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卓 杨 莹
(1 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辽宁 辽阳 111000;
2 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 辽阳 110000)
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猪水肿病在养殖场频频发生,该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多发生于仔猪,且致死率较高,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1 病原。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感染后所致,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也有部分因环境变化其形状似长丝或球杆形,其抗原主要包括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菌体抗原是菌体内毒素,是实验室诊断中检测的重要部分。鞭毛抗原是鞭毛蛋白质,不耐热,抗原性较好。表面抗原在菌毛、被膜或者荚膜中,与菌体的毒力相关。大肠杆菌病就是由特定的菌毛抗原、致病性毒素等感染后导致的。
1.2 传染源。猪水肿病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患病仔猪及被病原污染的生长环境等。
1.3 传播途径。猪水肿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垂直传播或消化道传播等;
该病可以由带菌母猪通过胎盘直接传播给仔猪,或通过健康仔猪通过食入被病原污染的饲料、饮水后经过消化道感染。
1.4 易感动物。猪水肿病的易感动物是猪,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猪群发病率在10%~35%,断乳仔猪发病率高,从出生数日到4 月龄左右易发生,且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易发。但若初生仔猪得过黄痢,一般不发生该病。
1.5 流行特点。猪水肿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在春秋季较多,呈地方零星散发。该病在春季产仔季节,猪水肿病发病率会升高然后回落。到秋季产仔季节,再次上升然后回落。
2.1 急性症状。患病猪突然发病,四肢无力、站立不稳,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抽搐。发生急性症状,仔猪开始表现正常,可以进行正常采食,几小时后死亡,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2.2 亚急性症状。猪突然发病,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或废绝,体温没有明显变化。病初出现轻度腹泻,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左右摇摆,站立不稳,形态如醉,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状。部分病猪会盲目乱冲,猛向前跃;
在受到刺激或捕捉时,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心跳加快;
且在病猪脸部、眼睑、耳、颈部、腹部的皮下等地方出现水肿,指压有窝出现,其后会因间歇性痉挛或是呼吸极度困难而死亡[1]。且猪水肿病亚急性病程也较短,一般是1 ~2 d,也有1 周以上,病死率极高可达90%。
解剖猪水肿病病死猪,可发现脸部、眼睑、肠胃壁、结肠肠系膜及等地方出现水肿,且在胃内充满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胃底区黏膜有出血水肿现象,严重的水肿厚度达2 ~3 cm;
病死猪在肠道周围也伴有水肿出血现象,积液暴露在空气会凝结成胶冻状。部分猪会出现心包和胸腹腔水肿,心肌的硬度下降且松软;
淋巴结出血肿胀。猪水肿病的诊断要根据仔猪临床症状和各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理变化初步判定是否为猪水肿病。诊断此病,要与非疾病原因造成的营养不良性水肿与缺硒性水肿进行鉴别,同时也要与猪链球菌病、猪瘟、猪丹毒等传染性疾病出现相似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的疫病进行鉴别;
确诊猪水肿病,还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可以取病猪的肠内容物进行病菌的分离鉴定,鉴定大肠杆的菌血清型[2],为治疗提供依据。
4.1 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猪水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后产生菌体内毒素后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其感染原因有母猪通过垂直传播给仔猪,或是仔猪接触被污染的生长环境感染上该菌后发病。
4.2 环境卫生不达标。除了病原感染引起该病的发生外,养殖过程中不合理的饲养管理会加重猪水肿病的感染。饲养过程中没有给猪群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且不注意圈舍的环境卫生,使猪群长时间生长在一个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温湿度不适宜,导致细菌大量滋生。
4.3 仔猪消化系统不完善。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仔猪,仔猪因其消化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养殖中仔猪的饲料配比不科学,导致仔猪不能充分消化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
4.4 应激反应引起发病。猪群在受到环境突然变化的刺激下,如天气及饲料的突然变化等,引起仔猪应激导致猪群的免疫力下降,对病菌入侵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猪群发病。
5.1 合理的疫苗免疫。防治仔猪水肿病,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预防猪水肿病的主要手段,要针对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疫苗免疫,可以在母猪生产前1 ~2 个月肌肉注射猪大肠杆菌K88、K99 或987P 灭活苗2 ml,进一步增强初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提升仔猪对该病的抵抗力;
其次在仔猪2 ~3 周注射仔猪水肿病灭活疫苗2 ml,进一步预防仔猪腹泻和水肿的发病率。
5.2 科学的药物治疗。若发现有猪患上水肿病,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根据病症可选择用中药或西药进行治疗。因猪水肿病引发猪腹泻,可以选用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200 ml 进行补液。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0.1 ml/(kg·bw),连用3 d,或使用恩诺沙星肌肉注射,剂量为2.5 ~10 mg/(kg·bw),连用3 d;
要交替使用抗菌药,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且对感染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还可以使用中药进行治疗,从利水消肿、通泻解毒为治疗原则,采用黄连、栀子、板蓝根、冰片、地黄、石膏等组成的清瘟败毒散,100 g 拌料120 kg,进行饲喂,连续饲喂5 ~7 d,对大肠杆菌感染有较好治疗效果,还可以使用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等组成的白头翁散25 ~30 g 拌料,连续饲喂5 ~7 d,对消肿抗菌都有一定效果。
5.3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有利于解决因环境卫生不到位、日粮配比不合理、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引发的猪群免疫力下降导致的病菌入侵。首先,要保证圈舍环境的干净卫生,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还要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灭原,为猪群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其次,在饲喂猪群时要根据不同日龄阶段的猪群进行饲料的合理配比,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对猪群的变化要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后以最快速度进行解决,进一步保证养殖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