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精选范文3篇)

时间:2022-05-24 0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芭蕾舞(意大利语:balletto;法语、英语:ballet),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芭蕾舞孕育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降生在十七世纪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3篇

第1篇: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几个星期前的中外舞蹈赏析课上,我们欣赏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部六场的芭蕾舞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以此为标志,中国芭蕾舞真正迈开了创建民族风格进程的一步。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那时正是新中国红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我国在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受苏联影响很深,这正给了我国芭蕾舞发展以绝好的机会。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就是这部《红色娘子军》,它在新中国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中还曾被当作“八个样板戏”之一而风靡一时。

众所周知,芭蕾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初芭蕾舞是仅仅属于王公贵族的一种舞蹈,它的题材最初仅限于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后来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芭蕾舞的题材也不断变化,但像《红色娘子军》这样,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芭蕾舞剧却是头一次——毕竟,谁又能想象革命战争与芭蕾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红色娘子军》的诞生,不得不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甚至有西方艺术学者评价说:《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出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对于《红色娘子军》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视频22分钟,娘子军连队操练时,农民慰问的场景,就明显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舞蹈,也是来源于真实军队操练的动作。还有各种武打场景的动作、各种场景的背景布置等,均来源于生活。

《红色娘子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第二场刚开始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场景。刚开始是人民群众的集体舞蹈,之后舞台上响起的旋律是令人熟悉的《娘子军连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爹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不禁激动了起来。随后娘子军连队登场,乐曲也从齐唱变成了乐队的激昂演奏。之后是娘子军连队的连长的独舞,飘逸的舞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娘子军操练的舞步将传统芭蕾舞和军队训练时的各种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芭蕾舞的柔,又有战士的刚。之后一众男演员的五寸舞刀表演则表现出了男演员独有的阳刚之气。最后男演员和娘子军连队共同起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娘子军连队建立的无比欢快的情绪。

常青怒视群匪和英勇就义的场景也十分深刻。常青刚刚被敌人抓住时,只见电闪雷鸣,整个场景磅礴有力,演员的表情十分投入,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本场景充分体现了舞台布景、灯光、演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常青就义的场景把全剧推向了最后的高潮,只见常青一脸大义凛然的表情,与敌匪进行了最后的斗争,这里的舞蹈也十分有力度,最终常青被敌匪们团团围住,音乐也直转急下,《国际歌》的旋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里的引用,从听觉上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氛。饰演洪常青的演员在这里将自己的演技功底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常青在大火中英勇就义。然而剧情并没有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机会,紧接着剧情就进行到了结局——红军攻打椰林寨。

前面说完了我最喜欢的两个场景,下面就从整体上讲讲我对《红色娘子军》的感想:

在舞台布置上,《红色娘子军》的舞台背景和投影都十分优秀,不仅有椰子树和海滩的场景,也有乡下农村的场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随着场景的变化,舞台的灯光、背景也恰到好处地进行了相对的变化,让人能够更贴切地感受舞剧的剧情,更容易融入其中。

《红色娘子军》在演员选择方面也十分成功。饰演主人公清华的演员,舞蹈表现力和爆发力甚佳,动作到位,作为全剧的中心人物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饰演常青的演员柔中带刚,演技高超,在最后英勇就义的场景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他的技法作为男芭蕾演员十分难得。

《红色娘子军》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将具有中国红军特色的军装搬上了舞台,让人感觉非常独特。主人公清华的衣服,在剧情一开始的时候是红色的,之后便穿上了蓝色的军装,这一点也体现了人物身份的转换。清华、常青等主要角色的军装与其它娘子军战士也有一定区别。而其它非娘子军角色的服饰与剧情都十分吻合。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服装上达到了空前的效果。

音乐一直是芭蕾舞剧中不可缺少一部分。《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也十分有特色,从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中取材的序曲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就算是之前没看过《红色娘子军》的我,也能断断续续地哼出这段旋律。此后,该曲又作为“主旋律”不止一次地运用在娘子军连队出现的场面中。其他的音乐也非常有韵律感,跟演员的动作十分匹配。朴实不华丽的乐曲也带有一种朴素的感觉。同时,本剧的音乐还引用了海南地区的传统民歌。《红色娘子军》通过音乐塑造了一个个丰满鲜活的形象,可谓是非常成功。

另外,西方芭蕾与东方传统舞蹈的结合是《红色娘子军》的亮点之一。在西方芭蕾足尖舞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民族民间、古典舞蹈的语汇与技法,既有足尖舞的贵气,又有民族舞的朴实,还有军人训练的影子。而且《红色娘子军》较大程度地扬弃了西方芭蕾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的状况,而是充分发挥男演员的潜力来体现一种壮美的格调,各种刀舞和武打的段落,使男演员的能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把西方传统芭蕾、中国传统舞蹈、中国革命思想和中国民族艺术结合起来,在芭蕾艺术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成熟的一步。《红色娘子军》不愧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芭蕾之一。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第2篇: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今年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首演50周年纪念。加上刚刚过去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辑选了这部经典舞剧中的《英雄组歌》的第一部分,使这部经典再度走进观众的视线。如今,这部堪称中央芭蕾舞团“镇团之宝”的经典,将于6月4、5日来到琴台大剧院连演两场。

这部舞剧何以能连演50年?它的艺术价值何在?当下的年轻人又能从中看到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请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从曾经的参演者给出了解读。

它的艺术性人民性都很强

作为国内最著名的芭蕾舞舞蹈艺术家,曾出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的赵汝蘅是1961年加入中央芭蕾舞团的。在排演《红色娘子军》之前,她的身影在《天鹅湖》、《林中仙子》等经典外国剧目中出现得最多。

当她谈起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时,她第一句话就是“这部剧实际上改变了中国芭蕾舞的命运。”赵汝蘅说,《红色娘子军》能流传这么久、票房一直这么高,最关键的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和人民性都很扎实。

“我是最早开始参加排演的。这之前我们全团排的都是《天鹅湖》一类的外国经典。加上《红色娘子军》诞生后,又经历了**这种特殊时期,这些经历完全可以算是我艺术人生中意义重大、非常特殊的时期。”赵汝蘅说,即便现在当观众再看这部剧,都还是看一次激动一次。

回忆起最初排演时的情况,赵汝蘅说,“大家都情绪激昂,非常兴奋,这是一个完全全新的东西。如果要说有什么不习惯的话,那就是体力、技术上的问题多一点。比如我们之前排演的《天鹅湖》,很多动作都是半脚尖着地,但《红色娘子军》要求改成脚后跟着地。”

赵汝蘅说,就是所有这些细节和自己的年龄一起成长,在剧团中各种小细节聚集起来,已经渗透进了自己的生活,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年轻人也能从中了解历史

提起《红色娘子军》的艺术价值,赵汝蘅直言,就像意大利评论家说的一样“它就是中国文化的财富。”赵汝蘅说,中央芭蕾舞团建团仅仅10年时,就能创作出这么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实是大胆地挑战了西方芭蕾艺术。“这相当难得。”

赵汝蘅表示,即便是当下的年轻人也应该走进剧院看看《红色娘子军》。“它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中国近代史,不是编造的。加上有唱歌跳舞,年轻人也容易接受,应该喜欢看。至于中年观众看,自然还有怀旧的感觉。”

赵汝蘅相信,以《红色娘子军》所具备的的艺术价值,它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传家宝”,一定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第3篇: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参与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的中芭老团长李承祥回忆:《娘子军》的创意源自周恩来总理一次谈话的启迪。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前身)演出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观看演出中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芭蕾剧目。”“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这是周总理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即由学习借鉴转入自己独立创作。

1963年底,在舞剧选题的讨论会上,由于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娘子军连歌》家喻户晓,适合发挥芭蕾舞以女性舞蹈为主的艺术特点等原因,与会者一致决定将《红色娘子军》改编为芭蕾舞剧。事后组成了创作班子,由吴祖强、杜鸣心、戴宏威、施万春、王燕樵担任作曲,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担任编导,马运洪担任舞台美术设计。大家满怀激情地投身到第一部中国题材的大型芭蕾舞剧的创作中。

对于创作人员来说,首要的是生活。李承祥回忆,1964年2月,创作班子赴海南岛深入生活,由李承祥任组长,吴祖强、刘庆棠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王希贤、蒋祖慧、马运洪、白淑湘、钟润良、王国华、李新盈。

“我们访问了当年的老革命根据地,当时的老赤卫队长给我们讲述了海南人民的英勇斗争事迹,他亲自带我们去看当年开万人大会的红场,访问经常掩护红军的革命老妈妈。在琼海县,我们见到当年的娘子军战士,听她们讲述当年海南妇女过的悲惨生活。受压迫最重,反抗性就特别强,当时好多妇女逃出牢笼,找红军要求当女兵。一篇篇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一件件触目惊心的实物,使我们对海南人民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们将要表现的英雄人物有了更加浓厚的感情。”李承祥回忆。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谢晋的导演艺术、黄准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从银幕形象转换到芭蕾形象能否获得成功,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第一要体现原作的精髓,第二要充分发挥芭蕾舞艺术的表现特征,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银幕的美感享受。

根据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点以及肢体语言的局限性,改编中首先着眼于两方面,一是精简人物,二是浓缩情节。在电影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十三位,对舞剧无疑是太多了,经反复斟酌,只保留六个人,正面人物琼花、洪常青、连长、小庞,去掉了符红莲、阿贵等人,反面人物南霸天、老四,去掉了大管家、黄振山、陈旅长等人。在交代情节上尽可能压缩篇幅,采取简练手法,而在抒发人物情感的地方,则尽最大可能给以渲染和深化,发挥音乐、舞蹈的优势。

《红色娘子军》剧音乐的总体构思可概括为“三个主题一个歌”,一个歌就是指电影中的《娘子军连歌》,它流传很广,是娘子军战士群体形象的生动写照,因而要在舞剧中贯穿运用。而更重要的是要写好琼花、洪常青、南霸天三个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这决定着舞剧的成败。

经过两个多月排练,舞剧初稿完成,并在芭蕾舞团小剧场组织了第一次联排,各方面的同志对舞剧都予以了积极肯定,也提出许多好意见。部队首长希望加强部队的生活气息和战士的气质,说演员的表演像“娘子”,还不太像“军”。

当地驻军,包括全体演员和演奏员一百三十多人进入部队驻地。每一个人都领到一身新军装和一支步枪,女演员集中住在几间营房内,男演员编在各个班里,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演员们以战士为榜样,对自己在《红色娘子军》剧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理解。回到北京再进排练场,面貌大变样。

1964年9月23日,《红色娘子军》剧在天桥剧场彩排演出,请周总理观看。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看望演员,第一句话就说:“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了,我原来想,芭蕾舞要马上表现中国的现代生活恐怕有困难,需要过渡一下,先演外国革命题材的剧目,没想到你们的演出这样成功。”

根据总理指示,芭蕾舞团第二天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装台,为中央领导同志组织专场演出,毛**在观看演出中说了三句话:“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演出结束后走上舞台与全体演出人员合影留念,给大家极大鼓舞。

当年10月,《红色娘子军》剧到广州为广交会演出。当时正在广州演出的古巴芭蕾舞团看完演出,激动地跑上台与演员们拥抱。在之后的座谈会上,古巴著名舞蹈家阿丽西亚·阿隆索连连称赞:“在芭蕾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拿刀枪的足尖舞,你们太了不起了。”

在上海为申九纱厂女工举办的专场演出中,年纪较大的纺织女工在旧社会有切身遭遇,当看到琼花被鞭打等场面时,流下眼泪。乐池中的演奏员也受观众情绪感染,边演奏边流泪。

推荐访问:舞剧 芭蕾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