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大学特色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3-08-10 14: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徐晓飒,仝颖凯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 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组织部,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中国大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22年9月9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比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取得了历史性发展。2022年4月25日,***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1]。

当前,学界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偏颇。如关于本土阐释和国际借鉴的失衡,西方大学与学科的评估标准如同隐形的指挥棒指挥着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发表”“国际被引”等指标数量被盲目追求等。坦白地说,形成这一盲目谦卑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者缺乏文化自信[2]。事实上,中国大学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国际视野”的扩大,而对自己的国家缺乏应有的“本土情怀”。五千多年的发展孕育造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源泉[3]。因此,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实的根基,加强文化自信,致力于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之路。

(一)把推进文化自信贯穿大学立德树人全过程

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综合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其重要特征就是坚持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融合释、道,最终构建成为立体的、复杂的文化体系,尤其侧重对人及人生的解读。在中国古典哲学论著中,对人生哲学的阐释和论述占据着主要位置,充满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本主义气息。其中,对“人”“德”“和”的诠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侧重“德”的修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倡导的“仁学”思想。“仁”即“仁者,爱人”,这是它的基本内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仁”的基本原则[4]86。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在其基础上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56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和”。“贵和”长久以来一直是华夏儿女处理外部关系的理想遵循,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过程中,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兼容并包与和谐共赢的原则,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共同创造辉煌的世界文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价值的体现。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力量源泉。

******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6]5文化通过更为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信,圆满地完成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二)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诉求

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可称之为大学文化,它的本质特征是大学追求自身文化发展以契合社会发展进程,即大学文化是在不断适应现代性的变革过程中得以进化和提升的,这是大学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加强大学文化自信的内驱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核心,是中国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维度,它能够形成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同时在学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从整体上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回应时代诉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大学的特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不仅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应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价值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这也正契合了大学精神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自身文化觉醒与引导社会文化走向的双重价值属性[7]。放眼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强,全球化进程中隐蔽存在的文化入侵日益加剧,如何在文化的普适性与特殊性之间寻找矛盾解决的合理性方案,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课题。因为不同国家大学精神文化的特殊性源于其民族文化和生存环境的差异,凸显民族文化中最深沉的积淀和历久弥新的精神意蕴,同时又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理应与本民族文化同向同行,担负起新时代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重构的神圣使命。

(三)文化自信是中国大学特色发展的原动力

我国大学的发展始于效仿,历经百年沧桑,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之路。时至今日,中国大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正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底气。可以说,当代中国大学只有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因为大学的灵魂就是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深深扎根于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依据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正是当前中国大学特色发展的意蕴所在。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严格来讲,中国大学最初是缺少文化根基支撑的。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恰恰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断裂为标志,这恰恰是造成当代中国文化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8]显然,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和近代文化应是中国大学的根基,当代中国文化则为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当代中国大学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决定了中国独特的革命文化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国大学植根其中的文化体系。在这样的文化体系支撑下,中国大学应在探索自身特色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才能够自觉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袭,勤奋学习,奋发有为,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这正是高等教育所要实现的最为重要的目标。

中国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它的重要使命。中国大学特色发展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融入大学育人工作的全过程。

(一)中国大学特色发展应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一个民族的血脉延续,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发展与提升。世界上的许多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即继承与发展与本国文明相辅相成的文化,对其民族文化担负着天然的持守使命。同样,中国大学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应在积极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做好现代社会文化的守卫者。

1.中国大学应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大学诞生之初虽然走的是效仿之路,但是她却一直是生长在中国的,一直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诸多人文科学思想,这些历经5000年历史的思想仍具有当代价值,它们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这些文化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包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言必信、行必果”的修身信条,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包括“奋发向上、坚强不屈”刚健有为的精神品格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德精神的传承[9]112。这些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给养,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大学是世界优秀文化的聚集地和中转站。就世界范围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基本都是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社会文化的一种价值认同与肯定。******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文化自信的范畴更为广泛,意蕴更加深厚。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的文化自信一定是广泛意义上的,是集中西方文化精粹为一体的相互补充、兼容并包的文化交融。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来文化,既不全盘接受亦不盲目排外。这正是在多元、开放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大学应持有的理性态度,也是实现中国大学特色发展的保障。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正是在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的指导下大刀阔斧地改革,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今天已经成为一所令世人瞩目的大学。所以,坚持文化自信的大学才能实现特色发展,兼容并包发展的大学才能实现自强。

2.大学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

爱自己国家的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爱国主义[11]127。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更应该坚定不移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爱国理想。大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天然的好奇,他们走出中学校门进入大学学习,便开启了探索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旅途。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西方一些虚无主义思潮潜入大学校园,隐蔽地侵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妄图动摇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12]。面对如此复杂的文化环境,大学生又缺乏一定的判别是非能力,少数大学生会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因此,大学作为高雅文化的发源地和集结地,更要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守门人,不但要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任何形式的文化糟粕和毒瘤无情地拒之门外,还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本领的职责,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助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中国大学应有的理性持守。

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家金耀基教授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期间,曾就中国大学的文化责任与使命阐述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走向国际舞台的同时,除了彰显现代大学的一般功能外,更应该考虑它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的特殊功效及定位,这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秩序的重要环节,是时代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挑战[13]171。著名学者甘阳认为,提高中国大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14]76。时至今日,虽然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过百年的努力,我们的大学业已具备令人瞩目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舞台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精英崭露头角。这说明我国的大学较之“世界一流”之所以还有提升空间,其原因不在于我们的大学水平,而是在于我们自己的不自信。如我们的大学一直奔走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忙着制订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表,从而忽略了养育中国大学的这一方水土。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大学内部也笼罩在不自信的氛围中,教师们忙于海外求学,因为近年来大学招聘及职称晋升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显示,不出国念书攻读学位,没有国外学习的经历,日后想在中国大学中谋得一席之位,实在很难,只要是国外学习回来的,这个洋文凭就是一块敲门金砖。国内的大学生纷纷加入浩浩荡荡的留学大军,学生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英语学习资料,中国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几乎都通过大学这一跳板去看外国的月亮,最后有不少留学生又留到了国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大学的悲哀。

在青年胡适那个时代,青年学子纷纷到国外留学,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留学生不同的是,那一批人大多是文化自强者,他们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后代不再经历异国他乡求学的心酸与无奈,虽然忍辱负重,却志存高远。然而,今天留学生中的一些文化自卑者,几近到了崇洋媚外的地步。他们对外国文化极尽崇拜,不分精华与糟粕,全盘吸收,对于自家的文化精髓却嗤之以鼻。显然,这样的留学生完全丧失了文化自信力。

(二)中国大学的特色发展就是办中国自己的大学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学,正所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具备成为一流大学的潜质。对于中国大学而言,凝练大学理念、倡导学术自由、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谋求特色发展方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道[15]。

1.增强民族自信,改变“言必称西方”的惯性思维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大学的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那就是摒弃以往的追赶式发展,注重内生力的提升,自主创新进而谋求特色发展。

中国大学历经百年风雨,自1862年京师大学堂建立时的“兼学泰西”就开始了模仿之路。最初仿效日本办大学,而后又照搬德国大学的模式,19世纪20年代热衷于学习美国,到了20世纪50年代又转而借鉴苏联模式,80年代再次回过头来借鉴美国。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国大学的模仿之路是走得最彻底的。这样的观点虽不尽客观和全面,但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绝非只有“效仿”一条“华山之路”。

中国大学应当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同时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文化自主的意识,因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应是“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的大学”[16]77。我们要努力创办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进而向“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的目标奋进,确信中国大学可以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创新中茁壮成长,最终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开出耀眼花朵,收获丰硕成果,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2.中国大学应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强调,我们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汲取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真正扎根在中国大地上[10]。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地审视中国大学的现状,科学地规划中国大学的发展道路。中国大学诞生在中华大地,成长于华夏文明的滋养,这决定了它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所谓的特色发展是指我们所要创办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办在中国的,而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刻有中国文化烙印的大学。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恪守,是一种生命力的存在。中国大学的使命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块生她养她的土地上,抖擞中国特色的“精气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中国大学特色发展的不二选择。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之所以独具特色,与其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息息相关,而社会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必然结果,不以某个国家、更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唯有扎根于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精彩,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造就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泱泱大国特色的中国大学。

(三)构建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中国大学模式

新时期,中国的日益强大令世界瞩目,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时刻,中国大学要面向全世界展示出自己的价值、魅力和气派。

1.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古人云:“本立而道生。立本错乱,兴道必偏。”大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学术殿堂,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诸多功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也是其基本功能,大学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人力资源与科技支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富强。大学又是育人的机构,其首要及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当今中国大学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能够成为各项事业的后继者和接班人,乃至能够致力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大学这一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形势下,我国许多大学自上而下纷纷求新求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靠喊口号、凑数据、提高排名跻身世界一流,等同于闭门造车,无异于痴人说梦。应真正地理解“世界一流”的含义,即唯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称得上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也并不仅仅是自我标榜的一些西方名校,只要能为人类文明贡献智慧,就称得上世界一流。因此,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绝不是闭门造车、封闭国门办大学,亦不是去开创完全背离西方标准的大学体系,质疑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辉煌成就,而是认识到中国大学的发展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探索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仅靠照搬西方尤其是美国大学模式,是无法实现办中国世界一流大学之梦的,因为中国的大学不是要做牛津或哈佛的翻版,而是以能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目的,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敢于在世界面前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这是中国大学应有的自信与持守。

基于此,我国现阶段的“双一流”建设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立足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融入“双一流”建设中去,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通过对外合作和交流,坚持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以展示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又要将这种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转化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高度自信,将中国特色镌刻到大学文化基因之中。

2.借鉴成功历史经验,彰显大学的文化自信

中国大学的文化自信,“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源”是不同时期的成功经验[17]。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是漫长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着急不得,更没有近路可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年轻的中国大学反而是件好事。一直以来,我们的大学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压力,前进的步子有些快,理性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有学者呼吁中国大学应该慢慢跑,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更宏观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和加深积累。西方的一些名校从11世纪开始发展,至今已走过几百年的历程,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成为许多国家争相效仿的榜样,正是因为它们对几千年来不同时期文明精粹的汲取和发扬。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只是处于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以后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说到底是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也是大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有人或许认为,发达国家的大学之所以能有今日的自信,是因为有发达的经济做支撑,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跟发达国家仍无法同日而语,我们的大学又如何有自信的资本?这样的想法是极不客观、极不理性的。纵观我国大学的发展历史,即使在民族岌岌可危的困难时期,我国的大学也不乏自信。抗战艰难时期,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一些在特殊时期屹立不倒的大学,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培育了一批振兴中华民族的各界精英。西南联大的存在堪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座办学条件异常简陋的大学在其仅存的8年时间里,将校舍建在穷山恶水间,在漏雨的房子里,在破庙里,共培养出8 000多名学生。他们中间有两位诺奖得主,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及百余位人文大师。那是中国最绝望的一段历史,但是这所大学却带给中华民族最大的希望。这正是勇于担负中华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彰显中国大学自信的表现。今日的中国比起抗战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我们更应有自信办好中国特色的大学,为人类贡献中国的智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大国博弈、世界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逐渐凸显。大学作为我国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和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担负着持续不断产出科技力量、推动国家进步的时代重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大学为国家发展强盛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生力军,担负着庄重的历史使命,并被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和期待。中国大学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复兴之梦,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完成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这一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中国大学中华民族特色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中医的特色英语学习(上半月)(2019年9期)2019-10-10银幕内外中的“慕课”银幕内外(2019年3期)2019-09-10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2019年3期)2019-03-18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1期)2017-04-12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2期)2016-01-22

推荐访问:视域 路径 中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