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美军“穿透性制空”作战概念的分析与应对

时间:2023-08-14 08:50:02 来源:网友投稿

魏群烁,于 澎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北京 100854)

近年来,美军遵循“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的作战概念,聚焦于获得并维持其作战介入和兵力投送等核心能力,力求在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军事威胁越来越复杂且迅速扩散的时期保持全球公域内的行动自由,保证其未来在面对以中俄为代表的大国竞争对手时继续占据优势[1]。另一方面,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战略利益的拓展,决胜于本土之外成为中俄两国军事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美军认为,其目前面临的最重大的作战挑战即为中俄的由中远程打击武器系统、高性能战斗机、无人机以及大区域一体化的联合防空作战体系等带来的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为此,美空军着眼大国竞争战略调整,矛头直指中俄,提出了“穿透性制空”这一作战概念。

1.1 起源

2010年《空海一体战的初步构想》发布,“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正式形成;
2015年其发展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的作战概念;
2016年美空军发布《2030年空中优势飞行规划》作为其2030年前新型空战装备研制的指导文件,首次提出“穿透性制空”这一作战概念[2]。尽管时间不同、角度不同,但其核心目标一脉相承,一直都是在中俄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下寻求美军的制胜之道。

在“穿透性制空”这一作战概念中,通过分散、协同和相互支持来创造对敌优势,通过增加信息获取来源、增强小单位层级的作战能力实现战术使能的作战方式,也与“敏捷作战”、“分布式作战”等作战概念相辅相成。

1.2 概念内涵

作为美军为抵消甚至消除中俄逐渐增长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优势而给出的解决方案,“穿透性制空”这一作战概念使用“系统簇”模式,以B⁃21隐身轰炸机作为核心武器装备,围绕其部署穿透性制空平台、穿透性情监侦平台、穿透性电子战平台与武库机等,形成主要架构如图1所示的高效协同的低风险穿透打击编队。力求在未来高威胁、高强度的复杂作战环境下,凭借先进作战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装备体系信息优势,整合多域、不同军种的多元化装备的优质作战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一体化的实时战场态势感知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先行打击对美军空中优势威胁最大的“反介入”作战力量,根据特定的作战场景,实现涵盖情报、监视与侦察和全域全纵深穿透打击的双重穿透任务。该作战概念所面向的典型作战场景包括隐蔽渗透、防空压制、纵深打击、肃清空域等,牵引了包含全向宽频隐身技术、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轰炸机平台总体技术、先进机载武器系统和传感器系统、跨域协同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等若干关键技术的发展[3-4]。

图1 “穿透性制空”“系统簇”的主要架构

1.3 制胜机理

“穿透性制空”这一作战概念的主要制胜机理为“隐身突防,打击核心;
高效组网,集优聚能;
软硬兼施,自内向外”。

隐身突防,打击核心——“穿透性制空”依托全景隐身、一体化实时战场态势感知、电子战、远程精确火力投送等能力,使作战编组得以穿透防御、直抵纵深,目标明确地针对“反介入”作战力量及其他战略和战役核心目标施以快速压制和引导攻击,在战争初期即拔除防御方对美军空中优势的核心威胁,为后续的大规模火力兵力投送、自由介入和自由行动提供前置条件。

高效组网,集优聚能——信息时代,信息、网络等要素在作战体系中的“黏合剂”和“倍增器”作用愈加明显,空中优势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信息获取、态势感知、体系对抗、组网协同等能力的竞争上。“穿透性制空”这一作战概念在无人自主、智能决策等技术的推动下,以“系统簇”的形式,根据特定的任务要求生成混编系统的网络架构和作战预案,即时集优聚合为具备相应作战能力的高效行动“共同体”,在作战过程中依托分散的穿透节点构建动态互通、弹性互联的柔性的感知和杀伤网络,并以此对多源多域异构传感器资源进行跨域融合,形成空情态势一张图,缩短“OODA”环链路闭合时间,在确保作战效率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动态分配,获得体系对抗优势。

软硬兼施,自内向外——“穿透性制空”强调多平台跨域分布式协同,有人-无人协同,以灵活多变的战法激发并释放智能化作战能力。该作战概念兼顾“软穿”和“硬穿”,既可以直插腹地纵深,对防御方高价值目标施以抵近快速打击,大幅压缩其反应时间;
又可以通过电子干扰、释放微型空射诱饵-干扰机(MALD⁃J)等手段引诱防御方雷达开机,使用防区外攻击武器(JSOW)和反辐射打击武器(HARM)攻击其重要军事目标和开机雷达,达到自内向外在防御方的防空圈上撕开“缺口”的目的。后续武库机释放的大批巡航导弹可以以此“缺口”作为突防通道,直接对防御方腹地造成重大威胁。

2.1 典型武器装备及其能力特征、战力提升

1) B⁃21隐身轰炸机

B⁃21隐身轰炸机隐身效果好,航程远,载弹量大,具备强大的穿透性突防能力,且可承担多元化任务,适应多种战场定位。该型隐身轰炸机强调体系协同优势,采用开放式架构,利于高效集成各种多功能高科技子系统,推动了其作战效能的整体跃升。作为“穿透性制空”这一作战概念中穿透打击力量的核心装备,B⁃21可与穿透性制空战斗机、穿透性情监侦无人机、穿透性电子战飞机与武库机等编组,共同构建“系统簇”,协同突破防御方一体化防空作战体系,对其指挥控制系统、雷达预警探测系统等高价值目标实施精准快速打击,是美空军应对中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的利器[5]。

2) RQ⁃180隐身无人机

作为一种具备极高的战场生存能力的穿透性情监侦平台,RQ⁃180隐身无人机能够在广大区域和强对抗环境中,依托其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机载天线使用主动/被动多元化手段,高效执行探测侦查、目标指示等任务,同时作为智能化网关链接“系统簇”中的各个平台,实现信息融合与一体化态势感知。

3) 微型空射诱饵-干扰机(MALD/MALD⁃J)

微型空射诱饵-干扰机是一种利用电子战组件欺骗敌方雷达,以提高己方载机平台生存力和战斗力的新型电子战武器装备。其有基本型MALD和干扰型MALD⁃J 2种型号,前者主要模拟载机的RCS和高度、速度、轨迹等运动特性,在接收到敌方雷达探测信号后,可针对性地给出欺骗性的信号(一枚MALD能同时生成多个欺骗性的虚假载机平台信号),作为诱饵吸引敌方防空力量攻击自己,帮助载机突防;
后者则具备雷达干扰能力,可降低敌方雷达的发现概率,从而提高编队的生存性能。

4) C⁃17/C⁃130武库机

美军已经成功测试了部署在C⁃17和C⁃130运输机上的“迅龙(Rapid Dragon)”托盘化弹药武器系统,该系统搭载大量AGM⁃158B增程型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JASSM⁃ER),并通过机尾舱门对其进行批量投射。这一技术与“穿透性制空”作战概念中构成“系统簇”的武库机概念相契合,可以拓展运输机参与实战的能力,使其可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提供空中支援、武器补给以及额外的打击手段,其战略威慑力不容小觑。

上述以及其他几种应用于“穿透性制空”的典型作战装备及其功能定位和任务设定如表1所示。

表1 “穿透性制空”的典型作战装备及其功能定位和任务设定

2.2 “穿透性制空”战法剖析

结合美军“穿透性制空”“系统簇”的构成、以及不同作战平台、武器装备在“穿透性制空”这一框架下的角色功能,可以梳理得到“穿透性制空”的战法框架。其战法流程可简单总结为“知—扰—压—穿—打—送”。

“知”:利用RQ⁃180隐身无人机等穿透性情监侦平台深入防御方空域,作为网络节点和信息网关,高效共享关键信息,实现多源多域异构传感器资源的海量数据跨域融合,达到一体化实时战场态势感知的目的。

“扰”:凭借穿透性电子战平台提供防区内电子攻击和灵巧电磁对抗能力,干扰、诱骗对手,使其面对短时间、高强度的对抗博弈难以喘息和回旋。如在距目标空域200 km时由载机平台发射MALD和MALD⁃J,并使之前出至编队前方 60~120 km。MALD模拟美军战机雷达反射信号和运动特性,在敌方雷达上形成大编队进攻的态势,干扰敌方态势判断,迫使敌方雷达开机暴露自身位置,同时吸引敌方防空火力;
MALD⁃J则对敌方火控雷达进行压制性干扰,使其发现概率降低,提高载机的突防成功概率。

“压”:根据穿透性情监侦平台和电子战平台提供的战场态势与目标引导,使用HARM和JSOW摧毁敌方开机雷达和其他重要军事目标,压制“反介入”一方的防空系统。同时依靠承担护航任务F⁃22、F⁃35及NGAD等穿透性制空平台使用SEAD作战模式,压制敌方空中力量,肃清空域。

“穿”:围绕B⁃21隐身轰炸机这一具备强隐身突防能力的穿透打击力量核心构建“系统簇”,并利用其强大的网络化协同作战能力实现混编组网,协同突防。在作战过程中依靠体系协同的优势提早发现威胁,通过辅助决策技术谋求智能规避或快速反制,提升作战效能,助力“系统簇”穿透对手的一体化防空作战系统,直抵防御纵深。

“打”:穿透防御方防空系统后,以穿透性轰炸机作为核心打击平台,凭借先进作战管理系统充分整合多元化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资源,根据不同打击目标和打击任务针对性地进行功能分解和优势组合,以便高速度、高精度、高烈度地投放火力,对防御方的“反介入”力量及其他高时敏、高价值、高防护的重点目标群实施打击,达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获得绝对的制信息权和制空权的目的,自内向外撕裂防御方的防空圈。

“送”:经由被撕开的防御缺口,利用C⁃17/C⁃130武库机及其上部署的托盘化弹药武器系统,针对处于防御方防区腹地的多个关键目标组织持续、精确、大批量的防区外分布式火力投送。甚至凭借被打开的安全突防通道实现作战介入和大规模兵力投送,给防御方造成重大威胁。

美军的“穿透性制空”作战概念给“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力量以及一体化联合防空作战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作战体系构建、武器装备研制、高新技术突破和战术战法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穿透性制空”,如图2所示的几种应对措施和反制手段将成为获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

图2 “穿透性制空”的应对措施和反制手段

一是凭借联合全域作战的大体系压制“穿透性制空”的小体系。与孤军深入的“系统簇”及其中的穿透性情监侦平台相比,利用战略纵深,依托各个平台的网络信息体系,实现全域态势共享、全时快速机动、自主协同联动、跨域跨网聚能,提升自身的一体化战略预警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系优势,达到尽快发现敌作战力量、尽早尽远拦截的目的。

二是采取多频段、多方向雷达组网,依靠多维探测感知、多源信息融合等技术,实时、精确、立体地完成目标搜寻发现、目标性质研判和目标定位跟踪,进而基于智能辅助决策技术提供及时、准确、合理的指挥决策和作战规划,达到降低乃至消除敌穿透性电子战平台的电子攻击和干扰对己方作战效能、效率的影响。

三是分区协同、层层阻击、快展快收、快指快打,将防空力量根据实际的作战需求灵活配属到不同的作战编队中,在多维战场空间构建信火一体、攻防一体、机固一体的分布式立体机动防空体系,增强一体化防空作战网络的敏捷性和鲁棒性。同时针对敌“系统簇”的重心依赖性,以穿透性轰炸机为打击核心,力求通过打击关键节点实现“破网、断链”,使其体系运行失序、重创乃至毁瘫其作战体系。

四是改变被动防御姿态,大力发展大航程、高超声速的精确打击武器和先进作战平台,以敌出发基地和集结空域为目标,适时发起进攻性作战行动,在敌作战力量发挥作战效能之前将其扼杀,将“穿透性制空”作战行动消灭于未然。

“穿透性制空”这一作战概念从作战编组、打击目标、武器装备、作战场景、关键技术等各个角度开展全方位设计,并根据作战构想系统地规划了美空军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美军对空中作战制胜机理的深度把握。然而,有矛必有盾,战争形态一直是在攻防对抗中不断发展演变、迭代创新的,只有坚持以敌为靶、以敌为师、以敌为鉴,把对手的创新作战概念、先进武器装备研究透彻,找到对手的弱点和破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引领自身发展,才能实现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获取最终的胜利。

猜你喜欢穿透性防空协同美173空降旅与克罗地亚防空团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发射FIM-92毒刺防空导弹军事文摘(2022年11期)2022-06-24防空营打靶记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2年2期)2022-05-25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年10期)2021-03-16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拿什么科技对抗雾霾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17年31期)2017-09-04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穿透性胸部损伤合并血气胸的临床疗效观察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4期)2016-01-03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协同进化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推荐访问:作战 美军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