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芳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之魂,为建设美丽广西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存在教育合力发挥不足,缺乏相应保障机制及互联网平台的冲击问题。本文从理论认知、协同教育、师资建设和现实环境五个方面为培育少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机制,从而为铸牢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方案。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49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多次发表重要论述。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将“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因此,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时代使命,也是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结合广西的实际,探究培育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有利于壮美广西的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1 新时代铸牢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长期交往交流融合中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能为国家安全稳定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国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在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影响下,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机会频频插手我国事务,威胁我国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台独,**和西藏问题都未得到彻底解决,威胁着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因此,必须建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积极引导他们面对多元的思想观念时,能够自觉运用正确理论武装头脑,并学会利用正确的理论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把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进而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长治久安。
1.2 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共同创造出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也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之所以悠久灿烂、博大精深,其根源在于其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不断交往、碰撞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以广西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艺术要素激活校园文化,丰富广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作出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化基础。一方面它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上有正确的认知,并认同和践行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它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欣赏并尊重各民族多元文化,从而形成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局面。
1.3 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重要的群体,他们接受长期的理论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方面具有较高水平,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提出的,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它的本质是中华民族认同,旨在促进全体公民自由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知识,培育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帮助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尊重,这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去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完善自我,进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困境
2.1 培育合力发挥不足
新时代社会转型为价值多元化共存提供了的现实条件,这无形中增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与理解的难度。培育不仅要求高校内部产生合力,也需要家庭和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形成合力效应,才能有效解决5+2=0的问题,即5天正面教育被2天负面教育所抵消。
2.2 相应保障机制不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进规律和当下国家民族工作的实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但有些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认真规划,甚至有些没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的融入相关学校相关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师考核体系,削弱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挖掘和利用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的积极性。
2.3 互联网平台的冲击
据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交流的重要途径。但在互联网上正面与负面信息并存、真实与虚假信息交织,使各种负面、虚假信息通过网络大肆传播,网络影响作用日渐凸显。在上述情况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影响自身行为,这种错误认识不利于铸牢少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新时代铸牢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3.1 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认知机制
培育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认知机制。一是培育者充分挖掘和拓展中国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培育者要立足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深入挖掘培育的深度。正如******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给少数民族大学生讲清楚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另一方面,培育者还要依托广西本土红色资源,特别是地方史实和英雄人物事迹,拓展培育广度,让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弄明白各民族融合发展历程及中国历史的演进历程,帮助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二是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三是构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离不开科学的学科体系,加快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积极推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学科体系构建,积极开发配套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吸引学生眼球,提升学生兴趣,不断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认知。
3.2 构建多元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
多元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直接影响到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成效。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高校要结合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课堂教学中,融入到校园文化静态展示中,融入到校园活动开展中,进一步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利进入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在校园氛围的营造中,弘扬社会主义文化,让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感受到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帮助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三是建立多元的联动机制。根据培育过程的需要,充分利用广西本地素材,选取广西世居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做出贡献的优秀案例,借助信息技术,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方式,让不同的案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营造良好氛围。四是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建立中华文化挖掘的激励机制,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在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相应的教育。五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同向同行,加强培育机制和引导机制的协同发展,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为内容的科学先进平台,并建立相关监管机制。
3.3 构建内培外引的师资建设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是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尝试建立适合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共享教学的案例与资源。二是要采取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管理、实践人才,形成一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一定工作历练和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三是定期组织培育者开展知识竞赛和观摩活动,既可以检验培育者的知识、能力水平,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培育者综合素质。四是加强信息技术师资的建设,一方面,对校园内的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管,尽量减少负面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另一方面,采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为铸牢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3.4 营造特色的现实环境机制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优化的校园环境能有效提升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一是打造德育并重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积极引导家长要明确自己在子女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养成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责任,引导家长再教育过程中履职尽责。二是营造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要让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学习“四史”,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以及绵延不断的原因,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从而满足他们合理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辅导员和教师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关系和疏导他们,进而提升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三是学校要优化铸牢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理社会环境,尤其是墙体画报,宣传板报等。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培育过程中还存在教育合力发挥不足,相应保障机制缺失、互联网平台的冲击问题。因此,要从理论认知、协同教育、师资建设、现实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培育机制,才能确保将少数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助力壮美广西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清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12):4849.
[2]***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克强主持栗戰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汪洋讲话[J].中国宗教,2021,(09):2.
[3]唐衡璇,冯凤举,陈建国,等.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和理论逻辑——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传承,2022,(4):119124.
[4]顾超,王学俭.新时代培育少数民族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9,(07):167173.
[5]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京发布[J].南方农业,2021,15(25):94.
[6]王来喜.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之内蒙古经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1):57.
[7]唐琳.广西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学校教育传承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5(06):5764.
猜你喜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现代交际(2018年9期)2018-08-31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3期)2018-08-06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1期)2018-03-19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10期)2016-12-30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做好内地高校**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做好内地高校**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