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熙
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先发地区,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形态加速迭代、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等特点。与此同时,一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有待**。新时期,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形态迭代升级,加强人力资源保障等。
农村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它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精神動力,同时也为农村产业迭代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门类、产业形态、产业结构等方面实现了大跃升。但传统农村经济形态、发展模式、文化风俗等也束缚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诸多学者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周雪洁等学者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引导,提高农村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利用率;
时家贤等学者提出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手段,以重点领域为突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使文化产业激发乡村动力、释放乡村活力、挖掘乡村潜力,使文化产业持续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范建华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数字文化产业能够以自身独特的价值性思维与实践逻辑赋能乡村振兴,技术语境、本体语境和政治语境复合构筑的全新时代语境是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在共同富裕方针的指引下,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先发地区如何抓住乡村振兴的时代契机,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农村文化产业形态加速迭代。原有农村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初级文化产品销售与制作、文艺演出等方面。新时期农村民俗风情游、乡村采摘游、康养保健游等新兴农村文化产业业态不断涌现,依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叠加休闲、观光、餐饮、保健功能,拓展产业功能,不断提升附加值。与此同时,“数字+”“创意+”“互联网+”文化产业开始兴起,文化产品从初级制作、原生形态、市井售卖转向创意与数字赋能,一些文化产品植入现代科技,承载了乡村独特的文化因子,成为“文化意向”型产品,并依托互联网平台,突破了传统物理销售的界限,成为向外界展示农村文化的窗口。
二是农村文化产业规模扩大,贡献率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和传统农业的结合以及全新技术和运营销售理念的引入改变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面貌。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呈现出复合化特点,农旅商贸游一体化激活了乡村潜在资源,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产值、“亩产”功效都得到了提升。文化产业在乡村存量劳动力资源开发、外来劳动力资源吸纳以及农村整体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规模体量在乡村经济体量中的占比明显提升。
三是农村文化产业的文化塑造功能持续彰显。文化产业既具有经济属性,也具备公益属性。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内容、门类、形态的丰富,农村优秀文化以更加多样的渠道、更加丰富的平台、更加生动的传播样式走进千家万户,在农村价值观凝练、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社群关系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群众的文化习惯、审美爱好等发生了质的改变,为进一步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增强供应端与需求端的匹配度,提升整个市场能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长期束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深层次问题也亟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管理经营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作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先发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城乡融合,通过城市文化产业资本、业态、管理模式对农村的传导与反哺有效激活农村市场,比如近几年对农村民宿及自然景观的商业性开发极大地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地区城市先进文化业态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拉动效能不足,且产业能级、形态与农村发展基础存在落差,农村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文化业态创新的要求,农村人力资源、产业基本面、农民观念等也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农村发展的“文化产业”和农村“文化产业”之间形成了路径歧义,农村的本土型产业和扎根型产业还存在发展短板,文化产业在农村扎根不足而形成的“两张皮”问题亟待**。
二是同质化发展制约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模式趋同现象,大都依托农村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农村观光、红色体验、休闲住宿等文旅融合项目等。短期资本的集聚较易引发重复建设,造成农村文化市场的快速饱和,带来恶性竞争的隐患。一些企业通过降低服务标准、盲目制造概念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既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态环境,也导致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化、单一化,难以提升竞争力。
三是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透支未来发展。当前,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些地区存在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过度透支自然资源、过度包装、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一些农村的文化产业项目对耕地林地资源的保护造成了一定压力,部分农村过度包装文化商业项目,片面“引流”,使游客量超过区域的承载量,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尤其是商业化的过度运作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农村文化创作与实践偏离了来源于基层、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价值导向。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能搞片面的模式移植,要根据农村自然资源禀赋、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农村社群结构特点,科学遴选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门类及形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注重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基因,加强特色文化典故、文化人物、文化精神、文化现象与物质文化载体的紧密结合;
注重新兴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发展基础的有效衔接,充分考虑产业匹配度、受众接纳度、情感融合度等,科学确定农村文化产业的主导门类、业态、发展量级等,打造既富有特色,又贴合实际的农村文化产业品牌。
二是协同发展原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正确价值导向与有效的市场占有率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乡村支撑以及资本场地要素供给之间的关系,关注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问题,以及城乡一体化市场打造及产业链分工优化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置于乡村产业振兴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资本、资源、管理、市场、土地等要素的统筹集聚,找到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三是数智赋能原则。文化产业是无边界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物理界限,不同文化内容、文化门类、文化形态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迭代升级。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抓住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尝试将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技术引入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的高度联动,加快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实现跃迁升级,更加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爱好及接受习惯,以全新的媒介形态推广农村文化产业,使农村文化产业赶上文化创新变革的潮流。
四是价值引领原则。农村文化产业承载着引领社会价值方向、涵养受众心灵的重要责任。新时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产业内容的选择上,以传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新时期农村文化新风貌为主要价值导向,凝聚新时期农村文化精髓,提振农民的精、气、神。在文化形态上,利用自媒体等互联网渠道传播文化形态,以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的方式展示新农村文化景象。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确保农村文化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新时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策略及实践路径——以沿海发达地区为考察视角
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立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精准锚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策略及路径。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厘清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占比权重、主导产业门类及形态、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产业依托及要素支撑机制等,明确人才、土地、资本等方面的保障举措,推动大学生返乡、乡贤回归等,尝试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等支持体系,在政策层面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强化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建构“系统+点穴”的双循环产业发展模式。“系统”指通过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支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针对农村文化资源禀赋甄选优势产业,通过城乡协作、校地企联动构筑产业生态圈,从文化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产业形态层次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综合配套、品牌塑造及推广、文化专业市场拓展等方面构建体系化生态系统,实现“技链产市”的协同壮大。“点穴”指强化对农村广大文化中小企业的精准赋能,激发点状产业、中小企业活力。根据文化产业不同门类及企业运行的多样化需求,开展订单式、点穴式技术对接、要素供给等,通过关键要素撬动,提升农村文化类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比如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校地企技术联盟或技术超市,提供线上线下技术供需对位型交易平台;
依托高校力量,建设技术银行,使技术以知识资本的方式介入农村文化产业技术与经营形态升级的过程中,使原来“点对点”的线性模式转变为整体性技术交互、供需优选机制,将单一公益帮扶模式拓展为产业要素融合模式。通过“主导产业+全产基本面”的结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深入性、系统性、长期性及稳定性发展。
探索建立数智赋能农村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
数字化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部分发展基础较好的农村可以通过数字化赋能探索文化产业“先行一步”的发展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培育,通过数字化赋能,加快产业快速迭代,强化“鲶鱼”效应。通过数字化改革、系统重塑,打造若干个“未来文化乡村”先行试点范本,加强数字技术对农村文化发展全产业链的深度介入,以可感知、可触摸的形态展示农村发展愿景,凝聚城乡文化发展共识,加强以变革、创新为核心的文化迭代,激发潜在发展力量,汇聚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合力。
推动传统农村文化产业形态迭代升级
当前,文旅融合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内容与基本形态。在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实践中,要打好“文化特色牌”“产业叠加牌”“全链融合牌”等。立足于农村绿水青山资源禀赋与文化民俗特色等,通过去同质化及产业链集成,把原始生态资源开发、创意和数字加持、农旅文旅融合、文化及民俗挖掘、衍生产业布局、人力资源虹吸、资本要素汇聚等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创新性产业形态、差异化发展定位的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经济,实现传统“农家乐”“洋家乐”的提质升级,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提升续航力與稳定性,打破单一产业、低端产业、同质化产业的瓶颈束缚,形成农村文化旅游差异化品牌联动效应,有效规避产业挤兑及低端恶性竞争。立足于农村原有产业基础,引入新兴产业门类及产业形态,实现对原有产业的迭代改造。比如绿色康养产业在原有短期旅游经济的基础上,融合餐饮、民宿、医疗保健、文化旅游、衍生消费等门类,培育长线康养业态。推动农村特色文化的全产业链开发及数字业态呈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及跨域跨时空的文化价值标识,实现“文化初级加工”向“优质全产业链文化产品”的转型,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生态+乡村电商”的升级版模式,改变原有单一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实现统一的生态概念、生态技术、生态管理、生态品牌赋能,使产品销售向品牌塑造、生态传导转型,提升全产业链附加值。打造“公司+村+家庭农场”复合型经营模式,实现“三型合一”“三产叠加”,通过复合型经营,提升城乡生产要素、土地、管理及制度的集成效益。
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保障
针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通过在地人力资源培训、配置大学生返乡政策包、加速优质产业人力资源虹吸、推动区域产业学院建设等多种方式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供给。特别是要精准对接农村主导文化产业门类,整合高校专业资源,推动建设区域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学院,加快对口性专业化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和产业链配套、技术人才嵌套入股、人才集成型跨合作交流。通过产业学院“政校融合”的全域紧密型合作,吸引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开发闲置流,培训及盘活农村现有劳动力,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既关系农村产业的迭代升级,又直接关系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战略等的赋能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在弥合城乡发展文化鸿沟,提升基层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提供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文化产业农村文化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文化产业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8期)201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