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蒲苇的文化内涵研究

时间:2023-07-17 17: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田娅玲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蒲苇”是指“蒲”和“苇”两大类条形长叶的草本植物。按照现代植物分类学,“蒲”很可能是指香蒲科香蒲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的植物,其种类较多,但多指香蒲Typha orientalis、菖蒲Acorus calam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等;
“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指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从古至今,无论从食用到药用价值,从工业到生态价值,“蒲”和“苇”都产生了许多衍生效益,从典籍记载、诗词书画、神话传说、传统民俗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蒲”和“苇”在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并介绍了两者在营建现代园林水体和湿地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蒲;
苇;
文化内涵;
景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2-0089-04

收稿日期:2021-05-17

修回日期:2022-12-20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Puwei" refers to two types of herbs with long leaves, named "Pu" and "Wei"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modern plant taxonomy, plants named "Pu" probably refers to the plants of Typha in Typhaceae and Acorus in Araceae. There are many species, but most of them refer to Typha orientalis, Acorus calamus and Acorus tatarinowii. Plants named "Wei" refers to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plants named "Pu" and "Wei" have produced a lot of derivative benefits in terms of edible, medicinal, industrial and ecological valu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wo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China has been elabor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cords in ancient books, poem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yths and legends, and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garden water body and wetland landscape is introduced.

Key words:
 Plants named "Pu"; Plants named "Wei"; Cultural connotation; Landscape application

说起“蒲苇”,人们可能会想到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名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其被誉为男女之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象征。诗中的“蒲苇”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园林景观中常用的观赏植物蒲苇Cortaderia spp.,殊不知,这是完全不同的几种植物。

现代园林中的蒲苇可泛指蒲苇属的所有种类,其原产地美洲是于1492年为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所发现。但从时间上来看,《孔雀东南飞》中记载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距今约有1 800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大陆)的时间早1 200多年。所以,现代园林中广泛应用的蒲苇在当时还不可能已从美洲传播过来。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蒲苇”其实是指“蒲”和“苇”两大类条形长叶的草本植物[1]。“蒲”常指生于池沼之中,根茎长在泥里,叶二列平行排列,光滑且柔韧,可用于观赏或编织等用途的一类植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象征着忠贞坚毅的爱情[2]。根据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和书画推断,“蒲”很可能是指香蒲科香蒲属Typha、天南星科菖蒲属Acorus的植物①。“苇”即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布于大江南北,生于水边或荒野,是古今随处可见的草本植物,叶交叉互生排列,叶面粗糙有毛,茎叶纤维强韧,常被文人雅士用以借喻坚贞的爱情[3]。而且,两者在我国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孔雀东南飞》中的“蒲葦”指的很有可能是香蒲属、菖蒲属植物或芦苇。

1“蒲”在我国历史中的文化内涵

香蒲科香蒲属和天南星科菖蒲属的种类较多,但多指香蒲Typha orientalis、菖蒲Acorus calam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等,故本文所研究的“蒲”也指这3种植物。

香蒲,俗称蒲草,我国从南至北均有分布,株高120~200 cm,条形叶片狭长柔韧,叶鞘抱茎,常生长于沼泽、湖泊、池塘浅水处,花果期5—8月,开花时雌雄花穗排列在同一穗轴上,形同蜡烛,故俗称水烛,是园林中营建水体与湿地景观的主要植物之一[4] 。

菖蒲,多年湿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南北两半球的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株高60~120 cm,茎叶芳香,根状茎粗壮,匍匐生长,叶剑状线形,中肋在两面均明显隆起,花序由绿色叶状佛焰苞、肉穗花序柱状组成,花序短于叶片,花期4—7月[5]。菖蒲叶色泽光亮,株形优美,气味芳香,在园林中常用于营建水景。

石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黄河以南各省区,常生长于山涧、溪边石头之上,株高10~30 cm,茎叶芳香,肉质根具多数须根,线形叶无中肋,叶状佛焰苞为肉穗花序长的2~5倍或更长,花果期2—6月[5]。其栽培变种金钱蒲Acorus gramineus[6],俗称小石菖蒲,株形同样小巧优美,气味芬芳,在园林应用上与石菖蒲一样,常用作阴湿水体的配植用材或盆栽观赏。

1.1 衣食住行方面

香蒲作为我国古代先民们编织生活用品的主要材料之一,历史悠久,由其而形成的编织品类非常丰富,也逐渐成为了传承中国草编织文化的载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香蒲的嫩假茎还具有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老百姓俗称为草芽、蒲笋、蒲儿根、蒲儿菜等。香蒲入宴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淮安蒲菜最为著名。据《本草纲目》记载,香蒲“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现代营养学分析也发现香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钙、磷、铁等[7]。此外,香蒲全株还可用来造纸,其雌花称为“蒲绒”,可做枕芯或坐垫的填充物。

菖蒲和石菖蒲除了用于觀赏,还主要用于医药。历代中医典籍均记载了石菖蒲的根茎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之功效,用于治疗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等征状[8];
现代药学认为其药用领域广泛,具有抗血栓、癫痫、抑郁、动脉硬化以及保护神经元等作用[9]。而菖蒲的茎叶捣烂后在水里浸泡几天,可用来消杀虫害[10]。

此外,在中国古代社会,蒲车一直是帝王封禅或迎接贤士的专用车辆,以示尊敬,如《汉书·武帝纪》中有“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的记载。因古人常以马车作为远行代步的工具,而马车车轮多以木制,在山地或砂石路面行进时颠簸不已,故通常以蒲草包裹车轮,以起到减震抗冲击的作用。可以说蒲车在中国历史上是兼有皇权天威和尊贤敬老双重意义的重要礼器。

1.2 文学书画方面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惯用借物喻人、喻事、抒情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社会现象、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个人观点。“蒲”作为一种古老的植物,是我国古代诗词、书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在《塘上行》中有“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甄皇后以“蒲”起句,用香蒲的叶片疏离之意表达哀怨,充满了伤怀之情。到了南北朝时期,谢朓看到此诗后,有感而作《咏蒲诗》,“离离水上蒲,结水散为珠……”,以香蒲的优美姿态和效用价值来比喻甄皇后的遭遇,虽容貌娇美,对待爱情的态度如蒲草般坚韧忠贞,却无奈结局凄惨,一世悲凉。所以,在这样传颂千古的诗篇里,蒲草由自然物转化成人情感的承载物,是真挚爱恋的悲情象征。

另有《后汉书·刘宽传》中“吏人有过,但以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说的是汉朝时期的官员刘宽,对于犯错的部下和百姓,仅用蒲做的鞭子抽打,以示惩戒。因蒲草的茎叶柔软,抽打时并不会感到疼痛,只是让犯错者感到羞耻。这反映了刘宽为官宽仁待下的品格,“蒲鞭示辱”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关于菖蒲和石菖蒲的书画诗词更是不胜枚举。现存最早的“菖蒲图”出自于明宣宗朱瞻基所绘的《荔枝菖蒲图》以及沈贞吉的《菖蒲图》[11],后有丁云鹏的《玩蒲图》、邵宝的《雪浪石菖蒲》、吴伟的《菖蒲寿石图》等,可以说以“菖蒲”为题材的画作在明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之后清代乃至现代,越来越多的画家都乐于将这一清雅植物绘进画作之中。

菖蒲与石的结合,正体现了文人养蒲的情趣所在。南宋诗人曾畿在《石菖蒲》中描写了闲来无事,滋养菖蒲以修身养性的情形:“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石菖蒲作为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品位的植物,与兰花Cymbidium spp.、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并称为“花中四雅”[12],自古便是文人雅士桌头案几上的清供之物,特别是其盘根结节屹立于山岩石缝之中所展现出的风骨气节和顽强的生命力,为历代文人们所追求和尊崇。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自嘲为“蒲奴”,在《石菖蒲赞》序言中赞其“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这正是中国文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寄托,从爱蒲、惜蒲、莳蒲,到画蒲、咏蒲、赏蒲,无不体现着文人对石菖蒲风骨气节与清贞品格的追求。

1.3 民俗文化方面

在我国民俗中菖蒲被认为是一种能驱毒辟邪的“灵草”,许多地区的人们在端午节这天悬蒲剑、佩蒲人、饮蒲酒、泡蒲浴、吃蒲果子,以祈愿身体康健,顺遂平安。菖蒲被用于驱毒辟邪的传统,最早记载于秦代文献《吕氏春秋》中,古人认为菖蒲的生长体现了一年中阴阳之间的起承转合[13],而且其叶有脊似剑,因而被视为斩旧迎新、驱邪避晦的象征。到了公元7世纪,中国端午风俗传入日本[14]。在日本民间,人们在端午节也会饮菖蒲酒,并将菖蒲浸泡于热水中入浴。此外,由于日语中菖蒲的发音与“尚武”“胜负”相同,端午来临之时,男孩子们会将砍来的菖蒲捆扎成束后在地上摔打,响声最大者为胜,由此产生了与端午节相融合的男儿节[15]。韩国、朝鲜的妇女们在端午这天会饮菖蒲水,用菖蒲汤洗头发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16]。可见,菖蒲文化与我国的端午民俗一样,对周边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苇”在我国历史中的文化内涵

“苇”常指芦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述芦苇“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但其与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由于生境极其相似,在多数时候被古人视为同一物种,两者也经常被混用在一起,唤作芦荻[17~18]。

其实,按照现代植物学的分类,芦苇和荻分属于芦苇属和芒属,两者无论从茎、叶、花等形态学上,还是从分布范围、用途以及文化意蕴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故不对荻予赘述。

芦苇属于禾本科芦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根茎发达,披针状线性叶片呈灰绿色,常生长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以及湿地环境中,花期8—12月,初开时圆锥花序棕黄色至紫红色,干枯时呈银白色,是园林中营造湿地景观的主要植物材料,并且已成为湿地植物种群的建群种之一。芦苇除了可以编席、制筐以及作燃料、饲料外,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茎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是造纸和人造纤维的常用原料[18]。

2.1 典故传说方面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与芦苇相关的典故和传说。如《淮南子·览冥篇·女娲补天》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了远古时期人们将芦苇焚烧成灰后用来治理洪涝灾害的场景。

《孝子经》中也有“单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民间传说,讲述了闵子骞幼时被继母虐待,寒冷的冬天只能穿着用芦花填充制成的冬衣。当其父亲得知真相后要休妻时,闵子骞跪求父亲宽恕继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此,古人常以“芦衣”喻孝子,以“着芦衣”作为继父母虐待继子女的象征[19]。

2.2 应用历史方面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7 3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了与现在的苇席纹样基本一致的芦席痕迹,这充分说明芦苇是被先民们最早用来编织席子类用品的植物[20]。和蒲草一样,芦苇除了用于编织以外,同样被用作燃料、食品、药品、生态防护和建筑材料等。在西汉史游所著的《急就篇》中记载了“薪炭萑苇炊孰生”的说法,说明芦苇是当时民间常用且最易获得的一类燃料。在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史料中,还有芦苇被用于生态防护的记载,如南宋乾道八年,即令华亭(今上海松江)一带所筑“捍海塘堰,趁时栽种芦苇,不许樵采”[21]。清代水利专家嵇曾筠也在《条陈河工应行事宜》中称“柳枝、荻、苇为河工第一要料”。另《后汉书·律历上》有曰:“候气之法……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古人将芦苇杆内的薄膜烧成灰填充在律管内,用以判断节气的变化[22]。

芦苇的食用部位主要是芦笋和芦根。在南朝王韶之所著的《晋安帝纪》中记载了战时粮草不足,刺史司马尚之让战士们吃芦笋之事,这也是最早人们采食芦笋的记载。在明朝朱橚所著的《救荒本草》以及俞汝为的《荒政要览》中都有食用芦根的记录,说明芦根也是灾荒年代老百姓重要的救命粮。芦根的药用价值最早记录在东汉时期的药学著作《名医别录》中,“疗反胃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内热、弥良”;
张仲景也在《金匮玉函经》载有“芦根煎水,治心膈气滞,烦闷不下”之说;
芦苇花序以及其茎叶也可入药。此外,《齐民要术》中还有古人取芦苇新叶包粽子的记载,这一用途一直被延续了下来。

2.3 诗词书画方面

历代文人墨客常常寄情于山水与花草之中,在他们留下的许多诗词歌赋里,不乏对芦苇的描写。根据文献资料记载,芦苇是《诗经》中具体描写最多的植物[23]。除了众人熟悉的《蒹葭》之外,《大雅·行苇》中的“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以初长新芽的芦苇比喻兄弟亲人之间应相亲相爱地团结在一起。唐代诗人贾岛在《送耿处士》中作有“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的佳句;
张贲的《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中的“杨柳渐疏芦苇白,可怜斜日送君归”,以秋天的芦苇来烘托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情怀;
元代诗人王冕在《楚汉两城》中作“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萧野水黄”,借萧条的芦苇和黄浊的河水,表达了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些都说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芦苇常用于抒发悲秋之感,具有伤感和思乡念家的象征意义[24]。

历代诸多书画名家也惯以芦苇为题作画,如五代南唐赵干的《江行初雪图》,作者通过对芦苇的生动刻画,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秋冬景象。“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畫家边寿民,因喜爱芦苇,便自取号“苇间居士”[25],他不仅住着用芦苇搭建的房屋,更以擅长画芦荻之中的大雁而蜚声海内外。近代袁凤文、吴青霞等著名画家也有许多以芦雁为题材的画作。可见,充满画意的芦苇,为古今许多书画家提供了绘画灵感和素材。

3“蒲”和“苇”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蒲”和“苇”的根系都比较发达,繁殖能力强,多生长于湖泊、河流、沼泽、池塘浅水处,是营建水体和湿地景观的常用植物。其中,园林中常应用的香蒲属植物有小香蒲Typha minima、宽叶香蒲T. latifolia以及花叶宽叶香蒲T. latifolia ‘Variegata等,多用于片植营造大尺度水体景观,也可点缀于水池、湖畔,作为水景的背景。由于香蒲具横走根状茎,在小水体中应用时,为限制其扩展,宜盆栽后连盆置于水中。

菖蒲在园林中通常丛植在湖、塘岸边,带植于驳岸浅水处,或者点缀在庭院水景和临水假山一隅,也可盆栽观赏,叶和花序还可用作插花材料。相较于菖蒲的高大挺拔,石菖蒲更加低矮小巧,其株高常被栽植在山石盆景中,或作为小盆栽摆放在室内观赏,也可丛植点缀于溪水、沟渠边的石缝中。其栽培变种‘金叶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Ogon的叶色全年呈金黄色,极具观赏性,除了在水体景观中应用之外,还常被片植在较密的林下做地被植物,或在阴生花境、花坛中作镶边应用。

芦苇作为一种优良的先锋环保植物,常被片植于大面积水域中营建人工湿地景观,其不仅能加强和维持人工湿地中的水力传输,吸收利用富集水体中的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26],还能够为鸟类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生存环境。常见的栽培品种有叶片绿白相间的‘花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Variegatus和叶片间有金黄色条纹的‘金叶芦苇P. australis ‘Aurea [27],在园林中多丛植于浅水处点缀水面,群植于公园、水生植物专类园、溪流驳岸等环境中作背景,或列植于水体景观中做边界或屏障,亦可盆栽观赏。

4 结语

“蒲”和“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应用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无论从食用到药用价值,从工业到生态价值,都产生了许多衍生效益,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如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复杂,“蒲”和“苇”的生态修复功能更加突出。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香蒲可以有效地净化城市生活废水及一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化物、有机物、总悬浮物(TSS)等污染物质[28];
菖蒲和石菖蒲对N、P等营养盐去除率高,能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各项理化指标,而且具有化感克藻作用[29];
芦苇对镉、铅、铬、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30]。因此,在保护现有香蒲、菖蒲和芦苇群落的基础上,未来需要继续扩大人工种植面积,不仅可以净化污水水质,控制水土流失,还能有效增加其群落储碳量,提高我国湿地的生物固碳功能和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深圳一石. 美人如诗,草木入织:《诗经》里的植物[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徐琳. 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意象窥探其爱情观[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0):76-77.

[3]李倩. 中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和题材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 袁小环. 观赏草与景观[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4-9.

[6]吴佳莹,吴威,杜佳蓉,等. 石菖蒲本草考证[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5):148-156.

[7]蒋功成. 淮安蒲菜名实考订[J]. 长江蔬菜,2016(4):17-20.

[8]邵福平,田蕾,田妹,等. 中藥石菖蒲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2018,24(22):65-69.

[9]叶佳琪. 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6,8(20):145-146.

[10]王元. 菖蒲药用功效多[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0(9):40.

[11]朱万章. 明代菖蒲的图式变迁与逸趣呈现[J]. 美术学报,2021(4):17-25.

[12]张清云. 蒲月话“菖蒲”[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5(7):14-17.

[13]郑青. 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浅谈[J]. 中国花卉园艺,2020(13):58-59.

[14]邱丽君. 中国端午风俗在日本流变考[J]. 中州学刊,2018(7):121-126.

[15]武宇林. 中日端午民俗文化比较[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8-62.

[16]宋颖. 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17]张若琦. 论芦苇在古代园林的景观作用[J]. 现代园艺,2022,45(15):110-113.

[18] 程杰. 论中国古代芦苇资源的自然分布、社会利用和文化反映[J]. 阅江学刊,2013,5(1):119-134.

[19]魏巍,尚富德. 芦、荻考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5-19.

[20] 孙德海,刘勇,陈光唐.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J]. 考古学报,1981(3):303-338,407-414.

[21]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22]范晔. 后汉书[M]. 马春野,点校.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794.

[23] 陈智勇. 先秦时期的芦苇文化[J].寻根,2016(2):7-12.

[24]韦琳. 古典诗词中的芦苇意象探究[J]. 中学语文,2009(27):60-62.

[25]金建荣. 不拘绳墨位“八怪”泼墨写生无人态——边寿民及其绘画艺术[J]. 中国书画,2015(5):10-17.

[26]王萌,王玉彬,陈章和. 芦苇的种质资源及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16(4):590-595.

[27]吴玲. 湿地植物与景观[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11.

[28]温志良. 香蒲植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J]. 环境,2008(S1):76-77.

[29]任启飞,龙成昌,周庆,等. 菖蒲属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 贵州农业科学,2013,41(2):178-180.

[30] 宋亮平,楚新正,杨晶. 艾比湖湿地边缘带典型植物固碳能力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16,39(1):136-143.

猜你喜欢香蒲石菖蒲菖蒲端午节——碧艾香蒲处处忙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8期)2021-08-23案头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1期)2021-03-24端午节令,明辨菖蒲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环球时报(2020-06-30)2020-06-30石菖蒲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析吉林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2-14室雅菖蒲清旅游(2018年6期)2018-06-08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中成药(2017年7期)2017-11-22石菖蒲生甘草护听力特别健康(2017年9期)2017-11-06萆薢、石菖蒲药 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最佳配伍比例的药效学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养菖蒲中华手工(2016年9期)2016-11-10

推荐访问:内涵 研究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