乐意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有一次,还被《荆州晚报》的记者把我们采访了一回,照片登在《荆州晚报》上,可把我们乐坏了!
3.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则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从问题或活动主题的提出到实践过程,都充满着问题意识、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表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明确活动主题,问题意识得到了较好地发展。从学生们提出的解决他们感兴趣的各种问题的对策和略显稚嫩的结论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创新精神。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自我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与研究这些问题、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与社会部门进行联系、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和发布信息、如何运用有关技术与设计一个产品、如何制定一份问题解决的方案,总之,如何去实践。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还表现在促进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制度的重建,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但从根本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价值体现在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上。
(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方法示例】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学生提出的具体素质要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价值追求具体化,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以及各种具体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应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将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科方法论的指导,以及各种实践能力作为指导的重要任务。
“首先是根据活动内容寻找目标设计的依据,然后再对照纲要考察活动内容及其所属的领域,分析活动的主体,最后再来设计具体活动的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具体一次活动的目标等)。” 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设计,应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
一是知识维度的目标。这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主题活动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及自我等认识方面应达到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不能没有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的目标,但它在设计上又不等同于其它学科课程目标在这个维度上的设计,它更注重于知识的创新性、综合性和广博性,以任务为中心,将知识学习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综合运用知识,并在活动中具有自主获取新知的欲望;另一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还注重方法性知识的获得。
二是能力维度的目标。这主要是指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整个过程,在过程中创新实践、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这个目标的达成强调在活动中,并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要目的。
三是情感、态度维度的目标。这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主体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分解如下表。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层次
类型
高中阶段
目标的具体描述
具有
问题
意识
1. 了解问题的意义和类型
a. 能够把握问题的多重意义
b. 能够准确理解问题解决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2. 了解问题的来源,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a.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提出问题
b. 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分解问题的要素和关系
a. 能够比较全面地描述和分析问题
b. 能够从多种角度分解问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4. 把握问题的实质,学会表述问题
a. 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和内在关系
b. 问题的表述规范、明确
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1. 活动方案的结构
a. 能够掌握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规范
b. 具有较强的规划意识和组织能力
2. 做事要有目的
a. 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明确
3. 学会设计活动步骤
a. 活动步骤清晰
b. 人员分工合理
c. 活动方案可行性较强
4.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劣势
a. 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
b. 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总结与交流的能力
1. 初步具有总结与反思的意识
a. 具有及时总结的习惯
b. 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活动过程中的得失
c. 具有较强的总结能力
2. 初步学会总结与反思的方法,具有总结与反思的能力
a. 能够对活动过程进行多方面的总结
b. 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加以整理
c. 体验过程总结、结果总结、方法总结等方法
3. 能够进行成果总结与表达
a. 能够引用资料,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b. 能够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小实验研究报告
c. 能够撰写倡议书、社会宣传纲要和提纲
调查与访问的能力
1.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a. 能够从调查中认识社会事物及其现象、本质
b. 具有制定调查与访问的计划的能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
a. 能够明确调查和访问的具体内容
b. 能够编制调查问卷和访问提纲
c. 能够根据调查计划,在学校或社会环境中开展调查,搜集一定的调查数据。
3. 调查数据的整理与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
a. 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统计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b. 会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c. 能够根据调查研究报告,提出相应的策略
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1. 实验与观察的价值和目的
a. 具有观察的意识,能够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制定观察计划
b. 能够进行社会行为观察,能够设计观察指标和观察记录表
c. 具有探究的意愿,能够进行科学小实验
2. 实验操作与动手能力
a. 能够分解实验的变量,进行主要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
b. 在实验中观察事物的变化,能够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c. 能够得出实验研究结论
3. 观察能力与方法
a. 具有较强的观察敏感性
b. 能够自主进行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c. 能够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
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1. 文献收集
a. 能够通过上网、图书馆、实证调查等基本方式搜集有用的文献
b. 掌握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
c. 能够搜集到较多与研究活动目的相应的资料
2. 文献整理与分析
a. 能够对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
b. 能够利用文献资料来进行问题分析
c. 能够进行信息发布活动,学会编制简报、手抄报
逻辑思维能力
1. 分析与综合
a. 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和把握事物或问题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b. 能够指出事物两种以上的功能
c. 通过调查等活动,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现状
d. 能够把握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够尝试进行结构分析
e. 学习明确分析的思路
2. 归纳与演绎
a. 能够寻找比较复杂的事物和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b. 能够初步认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c. 能够寻找事物的特点或特征
d. 能够从三个以上的现象中推演出一个观点
e. 能够把一个观点分为三个以上的具体观点
3. 分类、类比与比较
a. 能够判断事物分类的不同标准,并能够对一种事物或问题提出两种以上的分类标准
b.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以上相同、相近或相似事物的相同点
c. 能够通过类比,对一种事物的可能变化状况进行比较合理的想象
d. 初步学会进行简单事物的比较
4. 概念、判断和推理
a. 能够对一个词语进行分析性的解释或说明
b. 能够用两个以上的陈述句来表达对一个事物或问题的判断
c. 能够对一个想法或观点加以论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性
a. 能够准确地把握活动主题的意义,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
b. 积极承担小组活动的任务;能够主动克服活动过程中的困难,有主见
合作意识和能力
a. 能够准确了解自己和小组成员的优缺点,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
b. 能够在活动过程中与小组成员、指导教师进行有一定深度的交流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思想意识
a. 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能够对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b. 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a. 具有较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愿望,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b. 能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情感体验
【案例点评】
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从几则学生活动之后的体会和感悟中可见一斑。
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收获
吴越
今年,我们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不断深入探索研究,我们不仅积累了知识,每个人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刚听到“研究性学习”时,我对它知之甚少,不知道这门课程在研究时的困难和艰辛,在课堂上也没有认真去听老师的讲解,到了第一次选题时,还晕头转向,不知该选择什么题目。直到在一本书上看到有关中学生消费的问题,又联想到平时同学们的行为,觉得有必要研究,才选了这个题目。
没想到,我们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都选了这个题目,所以就成立了小组,专门研究中学生的消费问题。等到开始研究时,我们才知道这门课程的困难。最初我们几个一点头绪都没有,只是初步决定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调查。然后,我们将所有我们关心的、有助于我们研究的问题总结出来,设计在问卷上,接着又复印了 280 份,准备分发。原本设想着,我们的调查会十分顺利,会得到同学们的配合,也会得到老师的支持,但直到发调查问卷时,才发现我们很缺乏经验。由于我们不成熟的行动,引起了同学们的喧闹,同时也引来了校领导的训斥,我们觉得很委屈,却没有很好的理由去辩解。之后,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事不周全的缺点,经过再三恳求,领导终于同意我们在另一个班进行调查。当时我们感觉到的是胜利的喜悦,因为在自己的努力下,赢得了领导的支持。
正是由于努力,在总结报告时,我们的论文脱颖而出,赢得了学校的好评,并和其余 5 个组参加了外出汇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此次研究性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一阶段我们所学到的、所了解的和所掌握的方法和技巧,绝对会令我一生受益。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也感 谢 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在“研究”中成长
章永
我们研究小组研究的课题是“中学生的消费问题”,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从而让我们以一种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去使用手中的零花钱,增强我们的理财观念。
在研究中我们就像尚未学会走路的婴儿一样,蹒跚学步,慢慢摸索,幸亏有老师、家长、同学的支持,我们才能完成这个课题。老师的指导是我们这只在大海中漂浮的小船的指南针,是我们在实践中完成课题的重要保证。
在其他课题组研究过程中也许会有家长提出反对意见,但在我们这个小组中,家长都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在研究过程中,家长为我们联系要调查的学校,为我们出谋划策;在我们统计问卷的时候,为了使我们能够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他们主动去了外面,好让我们能够专心地统计……可以说,家长、老师是我们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坚强后盾。
同学们的配合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调查中,每个被调查的学校的同学都能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问卷,也是我们能够很好地完成课题的重要保证。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受益匪浅。首先,它培养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它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我们从中深刻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机会,我们会以更好的成果采回报学校的支持。
从“研究性学习”中所学到的
肇卿
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开展一个月了,通过自己在活动中的实践,我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深层含义,丰富了阅历,增加了社会经验。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我们首先召开了选择研究题目的小组讨论会,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题目及原因。最后,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共同研究“中学生的消费观”。之所以选这个题目,首先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再者现在中学生中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许多人都大手大脚地花钱,买衣服要名牌,吃饭专去高级餐厅,根本不顾忌家庭的收人情况,也不考虑会不会给家长带来负担。所以,我们想通过研究这个现象来找到可以“根治”不良消费习惯的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提出消费的新观念。
题目选定以后,就开始讨论制订研究方案,我们准备通过问卷的形式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表上的题目是经过大家的讨论后制订的。问卷调查表复印出来后,就开始分发。由于经验不足,事先没有和校领导打招呼,就直接去了某班调查,最后校领导过来训斥了我们一顿。刚开始我们很委屈,觉得很没面子,后来想了想,觉得还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没有遵守学校的规定,影响别的同学上自习。从这件事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
主要是写论文和制作汇报课件,大家都很团结,并且十分认真。经过努力,我们小组还参加了省上的汇报。总之,一切都来之不易。
回顾这次活动,我们得到的不仅是成功,不光是荣誉,主要是我们增加了社会阅历,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信心。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会对学习及其他事物增加兴趣,并认真去做好每一件事。
(三)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常见错误】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
在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上,呈现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的倾向,不利于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在教师指导过程中,要防止轻视实践的局限性。
(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
实践性课程客观地要求学生具有开放的实践情景和适当的开放的活动空间。尽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并在教室里进行讨论、交流,但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局限于文本的学习和活动,不能局限于教室空间进行活动。不能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
(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要求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不以具有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为内容,不是以知识专题来设计,而应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
(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动手实践,“自主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因而,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师“教”的方式来实施,这是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定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自主的实践,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组织、协助、引导、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如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活动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背景资料等等,但绝对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作业和实践作业为主,并能以书面作业为主。如果过于强调书本作业,学生就会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文字的整理上,过于关注结果,从而忽略了实践体验的具体过程。
2. 活动目标过于宽泛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缺乏对学生活动目标的具体设计,往往在《指导方案》中提出一些比较笼统或宏观的目标,比如:在指导方案中关于活动目标的设计,往往表述为“通过 **x 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指导方案设计的问题就在于,活动目标不具体。如果美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都是一种普遍性目标,是不利于活动目标达成的。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学校和指导教师要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整体规划和体系化的设计,从高一到高二,每个学期、每个活动主题究竟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哪些基本能力,体验和经历哪种科学方法,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设计。不仅如此,在活动主题的实施中,要将比较重要的具体目标行为化、操作化、任务化,以便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
【拓展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
首先,它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如果教师仍然抱着“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观念,是很难落实好这门课程的。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生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种预设的课程,它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资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存的“教材”,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那种寄希望于依据某一“教材”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惯性行为,可能是与新课程有距离的。
【返回列表】
vvvvvvvvvvvvvvv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