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机制探析

时间:2023-08-10 14:50:03 来源:网友投稿

马海磊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高校是国家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要位置。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入党后在校期间的党员继续教育或再教育等相关问题,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党员后续教育能够充分彰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是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性改变使思想发展趋向多元化,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认识和适应新形势,有效发挥网络科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搭建教育新平台,构建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速,高校学生党员数量逐年增加。青年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是广大学生中相对优秀的群体。其在校园内外的言行举止对党的形象维护和正确价值观念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等院校办学成效和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学生党员在培养、考察、发展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各高校对此都制定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在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环节的推进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9671.2万名,其中在校学生党员305.2万名,仅2021年1月至12月全国共新发展党员438.3万名,其中新发展学生党员176.5万名,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27%[1]。可见,高校学生群体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队伍壮大的重要来源。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培养时间有限、发展数量众多和学生思想不够成熟等显著特点。首先,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3至4年,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从递交入党申请到发展入党等一系列流程,部分学生还要完成预备党员转正等工作。从时间跨度上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节奏相对紧凑,导致针对学生入党的培养和教育效果普遍不理想。其次,因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众多、大部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非常集中、党员发展工作任务量大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很多高校特别注重规范党员发展流程和严把政治关,却在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中出现力所不及现象,很难高质量地做到后续教育精准化、个性化和标准化。最后,高校学生党员普遍刚刚成年,很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较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塑造阶段,思想观念、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极易受到其他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间接导致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开展收效欠佳。良好的党性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党组织长期的教育培养以及党员不断地进行自我思想改造获得。因此,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基层党建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有其独特规律可循。在开展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和运用学生党员个人成长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规律,以便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开展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困境

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很多新挑战、新要求。许多传统教育模式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转变,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处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事项。一是针对学生党员入党之后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重前轻后的问题十分突出。高校基层党组织非常重视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和考察,但对学生入党后的教育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教育方法单一,后续教育整体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同时,针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评价的指标也不够明确,无法实现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后续教育工作开展多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二是对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学生党员入党后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加上其面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等压力,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党员教育难度。高校一般集中发展的学生党员人数较多,普遍做法是将后续教育任务交给基层党委或党支部完成。这就造成了重业务轻党建、缺乏全局管理统筹规划问题。此外,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队伍。很多高校专职党务工作者人数有限,部分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还有待提升且多忙于日常性工作,时常无暇顾及学生党员后续教育问题。三是党员后续教育机制不健全,缺少高效的后续教育运转机制。除常规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以及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外,创新性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明显缺乏。这对早已习惯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广大学生党员来讲缺乏吸引力,因此后续教育效果明显不佳。同时,后续教育中缺乏高效的教育监管机制。高校的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意识普遍相对落后,教育监管机制不健全,学生入党后思想逐渐松懈,出现入党前高标准、严要求,入党后松一半等情况。这样培养出来的党员很难自觉主动地在学生中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此外,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还普遍存在教育方法未能与时俱进、开展集中式教育多但特色化和个性化教育不够、会议理论宣讲多但实践性和体验式教育不足等诸多严重影响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实效性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薄弱问题的出现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在“互联网+”模式的积极推进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正在发生系统性、全方位的变革。把握好新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应对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持续做好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模式是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新路径

互联网、新媒体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和党建工作方式,特别是在党员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组织管理、党员宣传教育等方面带来很多机遇与挑战[2]。对于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来说,互联网技术使教育资源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提升了党员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度。“互联网+”模式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开辟了新路径。当前,学生党员教育固有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特别是教育学习内容、形式和载体都处于尝试和探索之中。从新时期学生成长规律来看,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各个环节之中具有可行性。对于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来说,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模式是提高工作效率、**管理难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互联网+”模式也是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监督与考核、强化教育管理体系顶层设计的新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党员参加教育活动的可视化和数据化管理,使针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考核更加合理,强化了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互动联系,有效提升了学生党员参与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多方位拓展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路径与模式。

(二)“互联网+”模式在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具备可行性

***总书记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3]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使互联网与各个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具有了更多可行性。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比例达99.6%,网民群体中学生数量居多[4]。在人人都离不开手机等网络移动设备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需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使广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网络化信息交流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沟通方式。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网络新媒体持续涌现。微信、微博及各类具有明显网络集聚效应的网站等媒体平台走进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通过互联网开展教育和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实践效果来看,各级党组织对网络党员教育平台的积极运用、推广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网上党课、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网络育人新格局正在形成。“学习强国”“党建e家”以及各高校自主开发的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广泛应用,使得“互联网+”模式在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具备更多可行性。此外,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者工作效率提升的角度看,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更是提高教育管理者自身工作能力和实效的迫切要求。

(三)“互联网+”模式对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互联网+”模式持续开展学生党员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主动适应教育发展规律,使学生党员教育更加切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因此,“互联网+”模式对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互联网+”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资源、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创新,提高党员后续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满足广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其次,“互联网+”模式能够打破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性,使党员教育由传统单向理论灌输发展为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帮助解决因学生党员流动性大导致的党员后续教育缺位等问题,有效扩大学生党员受教育的范围,提供更多适应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特点的新阵地。再次,“互联网+”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党员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建共享。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广大学生党员学习的知识库,能够有效扩宽党员学习知识面,提高学生党员自主学习效率。最后,“互联网+”模式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使命,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互联网+党建”新形态的应运而生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和变革,对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优化与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使网络特质与教育本质规律实现有机融合。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来思考如何做好学生党员后续教育问题,必须从高校学生党员成长特点和规律出发,探索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新模式,构建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和一体化的引导、培养、管理和服务机制。

(一)强化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示范和引领,构建常态化教育引导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先进榜样是高校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最好的素材和形式,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其渗透力强和覆盖面广的先天优势更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有效开展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构建常态化教育引导机制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学生党员普遍在政治上尚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需要全方位地巩固和深化正确的“三观”教育。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广泛宣传先进党员典型,积极带动、引导学生党员成长,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选树学生党员身边的好榜样,使其在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发挥可信、可近、可学的优势。结合“互联网+”针对性和便捷性的资源共享特点,实现榜样教育引导的全覆盖。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发挥榜样示范引领力量,不断拓展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工作空间,达到有效教育和及时教育的目的,强化榜样在后续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另外,还需要拓宽、创新互联网宣传渠道和模式,基于用户思维和需求设计开发学生党员教育产品,主动贴近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相契合。重点用好高校学生较为聚集的网络平台,学生党员关注和聚集在哪里,党员先进示范引领就覆盖到哪里,强化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的激励和引导机制。

(二)创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内容和载体,构建系统化教育培养机制

完善的顶层设计是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有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党员后续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学生党员往往在校学习时间有限,需要尽可能地创新教育模式,促进互联网平台优势与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实现有机融合。有效提高党员教育资源利用率,根据学生入党的不同阶段进行设计与创新,使学生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等不同环节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差异。同时,不能忽视对党员组织关系转出的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内容预设,尽可能地做到后续教育的有效衔接。互联网思维是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路径创新的助推器。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和载体的创新需要更加切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和特点。除开展常规性的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外,还要创新性地采用“互联网+朋辈教育”“互联网+社会实践教育”“互联网+思政教育”等系统化教育管理新模式。高校学生党员一般分布在不同年级和专业,党员个体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党员特点和习惯尽可能地对教育形式和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在教育内容设计上给予学生党员更多的选择空间,使系统化的党员教育培养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学生党员利用网络自主选择学习套餐并开展网络交流,实现党员后续教育实时化、快捷化和多样化,提升党员后续教育绩效水平[5]。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许多高校正在推进VR党建展厅或体验馆建设,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通过沉浸式和互动性的体验学习,使学生党员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立体化地接受教育,便于高校开展大批量、集中性的党员后续教育工作。

(三)完善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制度与监督,构建规范化教育管理机制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互联网+党员教育”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等现实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教育优势,结合学生党员特征和学校自身软硬件条件做好制度内容设计,使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在教育资源、管理和运行中具有更多制度保障。特别要注意在“互联网+组织生活”“互联网+党校培养”“互联网+党日活动”“互联网+管理考评”等方面做好制度建设,以保证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协调统一、有序实施。此外,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开展中,对学生党员的考评监督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针对高校学生党员的评价机制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且考评多以主观评价为主,缺乏量化的评价体系,其结果是在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上很难实现严格监督,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如果没有原则性错误都能“合格”。高校学生尚处于人格品质塑造阶段,需要强有力的评价监督机制的鞭策和激励,建立完善的学生党员约束激励机制势在必行。通过监督和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党员的积极行为,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督促和激励他们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完善党员后续教育与监督制度,规范学生党员教育标准与程序,有利于党员质量持续提升和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重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过渡与衔接,构建一体化教育服务机制

高校毕业生党员后续教育的过渡与衔接往往是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比较容易忽视的教育环节。学生党员走出校门时入党时间相对较短,在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党性修养等方面仍需进行深化教育。但接收毕业生党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对入党时间尚短的高校毕业生党员后续教育通常未加重视。党员后续教育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党员后续教育成效。“互联网+”背景下需不断加强线上线下党组织衔接,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服务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6]。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毕业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有效过渡和衔接并不难。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全国党员个人信息网络化转接以及全国党内统计工作网络化。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也可以参照相应模式,只需将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学习教育情况做到全纪实并实现电子化存档,学生党员毕业后将其接受教育情况一并转接给接收的基层党组织即可。这样就能够宏观把握学生党员受教育情况,最大限度地推动一体化后续教育服务机制的构建。此外,应积极创建和运用覆盖面更广的网络教育平台,如“学习强国”“党建e家”等平台,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还能使党员学习教育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有效避免了因学生党员毕业离校所导致的学习教育中断现象。很多高校自主开发或使用的党员公共学**台可以继续向毕业生党员开放权限,帮助他们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有效促进一体化的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服务机制的形成。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问题事关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机制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有效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和把握新机遇的过程中,归纳总结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充满创新精神和思维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要充分合理地运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不断增强党员后续教育的吸引力,努力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开创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学生党员互联网+党员我是党员向我看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中国石油石化(2021年16期)2021-10-14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共产党员(辽宁)(2017年12期)2017-07-01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3期)2017-01-15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5期)2015-11-30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23期)2014-01-22

推荐访问:互联网 探析 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