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重要论述阐释

时间:2023-08-10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邢梓琳 , **明

(1.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北京 100089;
2.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北京 100089)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的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国际竞争、人才争夺日趋激烈。中国身处其中,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才能应对诸多竞争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教育事业站在新起点上,面临着一连串的“时代考题”。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党和国家事业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迫切。

2018 年9 月10 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教育改革发展总结归纳出了“九个坚持”的重要论断,成为新时代指引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1]。目前,学界已经从不同侧面对“九个坚持”中各个“坚持”的具体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发,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颇具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但是,围绕“九个坚持”开展的系统集成研究特别是将“九个坚持”作为一个整体、探究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成果还相对欠缺。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因此,本文拟从整体性视角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尝试较为深入地探析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科学规律、理论逻辑和实践密码,以期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一)旗帜与方向: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历史一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3]。教育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中的一个局部,自然应当服从总体,服从于党的全面领导和主导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政治保障和源源实践动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举旗铸魂,中国教育普及程度才得以大幅提高,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才得以跃居世界中上行列。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能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4]。因此,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具有极端重要性。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具体来讲,首先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来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下的教育改革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其次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
再次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将党在教育领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落细做到位。

方向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推进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性原则。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都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及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6]3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底色”决定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本色”,并进而确立了我们在办学方向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体来讲,一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协同”育人这个根本途径,瞄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5]这个具体工作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要把“四个服务”作为根本要求,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为人民、为党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
三是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教育事业最鲜亮的底色,贯彻落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以及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8]。

(二)任务与目标: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教育育人的核心追求。将立德树人确立为当代中国发展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新时期教育育人观对“立德乃育人之本”这一价值取向的极大强调。***结合“育人”与“育才”以及“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旨明确为:必须统一好育人和育才,“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9]新时代,“立德树人”所要立之“德”,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当代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之中。因此,“立德树人”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贯穿教育各环节、各领域以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全过程[5]。

除了回答“立什么德”的问题,“立德树人”还包含着对“树什么人”即培养什么人的明确要求。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多次强调,中国教育事业要履行好“立德树人”职责,培养造就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并把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9]。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立德树人”在内涵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最终指向培养更多的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且立志为之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多个场合中突出强调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5];
他也多次强调思政课建设,将其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

(三)原则与路径: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之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教育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定位,***从多个侧面作了深刻论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下述四个关键词来理解和把握:一是途径。对于人类总体而言,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11];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2]。二是基石。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2]。三是决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3];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7],是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5]。四是依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根本上讲要“靠人才、靠教育”[12]。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为新时期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走教育优先发展之路,不断促使教育事业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同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以及持续增长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相契合、相匹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14]45。所谓教育优先发展,就是把教育置于民生需要的首先位置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地位,将受教育问题放到解决民生急难愁盼问题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优先序的前列。以此为指导,中国在实践中将教育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做到“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①《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使得教育经费支出成为国家财政一般性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一)立足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多次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5][7]。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办好中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路径。其基本意是指,中国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底蕴与现实国情来办,明确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底蕴深厚、国情特殊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发展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体现了深刻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道路自信。

对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核心要义,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办教育必须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二是办教育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14]44。这就要求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兼收并蓄、融通中外;
同时,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以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更优秀能够满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三是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15]。秉承“中国特色”,必须植根于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扎根于当下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接受来自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滋养;
实现“世界水平”,既是基于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而作出的判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自觉自信的集中体现。

(二)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在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他领域如此,中国教育事业更当如此。这是由中国教育事业的人民性本质即“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决定的,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①http://www.gov.cn/xinwen/2023-03/08/content_5745375.htm。,明确了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以及价值立场,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在中国,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以让人民满意、让人人出彩为根本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求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抓手,满足人民群众公平接受教育的迫切希望。教育公平反映了教育领域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状况。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平等的虚伪性,并提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深刻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6],并要求通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映射到教育公平上,就是要努力让每个适龄孩子都享有接受适当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4 亿人民享有更加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首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补齐教育短板。具体来说,就是要“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16],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努力补齐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的教育短板,“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17]。其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有助于实现促进科学选才的教育规则公平。为此,***提出,必须通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人才选拔水平”[18],适应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再次,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促进优质教育共享、实现教育公平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9]

二是要求把提升教育质量始终作为新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具体来讲,首先,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并要求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着眼于“学好”,围绕立德立志、增智健体、成才用才等三个方面的要求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着眼于“管好”,围绕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等三个方面的环节来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6]350。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依靠。再次,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互鉴,既是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事业提质增效的持续动力。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还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通过与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来提高教育质量。

(三)切入点: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对此,***从三个方面作了重要论述:

一是指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总体目标是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在这个总目标之下,教育改革创新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0],突出强调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二是揭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总体布局。不同于以往从教育事业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推进的专项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涉及的内容广、任务多,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协同推进。在***看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既包括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也包括学校管理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教育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16]。

三是点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包括:首先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关键。***多次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18]。其次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职业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还是个人实现职业成功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指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21]。再次是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办学体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体制的题中之义。***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6]349。

(一)时代使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事业,其重要使命必定内嵌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之中。虽然党在各个时期历史使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历史使命与党的初心使命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4]1。党要践行初心使命、实现历史使命,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靠教育,要依靠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教育事业必须担负的时代使命。当前,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具体来说,一是要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建立健全综合协同育人的各种体制机制,培养更多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是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能力,努力建成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三是要适应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激发教育改革发展活力,满足14 亿中国人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22]。

(二)基础支撑: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基础支撑。***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12],也是教育的根本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他高度评价教师之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5]。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教师职业的极端重要性,是对新时代教师地位和作用所作的新定位、新思考。***进一步指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重要职责,对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作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最新阐释;
教师也是人类社会“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关键主体[16],对于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12],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3],为新时代“好老师”“大先生”做了清晰的集体画像、确立了明确的标准要求。

在强调教师职业重要性的同时,***还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明确要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工作。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所在区域的教师队伍建设、将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15],最终造就出一支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明确要求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当前,乡村特别是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最大短板。***特别强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最终“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24]。三是明确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尊重教师成长规律、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等多个侧面入手,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25]。四是明确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质量的第一标准。***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严格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督导等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身份职责和主动加强“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9]。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论之所以能说服人,在于其科学性和彻底性。***关于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重要论述既有理论上的科学性,也有理论上的彻底性。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三个方面的事关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举什么旗、育什么人、走什么路”“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入点是什么”以及“需要肩负什么时代使命、夯实什么基础保障”等一系列具体命题,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四个“坚持”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举旗铸魂、提供政治保障,全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个重大问题;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这三个“坚持”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稳路明标、提供制度保障,系统回答了“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两个“坚持”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定向夯基、提供基础支撑,着重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互为支撑、逻辑自洽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关于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教师队伍改革发展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9期)2020-11-20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6期)2020-08-31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2-12改革之路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革备忘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9期)2017-05-04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改革创新(二)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年6期)2016-06-30“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推荐访问:阐释 总书记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