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娜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举措,为“双创”教育的未来发展赋予新的意义和方向。当前高校的“双创”教育还普遍停留在能力型培养模式,既没有体现出德育教育,也没有发挥出价值引导功能。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我国“双创”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和双创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双创”教育改革的路径,以期达到推进双创教育改革,提升双创教育育人实效的目的。
关键词:双创教育;
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55
1 理论基础
1.1 双创教育
双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要具备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其价值内涵主要包括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工具性价值是指双创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实践经验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而言,所体现出来的显性价值;
目的性价值是就双创教育的育人本质而言,其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隐性价值。其中,工具性价值是第一层次的,目的性价值是更高一层的。
1.2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契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理念等多个方面内容。它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将不同的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进行融合,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教学,正确把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有效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1.3 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互构互通
课程思政是双创教育的价值引领,双创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实践延伸。一方面,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践教育为载体,离开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课程思政就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方学法、教学手段、资源平台等方面具有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元性,为课程思政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了新领域、新方向和新尝试,拓展了课程思政的包容性与差异性,能够有效避免课程思政同质化;
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大使命。而课程思政的主流价值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导向。通过提炼、挖掘和使用双创教育关联的思政元素与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双创价值观。所以,“课程思政”与髙校“双创”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
2 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理念认识滞后,教育体系不完善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拔节育穗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其中有些是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有些则是不同甚至是相悖的。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崛起,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呈现出功利主义的色彩,这与我国持续不断、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背道而驰。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终是片面地重视对创业技巧、商业策划书撰写等显性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品德修养等隐性知识的教育教学,导致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重能力培养轻思想引领”“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出“为比赛而创业”的怪象。
2.2 师资能力不足,人才培养存在缺位现象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源于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以及辅导员、团委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且普遍是只接受过短期的双创教育培训,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践经验,无法从能力层面引导学生。即使学生有新想法、新做法,也不能给予及时指导,不能有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学习需求。其次,高校教师在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育制度下,已经形成牢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思維,在教学过程中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和学科内容,较少地尝试跨专业研究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这不仅使创新创业教育失去了专业教育的有力支撑,还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模糊、精神引领功能薄弱,导致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缺位现象。
2.3 双创文化的育人功能薄弱
双创文化是学校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总和,在信息化时代,校园周围时刻充斥着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信息,使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巨大挑战。然而,高校的双创教育始终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展开,双创文化建设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广大师生投身创新创业,但很多师生没有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教师或同学表现出浓厚的双创意识和积极投入双创活动的热情。由此可见,缺少双创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其结果是双创的氛围不浓厚、热情不高涨。虽然部分院校成立了双创社团类的学习活动小组,但参与人数少、活动内容匮乏,不能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感染作用。加之没有教师从中指导,社团工作变成成员之间的“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使得此类社团组织“名存实亡”。
2.4 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模式过于单一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在立足“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形式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性不强,缺少多样化。同时,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不高,将精神、价值、思想渗透于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强,其教学内容也只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
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思政系列讲座、专题为主。这种单一的融合形式对双创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效果不理想。
3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的改革路径
3.1 革新教育理念,建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双创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单纯地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是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长期效应,并致力于提高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作为国家双创教育的核心力量,既是双创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播者,也是双创教育改革的引领者。高校领导层和管理层应带头学习和革新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高校双创工作的总体目标,建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政策精神与双创课程建设、工作制度等教学工作相结合,发挥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建立以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双创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构筑大学生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想、以职业道德教育塑造大学生优质的创业品质的新型双创教育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过程中,谋求双创教育的长远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双创教育的价值功能缺位、工作重心偏移的现象。
3.2 深挖课程的思政价值,建立“双创+思政”的良性共振体
3.2.1 立足课堂教学,提升双创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
按照“引导、激发、培养、提升”的规律,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准确定位双创教育的思政点。在启蒙教育阶段,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为出发点,通过工匠人物事迹、先进企业家精神、行业技术革命等形式,注重提炼这些故事的精神内核,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的动机教育、意识教育,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明确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创新创业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学科教育阶段,在结合双创学科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搭配多元化、立体式的专业课程,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场景教学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把握创新创业的本质;
在实践技能训练阶段,以锤炼创新创业品质为目标,在实践实训、社会公益、项目竞赛等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把人生理想落實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实现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成果转化阶段,在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等服务的同时,培养和传播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法律意识,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坚持不懈的创造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恪守道德底线,规避违法行为。
3.2.2 规划教学环节,丰富教育教学方法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前提下,将网络教学资源与学**台作为辅助手段,利用“云思政”“云课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宽教学空间,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教师和双创教师从人格、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5个维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实体创业、专题教育、主题活动等多元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双创德育教育的知行合一。
3.2.3 开发双创“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以创业社团活动、工作室为纽带,组织教师“走出课堂,走进社团”,让教师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参与策划、实施创新创业活动,使教师在思想、行为、作风等方面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将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融入”。
3.3 “内外兼修,提质增量”,强化双创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不仅要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要努力传播先进思想理念、立德树人,不断修炼自身的理论修养。因此,在高校双创教育改革中,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内外兼修、知行并重。
3.3.1 内外兼修,充实双创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是一门开放式的实践教育,而高校教师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欠缺。因此双创的师资力量还需要社会精英人士、专家学者的配合与指导。通过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多渠道引进富有创新精神、有成功创业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创业领袖或企业家为校外导师。在充实实践教学力量的同时,既能够增加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的机会与平台,还能够实时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最新动向、传播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引导学生建立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做事态度,持续催化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效应达到最佳效果。
3.3.2 提质增量,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首先,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思政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按时、按需、分类别对校内外的专兼职双创教师给予必要的培训,包括创新创业培训、思政类培训,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增强双创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意识,提高对教学资源转化为思政教学的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积极倡导教研室、教研团队或课程组有选择地听取交叉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堡垒以形成不同专业特色的双创教育;
再次,围绕课程内容要点,鼓励双创教师积极探索、挖掘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将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结合。通过申请横向科研课题,保证教师对双创课程思政价值的开发、延扩的能力,以整合和优化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的带来双创教学质量的增强提升。
3.4 延扩双创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打造优质的人文环境
双创教育蕴含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人文素养,不仅需要教师课堂上的言传身教,还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因此,在实现双创教育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应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让创新创业成为高校的一种深厚文化。
3.4.1 营造双创文化氛围,助推思政教育深入校园
文化是一种传承,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开展政策宣传、双创文化周、双创成果展览等主题活动,拓展学生个体的认知边界,持续推进双创文化的理念灌输;
利用经验分享、学习交流、红色故事等沟通交流形式,增强学生对双创内涵、双创精神、价值追求等文化信念的感知和体验,使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利用多媒体技术、双创教学平台,开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内容和形式,将双创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基因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将双创文化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4.2 丰富双创文化活动载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结合不同类型双创活动的需要,积极拓展线上教学空间。借助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信息渠道,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身体悟双创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体验区域,实施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双创文化的魅力。
3.5 强化校企合作,拓展双创实践育人功能
(1)实践是发展双创教育关键和必要手段。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按照“体验、案例、研讨、实践”层层进阶的形式组织实践教学,增设基于课程思政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环节,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实践案例、人物精神等思政资源与双创实践教学相结合,打造功能完善的实践育人“大课堂”,引导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授的同时,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实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双创素养。
(2)建立校企聯动机制。围绕创新创业,通过企业家进课堂、企业高管人员进入高校进行教学与指导,引导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聚焦专业特色,细化实践需求,为学生提供跨专业、多领域的实习锻炼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鼓励校外企业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加强学生对先进理念、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的了解,开阔视野。这不仅可以点燃学生兴趣,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整合、再创新。
(3)行业和企业强化协同观念,在激励措施、投入保障、校地共建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和长效化的工作机制,确保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持续不断地发挥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提升多元主体合作的协同效用。
4 结论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新时代下的双创教育既具知识性、实践性,又兼具价值性。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双创教育改革,一方面有助于达到整合优化双创教育体系、开发双创教育新内涵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提高高校双创教育综合教育水平和创新型人才的质化量提供新路径。文章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利用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开发和强化双创教育的教育功能、完善双创教育体系,以期不断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实现双创教育效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齐荣光,贾丽丽,吕岱瑶,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04):8791.
[2]邓卫卫.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路径[J].经济师,2020,373(03):198199.
[3]张秋菊.课程思政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71(31):103.
[4]刘玉霞,孔维明.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建设路向[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8):3841.
猜你喜欢双创教育创新创业双创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1期)2017-03-27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工程(2017年7期)2017-03-17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双新双创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5期)20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