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为其后续融入小学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幼小衔接阶段对于幼儿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家校共育对于幼小衔接的影响,最后提出开展家校合作共育的方法,以期能够引导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生活,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幼小衔接;
家校合作共育;
身心发育
作者简介:关琼(1979—),女,甘肃省华亭市第二幼儿园。
幼小衔接阶段是指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是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5—7岁正是儿童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行为习惯并不稳定,幼儿进入小学前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进入小学后容易出现上课乱讲话、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不利于幼儿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好幼小衔接阶段的家校共育能够从多角度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更平稳、科学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一、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面临的挑战
(一)学习方面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让幼儿学会倾听,能够听从教师的指示完成目标,能为其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基础汉字。例如,儿歌学习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汉字,培养书写能力。然而,进入小学阶段后,幼儿需要更强的学习能力来跟上教学进程,例如掌握正确握笔姿势和坐姿,能够按照规范完成书写任务,以及具有较好的写字、阅读和听读能力等。此外,幼儿也需要适应更为严格的学习形式和更大的学习难度,以及更高的学习要求,例如更多的作业和考试。
(二)生活方面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弱,幼儿的生活起居通常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小学教师的关注重点在学习上,对幼儿的生活照顾较少。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需要逐步培养自理能力,如学会穿衣、洗脸、刷牙、整理书包等日常生活技能。若幼儿自理能力不足,则可能会对其适应新环境和小学校园生活造成困难。
(三)社交方面
学校是幼儿发展社交能力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主要通过布置任务和活动引导幼儿合作和互动,进入小学后,幼儿需要遵循更多的行为规范和课堂管理制度,如先举手再回答问题等。同时,幼儿还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结交新朋友,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这些都是幼儿需要克服的社交挑战,家庭和学校都需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二、家校共育对于幼小衔接的影响
(一)家校合作采取科学教育方式进行衔接教育
在幼小衔接阶段推动家校合作,能够让教师和家长共同协作,采取科学的方式完成幼小衔接教育[1]。家校合作共育能够共享教育资源,引导家长采取线下、线上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满足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需求,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衔接阶段。
(二)指导家长以平等态度对待幼儿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幼儿,尊重其自主性。家校合作能够帮助家长形成平等看待幼儿的意识,以平等价值观为基础,减少强制命令等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发展独立能力,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三)科学规划幼小衔接教育
学校和教师应该更加了解幼小衔接阶段的特点,以科学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指导,对幼小衔接教育进行精细的规划。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和学校应该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让其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共同完成幼小衔接教育。
三、幼小衔接过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方法
(一)学校层面
1.优化制度设计,支持家校共育
完善的家校共育制度是支持家校合作共育开展的基础,能够提高家校共育的规范性,推动家校共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幼儿园需要制订一系列管理制度、家长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等不同制度,明确幼儿园和家长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细化执行措施,保证家校共育的有序开展。例如,幼儿园应该与周边小学合作,让家长、幼儿园以及小学共同参与幼小衔接教育。这可以让小学从幼儿园教师处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行为习惯,让教师和家长一同分析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需求,家长也能够主动反馈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幼儿园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特点,选定更适合幼儿的家校共育内容。另外,幼儿园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制订详细的培训制度,并将培训制度和评价体系相挂钩,以奖惩机制引导教师,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能够主动研究家校共育问题,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注幼儿的幼小衔接情况。
2.增加资金投入,组织家校共育活动
家校共育活动是支持家长和学校之间合作的主要方式。为确保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幼儿园需要增加家校共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并设立专项经费来支持家校共育的开展。目前,幼儿园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一般不包括家校共育的经费项目。因此,幼儿园应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支持,以设立家校共育专项经费。此外,幼儿园还可以积极向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申请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可以专门组织幼小衔接家长会,向家长系统地介绍家校共育的重要价值,并解答家长们所面临的问题,以糾正家长的错误观念和认知。在与家长讨论幼儿教育问题时,幼儿园和教师需要保持平等的态度,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与其共同度过幼小衔接阶段[2]。此外,幼儿园还可以设置家长开放日,引导家长体验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家长观察教师如何展开教育,并参观小学校园,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差异,使其重新认识家校共育,并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新媒体渠道也是推广家校共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可以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腾讯会议等不同信息渠道,定期向家长科普家校共育的知识,系统性讲解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可能面临的问题,并通过视频和图文的方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以便与家长进行沟通,支持家校共育的落实。
(二)教师层面
1.重视教师培训,培养家校共育能力
教师在家校共育工作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并且是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纽带。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家校共育意识和能力,以推动家校共育的实施。幼儿园应该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邀请专业讲师开展讲座,借助家校共育成功案例,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扭转态度,使教师提高对家校共育的重视,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幼儿园还应该组织教师开展家校共育研讨会议,让教师选择具体的案例互相分享经验,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共享教育经验和资源,从而培养新教师的家校共育能力。
为了满足入学儿童的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学习《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深入了解幼儿在入学阶段的身心特点,进而明确适应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5—7岁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和行为方式,从而学会在日常教学中辨别幼儿可能存在的不适应、排斥等行为,并及时介入帮助幼儿,展开恰当的教育。教师还需要培养沟通技巧,因为在家校共育过程中,他们需要与家长进行大量沟通。尤其是面对一些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教师职责的家长,教师需要善用沟通技巧,以实现有效沟通,帮助纠正家长错误观念。
2.明确衔接目标,理顺衔接教育思路
教师要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目标,并进行科学规划。为此,教师需要大量查阅资料和文献,从教育理论的角度认识幼小衔接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方向,然后制订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幼儿行为,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的问题和特点,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后续的家校共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首先要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适应是第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适应性活动来帮助幼儿。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融入学习任务,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引导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延长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4]。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发现不能适应小学课堂的学生,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同时与家长联合进行家庭教育,着重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和遵守课堂规则的能力。其次,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让幼儿在学校和家庭中承担力所能及的事务,如自己收拾书包、记作业、穿衣服、扔垃圾等活动,重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家校共育需要放慢节奏,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进行推进。
(三)家长层面
1.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家校共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容易受到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非常关键,是影响孩子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家长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积极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方法的调整,以更好地配合家校共育,使家校共育取得良好的成果。家长需要学习教育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行为习惯上给孩子做好榜样[5]。家长还需要认同家校共育的优势和价值,在思想和行动上认可学校的安排,积极参与家校共育活动。家长要改变过去认为家校共育是在承担教师工作的想法,主动和教师沟通,反馈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表现,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共同商议家校共育方案,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连贯教育,帮助孩子积极适应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提高自我修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幼儿的家庭环境对其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需要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在学习型家庭氛围下,幼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性格、学习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成长。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时间与孩子一起去公园、野外写生,或者参观博物馆,增长孩子的见闻和生活经验。同时,家长还可以定期组织家庭阅读活动,与孩子一同阅读和讨论,以此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庭互动中,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并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理能力,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需要统一教育理念,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有问题,应积极沟通,充分尊重并聆听孩子的意见,留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不应因为害怕孩子出错而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应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家校共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感染孩子,为其身心发育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为其提供开阔眼界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家长需要意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配合学校开展家校共育,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展家校合作共育至关重要。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幼小衔接教育,与教师一同科学规划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为了有效地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幼儿园需要完善制度设计,支持家校共育,并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同时,教师也需要重视自身教育能力的发展,明确幼小衔接目标,理清幼小衔接教育思路。此外,家长还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家校共育,并提高自我修养,主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王菠,王萍.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观的差异:基于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的实证比较[J].基础教育课程,2023(4):19-28.
刘玲,王建平.幼小衔接视角下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分析与应对:基于北京市16个区小学一年级任课教师的调查[J].中小学校长,2023(1):32-34,56.
蔡芳婷.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3):86-90.
赖卓华.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校合作共育模式探索:以广州市海珠区儿童入学准备工作为例[J].教育观察,2020,9(28):22-24.
汪世君.构建区域性幼儿园家园共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3(3):35-36.
猜你喜欢幼小衔接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11期)2017-01-14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关注“幼小衔接”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6年12期)2017-01-12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又看“幼小衔接”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6年11期)2016-12-23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数学绘本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3期)2016-03-23多管齐下给力时,幼小衔接无尽处考试周刊(2016年7期)2016-03-11幼小教育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期)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