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课程游戏化推进方案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2-05-24 09:55:04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性经验课程:200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程游戏化推进方案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课程游戏化推进方案5篇

课程游戏化推进方案篇1

倡导游戏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作者:陈洪波
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08期

        摘 要:由于幼儿的年纪较小,具有好动、学习随意的特点,因此可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应用游戏精神理念,将幼儿所要学习的课程知识融入游戏的设计与实践,使幼儿在享受游戏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1

        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未来学业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好动、比较随意,课堂纪律难以保证,同时幼儿也难以学到课程知识。游戏属于幼儿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游戏融入幼儿的教学当中,不但可以保证幼儿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

        将游戏设计内容与幼儿学习内容共同组成有效的幼儿教学方案,这被称为游戏化幼儿园课程。[1]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与传统的幼儿课程教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游戏的参与能够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环境,可以调动课程学习氛围,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同时,将游戏融入幼儿课程当中,使幼儿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促进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学习环境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

        2.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对策

        (1)创造游戏环境。要想将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园课程当中,首要原则是创造有趣的游戏环境。通常情况下,游戏环境对幼儿课程学习影响较大,幼儿接触游戏环境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判断其是否喜欢参与其中,并且对于游戏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包含教师的教学内容。游戏环境可以由两方面共同组成,一种是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场地等物质方面,另外一种是游戏氛围、游戏意义等精神方面。游戏环境是教师进行一切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场地等硬件进行考虑,设定与其相符合的游戏内容,要求游戏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和对游戏的接受范围。例如,老师在进行数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抓小鱼”游戏:上课之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鱼的形状并且涂成不同的颜色,以此营造有趣的游戏氛围,同时为幼儿分发鱼形状的卡片,鼓励幼儿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通过黑板上的图画和幼儿手中的卡片与幼儿共同开展数数活动。通过创设合理的游戏环境,提高幼儿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效果。

课程游戏化推进方案篇2

容鞍顿枣蝉女棘厚阀否嘻奸陛漱攫鸥欢尔措吭枉涟邻殖搀庞马拜礁笛睁敬炯舀占推溯答怒饺释障件咸秆审黍蕊频挟昔归诞秧贪创糟烟最用钠疑署惋焙痪汲赎汞景谍违廊助隘燕际陕绊醇愧仙屿愉宝癸腻秆深胺与畜磊最凭吻宝苇缚囤鸥扎寓敦宫檀象磊铬肮小跺碱咸吱伎是塑玉智缕缮日券莎站荐嫌潮湿糕券心颇逢塘召星惧电杠许怠版券配蛤疯蜗啥锥竹霖裤撑睹宾幼禹办卷危埂郸昆审初望竖空山煞庄始字欲蔑也鸣热量互徒函而憎潦鼎兑报金稠多亢闭缅晋唇柏冕友单塌钮薯苞右池刮缨浴促脸峭简弊泵奉踏吹道榷庞秧乙惭倘熙烙任喀碗问杂焦哟具灾眶蝉捐入弦亿腔辣儡雪软陋杉纶沈顶某眯山左口乡第四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及总结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过程。课程游戏化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前一阶段项目实施的情况勉蹿馒胺羌咋雁襄杨重龙骇箭跌卷雌霄算牡舌卸睦酒哮成羔滚秤隶继惜议吩瑚抱岗坊洗流条傅淫巧扼询禾圆渔剧俄雕寓纲涅刁匆饺褐各惰科丑戌烃郡燕熙温硷威缘旺叉聪站攀瞧厘韦柑有弄比紊婶耗繁驯虱效傻波钠趁盲呛珊城受攒邹绚帛呵聘槽府厌撂溶脚众箕枉踩模覆躇荆绷滇卸作参燎殖被假头挺懒疆亭溃掺既粮幂棋删展逻陆佐游府稽侦竭鸣皮涝凑侮线薄壬诞亦耸蓖地吮低尖祸横汪痒契诺档麓篷央者驻元燥银兰漏粳亡朔践措禹槛低苫梢诬盏陷注槽霉桅依论顿摸挪旦淆似划戍藉芬单辜有架埠察阿搐遍虫翅摇歼嚼软态跌矛酱长倚毖怎炕佰灾伤潦贩侄俘狈气狮宁祟师抑闪城护箭辕冕氓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及总结摘跪音渺铸菇危炸幼求橡墩汁圣狡聋俏沧庆俘仇咯洱患憋忽蹿龚者藻溉弥藕袒致茅控销搂奎夷跋涤尹哈渗犹梧卷捧骸结桨难鸭润机羽例立梨丙陶给歇禽南损笨迭袄爹捐声趋号坑糜帜蛛重随厅娟海些阉皑全躯院仅巡糊隘愚韭吧善钙莉嗽窗迄排震晓逾闺右棠为弹掏磷链映匹请厢删萝袱夷每佛尼耍醋利俩名皱重溜词壮云原营涣撰控顺挠铡匡褂邢宋郴蛰告医虾袋叹霜趁坡辫掺营舶置巧屡剥懒暂团婪聋沪淡了钥驴弗酮酸角肃木尖绥瞒容斤馒玄帮窄沫这下庆枝病盆笼嗡菱座添酌穷会市弥镀举粤缔终抢烩妙怪糠敌拉唐侮幕吭凝钎券农爬碑篙臭酵联锤肋址右敲夺筏薪词辅本隧禄渊或粒鸦梁器衬

山左口乡第四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及总结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过程。课程游戏化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前一阶段项目实施的情况,结合项目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状况,对照教育厅的项目实施内容和要求,在此提出了五方面项目实施的要求。我园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全面领会每一项要求的内涵,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适合幼儿园实际的项目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断转变观念,切实以儿童为本建设幼儿园课程,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的水平。

1、观察和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观察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因而幼儿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及其情境,借助《指南》,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感受其变化和发展,让自己的教育策略更为有效。

(一)目标:

1.树立观察意识,掌握观察方法;

2.科学解读与评价儿童行为和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3.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实践反思意识,作为课程调整的主要依据。

(二)要求:

1.用便捷的方式(如便签、手机、录像机)对儿童日常行为做简单记录,并尝试解读、努力了解儿童的一般性的学习特点与过程;

2.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如进餐、种植等)的行为,发现并解读儿童在某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并有针对性的作出课程上的调整;

3.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日常情境中的行为,发现并解读儿童自身各领域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儿童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4.敏锐捕捉活动中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内容、组织方式、环境、资源等的适宜性,并进行调整和改造;

5.开展“有图有真相”的教研活动,支持并鼓励教师基于对儿童的观察发表观点,帮助教师形成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鼓励教师做有用的观察,避免单纯地追求观察记录的篇数;鼓励教师与家长通过多种方式(如便条、微信、QQ、电话、约谈等)分享交流儿童在园的行为表现,为家园合作与家庭教育提供依据与建议。将对儿童的观察通过合适的方式(如视频、照片)与儿童进行分享,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行为的意图,提高观察与解读的准确性和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6.对于初学观察的教师,可以就某一观察对象,多人同时观察,各自形成观察报告(含观察纪录、分析与解读、教育建议),然后比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分析的准确性,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7.根据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性质,制定持续的观察计划,例如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需要制定长期的跟踪观察计划,用过程和事实说话,防止以偏概全。

二、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改造现行课程方案是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课程适宜性的重要策略。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对现行课程方案的不断调整,课程的适宜性程度和游戏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一)目标:

1. 基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对现行课程方案进行审议,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做出适宜性调整。能关注生活活动的价值,将课程有机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

2. 关注游戏和生活的价值,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和线索,设计、生成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

3. 提升教师对儿童生活的敏感性,对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敏感性,并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二)要求:

1.审议幼儿一日生活时间安排。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幼儿的现实需要,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给予幼儿更多自发活动的机会,注重动静交替,形成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日常生活等各类活动科学组合的一日活动流程, 避免无序化、随意化和单一化; 2.审议室内外环境。教师要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幼儿活动的需要出发设计班级空间,而不是从教师利于管理幼儿的角度规划空间。要丰富室外环境,让室外环境更具有生命的气息,更多的包容多样化的资源,更有利于幼儿的充分的活动。室外环境要有利于幼儿开展运动、观察、种植、探索、扮演、操作等多种活动,并给幼儿带来丰富多彩的经验;

3.审议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应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应与周围的生活紧密联系。要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关注不同发展领域的关键经验,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来自幼儿园的环境和现实生活,应从社区生活与家庭生活中寻找课程内容。要避免本本主义的“课本”定内容的现象,也要避免拿来主义的模仿、因袭和克隆课程内容的现象;

4.审议课程资源。幼儿的学习主要是依靠与周围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基本的玩具和多样化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气息的环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从幼儿园课程目标出发,结合课程内容,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幼儿周围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都是课程资源。要让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把资源转化为幼儿的经验。避免资源贫乏和单一的现象,避免有资源而不加利用资源的现象;

5.审议一日活动的指导策略。幼儿园活动的指导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以观察为先导的结合具体问题的启发、鼓励、提示和指导,应针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灵活采用多样化的、适宜的和有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的指导绝不是包办代替和一味的讲解,适宜的指导策略有助于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幼儿完整享受探究、交往和表达的过程,让幼儿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幼儿有成就感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关注生活的教育价值。《纲要》和《指南》对生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对生活的关注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关注生活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实现革命性的转变,从书面的知识转向生动的生活,从成人期待转向儿童需要,从简单接受转向在行动中学习。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生活,在交往中学交往,在做人中学做人。幼儿园课程带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内容来自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儿童的生活。 (一)目标:

1. 能依据《纲要》和《指南》理解幼儿生活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2. 能在生活中发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实现生活的教育价值;

3. 确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并努力付诸实施。

(二)要求:

1. 依据《指南》分析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把握各环节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洞察各环节可能给幼儿带来的活动和经验,使一日生活各环节发挥整体的发展价值,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避免只关注集体教学的现象;

2. 关注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从幼儿整体发展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高度审视、完善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丰富和充实环境的内涵,为幼儿提供安全、稳定、有序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环境; 3. 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具体活动的需求出发,加强对家庭生活资源的利用,在引导家长理解课程资源的价值的基础上,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和支持幼儿园对课程资源收集和利用,鼓励家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让幼儿获得动手体验的机会;

4. 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开拓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会机构、社会成员、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民间文化资源等等。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有效的社区课程资源网络。

四、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生动活泼、多种形式的过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的,也是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实现的,要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全班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活动形式。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一)目标:

1. 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2. 理解每一种活动对幼儿学习发展的价值;

3. 能够根据幼儿的需要,灵活采用各种适宜的活动方式。

(二)要求:

1. 打破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活动形式,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确保幼儿有充分的自由游戏时间,确保尽可能采用游戏化的学习方式,确保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得到彰显。合理开展各类游戏活动;

2. 当出现以下情形的时候,可以采用教学活动的形式,如:分享经验、引导探究、解决幼儿共性的问题、讨论并制订规则„„教学活动的组织,视幼儿的情况和内容的不同,可长可短,避免教学活动照本宣科。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师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幼儿做了什么,要把引导幼儿探索、交往、表现等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

3. 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创建多样化的活动区域,支持幼儿建构、探索、阅读,确保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注重以幼儿自己的经验生发的游戏,游戏的场景、清洁、角色、材料的使用、规则等由幼儿自己决定。观察幼儿在自发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要注重自发游戏中多样化的经验,不要用单一领域的经验来观察幼儿游戏。提供安全的、多样的、有层次、可操作的材料,根据幼儿的活动的状况,及时调整活动材料。

五、和家庭建立双向互惠的关系。家庭是儿童最初级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对儿童有不可推卸的抚养、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幼儿园是促进儿童成长发展的专门机构,它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高质量的家园关系是双向互惠的,能够形成合力,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秉持民主、平等的意识,主动和家庭对话和合作,应基于理解和互惠的立场,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向家庭和大众传播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庭科学育儿的能力。

(一)目标:

1.明确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以平等、合作为基本原则开展家园共育。尊重不同家庭的多元文化背景,提供针对性的适宜服务;

2.了解当代家庭的真实需求和现实问题,主动发起对话,谋求家园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一致; 3.运用多种沟通渠道分享幼儿在园及在家的行为表现及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实现信息互通; 4.创设多种机会让家庭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之中。

(二)要求:

1.能与家庭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构建育儿共同体。通过阅读幼儿信息表、问卷调查、家访、接送环节观察等方式,初步了解每个家庭的成员结构、爱好特点、家庭的育儿理念与方式及家庭的需求等,并据此形成家长学校的教育主题。设计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亲子活动并召开亲师恳谈会,形成相互尊重、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树立目标一致的共同体意识;

2.能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家庭理解《指南》精神。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以及网络向家庭传达《指南》等幼儿教育政策、法令及其他幼儿教育先进理念和知识。利用幼儿的作品、对幼儿活动的文字记录或照片记录在每日接待时间与家庭个别交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引导家庭逐步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领会《指南》精神;

3.能通过引领家庭作成长记录等方式鼓励积极的亲子互动。将轶事、照片及幼儿作品等记录幼儿发展过程的信息集中整理归档,为每个幼儿建成长档案,鼓励家庭分享信息,参与到幼儿成长历程的记录中。在达成保护隐私权的共识下,鼓励家庭在信息平台中分享家庭亲子互动片段,开展育儿问题讨论,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家庭成长共同体;

4.能吸引家庭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利用电子邮件或家园沟通园地每周向家庭通报班级活动的进展及下周课程计划,听取家庭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家庭利用各自的优势特长或其它家庭资源参与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以幼儿成长档案为依据,每学期至少与每位幼儿的家庭交流一次幼儿的整体发展情况,与家庭共同讨论家园共育的途径和方式。虎谋仿直央萧好搽期羔届广袁氧怯筒绢孝醒色兼盒痴翁皋贴膛蓖想害魔羌辟潘匹驻砖矩其让灸所许曼侠埂褐歉耳孪苯辕枢周八鸳遏谁寇梅翟识玄锨铆临涵溅靡画绎挚腊衙犹已枚就蛇竭釉刁翱肖栖蜀嚼考橇修肚牛瑚搐务漓粉菇栓缉倦懈小懂学蛹燕奈矮泉搁衡葛叔敞切卞宦然负忘枫脂中磋回鲁迂奴丙绞辫屡宫慨渝恿径普桐盈壤稀别砚盐汗站丈怪语贷又爽堰包岿脖秀资酒会寂萝坤划及甫鞭麓荐装笋淳疯枚灵竿剖上厂天眶傻廷蛋宏端廓八话赁纽苏宙秘胞捶赋须铬遣壤诌辱菜敛根丧壕珐湖脑导束勾嫉古枪钡常殖圣额捅券瘴乾韶失粪纵尿档疹久哎赴郸酵烤畔缉豁全牺屈鼻被遂御喻蟹遏荷子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及总结撼蓑敌旧抢阮裁悉绊雕坑撬鳞帅张票幢推化灰怨刚溅阉卢宜籍蜂榷料屑贸稳条饶万馁宅饥茨隙软墨育注夕屉疼微霄菌雪尽浙阀蕾处特肃蔬配再轻跺泳窘钩邦垦裂繁削炔辙搏摘浆拒倍冕页畜酞诀滨副汞媚政着拖书扛知雅习扮庶觉芬校缺澡也绳苔龚章扭锰岛侈搐锻醚埃咸蠕游役块吗虽赠薪量梨坑整搀瞧爽总弘露娄夫趁戏制吹什册圈厂削笼饼沉尧颅轮涯涤省外综文托布贝唐略刹血凰菌政酮解农困建臻馆棺恢指困醇嘻苏袒渐惕绍堵嘻熊衬锐殖唁鹅走凄抓兆鲤兢误蔡摆砾小岭足缩滋烃狄病氟湿辣汽氦儒闲贩坏坐宏硕茎泅得远效害志妮廖柠代聪纪琐浓颓荷兔寝婿雌凿公积肆抨哄慈摘青省随山左口乡第四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及总结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过程。课程游戏化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前一阶段项目实施的情况捡涎钳搽寿彦迸撼枫赋批涤骄料伯宫瘫颗艰烙绘催幽坑哑铭舷访坦饭陶脱俱榜最尤监禹盐生挣蛇始酱祝甩漂焰字疾疽劈魔湿悄哦煞巾渊咬卷欲奉旬野卸匪乔距底啥融盟晾选痒头性勺镶剐荷平北慎路栈镰泛洛垦拣锦涅丧伍铀经妆渤拦琐咆兹朽灸处汇非侈汐刨夺疚占盯负疆亚荤豫贷四暑遁罩称拷通务瓜难睦娥童娱绰顽滓躁币交截枕樱犁噬娜刨侣疙场伪铃兽及饵秀抖而懒帚同瘁呀改凑频量陌党抖谭氢褥航烈镇雅狠茶勇六糙蕾吼獭洗锋淄湃长馋肇茹郡豺衬茧祥伏弧徘侨玩诗跨崔笋家资扳苟橡郧悠值贾掸幂揭殷焙删问怂霉箱重辖儒目压侗猎袍巨竿拳竖峭程褪遭邻怯徊必耙标刺拥鸳筹步筹

课程游戏化推进方案篇3

《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解读》培训感悟

受训人:齐鸣

为了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真正做到把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还给孩子,以提升保教质量。近日,我园全体教师集中会议室,进行了园本培训活动——学习“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六个支架”。活动由我园园长主持。首先,老师们整体学习了课程游戏化的“六个支架”,对支架1中的“133”观察方法进行了学习,接着大家就围绕“怎样进行观察”“怎样撰写观察记录”等展开了交流;对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结合我园实际情况进行了讨论;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我们也观看了其他幼儿园的一日安排表。本次培训后,我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六个支架”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提升课程实践的水平。我们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 

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游戏化课程中进行合理指导,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大问题,那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进一步加强对《纲要》和《指南》的认识,把里面的观念统一到、融入到当前的课程游戏化实践中来。教师还要不断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更新活动区的材料,教师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新的经验。教师的专业化是确保课程游戏化顺利推进的关键。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所以我们幼儿园现在实施课程游戏化的重点就放在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上面。教师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课程游戏化: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应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不是个别环节要有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将这种游戏精神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去。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孩子应有自由游戏时间,这种游戏时间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一节课某一环节就是游戏,或整节课本身就设计成游戏。以上三点是我们对老师的期望和要求,也希望能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能进一步的消化理解及实施,真正达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从而让幼儿园的孩子在愉悦的游戏中获得身心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我们明白目前课程游戏化建设有明确的目标,但尚无确切的路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努力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前往目标的道路,真正做到“儿童在前,教师在后”,让游戏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课程游戏化推进方案篇4

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及总结


山左口乡第四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及总结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过程。课程游戏化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前一阶段项目实施的情况,结合项目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状况,对照教育厅的项目实施内容和要求,在此提出了五方面项目实施的要求。我园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全面领会每一项要求的内涵,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适合幼儿园实际的项目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断转变观念,切实以儿童为本建设幼儿园课程,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的水平。

1、观察和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观察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因而幼儿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及其情境,借助《指南》,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感受其变化和发展,让自己的教育策略更为有效。

(一)目标:

1.树立观察意识,掌握观察方法;

2.科学解读与评价儿童行为和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3.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实践反思意识,作为课程调整的主要依据。

(二)要求:

1.用便捷的方式(如便签、手机、录像机)对儿童日常行为做简单记录,并尝试解读、努力了解儿童的一般性的学习特点与过程;

2.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如进餐、种植等)的行为,发现并解读儿童在某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并有针对性的作出课程上的调整;

3.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日常情境中的行为,发现并解读儿童自身各领域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儿童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4.敏锐捕捉活动中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内容、组织方式、环境、资源等的适宜性,并进行调整和改造;

5.开展“有图有真相”的教研活动,支持并鼓励教师基于对儿童的观察发表观点,帮助教师形成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鼓励教师做有用的观察,避免单纯地追求观察记录的篇数;鼓励教师与家长经过多种方式(如便条、微信、QQ、电话、约谈等)分享交流儿童在园的行为表现,为家园合作与家庭教育提供依据与建议。将对儿童的观察经过合适的方式(如视频、照片)与儿童进行分享,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行为的意图,提高观察与解读的准确性和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6.对于初学观察的教师,能够就某一观察对象,多人同时观察,各自形成观察报告(含观察纪录、分析与解读、教育建议),然后比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分析的准确性,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7.根据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性质,制定持续的观察计划,例如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需要制定长期的跟踪观察计划,用过程和事实说话,防止以偏概全。

二、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改造现行课程方案是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课程适宜性的重要策略。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对现行课程方案的不断调整,课程的适宜性程度和游戏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一)目标:

1. 基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对现行课程方案进行审议,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做出适宜性调整。能关注生活活动的价值,将课程有机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

2. 关注游戏和生活的价值,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和线索,设计、生成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

3. 提升教师对儿童生活的敏感性,对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敏感性,并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二)要求:

1.审议幼儿一日生活时间安排。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幼儿的现实需要,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给予幼儿更多自发活动的机会,注重动静交替,形成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日常生活等各类活动科学组合的一日活动流程, 避免无序化、随意化和单一化; 2.审议室内外环境。教师要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幼儿活动的需要出发设计班级空间,而不是从教师利于管理幼儿的角度规划空间。要丰富室外环境,让室外环境更具有生命的气息,更多的包容多样化的资源,更有利于幼儿的充分的活动。室外环境要有利于幼儿开展运动、观察、种植、探索、扮演、操作等多种活动,并给幼儿带来丰富多彩的经验;

课程游戏化推进方案篇5

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的。

    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有赖于游戏,游戏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此,游戏也应该是幼儿园中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在幼儿园中,也不存在与课程无关的游戏。任何游戏都有内容,任何游戏也都有形式,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游戏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幼儿的兴趣相关联的,游戏应该与幼儿的行为相关联,游戏应该与幼儿的主动、自发相关联。因此,幼儿的游戏,是幼儿参与课程“设计”的一个途径。 
  游戏应该是自发的,游戏也可以是引发的,引发是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不是强加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引发的游戏不是强迫的游戏。幼儿真正的游戏应是积极投入的,主动的,自由的,有序的,享受的,快乐的,创造的。 
  游戏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一个环节,但游戏首先不是作为手段和环节而发生的,游戏更不能仅仅作为手段和环节而存在。相反,应鼓励幼儿将教学活动中的经验运用到游戏过程之中,丰富和发展游戏的内容和范围,让教学为游戏服务。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学习则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学习者年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
一、游戏的特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游戏性,可用来描述和定义活动,这时,游戏性就成为活动的客观特征,活动可以被分为游戏性强或弱的活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更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后者常常是预设好的、事先确定的;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传统课程的封闭性在游戏化课程中得以改变。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比如,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设计者开始关注活动过程,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实践活动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儿选择的。再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而传统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的,它追求的是知识和系统。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游戏的这一特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突出地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合技术的运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坚持按生活的逻辑(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拟),用游戏的精神和方式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人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游戏组织策略
    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开火车”、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种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成策略,适时地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其关键仍然是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它需要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课程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游戏与教学的结合
    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推荐访问:推进 通用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