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内协同培养视角下专本贯通人才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3-07-17 20: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尚福鲁 滕翠翠 荣华

摘  要:国内专本贯通项目开办已有近十年历史,江苏省和山东省走在全国前列。在中国知网搜索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章,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及定性分析手段发现,目前协同概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较多,是研究热点,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研究关注的主要领域。专本贯通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协同概念的应用较少,二者的融合明显不足。专本贯通人才的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协同概念的重要性都反映了基于协同理论的专本贯通人才的重点研究趋势,学者们已经探索出的协同概念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也给协同视角下专本贯通人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协同;
专本贯通;
可视化分析;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147-05

Abstract:
It has been nearly a decade since the program was launched, Jiangsu province and Shandong province have taken the lead in China. By searching related articles on CNKI about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r talents, visual analysis softwar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concept in talent training and it is a research hotspot.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applied talents of general undergraduate. Although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r talen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applied talents, but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on is seldom applied in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r talen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roducing collaborative concept into talent training mode all reflect the key research trend of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r talent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theory.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applying collaborative concept to talent training that scholars have explored als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r tal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on.

Keywords:
collaborative;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visual analysis; talent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人才培養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密不可分,新形势下诞生的专本贯通更是如此。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历史背景下,以专本贯通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在其地位和价值得到空前提升的同时,其自身的培养质量也应有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是多人员、多资源参与的复杂教学活动,各参与主体如何高效配合、有效利用资源,即协同概念如何引入人才培养过程,自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或曰协和、同步、和谐、协调、协作、合作,是协同学(Synergetics)的基本范畴。协同的定义,《说文》提到“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1]。依据协同的概念,不同类型的人才均应当准确定位参与主体、参与资源以及主体和资源的关系,以便保障协同效应的发挥。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收录的研究文献,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协同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热点和重点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深度解析专本贯通人才的特征,进而探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基于CiteSpace的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提出

本文的研究逻辑思路为围绕国内协同培养的研究状况展开,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研究现状及重要举措,对比专本贯通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不同并分析其特征,得出专本贯通人才培养途径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基于此思路,提出如下四个研究问题。

1)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研究现状及重要举措。

2)专本贯通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及其特征。

3)协同培养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途径中的应用研究情况。

4)专本贯通人才培养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在协同培养视角下的研究趋势。

(二)  相关文献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以“专本贯通”“高本贯通”“协同培养”“协同培养+人才”“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专本贯通+协同培养”为主题检索词分别检索,人工排查掉不相关文献,结果见表1。

采取定量分析加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所谓定量分析:一方面,将以“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题搜寻到的302篇基金文献、以“专/高本贯通”为主题搜寻到的46篇基金文献分别导入CiteSpace(5.7.R3版本)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得到的知识图谱寻找两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另一方面,依据表1给出的搜索结果进行表关数据分析。所谓定性分析是对以“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题搜寻到的302篇基金文獻和2篇学位论文、以“专/高本贯通”为主题搜寻到的46篇基金文献和4篇学位论文、以“专本贯通+协同”为主题搜寻到的4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总结重要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结论。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协同概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整体情况

在中国知网以“协同培养+人才”为主题搜索,共得出3 321条结果,其中基金文献占比70.9%、北大核心和CSSICI占比12.9%、学位论文占比2.8%,依据搜索结果从定量的角度可初步得出五方面结论。一是,国内将协同概念开始引入教育,始于2004年应可福等[2]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该文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从论文发表年度趋势来看(图1),从2012年开始,协同培养的研究热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近两年,每年相关研究论文均在500篇以上;
三是,研究涵盖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大人才培养类型,覆盖面较全,说明协同培养不仅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需求,技能人才和研究人才培养同样也需要;
四是,基金文献占比较高,但是北大核心和CSSICI占比却较低,说明各级、各类基金项目从选题立项方面比较重视协同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的深度和成果的水平还不够,协同概念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度不高;
五是,协同概念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途径中的应用研究仅查到3篇文献,说明还未受到重视。

(二)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代表文章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内容,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在同篇文献中出现时被称为关键词共现[3]。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掌握协同概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状况,如图2和表2所示。

通过图2、表2可以看出,频次最高的前五个关键词依次是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中心性最高的前五个关键词依次是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协同培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频次前十的关键词中有4个直接提到“协同”、2个是“协同”的具体表现形式,这充分表明运用协同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另外,频次前十的关键词中校企协同(第2)、校企合作(第9)、产教融合(第10)均是协同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说明研究者们对协同概念的应用关注度很高,但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上,对其他方面的协同研究还不够广泛、全面。

(三)  重点期刊文献研究成果总结

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协同概念应用的重点研究成果,能够为专本贯通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本文以基金文献、北大核心和CSSICI期刊文献为重点,总结分析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最早的基金文献是余有贵等[4]2012年发表的,目的是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积极探索高校、政府和企业(社会)三者形成办学合力的新方法,创建了“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在诸多文献中,研究者们普遍提到校企合作,也均进行了实施路径的探索,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孙红霞[5]、刘学忠[6]基于此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校企协同存在的问题,从机制构建方面分别给出了解决方案。另外,谢学等[7]认为:“产教融合”重在“融”难在“合”,要想达到真正的融合,需要一个共同媒介来支撑双方或者多方的交融合作,这个媒介就是各类协同育人平台。对于协同概念落地实施而言,构建各类协同平台无疑是最优选择,但是由于平台牵扯的面比较广、涉及的人员较多,因此平台能否正常运转成为关键。从做实做细出发,房三虎等[8]提出“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各选派1名导师,共同指导3~5名学生,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各自发挥其优势,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这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四)  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从两方面入手分析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现状,一是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专本贯通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二是通过重点期刊文献分析协同概念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第一,专本贯通的研究热点分析。通过表3可以看出,频次最高的前五个关键词依次是课程体系、高本贯通、专本贯通、中高本贯通、职业教育,中心性最高的前五个关键词依次是课程体系、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本贯通、专本贯通,频次前十的关键词中有关协同的词汇未出现。关键词中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频次和中心性均较高,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者们意识到两个办学主体充分融合的重要性,但利用协同概念在融合机制、融合手段方面的探索还不足,如果没有好的协同理念,课程体系的衔接构建也缺乏理论根基。

第二,协同视角下专本贯通研究现状。从搜索到的文献来看,仅有4篇体现了协同概念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齐攀等[9]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提出构建校、校、企三角式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及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和本科高校的学科及师资优势,协同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校、校、企三方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以“创新人才供应链”“服务链”和“技术链”三链捆绑的校校企“朋友圈”,为专本协同培养人才提供保障。刘涛[10]开展了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四个协同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提出了理念协同、方案协同、行为协同、资源协同四大协同手段并探索了实施路径。李玉新[11]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专本贯通协同培养策略,提出了课程体系的衔接和协同策略、利益相关者协同培养策略、多目标协同培养策略、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协同培养策略。李从峰等[12]重点探讨了两合作院校的协作,分析了两合作院校如何从人才定位入手,探讨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上4篇文献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协同概念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研究,均给出了对策和建议,但是举措的可借鉴性及可实施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融合度还不够深、不够全面。

三  专本贯通人才特征分析和协同视角下的研究趋势

(一)  专本贯通人才特征分析

专本贯通是新时代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新选择,不同于高职(专科)生也不同于普通本科生,贯通人才有着自己特定的属性和特征,分析清楚這一点,对于分析协同视角下的发展趋势,进而准确开展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专本贯通人才高考分数属于高职(专科)生中的佼佼者、本科生中的垫底者,需追溯至高中阶段综合其学习表现、生活表现来分析其特征。

第一,集体意识强。专本贯通学生的学习水平多数在班级中处于中游水平,这类学生注意团结同学,不违反纪律,集体观念强,属于乖学生,但是不太爱学习或者未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双重压力,更多的是硬着头皮学、无章法地学,属于不太受老师关注的学生。

第二,自主学习意识差,抗拒心理强,自我管控能力尚可。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属于沉闷型,不太爱互动,习惯于被动、强迫的学习状态,逆反心理强,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喜欢按部就班,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三,专业自豪感较强,但专业认知不足,学业规划能力较弱。这类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太喜欢家庭的干预,除非生活中与父母的关系较为和睦,更多的是根据自我的感性判断来敲定专业,他们往往没有明显的专业兴趣,学什么专业无所谓,但是一旦选择了就会认定,因此专业自豪感较强,专业认知却不足。另外,由于按部就班的处事风格,学习上不出类拔萃但也不掉队,没有专业前瞻性,不会提前规划,需要老师在学业上的帮助。

第四,不同于四年制本科应用型人才,专本贯通人才由两个办学主体联合完成培养。一方面,两个办学主体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人才质量好坏;
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这批学生被视作本科生,“心理地位”较高,进入本科院校后,成为“非正常本科生”,容易出现心理落差。

(二)  专本贯通人才发展趋势

由于专本贯通人才的特殊性,协同概念在培养过程中的引入成为必然,因此,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研究成果在专本贯通中的迁移应用研究以及可落地实施的协同培养措施的探索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围绕可视化分析的成果,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探讨。

1  协同的原则探讨

承担学生培养的两学校各有独立的管理机构、体制和机制,协同培养的措施要想方便实施,需遵守三个原则。第一,不改变双方办学常态。两学校虽为合作单位,但谁也不愿意因为合作而改变办学常态,双方均不会为占比较少的专本贯通生源大动干戈,影响到常态的协同措施注定实施不了。第二,尽可能少地牵扯双方人员。协同措施避免不了人员协同,但两地办学,存在距离之隔,牵扯的人员越多越难以调动,最终也难以实施。第三,落到实处、细微处,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为中心不能是口号,协同措施应当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法中都有所体现,通过协同,实现高度融合,让学生受益。

2  校-校协同探讨

基于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校-校协同是基础和关键,通过密切的协同关系的建立,改变“两张皮”现状,借鉴应用型人才协同研究成果,重点应在以下三方面上进行探索。

第一,应在两学校二级单位教学管理体系协同上下功夫,构建“产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体制和机制。探索成立跨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明确的委员会职责,有定期运转机制,作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制定的组织和机构保障;
此外,自上而下组织编写评价报告,推进专业持续改进。教学管理体系的协同势必会涉及到较多人员,因此应仔细斟酌,保证人员最少、机构最简、效率最高,确保机构保障下的机制良性运转是关键。

第二,应围绕学业导师构建协同平台。学业导师是最基层、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情的人员。两合作院校均应为学生配置学业导师,探索跨学校学业导师的协同应重点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专本贯通学生在高职院校属于优等生,学校比较重视,而在本科院校丧失了优秀的光环,容易产生挫败感和无归宿感,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可能会对学业造成较大影响,两学校的学业导师应当紧密协同,帮助学生顺利过渡。第二方面,学业导师应当配合专业建设委员会采取合适的方式、频次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搜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评价报告的编写提供动态数据。第三方面,两学校学业导师应当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通过有效措施联合起来辅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

第三,应探寻专业课教师协同的载体。高职阶段以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为主、本科阶段以能力提升为主,主线明确,但实施起来需要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链条”,方能实现培养目标。高校由于教研室的设置使得专业课教师独立备课、独立授课,互相缺乏交流,这增加了学生建立知识链条的难度,对分阶段、分学校培养的专本贯通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根据专业特色探寻协同载体(例如基于“成果”的协同),不改变教学常态而实现专业课教师间的密切协同至关重要。

第四,应探索建立评价改进机制。根据两个办学主体的特点,应当分两阶段建立评价改进机制。第一阶段,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培养成果的评价及共同商定的改进措施。依据培养方案的分工,两阶段的课程体系要体现衔接、提升,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因此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直接影响进入本科阶段后的学习效果,制定合理的评价改进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第二阶段,企业对专本贯通人才的评价及共同商定的改进措施。企业是人才的最终归宿,因此人才培养的评价改进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

3  校-企-校协同探讨

不同于校-校协同,也不同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校-企-校协同是两个独立的办学主体和企业的交叉融合,是对校-校协同的补充、对校-企协同的修正,本文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对发展趋势的探讨。

第一,应当考虑企业资源在两学校间的传递利用,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在教育部近些年大政方针的指引下,高职(专科)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明显优于本科院校,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学生转段后这些企业资源也应当随着学生一起过渡到本科阶段,因此,可以尝试共建校企联盟举措。

第二,应当探索搭建“项目部”式培养平台,实现企业优秀工程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将“产出导向”贯穿到全过程。产教融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资源嵌入利用上,更重要的是企业参与培养。通过探索将“项目部”制度引入到人才培养中,聘任企业优秀工程师担任“项目部”项目经理,两学校的学业导师担任项目总工,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的学业规划、实践指导、释疑解惑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加强工作场所学习[13],因此,“项目部”平台的构建不仅能够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教师、学生、工程师共同成长。

四  结束语

两个办学主体共同培养人才,是为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如果两个办学主体一味地强调各自利益,不能为人才培养真正融合在一起,势必导致专本贯通项目逐渐走向衰亡。将协同概念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探索各参与主体及资源深度融合的契机和途径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叶茜茜.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模式创新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6(8):87-91.

[2] 应可福,石兴国,宗蕴璋.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42-43.

[3] 王薇,鲍彦.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外語研究,2020,37(5):52-59.

[4] 余有贵,赵良忠,陆步诗,等.“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11-112,210.

[5] 孙红霞.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45-48.

[6] 刘学忠.地方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新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9):67-72.

[7] 谢学,闫飞.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共同体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8):62-64.

[8] 房三虎,张永亮,谢青梅.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4):219-222.

[9] 齐攀,邬志锋,徐操喜,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专升本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8):33-35.

[10] 刘涛.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四个协同及其实现路径[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6,29(4):81-83.

[11] 李玉新.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教育观察,2020,9(37):80-82.

[12] 李从峰,钱吉奎,杜连森.高职与应用本科“3+2”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39-43.

[13] 曹晔,吴长汉.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基础探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6):63-68.

猜你喜欢可视化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职教论坛(2016年26期)2017-01-06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贯通 发展趋势 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