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3-07-18 0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肖登望

摘 要: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它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目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通过学生自主理解、建构和内化,对问题的本质能清晰认识,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出发,针对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对核心素养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对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三历史;
核心素养;
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学科间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其所要形成的观念却是一致的,即让学生在不同学科间,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个人身心健康成长与能力的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的整体性、系统性与批判性研究,并且能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事物,理解客观世界的发展。现阶段,对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仍处于不够完善的状态,受传统高考政策影响,历史学科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忽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也受到了阻碍,长此以往,不仅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还会对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产生影响。在高中阶段,通过转变教学模式,转换教学主体,不断加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尤为重要[1]。

(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1.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是一门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史料实证意识,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生活与社会中的事物,利用现有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并提出自己观点,以促进综合发展。同时,历史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全面提高为基本要求,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并从不同层面把握国家命运与人民福祉的关系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机制的不断改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2.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着课堂。但是,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及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对教育理念和手段进行改革与转变,从“应试化”到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历史课程改革目标落到实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教師缺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意识

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不重视,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就使得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制约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完成质量及效果。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于知识讲解,而对于学生分析能力、历史思维、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教育较少,使得课堂中学生学习历史内容时存在着一定难度,师生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疏远,课堂氛围沉闷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学生能否反思教学中的历史现象是体现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表现,这将对唯物史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以唯物的观点开展自己的历史思维,推动唯物史观理论的发展,能够加速历史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达成。所以,在高中历史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合理设置课题,指导学生在唯物方面展开思索,同时让学生从唯物史观的研究角度来做出解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加以挖掘,首先,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发展进程来了解唯物史观的含义。知识学习的来源不局限于课本,可以扩展到互联网及相关图书。其次,开展以唯物史观为主体的探讨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完成相关任务。例如,在讲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苏联在反革命叛乱胜利后是如何恢复经济的?帝国主义为何要干涉社会主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例如,在《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这一课中,教材中只是简单地讲述了英国与荷兰扩张的发展与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研究并进行讲解: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内容的阅读,并在阅读中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明白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
其次,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述,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让学生根据课本中提到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其他资料的搜集,尝试理解殖民扩张为英国与荷兰后续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将殖民地的暴力掠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有效关联;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本节课程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并讨论从中体会到的警示与意义。通过这种引导方式,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探索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真理与发展规律,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历史事件的重视及其后续的影响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多是围绕教材进行授课,教材中单章节的内容让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及社会环境进行了解,或者因时代不同,对过去的事件形成错误认知,甚至出现歪曲历史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课堂设计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还原历史背景,创建一个模拟情境,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进行学习,产生历史共鸣,对最终的历史结果进行理解、学习与思考,让学生的时空观念得到提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优化教学活动的工具也变得多种多样,教师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合理运用,重视并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是重中之重,引导学生不以当代思维看待历史,从时局变化和环境变化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这一部分内容时,其主要讲的是欧盟与北美贸易的创建时间存在差异,但创建的条件、原因以及意义等方面却有着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各自选择阵营进行模拟,对这两个经济区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实现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学习,达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线索,真实史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理性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等方面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对相关史料展开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看似明白了历史意义,但也仅限于教材知识,对真正的历史内容的理解一直流于表面,在日后的发展中也仅限于对相关问题的作答,缺乏对史料的运用和理解,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也就无法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史料收集、分析鉴别能力,改变直接教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的搜集和运用,通过自己查找到的史料,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其他活动中。教师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需要适当地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与见解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例如,在“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整个课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预习部分,即让学生线下搜索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史料;
第二,引导部分,即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自己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分享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每个学生搜集到的資料进行真实性的辨析,需要经过组间讨论选出最为真实的资料,汇总到班级层面进行讨论;
第三,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讲授,让学生将自己所搜集到的史料与教材中的真实事件进行对比与思考,加深对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在这种查阅、辨别、分析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证史料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学生最基础、最具价值的能力之一。历史解释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与总结性习题训练,让他们在分析历史事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可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大多数教师在这一环节上的教学方法略显单薄,会习惯性地提出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学生往往不需要进行过多思考就能回答出相关问题,抑或是教师抛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这不仅会使学生的答案不正确,还会影响学生对更多内容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将自行解释转变成提问,并用追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时间,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解释历史的能力。首先,在教学前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影视、图片等资料,让学生针对所观看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这属于我国哪段历史中的事件。其次,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从影片中的哪个部分看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件,并通过回忆的方式,让学生叙述影视资料中的具体内容。最后,设计课堂短剧。在对课本内容进行讲授后,学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让学生模拟视频资料,复演“辛亥革命”,在还原革命事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辛亥革命的爆发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与意义,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发展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以“核心”育人观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进行评价和引导,让学生学习知识并形成良好习惯。以历史文化传承为依托,发展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精神、民族性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等元素来推进课程改革进程;
完善学科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之间相互衔接关系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等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微信等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将历史与国家、民族发展联系起来,如在介绍概念化的史学知识中,可以融入部分民族文化,如哪个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情感,使他们由单纯的概念研究变为情感研究,了解历史背后所隐含的国家精神,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3]。

(六)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历史使命感是历史学科所要求的一项重要素质。历史使命感指的是在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念的指导下,对社会生活、时代和国家使命的高度认可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忘历史,保持民族意识,推动民族进步。在高中历史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对待历史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上进行正向引导,重视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感悟国家、社会以及时代所赋予历史的认同感,让学生用正确的观念、思维与意识去看待相关历史知识并逐步养成正确、科学、文明的历史价值观念,让学生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去传承、发扬与创新优秀的历史文化。

例如,在《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客观看待历史的意识。在这一节课中,为了能让学生正确看待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影响,并据此为我国带来的教训,教师可以提出:殖民扩张的过程是血腥而又残酷的,给殖民地的人民与国家带来了伤害,但有人则认为殖民扩张也在无形中对被殖民地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此你怎么看?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从浅显的历史知识逐步向自我认知的方向思考,如霸权主义与殖民主义是残酷的,但我们也要从中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形成一个客观看待历史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与国家民族使命感的理念。

结束语

教师通过讲授历史知识,可以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普及,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在历史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让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在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相结合,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正莲.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1):111-113.

[2]李艳绮.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2(1):36-38.

[3]王丽.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C]//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2020:201-202.

猜你喜欢高三历史实施策略核心素养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精选 精讲 精析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向着“人”的方向迈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高三历史复习应考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4期)2016-05-06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素养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