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用叙事的方式讲道理

时间:2023-08-04 0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程具有高、大、广的特点,而教育对象则具有低、幼、浅的特点,为此,教师要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即叙事。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它的作用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具体来说,叙事的路径要“深”,注意递进性;
叙事的内容要“透”,注重清晰性;
叙事的方式要“活”,注重生动性。

【关键词】思政课;
叙事;
讲道理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8-0058-05

【作者简介】潘淼,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党总支副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

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怎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讲好道理,把道理讲到学生们的心里去呢?笔者的主张是用叙事的方式讲道理。

一、为什么要用叙事的方式讲道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新课标同时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立意高深、目标远大、内容广阔的特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程实施的对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思维还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还不清晰,道德的体验和发展尚处于不自觉阶段,对问题的关注还不深入,对自我的认知和思考还不健全,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还不明确。显然,教育对象具有思维幼稚、认识浅显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课程和学生之间,仿佛有一道鸿沟,因此,需要架构一座桥梁,而叙事,就是这座桥梁。

二、什么是叙事

简单来说,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儿童理解和融入世界的方式。

叙事契合人的存在方式。叙事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没有叙事,人很有可能无法形成对世界的概念,也无法形成对自我的概念。用叙事的方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消除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疏离隔阂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门课程。

叙事是对自主性的尊重。叙事只是讲故事,不是灌输,而是一种陪伴,至于学生从叙事中获取什么,要看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叙事对人的影响更深刻。叙事影响人的机制是“共振”,它能够悄然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心灵共振,从而不知不觉地实现教育引导。

三、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用叙事的方式展开教学

叙事的目的在于传递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力量。叙事可以搭建起课程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课程和学生在“讲深、讲透、讲活”中实现愉悦的相遇和完美的融合。

(一)叙事的路径要“深”,注重递进性

把道理讲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而是要理清脉络、深入挖掘,让叙事的路径由浅入深、以小见大。下面,笔者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二上《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该课主要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中秋节,进而让学生生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1.知晓得深: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

课始,教师提出“大家怎样过中秋”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风俗叙事,即讲述各地不同的中秋习俗。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学生交流分享,讲述各地的过节故事:汉族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苗族“跳月”,傣族“拜月”,蒙古族“骑马追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叙事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和人们一起欢度中秋佳节。

仅仅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
知晓中秋习俗还不够,还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为此,教师又提出了第二个更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从你了解的中秋习俗中,你感受到中秋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

学生从历史、地理、文化等视角进行探讨,他们了解到:中秋节是一个其乐融融、万家团圆的节日,是一个热热闹闹、庆祝丰收的节日,是一个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节日。至此,学生不仅知晓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还了解了习俗背后的文化,认识到中秋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2.感受得深:体会故事蕴含的情感

教材呈现了咏月的诗歌《静夜思》和《望月怀远》。教师顺势而为,组织学生开展诗词叙事——举办“中秋赛诗会”,让学生在读诗、品诗中感受中秋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从“你看到的中秋节”和“你感受到的中秋情”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李商隐的《嫦娥》引出了中秋节的传说;
苏轼的《水调歌頭·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时隔一年,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则写出了对兄弟短暂相聚的珍惜之情。

通过对叙事背后的情感的挖掘和感受,学生体会到赏月思亲是中秋节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情结,同时他们也被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初步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领悟得深:挖掘情感背后的观念

教师接着提问“今年,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叙事——出示本班学生赏月、吃月饼、和家人团聚的调查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班学生的家中,中秋节的味道为什么变淡了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认知,展开小组讨论,梳理出中秋味道变淡原因的关键词:工作忙、放假短、文化了解不够、习俗传承不够……各组派出代表,围绕关键词,通过叙事表达、故事实证的方式,向全班解释说明中秋节味道变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帮助梳理概括,得出“中秋节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够是根本原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是直接原因”的结论。

学生在交流观点的过程中,经历了对生活信息的提炼和概括;
在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信息的组织和交流。从叙事的具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实现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4.实践得深:践行观念背后的行动

心动,更要行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行动叙事,将“找回中秋节味道”作为课后实践作业,从而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行动,需要周密的计划,需要方法的指导。根据梳理出的中秋节味道变淡的两个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创新中弘扬中秋文化,让中秋味道浓厚起来。

学生有的成立了“中秋文化宣传队”,让身边的人更多地了解中秋节的文化传统,他们向大家讲述中秋节的由来、传说、习俗以及关于中秋节的诗词;
有的成立了“创意月饼设计队”,他们分头了解大众对月饼的口味需求,设计创意月饼……

该课,教师将叙事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的层层递进中增强文化自信。全课知识积淀有深度,情感体悟有深度,观点思考有深度,行动研究有深度,真正做到了把道理讲深。

(二)叙事的内容要“透”,注重清晰性

把道理讲透,要求道德与法治课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而是要旗帜鲜明、通透明了,讲透核心价值观的道理,批透错误观念的歪理,辨透学生疑惑的事理,准确有力地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下面,笔者结合读本《做新时代的好少年》的教学,谈谈如何把道理讲透。该课的重要内容为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讲透核心价值观的道理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须以高超的政治领悟力向学生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指向清晰,绝不含糊暧昧。

(1)融会贯通,横向到边

《做新时代的好少年》第一课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从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品质。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概念分别讲清楚,又要互相联系,将它们融会贯通。

该课,教师进行场景叙事,沿着活动路线引领学生展开学习:到“故事小馆”听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的爱国故事,去“红色影院”观看敬业的村支部书记黄大发36年建成水渠的微电影,在“诚信超市”观察采访,到“好人广场”参观了解友善待人的好人故事。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深刻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还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其他爱国的人和他们的事迹吗?”,鼓励学生为身边的这些敬业的人和事点赞,带领学生寻觅生活中的诚信案例,激发学生体会身边哪些人给你传递过友善的温暖。教师通过一系列横向到边的网格化问题,让学生清晰透彻地明白了道理。

(2)层层递进,纵向到底

《做新时代的好少年》第二课时“好少年在行动”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好少年的标准,能主动向榜样学习并积极在生活中践行。

整节课,教师创设叙事情境——“小迷糊决心参加学校的新时代好少年评比”活动。学生首先走进“好少年榜样馆”,了解“好少年什么样”,明确新时代好少年的标准;
再走进“好少年发布站”,学习身边的好少年,通过夸一夸的活动更加透彻地理解他们为什么是好少年,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最后走进“好少年行动岗”,明晰好少年应该怎么做,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具体措施。在以上教学中,学生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步骤纵向到底,递进学习,抽丝剥茧,学透道理。

2.批透错误观念的歪理

歪理主要是指具有迷惑性、欺骗性和片面性的错误观念,其容易诱导学生陷入思想和认识的误区。针对错误观念,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力,保持头脑清醒、眼睛明亮,用叙事的方式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学生能够自觉辨别、防范与抵制各种错误观念。

在《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課堂上,教师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案例,开展“谈志向”的辨析叙事。教师展示三种不同的志向:“我想当网红,让全国人民都认识我”“我想当老板,赚很多钱,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我想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人,为国家作贡献”。然后,教师抛出问题“你觉得谁的志向最远大?”,引发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从起初觉得“网红很了不起”到最后明白“人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经历了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他们自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3.辨透学生疑惑的事理

事理主要是指社会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发生机理、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内蕴着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叙事+生活”的迁移,关注具有普遍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打开学生视野,辨透学生疑惑。

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两难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如:体验——“活动结束,地上有一面小国旗,你要怎么做”,选择——“答应妈妈买酱油,可看到了我最爱的果汁,到底买哪个”,辨析——“捡到喜欢的书,自己留着看行不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明理。

该课通过形式多样的叙事,明确起点,重视思维基础;
分清层次,重视思维过程;
挖掘联系,把握思维实质;
找出主线,编织思维网络;
联系生活,注重实际运用,真正做到了把道理讲透。

(三)叙事的方式要“活”,注重生动性

把道理讲活,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抽象化、教条化,而是要鲜活生动、活泼有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把严肃深刻的道理讲得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现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上《健康看电视》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叙事学习探究。正确处理看电视和其他生活的关系,养成健康积极的看电视习惯,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1.单向展现:将叙事从课程中“激活”

本课教材中有一封《眼睛的“抗议书”》,这是具有叙事教学价值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叙事价值,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手段,将一段完整的叙事从课程中“激活”。

教师创设《健康之路》节目的情境,播放眼睛变化的图片和眼睛“抗议书”的音频,学生沉浸在听故事的乐趣中。教师提问:“亮亮的眼睛提出了什么抗议?”“眼睛为什么要提出抗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了解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的危害吗?”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知识,增长本领。学生倾听教材故事,感受故事传递的力量;
更要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每一堂课带给自己的变化。

把叙事从课程中“激活”的方法很多,选好教材中的故事、绘本、图片,用好音频、视频等方式,能够让叙事变得鲜活生动。

2.双向交流:学生和叙事“活泼”对话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眼睛写来了“抗议书”,亮亮写来了“求救信”,他现在还被妈妈嫌弃地称为“沙发里的土豆”,大家一起来帮帮他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如何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惯,给亮亮写封回信。学生积极讨论,纷纷为亮亮出谋划策,他们找到了生活中健康看电视的小妙招:保持距离、注意光线、控制时间……如此,教师就顺利地把教的目标转化成了学的目标。

让学生和故事对话,还可以在教材留白部分展开探究,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
也可以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双向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3.多向互动:叙事和学生“鲜活”融合

教材开篇点明电视犹如神奇的“宝盒”。教师可以创设电视上的“你来比划我来猜”互动游戏叙事情境,引发学生对看电视话题的兴趣。

课前教师进行“我喜爱的电视节目”小调查,学生填好节目推荐卡,放入“神奇的宝盒”中。课上,教师请擅长表演的学生上台抽取卡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出推荐节目的名称,大家一起来猜一猜。猜中之后,请卡片主人介绍推荐理由。

叙事和学生的“鲜活”融合,需要教师积极思考,采用情境表演、角色扮演、小组头脑风暴等方式。在多向互动中,叙事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学生是叙事的主体,他们尽情地表演,好奇地猜谜,感受成功和失败以及电视节目对自己成长发挥的積极作用。

该课牢牢把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学生关注的生活问题融入课堂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阐释道理,用鲜活的形式吸引人,进行深度课堂互动,学生愿听、爱听,真正做到了把道理讲活。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施萍一.试谈故事化教学对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创新价值[J].江苏教育,2022(9):7-11.

[3]李晓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道德与法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李忠军.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人民日报,2022-08-01(11).

猜你喜欢道理法治道德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加油站服务指南(2022年6期)2022-07-28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不好听,却很有道理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道理今古传奇·故事版(2017年13期)2017-08-08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推荐访问:叙事 法治 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