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14篇(全文)

时间:2023-08-01 12: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14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14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1

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学生想挣多少钱?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元,认为2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数和1000—1500元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与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学生数量相当,各约占15%。只有9。4%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的20**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为21577。24元。我们仅与深圳进行比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大学生,一定得“专业对口”吗?

那句成语“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当问到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时,44%的人回答“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30%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近3/4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两成。甚至为了某种原因愿意放弃专业的占5%。经常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

第一个单位能留大学生多久?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死守饭碗已经成为过去时,不跳槽才难。

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时,25%的人回答1—2年,29%的人回答2—3年。6%的人回答3—4年。还有18%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如果按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为5年的话,再加上还有2%的人只想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一年以下”,5年之内会有70%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

大学生们希望多大岁数功成名就?

59%的人希望能在28—35岁间打拼出一番事业。20%的人希望成功时间是25—28岁。大部分人期望的成熟期集中在25—35岁间。在35—45岁间磨练有成的占9%,无所谓的占9%,希望25岁以下年少即得志的占2%,希望自己在45岁以上才成功——宛如姜太公垂钓遇文王者最少,只占1%。

大学生找工作准备什么?

大学生们清楚地定位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个性品质,他们认为企业看重的个性应该是“勇于创新”(18%)、踏实(17%)、合作(16%)、乐于参与竞争(10%)等,与信息时代倡导的个性特征相吻合。

而面试是将这些自信和气质的外在化体现。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1/4的人觉得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必要购置的是“面试服装”,22%的人觉得手机是必不可少的,还有15%的人一定会在找工作过程中添置BP机,13%的人会特意购买电脑,当然书籍(8%)、上网卡(6%)、化妆品(3%)等也是不可少的。他们为找工作做了预算,四成人准备花500—1500元,还有23%的人准备花1500元以上,只有8%的人准备花100元以下。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2

1、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

2、减少或推迟供给: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或第二学位扩招。通过见习实习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5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

(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3、一些劳动力输出地方已经出台支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3个月以上未能重新就业的,当地政府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失业救助,救助期不超过半年。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3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情绪、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思考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__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取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取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必须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证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明白。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

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取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取上,79.5%的调查者选取工作,11.5%的人选取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取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取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潜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此刻的毕业生在做选取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取

调查证明,66.7%的调查者选取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理解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必须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用心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就应透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取1200——__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证明,大学毕业生期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期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理解,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思考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思考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此刻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此刻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思考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取是留意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取工作时是占十分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状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思考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思考,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思考。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期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证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取。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取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取,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取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潜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潜力包括所学的专业潜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贴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推荐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必须程度上饱和,此刻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潜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潜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潜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忙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取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专业调查报告经典范文)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五、要敢于应对挫折,不放下,不服输,要敢闯!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能够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潜力,不仅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完美的未来。

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4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也是参差不齐。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无疑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的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A、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的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给20XX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 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5

关于就业形势的调查报告

班级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姓名 于德春

学号 1102120**2

日期 220**年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 调查目的

掌握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郑州华信学院大四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通过同学相互通知。了解大家的就业形式。参加调查的同学有100人

三、调查时间:220**年1月15至1月25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

五、调查结果 1、普遍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就业。

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学生高达67%。另外,普遍大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高达45%,还有22%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2、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65%,愿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只把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20**元左右,而对于1000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3、就业依赖性大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学生高达85%,通过学校推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经验体会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6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情绪、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思考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__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取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取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必须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证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明白。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

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取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取上,79.5%的调查者选取工作,11.5%的人选取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取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取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潜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此刻的毕业生在做选取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取

调查证明,66.7%的调查者选取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理解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必须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用心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就应透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取1200——__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证明,大学毕业生期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期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理解,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思考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思考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此刻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此刻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思考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取是留意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取工作时是占十分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状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思考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思考,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思考。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期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证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取。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取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取,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取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潜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潜力包括所学的专业潜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贴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推荐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必须程度上饱和,此刻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潜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潜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潜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忙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取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专业调查报告经典范文)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五、要敢于应对挫折,不放下,不服输,要敢闯!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能够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潜力,不仅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完美的未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7

关于就业形势的调查报告

班级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姓名 于德春

学号 1102120**2

日期 220**年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 调查目的

掌握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郑州华信学院大四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通过同学相互通知。了解大家的就业形式。参加调查的同学有100人

三、调查时间:220**年1月15至1月25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

五、调查结果 1、普遍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就业。

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学生高达67%。另外,普遍大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高达45%,还有22%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2、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65%,愿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只把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20**元左右,而对于1000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3、就业依赖性大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学生高达85%,通过学校推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经验体会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8

1、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

2、减少或推迟供给: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或第二学位扩招。通过见习实习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5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

(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3、一些劳动力输出地方已经出台支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3个月以上未能重新就业的,当地政府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失业救助,救助期不超过半年。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9

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学生想挣多少钱?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元,认为2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数和1000—1500元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与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学生数量相当,各约占15%。只有9。4%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的20**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为21577。24元。我们仅与深圳进行比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大学生,一定得“专业对口”吗?

那句成语“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当问到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时,44%的人回答“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30%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近3/4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两成。甚至为了某种原因愿意放弃专业的占5%。经常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

第一个单位能留大学生多久?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死守饭碗已经成为过去时,不跳槽才难。

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时,25%的人回答1—2年,29%的人回答2—3年。6%的人回答3—4年。还有18%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如果按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为5年的话,再加上还有2%的人只想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一年以下”,5年之内会有70%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

大学生们希望多大岁数功成名就?

59%的人希望能在28—35岁间打拼出一番事业。20%的人希望成功时间是25—28岁。大部分人期望的成熟期集中在25—35岁间。在35—45岁间磨练有成的占9%,无所谓的占9%,希望25岁以下年少即得志的占2%,希望自己在45岁以上才成功——宛如姜太公垂钓遇文王者最少,只占1%。

大学生找工作准备什么?

大学生们清楚地定位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个性品质,他们认为企业看重的个性应该是“勇于创新”(18%)、踏实(17%)、合作(16%)、乐于参与竞争(10%)等,与信息时代倡导的个性特征相吻合。

而面试是将这些自信和气质的外在化体现。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1/4的人觉得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必要购置的是“面试服装”,22%的人觉得手机是必不可少的,还有15%的人一定会在找工作过程中添置BP机,13%的人会特意购买电脑,当然书籍(8%)、上网卡(6%)、化妆品(3%)等也是不可少的。他们为找工作做了预算,四成人准备花500—1500元,还有23%的人准备花1500元以上,只有8%的人准备花100元以下。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10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个寒假,我采访了一位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学姐,了解到了当前就业的前景和存在困难,并通过调查以及查询资料,以找到问题并求得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三、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四、结论及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11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白话文·》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很苦——这是我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12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也是参差不齐。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无疑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的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A、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的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给20XX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 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13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个寒假,我采访了一位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学姐,了解到了当前就业的前景和存在困难,并通过调查以及查询资料,以找到问题并求得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三、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四、结论及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篇14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白话文·》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很苦——这是我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就业形势 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范文3000字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总结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汽车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800字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汽车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护理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范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调查原因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2000字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