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共青团核心优势是智力、人才优势。扶贫必先扶智,高校共青团参与乡村地区教育帮扶工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具体阐释。文章概述乡村教育帮扶工作对共青团培养青年、帮助青年成长成才以及改善乡村教育条件的意义价值,并研究通过“引智”“引力”“引资”形成“1+1+1>3”的高校共青团教育帮扶模式。
关键词:教育帮扶;
高校共青团;
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王鹂,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10-0113-03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做好人才和智力支持的政策衔接,鼓励和引导高校青年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的基层流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始终坚持并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发挥青年的智力、人才优势,坚持在教育帮扶工作中量体裁衣、量力而为、精准推进,把带领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一过程,作为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和时代机遇。
一、高校共青团开展教育帮扶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共青团开展乡村教育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多次勉励广大青年要勤实践,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注重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在实践中积累人生经验。他鼓励青年深入基层,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广大青年在共青团组织的引导下,通过基层服务和实践劳动,投身党和人民的事业,把理论知识、专业特长、个人技能与现实经验、农村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深化认知,同时让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高本领。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包含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乡村教育帮扶工作,还是高校青年培养工作,其目标和方向是促进青年在知识学习、劳动能力、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191乡村振兴,教育先行,高校共青团在帮扶模式的选择上,突出教育帮扶、科技帮扶、文化帮扶的地位和作用,帮助乡村青少年改善教育条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最终靠辛勤劳动改变落后的现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青年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系列基层实践和支教帮扶活动,获得了在情感方面的自我认同,在心理方面的自我满足,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三)******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实践阐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百年来,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以青年成长成才为主题,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中指出,做到“四个始终成为”是共青团更好地团结、组织和动员青年的科学行动指南。争当“五个模范”是广大青年追求进步、成才成长的奋斗方向。******用参天大树和初升朝阳来比喻青年,新时代青年通过社会服务进行学习,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使自己在服务中得到学习和提升,实现发展目标,增强公民意识与奉献意识。通过公益劳动激发自身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在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新时代青年。要贯彻落实******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系列讲话的重要精神,运用到高校共青团教育帮扶工作中,帮助青年成长成才。
二、高校共青团开展教育帮扶工作的时代价值
(一)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振兴农村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已进入启动发展阶段。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阶段,国家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这是一项全社会同下一盘棋的重要任务,共青团在帮扶工作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凝聚广大青年团员的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二)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时代答卷
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是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表现。共青团在参与教育帮扶过程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实施模式,以高校统筹部署与落实为基础,以发挥共青团“三力一度”为手段,以多样化的定点帮扶协作为协同机制,合理发挥各级团委、基层团支部、团干部、团员青年的优势,将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与共青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责主业深度融合。也借此机会,将学校理论知识与社会基层工作密切相连,帮助青年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教育帮扶工作的同时,既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欠缺的问题,又大大提升了共青团的育人质量,拉近了与企业团委、基层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的联系,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这是共青团强化团组织建设的关键途径,是高校学生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时代答卷。
(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契机
高校共青团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是凸显共青团政治引领价值、道德培育价值、素质提升价值、成长服务价值的良好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契机。******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共青团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参与教育帮扶活动,帮助其加强社会认知、塑造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从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常态化参与乡村振兴系列工作,体察民情、世情和国情,在专业素养、三观培养等方面逐渐形成科学的认知。高校的育人工作不是“把水灌满”,而是“把火点燃”,学生通过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参与基层服务,是主动担当的表现,将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自身行动的价值追求。
三、高校共青团开展教育帮扶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引智”:挖掘青年智力优势,组织“送教下乡”支教服务
高校共青团采取多种帮扶方式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教育发展,如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东西高校共青团互助交流”等。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为教育帮扶工作的突出代表,高校通过参与团中央大学生西部计划项目,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前往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以多种身份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力求做到教育帮扶的全面兼顾、全面参与。首先,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作为支教教师,在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化学等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完成第一课堂的基础教育教学任务,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教学質量与水平的提升。其次,作为研究生,充分发挥专业所学和个人特长延伸教学范围,强化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利用课余休息时间,根据自身特长,兼任学校社团、学生会指导教师和学生班主任,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同伴教育活动、心理素质辅导、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丰富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再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作为帮扶“干部”,放眼帮扶工作全局,深入了解当地学生学习状态及家庭情况,参与特殊群体家庭学生控辍保学工作,完成控辍保学任务。同时配合学校团委与当地政府,分析当地学校所需,精准施策,共同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团中央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开展24年来,将教育帮扶与理想信念教育、素质能力培养、文化熏陶相结合,将东部地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带进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实现“教育扶志+扶智”,丰富“三全育人”工作途径,同时实现高校团委和地方团组织在帮扶和育人的双向互动。
(二)“引力”:发挥团组织优势,形成“四位一体”帮扶力量
发动高校各级团委、基层团支部、团干部、团员青年形成“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帮扶力量,开展东西部共青团组织协作与共建系列活动,包括留守儿童关爱、支教助学、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实现教育事业的精准帮扶。首先,在团员青年中广泛组织“三下乡”“返家乡”实践活动、“青年筑梦红色之旅”创新创业项目、公益服务系列活动,针对乡村地区学生留守儿童多、家庭关爱缺失、青少年成长缺少指导等问题,建立“教育扶智+扶志”帮扶模式,成立高校学生实践基地。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访乡村学校、农村学生家庭,或者利用互联网开展日常的线上家教及互动,形成与乡村学生的长效沟通和帮扶机制。其次,在团支部中开展结对共建项目,通过主题团日、“红色1+1”项目,从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等多重维度开展以农产品认购、网络互动交流、课后学业辅导为主题的基层支部共建活动。再次,发动团干部参与东西部团组织协作交流、乡村教师培训班、大学教师进课堂等项目,引导高校共青团干部为乡村教师进行授课,传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为乡村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科学文化理念,做到立足讲台、辐射校园、关爱家庭、造福百姓。最后,各级团委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带领基层团支部、团干部、团员青年通过深入帮扶一线,准确把握扶志、扶智,教文化、教技能,更要激发贫困地区青少年学生向上奋斗的精气神,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引资”: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构建“输血—造血”帮扶模式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与后备军,团组织广泛分布于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级机构之中,高校共青团能够有效地连接和调动全社会的各类资源用于乡村振兴工作。高校共青团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资源,做好帮扶“输血”工作。首先,高校共青团依托高校的科技、文化优势,拓展教育帮扶工作的内容和格局,将教育帮扶与科技帮扶、文化帮扶相结合,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调研等项目,建立乡村学校工作站、社会工作基地,派驻社会工作队伍,逐步扩大影响,确保教育帮扶圆心实、半径广、弧度大、效果好。其次,高校共青团依托社会资源优势,通过与各地区基层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团委开展联络交流,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社会资金资源,为乡村学校捐赠先进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条件,拓展教育帮扶的范围。借助共青团组织强化团干部与学生、团干部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对于有困难学生的团支部,团干部应“点对点”与学生密切保持联系,与学生深入交流,在学业、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予以关注和帮扶。对于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团组织要发动青年教师、团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发动团员青年开展图书、衣物募捐活动。再次,共青团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提升当地“造血”功能,把东部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乡村,根据乡村地区所需,向当地师生提供免费开放的慕课、SPOC等互联网课程。同时,高校共青团针对建档立卡贫困生、家庭困难毕业生提供“点对点”就业帮扶指导,依托高校就业中心、企事业单位资源,在岗位募集、就业指导、结对帮扶、政策解读等等方面提供帮助,为困难学生匹配岗位资源,引导学生返回家乡所在地,服务家乡发展,有效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创业,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解决乡村学生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朱婧婧
猜你喜欢高校共青团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基于新媒体背景的艺术类特色高校共青团育人新途径探究文教资料(2016年24期)2017-02-21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青年时代(2017年2期)2017-02-16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探索世纪桥(2015年6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