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原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原文8篇,供大家参考。
《白杨礼赞》原文篇1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多媒体出示__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原文篇2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 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 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3 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师副板书:表白?) 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始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 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 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 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板书:写法?) 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特点) 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板书:环境描写?)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 30 秒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有点害羞)我觉得爸爸的心愿也应该重点了解。
生:对!我还觉得,如果了解了爸爸的心愿,那后来爸爸的神态变化就应该很好懂了。
师:(兴奋)太棒了!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还一定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边说边在“写法”下面打上勾。)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 分 30 秒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文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12 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②速读课文 13——16 自然段,体会爸爸的心愿。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学生举手踊跃)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非常强,生机勃勃。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强不屈。
师:(点头)你已经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你真棒!还有没有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妹妹说的那句话“你看它多直!” 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非常直。
生:“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从这句话中我不仅找出了它直的特点,而且我还发现白杨树很高大。
生:(没举手站起来抢着说)“那不是树,那是大伞!”伞是很直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白杨树很直。
师:(笑)有一个既概括出它高又概括出它直的词语,谁发现了? (生齐):高大挺秀。
师:(指坐在最前面的一学生)请你把“高大挺秀”写到黑板上。(学生没把高大挺秀与前面的白杨对齐,师指导他重新写好。) 师:高大挺秀仅仅写出白杨树直、高大的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白杨树非常秀丽,非常美。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我从不管„„也不动摇。这句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教师出示投影) 师:你的体会真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课文) 师:(指着大屏幕)你还从爸爸其他的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的特点?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不像别的树只能在好的环境中生
长,它就是在沙漠里也能生长。
师:这样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好这句话。
生:敬佩、赞扬。
(学生朗读这句话)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0 分钟 师: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你能不能结合第一自然段来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生:我从图上看到,白杨树生长在荒凉的土地上,我感到白杨树为大戈壁增添了色彩。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结合图片展开想象,你们能不能结合语言文字谈出你的体会呢? 生:白杨树在这种环境中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体会到了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师:你体会得真好。谁能把这种荒凉的感受朗读出来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写白杨为什么要写荒凉的大戈壁呢? 生:这样写更表现了白杨树顽强。它能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样写更衬托了白杨树不怕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命力顽强。
师:对了,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 30 秒 师:多么了不起的白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得如此高大挺秀。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高大挺秀的白杨? 生齐:想。
(师边放录像边朗读) 师:看完录像,你们的体会一定更深了,请你再练习读爸爸的话。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生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师:谁能评价一下她的朗读? 生:我觉得她读出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师:你有没有这种感情? 生:(自豪地)有。
师:那就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吧!(指该生朗读) 师:这么好的语言,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吗?背不下来,可以看一看投影。
(学生练习背诵) 师:大多数同学都背下来了。咱们并没有刻意背诵,怎么就背下来了。
生:(颇为自得)因为我们已经读过很多遍了。
师:(欣慰地)对,熟读就能成诵。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5 分钟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白杨树的特点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让我们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吧。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钟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师引读生接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你们知道吗?请你联系上下文,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生:爸爸、妈妈要开发**,使祖国边疆更富强。
生:他们也想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扎根。
师:爸爸要表白的就是自己作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啊!(板书:建设者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 师:作者表面上是写的白杨树,其实赞美的是——边疆建设者(生答) 师:对,这就是— 生答: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想一想:爸爸在沉思什么?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他想:将来自己的孩子也会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大树就是自己,小树就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一定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爸爸看到了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的小树,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建设者正在茁壮成长,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五、练习拓展评结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果。
(大屏幕出示按原文填空练习,学生各自练习后齐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师:不错,看来大家这节课学得非常认真,你还有哪些收获,可以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我知道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环境的衬托作用。
生:我了解到边疆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了伟大的奉献。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业,请你们回家读一读。(发放印有《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两篇文章的作业纸)你们还可以把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写一写。下课
《白杨礼赞》原文篇3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多媒体出示__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原文篇4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 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 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3 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师副板书:表白?) 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始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 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 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 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板书:写法?) 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特点) 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板书:环境描写?)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 30 秒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有点害羞)我觉得爸爸的心愿也应该重点了解。
生:对!我还觉得,如果了解了爸爸的心愿,那后来爸爸的神态变化就应该很好懂了。
师:(兴奋)太棒了!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还一定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边说边在“写法”下面打上勾。)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 分 30 秒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文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12 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②速读课文 13——16 自然段,体会爸爸的心愿。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学生举手踊跃)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非常强,生机勃勃。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强不屈。
师:(点头)你已经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你真棒!还有没有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妹妹说的那句话“你看它多直!” 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非常直。
生:“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从这句话中我不仅找出了它直的特点,而且我还发现白杨树很高大。
生:(没举手站起来抢着说)“那不是树,那是大伞!”伞是很直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白杨树很直。
师:(笑)有一个既概括出它高又概括出它直的词语,谁发现了? (生齐):高大挺秀。
师:(指坐在最前面的一学生)请你把“高大挺秀”写到黑板上。(学生没把高大挺秀与前面的白杨对齐,师指导他重新写好。) 师:高大挺秀仅仅写出白杨树直、高大的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白杨树非常秀丽,非常美。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我从不管„„也不动摇。这句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教师出示投影) 师:你的体会真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课文) 师:(指着大屏幕)你还从爸爸其他的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的特点?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不像别的树只能在好的环境中生
长,它就是在沙漠里也能生长。
师:这样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好这句话。
生:敬佩、赞扬。
(学生朗读这句话)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0 分钟 师: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你能不能结合第一自然段来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生:我从图上看到,白杨树生长在荒凉的土地上,我感到白杨树为大戈壁增添了色彩。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结合图片展开想象,你们能不能结合语言文字谈出你的体会呢? 生:白杨树在这种环境中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体会到了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师:你体会得真好。谁能把这种荒凉的感受朗读出来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写白杨为什么要写荒凉的大戈壁呢? 生:这样写更表现了白杨树顽强。它能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样写更衬托了白杨树不怕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命力顽强。
师:对了,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 30 秒 师:多么了不起的白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得如此高大挺秀。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高大挺秀的白杨? 生齐:想。
(师边放录像边朗读) 师:看完录像,你们的体会一定更深了,请你再练习读爸爸的话。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生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师:谁能评价一下她的朗读? 生:我觉得她读出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师:你有没有这种感情? 生:(自豪地)有。
师:那就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吧!(指该生朗读) 师:这么好的语言,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吗?背不下来,可以看一看投影。
(学生练习背诵) 师:大多数同学都背下来了。咱们并没有刻意背诵,怎么就背下来了。
生:(颇为自得)因为我们已经读过很多遍了。
师:(欣慰地)对,熟读就能成诵。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5 分钟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白杨树的特点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让我们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吧。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钟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师引读生接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你们知道吗?请你联系上下文,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生:爸爸、妈妈要开发**,使祖国边疆更富强。
生:他们也想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扎根。
师:爸爸要表白的就是自己作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啊!(板书:建设者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 师:作者表面上是写的白杨树,其实赞美的是——边疆建设者(生答) 师:对,这就是— 生答: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想一想:爸爸在沉思什么?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他想:将来自己的孩子也会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大树就是自己,小树就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一定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爸爸看到了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的小树,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建设者正在茁壮成长,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五、练习拓展评结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果。
(大屏幕出示按原文填空练习,学生各自练习后齐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师:不错,看来大家这节课学得非常认真,你还有哪些收获,可以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我知道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环境的衬托作用。
生:我了解到边疆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了伟大的奉献。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业,请你们回家读一读。(发放印有《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两篇文章的作业纸)你们还可以把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写一写。下课
《白杨礼赞》原文篇5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设计理念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
第 1 页 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理解象征、反问、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
第 2 页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我们的感受或许是优美、或许是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同学们,听到了吗,看到了吗?那苍劲、悠扬的葫芦丝《黄土情》把我们带进了神奇的西北高原。
【课前准备】
1、师生认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2、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②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正
第 3 页 是这西北高远走的一遭,他看到了国民_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_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_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只能采用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叫作象征。
模块一:熟读——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读出散文的味
(听录音,完后学生激情自由读,然后合作探究)
1、解题,引导学生说“礼赞”的含义。
2、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讨论后归纳,媒体显示)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3、通过听读课文你感受到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等。
4、理清思路
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 4 页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②(小组讨论,师归纳)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节),直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节),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节),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节),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模块二:巧练——练朗读能力、练辨析能力、练概述能力、练理解能力
1、全班齐读(要求感情浓厚,语调昂扬)第(1一4)节后,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宕开一笔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突出了它的“雄壮”、“伟大”,烘托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接着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为下文白杨树的闪亮出场做好了铺垫。
第 5 页
2、品读文章的(5、6)自然段,探究以下问题:
(1)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怎样?(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师归纳点拨)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总特点,然后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笔直;枝,强调它的靠拢;叶,突出它的向上;皮,则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最后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正直、团结、质朴、力争上游的白杨树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了。文章的第6段,则自然而然的再次抒发赞美之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模块三:深思——探究课文写作的妙处
1、请学生酝酿感情,高声地充满激情地将文章的(7、8)段读给自己的同桌听,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
诗文不是无情物,《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是在赞美人。(各小组展开讨论,探究写法,体会情感,揣摩语言)
屏幕显示合作探究一:欲扬先抑。
屏幕显示合作探究二:反问句改为一般陈述句。
★教师归纳:
本部分作者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首先连续使用四
第 6 页 个否定词“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然后笔锋一转,一连举出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此时,我们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作者的笔下,白杨树不再是一种普通的树,而是一类人、一种精神的写照,那么是什么撩拨了作者的心弦呢?
接下来,作者又一连用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语气逐步强烈、含义逐步丰富、境界逐步高远,发人深思、层层深入的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道它只是树——难道它不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不象征了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难道它不象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一气呵成,由物到人,由对白杨树的赞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对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上,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象征”。
2、归纳象征手法的使用
(合作讨论象征手法的内涵,师归纳)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在本文中,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所具有的正直、朴质、严肃、团结、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我们民
第 7 页 族精神的浓缩。所以,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模块四、活用——模仿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作文练习
1、 说话:仿句式,造句子。
①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小草、蜜蜂……),就因为它不但…,尤其…② 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2、 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有没有一些自然景物触动过你的情思,引发过你的联想和想象。请你从“落花、蜡烛、山鹰、明月、绿叶、泥土、小草”这些事物中选择一种,运用象征手法,完成一篇200字的短文。
最后,让我们以阎维文的一曲婉转激越的《小白杨》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白杨礼赞》原文篇6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_,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白杨礼赞》原文篇7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_,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白杨礼赞》原文篇8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设计理念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
第 1 页 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理解象征、反问、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
第 2 页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我们的感受或许是优美、或许是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同学们,听到了吗,看到了吗?那苍劲、悠扬的葫芦丝《黄土情》把我们带进了神奇的西北高原。
【课前准备】
1、师生认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2、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②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正
第 3 页 是这西北高远走的一遭,他看到了国民_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_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_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只能采用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叫作象征。
模块一:熟读——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读出散文的味
(听录音,完后学生激情自由读,然后合作探究)
1、解题,引导学生说“礼赞”的含义。
2、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讨论后归纳,媒体显示)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3、通过听读课文你感受到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等。
4、理清思路
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 4 页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②(小组讨论,师归纳)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节),直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节),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节),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节),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模块二:巧练——练朗读能力、练辨析能力、练概述能力、练理解能力
1、全班齐读(要求感情浓厚,语调昂扬)第(1一4)节后,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宕开一笔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突出了它的“雄壮”、“伟大”,烘托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接着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为下文白杨树的闪亮出场做好了铺垫。
第 5 页
2、品读文章的(5、6)自然段,探究以下问题:
(1)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怎样?(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师归纳点拨)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总特点,然后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笔直;枝,强调它的靠拢;叶,突出它的向上;皮,则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最后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正直、团结、质朴、力争上游的白杨树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了。文章的第6段,则自然而然的再次抒发赞美之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模块三:深思——探究课文写作的妙处
1、请学生酝酿感情,高声地充满激情地将文章的(7、8)段读给自己的同桌听,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
诗文不是无情物,《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是在赞美人。(各小组展开讨论,探究写法,体会情感,揣摩语言)
屏幕显示合作探究一:欲扬先抑。
屏幕显示合作探究二:反问句改为一般陈述句。
★教师归纳:
本部分作者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首先连续使用四
第 6 页 个否定词“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然后笔锋一转,一连举出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此时,我们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作者的笔下,白杨树不再是一种普通的树,而是一类人、一种精神的写照,那么是什么撩拨了作者的心弦呢?
接下来,作者又一连用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语气逐步强烈、含义逐步丰富、境界逐步高远,发人深思、层层深入的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道它只是树——难道它不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不象征了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难道它不象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一气呵成,由物到人,由对白杨树的赞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对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上,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象征”。
2、归纳象征手法的使用
(合作讨论象征手法的内涵,师归纳)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在本文中,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所具有的正直、朴质、严肃、团结、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我们民
第 7 页 族精神的浓缩。所以,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模块四、活用——模仿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作文练习
1、 说话:仿句式,造句子。
①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小草、蜜蜂……),就因为它不但…,尤其…② 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2、 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有没有一些自然景物触动过你的情思,引发过你的联想和想象。请你从“落花、蜡烛、山鹰、明月、绿叶、泥土、小草”这些事物中选择一种,运用象征手法,完成一篇200字的短文。
最后,让我们以阎维文的一曲婉转激越的《小白杨》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推荐访问:礼赞 原文 白杨 白杨礼赞原文完整版 白杨礼赞原文带拼音 白杨礼赞原文朗读 白杨礼赞原文6-8段 白杨礼赞原文普通话朗读 白杨礼赞原文电子版 白杨礼赞原文及翻译 白杨礼赞普通话朗读 茅盾《白杨礼赞》原文 矛盾《白杨礼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