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保 曹丹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推进社会变革和国家治理的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始终基于国家治理维度进行不断探索。从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文化制度建设定标立向、增强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绝对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坚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权益制度建设、创新社会主义网络技术文化制度建设入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路径创新。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国家治理;
建设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2-014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已将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并予以高度关切和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P35-37) 。众所周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上升凝练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之一 [2](P7-13) 。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明确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3](P42-43) ,以此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上种种皆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战略层面,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在推进社会历史变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阐释
文化“因人而兴”。千百年来,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演进,是特定的国家、民族以及地区“场域性”或“地方性”类知识性的存在,是一国一族价值和制度依存的基础。因此,文化发展史与人类社会进化史是并轨同行的,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变革、国家治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其中發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发展历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文化”即是自然界客观自然属性“人化”的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赋能”的体现,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价值观念加工赋予自然界客体的过程,并推进了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周易·贲卦》言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 [4](P2-5) 。这些古文经典说辞阐释了“人文”即“文化”是一种备受古人推崇的力量。西汉刘向在其《说苑·指武》一文中,言及“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的力量”在文德之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纵览古今,文化都是最深层、影响最为深远、经久不衰的动力,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最后都要以文化为载体。不言而喻,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与其他方面都密切相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5](P7-13) 。因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使命,进一步印证民族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内在的耦合性。
(二)文化在社会历史变革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演进,文化从来都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助推器”,也是国家社会治理的“平衡器”。实践表明,先进文化思想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史,真正的历史转机在于“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成立”的大事件,为中国革命注入新的活力、指明新的方向。再看欧洲,没有轰轰烈烈文艺复兴大思潮运动的席卷盛开,破除欧洲中世纪黑暗的枷锁,就没有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更没有欧洲工业革命史诗般的神话。换言之,先进文化思想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使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推进人类社会历史向前进步。回归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历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作为国家社会治理“平衡器”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有道家扶弱济贫的治理理念,“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也有儒家的治理方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更有治理文化愿景的呈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此达到天下修睦、邦国和谐的治理目标 [6] 。综上,无不从历史文化维度印证了文化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和方式能起到如沐春风、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印证了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以及国家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集大成者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民族内心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文化记忆标识。不同历史阶段虽然孕育着不同文化样态,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是中国一切文化的“母体”,源远流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将其视为瑰宝,并率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的实践斗争,创造性地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朝着新的方向迈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共同的民族精神价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7](P43-48) 。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培育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和信念,为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8](P73-80) 。有论者言,“‘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后者则涵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注入东方智慧和哲学,是民族文化和治国方略的历史宝库。而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所熔铸的先进文化,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程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发展的方向 [9](P36-42) 。实践历史证明,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共同构成,铸就一种充满盎然生机活力的独特文化谱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不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一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创者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人,肩负起民族救亡图存以及振兴发展的使命,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质的飞跃,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里,这些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革命历程中不断总结凝练为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
在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创新发展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上、行动上凝聚在一起、统一在一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重塑新时代国家民族文化意志,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价值自信 [10] 。综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从近代屈辱泥沼中站起来,从改革开放摸索建设中富起来,從***新时代事业奋斗推进中强起来,谱写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三、基于国家治理视域探索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路径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厚支撑”。当下,如何把“中国之制”转化为“中国之治”,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课题。然而,有关文化的重要战略价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提到“文化强国建设”高度并指出,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1](P35-42) 。由此可见,唯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有效涵养和助力国家现代化治理与建设。
(一)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定标立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P43) 。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浪潮也席卷而来,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纷至沓来,各种思想和价值理念相互激荡,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秩序遭受严峻的挑战与威胁,文化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繁荣局面 [12](P136-140) 。因此,当前在文化意识形态治理模块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毫不动摇,用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样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必须直面新时代的挑战问题,顺应时代潮流,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探索和建设,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体系;
规范各级党组织各层级理论学习制度,发挥网络学**台作用,进一步健全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教育、武装人民头脑的工作机制;
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用于探究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有效应对各类错误思想和观点。
(二)以国家治理为中心增强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绝对领导
反观苏共历史,血的教训历历在目。20世纪90年代,戈尔巴乔夫批准《新闻出版法》,宣布“新闻自由”,放弃苏联共产党对新闻媒体和舆论宣传的领导权,放弃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武器,从而让苏共领袖、苏联共产党以及马克思主义成为**分子攻击的靶子,在西方“和平演变”的加剧下,最终导致苏共政权丧失合法性、被迫解体 [13](P5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从而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14] 。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也不例外,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制度的绝对领导,才能有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70年执政所取得实践经验和成果证明,“文化兴则国家兴”,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人民群众作为国家治理最重要的主体,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性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意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所在 [15](P43-46) 。因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性特征和价值目标,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党的领导是一切社会事业成功发展的坚强保障和坚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特征。
(三)从国家治理维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
******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须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须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中国文化的主流谱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着力围绕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维度,推动“四史”等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公民道德诚信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
不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不断推进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行,创新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和号召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彰显文化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内核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体现着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領文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优秀文化的凝聚力,调适国家机器,实现文化治理的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先决、精神动力、价值准则。
(四)从综合治理维度坚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权益制度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3](P45) 。因而,要破除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坚持文化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原则,增进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16] 。首先,要丰富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文化惠民工程全覆盖,破除“二元化”城乡文化壁垒,让广大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其次,要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宣导、教育功能,从而推进区域社会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另外,在文化创作生产领域,还要辩证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确保社会效益优先,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在创作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和导向,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最大化的释放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要处理好文化生产与市场转化的关系,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契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夯实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五)从国家治理效能的视角创新社会主义网络技术文化制度建设
纵览党史,我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扮演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务必坚持党管媒体原则,要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理念 [17](P5-9) 。******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媒体作为社会结构有机连接和能量交换平台,发挥着社会参与、沟通、疏导以及监督功能,是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信息化技术迭代升级,特别是5G技术引爆,着力健全以内容为王、技术支撑、创新管理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18] 。
故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其事关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网络时代,国家治理场域从现实延伸至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场域的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公众的网络参与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树立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融合国家治理职能,形成“整体性”治理合力。积极构筑具有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阵地—即全媒体传播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社会民众共识。同时,拓展网络舆论引导的载体,构建网络舆论引导共同体,坚持网络技术的德性规范,实现治理观念和技术现代化,凝聚新动力、提升新效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结 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标识,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是最绵延、最深层的力量。纵览古今中外历史,“文运兴则国运昌”已是铁证的事实。目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不断迈进、实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酝酿和濡养。总之,文化是撬动、启用国家制度“优势功能”的密码钥匙,是推进“中国之制”转化为“中国之治”、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优势”的催化剂。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进一步深化凝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和指导;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确保人民群众创造文化、享有文化的主体地位;
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创新网络技术文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构筑新时代中国文化传播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好故事、分享中国好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华桂宏,等.“中国之治”:治国理政新时代——江苏师范大学社科理论工作者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谈[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我们的文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范玉刚.以文化善治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大厦[N].中国艺术报,2019-11-11(003).
[6]林坚.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J].国家治理,2015(25).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中国经济周刊,2017(42).
[8]汤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J].红旗文稿,2019(19).
[9]张胜,王斯敏,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开“中国之治”的文化密码[N].光明日报,2019-11-14(007).
[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1).
[11]新华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ER/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3.
[12]李旭辉.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一点思考[J].学术论坛,2015(11).
[13]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4]新华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ER/OL].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nC4J,2019-11-5.
[15]雷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归[J].理论导刊,2016(10).
[16]黄坤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20-11-23(006).
[17]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四川党的建设,2019(22).
[18]张光辉,李咏梅,等.以5G等新技术和数字经济为重点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R/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103/c120837-31533440.html,人民网·传媒频道,2020-1-3.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Socialist Cultural System from the Dimension of State Governance
HU Jia-bao,CAO Dan
(Fujian Univeri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18,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memory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and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change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mankind. The CPC, as the inheritor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actitioner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exploring the direction of cultural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highlighting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absolute leadership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system, promoting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dhere to the innovative path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safegu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 centered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socialist network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system.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ist cultural system; National governance; build
[責任编辑 张 驰]
猜你喜欢国家治理中国共产党建设《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