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辉,屠静芬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18二十大报告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分别用五个“是”、九个方面、五个“坚持”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分别从“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维度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的丰富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概念上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824。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形成的,分别从基础条件、价值旨归、样态特色等方面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总书记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1]18人口规模巨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人口规模巨大在中国式现代化初期释放了巨大人口红利,促使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在新阶段,形成了多样化的需求和层次化的消费,成为推动构建“双循环”格局的有利条件。但是,人口规模巨大也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利益诉求多元化以及领导主体的组织动员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人口规模巨大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既定的现成模式和经验可以照搬照抄,其探索历程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随着增多,实现现代化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可见一斑。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和协调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耦合体,天然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式富裕和共建共享式富裕。全民富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受益面上不落下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地区;
全面富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单一的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外交、人的自我发展等领域;
渐进式共同富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承认、照顾并最终消灭地区、城乡、行业、群体等发展失衡问题的过程;
共建共享式共同富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方式上要构建和谐的利益整合机制体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其规模全覆盖性、领域全面性、过程渐进性、方式体系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态特色,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原创性。“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19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样态。消解带有全球性特征的生态危机,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样态。走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始积累不是靠侵略扩张、全球掠夺,而是靠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是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摒弃了零和博弈、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国际交往原则;
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定位是做全世界的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脱钩者和搅局者,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样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目标上定义中国式现代化“干什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九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特征和方向道路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总体布局上,坚持系统观念,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坚持文化创新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特征和方向道路上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道路探索、制度完善和文化创新,并以其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因应时代背景、发展阶段特征、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调试战略目标和战略安排,做到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走出了一条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目的性明确、阶段性灵活的具有自我调适功能的不断与时俱进的新路。
第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的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对外关系上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的要求,将实现中国人民对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期盼,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对外关系上的要求,将实现中国人民对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向往,创造新的外交文明。
第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样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656的“大文明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建立在物质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精神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国际关系现代化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文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以及“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4]13的外交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从方法上规划了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五个“坚持”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分别从由谁领导、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依靠什么动力、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方面规划了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问题。从领导对象上说,中国共产党以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架构,实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部参与主体的领导全覆盖。从领导内容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囊括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战略安排。从领导方法上看,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依靠谁、现代化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从自身建设上看,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胸怀天下、开拓创新、勇于斗争、自我革命等优良品质,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道路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牢“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永恒主题;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抓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方向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国家的命运。坚持“十四个坚持”,在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发展理念、法治保障、外部环境、政党自身建设等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条件上,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5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出了“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代化领域,才具有了明确的、丰富的价值目标体系。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问题。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坚持和发展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6]38,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73这一切成绩和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以及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状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其“艰巨”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着不少深层次矛盾、体制性障碍、结构性难题、束缚性观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增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料性。因此,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中国人民以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精气神,创造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
中国特色从概念上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本质要求从目标上定义了中国式现代化“干什么”,重大原则从方法上规划了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是什么”明确了“干什么”,“干什么”体现了“是什么”。“是什么”和“干什么”是应然,而要把应然变为实然,就需要“怎么干”。当然,“怎么干”也不是凭空臆造的,是根据“是什么”和“干什么”进行的科学谋划。三者之间看似有部分“重复”,但恰恰反映了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根本前提、价值目标和文明样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系,在本质特征和道路方向上的要求,是根本前提;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要求,是价值目标;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要求,是文明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根本前提、价值目标和文明样态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决定的。
第一,中国特色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提出了理论形态要成熟、战略安排要完备、方针政策要灵活、制度保障要有力的要求。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筹划符合以上要求的顶层设计,并且将顶层设计付诸于实践,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奇迹的是中国共产党。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目睹了鸦片战争后被裹挟到世界现代化潮流中苦苦挣扎的中国,中国共产党自一诞生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和使命,并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永葆初心、践行使命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目标,以及百年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品质,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思想基础、价值目标和精神底色。
第二,中国特色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且建立在经济比较落后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较低基础条件和较高价值目标之间的差距,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发展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7]893。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精神作用,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早提出的“两个文明”,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推进的格局。实现五大文明协调推进必然要求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因此,建立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外交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五大文明与外交文明,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完整的价值目标。
第三,中国特色要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文明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坚持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消除剥削、实现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和崇高理想,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更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更大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经济落后、人口规模巨大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化,是具有和谐样态、绿色样态、开放样态的现代化,其形成的模式和积累的经验,对于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对于解决带有全球性的发展赤字、生态赤字、和平赤字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必然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更为人类发展史作出更大的贡献。两个“必然”决定了必须也一定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在领导力量、方向道路、价值目标、根本动力、精神状态方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是根据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进行的层次分明、系统完备的科学谋划,分别在领导力量、方向道路、价值目标、根本动力、精神状态方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第一,在实现政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置身于“两个大局”的时代环境,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必然提出了政党现代化的命题。实现政党现代化,要着力构建“五型”政党,即革命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使命型政党。革命型政党要求党坚持自我革命,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学习型政党要求党克服“四种危险”“四种考验”,提高“八种本领”,尤其是提高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能力。服务型政党要求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8]66,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新型政党要求党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规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形态更加成熟定型。使命型政党要求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20]429,承担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任务。
第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曾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6]14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比如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而形成的。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固步自封又不改旗易帜,而是循序渐进、稳中求进;
就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科学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框架”“作战图”“进程表”;
就要明确我国在国际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定位,“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9]136,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第三,在解决阻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不充分性、不均衡性问题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不充分性问题,要牢固树立发展观念,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使得“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10]553,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解决不均衡性问题,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尤其要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11]1这个群体能否成为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
第四,从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目标维度和新开放格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19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一是要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二是要提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动力和活力。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的新开放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宽广场域,增强了两种制度、两种文明交流下的战略定力和历史主动。
第五,在开展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斗争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13]458发扬斗争精神,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根本性问题上毫不含糊、毫不动摇。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斗争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有自主性,中国不会照搬照抄他国现代化模式,也不需要对中国发展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包容性,中国不输出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但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道。要坚持因势利导的斗争原则,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系统性、深层次问题,有原则有策略地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直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社会矛盾、发展阶段,形成了现代化的新理论,创造了现代化的新模式,标注了现代化的新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的理论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相结合,并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14]64,而且这种更高形式只能是“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明确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极力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人只是手段的工具理性,构建出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性。人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就要摆脱物质贫困和异化力量的束缚,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基于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5]266的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要求节制资本、实现共同富裕。根据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关于后发国家可以不必严格遵循“五种社会形态”接续更替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人类社会迭代升级的认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题中之义。上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点,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创新性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包括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这些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的文化根基,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提升统合能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民为邦本”理念的现代化表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了文化养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从“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中汲取启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以其历史继承性和文化传承性,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现代性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特殊与一般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遵循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比如,世界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起点,进而扩展到其他领域。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从工业化开始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6]1437。新中国成立后的“四个现代化”以工业现代化为核心,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以已经建立起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基础。进入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依然是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的题中之义。再比如,世界现代化以科学技术为根本动力,蒸汽机、电力、信息技术分别引发了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以科学技术为根本动力,将教育、科技、人才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正是因为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重塑世界现代化格局的实践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在实践上具有国内、国际双重价值。在国内,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国际,中国式现代化将重塑世界现代化的格局。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24这就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了。2022 年10 月25日,******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17]4-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指导重塑世界现代化格局。一是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基于收敛理论的预测[18]4-14。到2035 年,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三大产业占比更加趋于合理的大国将实现现代化,而且考虑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到时候不仅是一个大国,更是一个理念更先进、制度更完备、实践更成熟的强国,整体迈进现代化,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二是降低西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西方现代化无限追逐利润的固有特性,带来的是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和对外扩张等种种“现代病”。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本逻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观念;
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相结合,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
坚持“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19]4的生态自觉,着力创建生态文明;
秉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20]487的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对西方现代化在逻辑起点、价值目标、发展路径、实现方式等方面的超越,努力降低西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三是给后发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1952 年中国GDP 总量仅679.1 亿元,2022 年达到了121 万亿元。在经济落后基础之上实现高速、稳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足以鼓舞后发国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现代化,中国采取的是时空压缩的“并联式”现代化。“并联式”现代化具有任务多样繁重、容错空间较小、外部遏制干涉较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依靠的是拥有一个坚强领导主体、保持自我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保持自力更生的精神状态等经验。这些都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具有促进文明转向、文明融合和文明发展的文明价值
现代化是一个文明转型、文明融合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创性的模式和经验,追求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上的文明向发展水平较高基础上的文明转型,追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外交文明,追求创造出一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外交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个层面上追求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上的文明向发展水平较高基础上的文明转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因应“串联式”发展顺序而导致的不同文明差异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实际上是在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并联式”文明转型的过程。从时间节点上看,五大文明作为政治概念被提出,不是同步的,而且在不同时期被重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步性恰恰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逻辑起点、独有特征、阶段任务和最终目标认识的深化。五大文明存在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也必然存在于智能社会,不同的是承载这些文明的发展水平基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五大文明是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更高形态的文明。
第二,从文明融合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外交文明。文明融合是一切类型的现代化都追求的目标,所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化基于“文明冲突理论”,力求通过先发优势对其他文明进行扩张、消融,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文明协调论”,追求文明平等、交流和互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华文明也面临着存亡绝续的危机。自那以后,实现包括中华文明复兴创新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中华文明素有开放包容、大气恢弘、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优秀基因。源自痛苦记忆和文化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观上一直笃信:“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开放包容,就不存在‘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1]37。
第三,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创造六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要以一种模式取代另一种模式,用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用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而是要推动文明的平等、交流和互鉴,要创造包括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外交和睦的新文明形态。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六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它包括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民主制度、形式和渠道更加健全、丰富和拓展,多元文化繁荣、全世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三大差距逐渐缩小、人人享受美好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和平繁荣。中国式现代化为这种人类共同追求的新文明形态赋予了新内容,提供了新活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更新传统文化、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原创性特征”[22]10-21,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眼光和大国担当。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