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价值意蕴

时间:2023-08-10 11: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徐先艳,曹鹤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工作体系三个部分。“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新时代,用系统观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既是促进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协调、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两个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提供学理支撑和基本依循,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稳步前进。

(一)在理论知识体系建构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相较于分散、孤立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理论知识构成的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有机整体,具有增强理论指导力和解释力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系统开展也必然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为基本支撑。

1.理论知识体系建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理论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实的人的需要为本质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理论既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也是对经验知识的系统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评价、组织等方面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一部分经验由于历史、地域、人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具有普适性,若不能及时、有效地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则容易导致“看到一个一个事物,忘记它们相互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2]的唯经验论的情况出现,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际工作进行。构建理论知识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工作、教学、管理等经验进行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检验;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经验转化为理论的效率,不断丰富体系构成要素,推动体系动态发展。

2.理论知识体系建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化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等组成。理论基础为理论知识体系奠定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基础,基础理论是理论知识体系的“四梁八柱”,规定了基本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进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已有研究框架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持续深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相较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部分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更加完善、系统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则要研究基础理论如何促进理论知识体系结构优化,实现体系建构的双向互通。

3.理论知识体系建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规范化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3]7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表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避免僵化、持续调整的重要保障。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研究论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提供了问题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迎来了新一轮战略机遇期。理论创新不是肆意构想,也绝非凭空臆想,需要在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下合理推进,避免出现理论盲目交叉、随意结合的情况,应当以理论创新成果能否适配、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基本准则,以能否科学、有效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本质要求,以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在充分理解、内化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追求理论创新的合目的性与规范性。

(二)在学科体系建构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为主干的学科体系。”[4]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1.学科体系建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

体系是一个由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凭借各要素、各系统之间的“弱联系”维持运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来说,这种“弱联系”就是学科设立及分支学科建立的目的与价值,即以完成立德树人重要任务为根本目的,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建设为重要目标,以增进学科对实践的指导性为价值遵循。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一方面能够为新时代学科提供发展坐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以及基于实践需要所引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文本学、生态学等分支学科研究,逐步推动学科的系统化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从多学科视角对范畴研究、研究范式等仍需进一步形成共识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积极审视,在学科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知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2.学科体系建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的标志和载体,学科体系为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枢纽,也是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连通的桥梁。学科体系建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一是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提供系统性、多样化的研究视域;二是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转换,增进话语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力;三是能够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占领意识形态高地。

3.学科体系建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关键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在学科体系建构中得到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例如,分支学科体系建构一方面有助于研究队伍吸纳更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交叉研究潜力的专业人才以优化研究队伍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视野和学术素养,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导向,加强研究型人才和经验型人才交流,形成研究合力。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还能切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推动研究范式、研究话语的创新发展,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形成共识、达成一致。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发展模式的转变之中,即逐渐实现从注重办学规模、生源数量的外延式发展到注重教学质量提升、课程组织完善、体系结构优化的内涵式发展。构建以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样也为其提供内在支撑。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体系建构对内涵式建设具有更直接、直观的影响。

(一)在教学体系建构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体系是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评价、教学制度等要素进行整合的有机动态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建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效果。

1.教学体系建构有助于提升教学主体的综合能力

良好的教学关系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对教学主体即思政课教师在构建良好的教学关系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教学体系建构逐渐实现。构建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依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要素推动教学关系的强化、固化,反过来也能够通过教学关系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的供给与需求,并在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实现精准供给和科学选择,逐步统一教学目标、过程、实效三个方面,形成教学合力,增强教学质量。

2.教学体系建构有助于推动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

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的融入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丰富:计算机技术和虚拟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拓展了高校思政课的场域;新媒体技术同高校思政课的结合实现了“独白式”向“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不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信息化、交互化并不能直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将其放置于教学体系中考察,切实加强教学手段同其他要素之间在运行中的深度融合以及在目的上的内在契合。

3.教学体系建构有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运行

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政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还要考虑教学载体、教学环境、教师业务能力、学生认知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系统思想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工具。”[5]用系统思维引领教学体系建构一方面能够为教学过程提供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运行决策;另一方面能够显著增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与协同性,有利于形成系统合力,确保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开展。

(二)在课程体系建构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从广义上看是一个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的动态体系,从狭义上看仅指课程内容,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课程集合,既有思政课程,又包含同思政课程有关的相关课程。课程体系建构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的重要抓手,需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重点推进。

1.课程体系建构有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阐释、调整和指标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所要实现的目的和意图。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层次性的目标体系,分为根本目标、重要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当前部分高校在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的阐释、目标的调整以及目标的指标化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有助于将根本目标、重要目标转化为高校职工听得懂、思政课老师办得到、学生能够学得好的阶段目标与具体目标;有助于结合地域特色、区位状况和本校实际情况、整体规划积极调整具体目标;有助于根据相关目标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并同课程评价体系相对应、匹配。

2.课程体系建构有助于促进课程内容的丰富和系统化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展开。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建构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在课程内容衔接、教材编订、课程思政建设以及课程质量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课程体系建构的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建构一方面能够确保课程内容始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和教育对象的个体需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模式和“内容为王”的发展理念,推动课程内容的标准化,即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精神进行设计与建设;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以“大思政课”为横向展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纵向拓展的课程内容体系的逐步形成和系统建设。

3.课程体系建构有助于增强课程形式的组织度和多样化

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形式包括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组织形式是根据课程目标对课程进行协调、整合所形成的形态和类型;教学形式则是教育主体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被教育客体所理解与掌握的形态和类型。推进课程体系建构一方面有助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组织制度和机制的系统化、高效化,以及课程结构设置的科学化、动态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学形式的多维并举、多种并用,切实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综合应用、灵活使用、交叉运用。

(三)在评价体系建构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效果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大短板就是缺乏科学、系统、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评价体系。”[4]评价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评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若缺少评价则难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成果和实际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准确判断;另一方面,评价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中相对薄弱的一部分,需要花大气力、下大功夫进行体系建构。

1.评价体系建构有助于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建设高质量的思政课课程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建构的主要目的。以往的课程评价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巨大变化,进言之,这种欠体系化的评价过程容易造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部分之间的“脱节”以及思政课教师、学生等群体出现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评价“失语”等情况,既不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水平,也难以实现对课程运行效果的全方位、整体性评价。构建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提供可行性路径,也能够有效解决课程评价范围相对窄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过程流程化、评价实效形式化等内涵式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评价体系建构有助于评价过程的有序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是评价理论运用于评价实践的执行过程。”[6]高校思政课的评价过程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由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实施、评价反馈等要素构成,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动态运行系统。构建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在理论上为评价过程提供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在实践上建立恰当的、科学的、动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评价过程的有序进行。

3.评价体系建构有助于实践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从结构分析的角度上看,评价体系与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度上看,评价体系内嵌于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之中,是高校思政课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和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正是这种重要性使得有必要将评价体系单独列出进行学理化研究,不过也要注意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的系统建构中分析其同其他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积极探索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发展向度。

构建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和整体的运行体系既是现代治理理论的研究旨趣,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多个层级,具有相互重叠交织和嵌套、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7]4-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既需要治理思维的引领,也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视域中系统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内在统一。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构建具有系统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为重要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由制度体系、机制体系等组成,同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注意,这种划分并非意味着体系与体系之间存在明确的边界,而是为了突显不同体系所具有的主要功能。进言之,理论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实践体系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育人过程,以高校思政课为重点,而工作体系则更侧重于制度、机制体系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制度体系、机制体系等方面的系统建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

(一)在制度体系建构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有科学、系统、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支撑。”[7]13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是一种在原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用于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主客体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制度体系建构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制度化,增强治理主体的治理意识,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制度体系建构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制度化

制度化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关系逐渐确立与稳定以及体系逐渐有序、规范的演进过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是制度体系建构的主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具有层次性,依次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建制度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制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的作用,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本质属性、根本目的保持不变,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在制度的框架下持续性、常态化推进,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

2.制度体系建构有助于增强治理主体的治理意识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明确治理主体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谁来治理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治理和管理在主体方面的本质区别,是对传统的单一主体管理模式的创新。构建制度体系不但能在运行层面上保证治理主体结构的依法、依规、依需优化,推动相关制度的落地、落实、落细,还能在意识层面上增进治理主体的治理意识,有助于让治理主体在制度遵守和执行的过程中更好地体悟治理思维、形成治理自信、促进治理自觉。

3.制度体系建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不是黑格尔式的抽象概念运动,而是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和发展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存在内外两个治理环境,内部环境是高校内部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有关的各条件总和,外部环境则是高校外部即社会其他子系统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相关联的各条件总和,两个环境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环境的营造与优化,内外部环境信息、资源的交互畅通都需要制度体系的保障。构建制度体系有助于保持内外部环境之间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制度保障的长效性,从而能够在制度层面妥善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环境问题。

(二)在机制体系建构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1]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这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机制从属于制度,是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一般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3]12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是制度体系运行及制度实现的条件和方式,主要分为接受机制、育人机制、动力机制、管理机制、协同机制等。机制体系建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机制体系建构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队伍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治理能力的不断增强,治理能力要在机制体系设计与运行中才能实现更好提升。对机制进行科学设计是机制体系运行的前提,提升机制运行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治理能力则是机制体系运行的动力源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建构应在机制设计中优化治理队伍结构,在制度运行中加强治理队伍的组织力、协调力、凝聚力,提高风险预判、评估、应对水平,增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在打造一支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队伍中推进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2.机制体系建构有助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平衡

接受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的核心部分,负责推动、调整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统一是市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供给也要与需求相适应,这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8]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接受机制进行双向优化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精准、高效、持续投送,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化与外化程度;另一方面对提高教育者运用制度机制能力,推动机制体系的系统化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3.机制体系建构有助于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中边际效应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消费者在获得一定数量该商品之后对后续供给商品的需求减退与兴趣下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用递减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一定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后对后续部分的学习需求减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三全育人机制和“十大”育人体系的有序建设为工作目标的育人机制,不断用多样化、系统化的育人策略、育人方式增高受教育者的“边际阈值”,在育人机制的引领下增强教育者的协同配合能力,逐渐形成育人合力。

猜你喜欢建构思政体系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构建体系,举一反三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新高考·高一物理(2014年1期)2014-09-18

推荐访问:意蕴 建构 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