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9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11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3.正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9篇,供大家参考。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9篇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蒲公英,并制成蒲公英的标本。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师:蒲公英的插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生活中的色彩是多种多样的,大家还记得上一堂课我们学过哪几种颜色的景物吗?

众生(七嘴八舌):绿禾苗、绿小草、红太阳、蓝天……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知道色彩不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千变万化的吗?并且有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时辰颜色也不同吗?

一生(小心翼翼):蒲公英。

师(大声地鼓励):对!就是蒲公英!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到田野中去观察了蒲公英,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

众生(七嘴八舌):蒲公英的花是黄的,叶是绿的,生长在路边;蒲公英的茸毛像降落伞,一吹就在空中飘呀飘;蒲公英的茎里含有像牛奶一样的汁水,有点粘……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到生活中去观察,在学习中去观察,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会变颜色的魔术师――蒲公英。(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学生在小组内分段朗读,注意互相评议、纠正。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指出好在哪里。

3.尝试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理解词语,老师并适时总结出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4.识记生字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重点指导“蒲”是上下结构,瓣的中间是“瓜”。

5.在正确流利、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时间:     早晨 中午           傍晚

草地颜色:    (    )         (    )         (     )

花的形状:    (    )         (    )         (     )

(三)协作探究,尝试解疑,揭示研读专题

1.学生自读,自主解决以下问题:

(1)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

(2)课文中描写的蒲公英的特点我们为什么没有观察到?

生甲:因为我只是到野外观察了一会儿,没有坚持很长的时间。

生乙:我平时虽然见过蒲公英,但是从未主动地用心去观察过。

生丙:我虽然看得次数不少,但是太粗心,太马虎了。

师:可见没有长时间的观察,没有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或者观察不够细心全面,都会使我们错过大自然中的许多美好的事物。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3)分组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准备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难,相互合作,尝试解答,并归纳出本小组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小组代表质疑,全班同学合作解决。

2.筛选提炼,明确重点,揭示研读专题。在学生交流、尝试解疑的基础上,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文的重点研读专题:“我”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3.总结:同学们很会学习,很会提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重点问题。

(四)围绕研读专题,引导自读探究

1.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我”有什么新发现?

师:我有什么新发现?这个问题,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细读一下课文,一定会找到答案!同学们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的,试着说一说;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愿意表演的,就演给大家看。

学生自读,思考。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交流。

喜欢读的:

(1)抽生读。(第四自然段)

(2)集体评议。学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重点指导怎样读出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3)学生练习读。指一至二名同学,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喜欢说的:

(1)师出示蒲公英早上、中午、傍晚的插图各一幅,对照插图,指生描述:蒲公英在一天中是有变化的。早上的时候还没有开放,是绿色的;中午的时候开放了,就变成了金黄色;傍晚的时候,花瓣合拢了,所以又变成了绿色。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又创造性地描述)

(3)谁还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喜欢画的:

(1)展示有创意的、能恰当描绘蒲公英一天变化的作品。

(2)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注意讲清各幅图画色彩的不同。

(3)然后再让同学们拿出课前制作的标本和图画进行比照,说说各好在哪里。

喜欢表演的:

(1)指名到讲台上表演,用手掌的张与合来表示蒲公英的变化。

(2)谁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表演?(不管学生用什么方式表演,合理即可,不能强调一致,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五)品读感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师:接下来我们来共同体会一下小作者的心理变化。先请同学们读一遍全文,找出能体现小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甲: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

师:很好,找得非常准确。哪位同学再补充一下?

生乙:还有“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师:非常好。这两位同学都找得非常准确。请同学们读一下这两句,体会一下这两句中所蕴含的感情。同桌比赛,看谁读得好。

……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两句读起来在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生丙:前一句读的时候应随随便便、漫不经心的。后一句是非常喜爱的口气。

生丁:前一句应大大咧咧地读,后一句则应该轻轻地读。

众生:让他们两个读一读!

(生丙生丁读)

师:好!大家说得都非常有道理,可见我们每个同学都和文中的小作者一样有童心、有爱心、尊重小生命。

(六)突破教材限制,开放阅读通道,资源共享

1.将课前预习过程中通过图书、网络等渠道搜集到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以丰富语文学习资源。

2.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既可以谈学习本文前后对蒲公英的认识,也可以谈自己喜爱的花草。

根据学生谈话的情况,教师总结:善于观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它可以使自己有更多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七)加强课外延伸,实现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1.利用一周时间,仔细观察一种花草,并搜集有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可以图文并茂。

2.由学习委员组织,以“我们的新发现”为题,将同学们的优秀课题作文汇编成书,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大家交流阅读。

〖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上贯穿了知能并重、凸现主体、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一)知能并重,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并让学生到田野中亲自去观察,制成标本。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前,就跑到我那儿告诉我观察的结果,让我看他们制成的标本好不好看。尽管他们观察得还不到位,制成的标本还显得很稚嫩,但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第一课时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描写的蒲公英的特点我们为什么没有观察到呢?”学生马上意识到了自己观察得还很不够,或者是观察的时间不够长,或者是观察得太马虎。教师趁机渗透观察的重要性,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凸现主体,教师宏观调控当导演,学生各显才能扮主角

本课的高潮体现在第二课时,解决“我”有什么新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同学们可以用有感情地读一读的方式来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的,试着说一说;擅长绘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具有表演才能的,就演给大家看。总之,争取能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做学习主人翁的愉悦感。

比如,让学生表演蒲公英一天的变化时,有的同学仿照课本上所说的用一只手掌的张与合来表示花的开放和合拢;有的同学用两只手并拢与张开来表现;还有的同学甚至用身体的弯曲与伸展来表现,创造性的想法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更为值得赞叹的是,一组同学的集体表演,惟妙惟肖地展现出了蒲公英的变化;……表演中,许多学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和同学们的赞扬,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孩子脸上都焕发出了光彩。此阶段,通过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突破了难点,更重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是有趣的。

(三) 学以致用,迁移课堂知识,锻炼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和穿插了观察和练笔的环节,特别把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利用一周时间,仔细观察一种花草,并搜集有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让学习委员组织,以“我们的新发现”为题,将同学们的优秀课题作文汇编成书,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大家交流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终生钻研的课题,这样一个小小的课例,只是对有关的部分问题做了一点尝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课堂表现使我深受启发: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力只有在一个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里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教学相长,我从学生身上也获益匪浅。学习要永远体现以人为本,在新教材的指导思想里终于得以体现,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者所深感欣慰的!

〖教案点评〗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能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语文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点如下:

1.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特点,把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的蒲公英为切入点,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创造读、想、说、画、演等展现个性的机会。重视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知识吸纳和感情培养的巧妙融合,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3.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中以讲代读的旧模式,学生诵读贯穿本课,让学生在读中观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这是语文本色教学的可贵尝试,是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成功的体验。

4.充分贯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将语文的课堂拓展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兴趣,搜集有关花草的知识,每人写一篇图文并茂的课题性作文,并将全体同学的作文汇编成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2

案例摘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通常来说,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审美情趣都是高于学生的,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是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所走进的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任教三年级语文时在教授了《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后,针对本课的第二课时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阅读教学。

课文分析:

本文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窗前的草地上有许多蒲公英,每当它开放时,草地就变成了金黄色,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我”和弟弟常为了寻开心而轻易揪掉这些蒲公英。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早晚是合拢的,只有中午才张开黄色的花,草地也因此而变成金色。自然是有生命的,从那时起,“我们”喜爱上了这种花,意识到草地、植物也有生命的。本文叙述条理清楚,富有童趣。前后内容对比着写,5个自然段,可分为2部分。前2个自然段写“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后三个自然段则是写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后三个自然段写了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的特点。草地也因为蒲公英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张开自己金黄的手掌而变成金色的。作者有了这一发现后便喜欢上了这种小花。作者喜爱蒲公英的原因是充满童趣的。因为他发现,蒲公英和孩子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同时,在这篇课文中还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这种亲情不是父母之情,不是朋友之情,而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兄弟之情。这种兄弟之情隐隐地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如果说感受蒲公英的有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是文本的一条明线,那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浓浓的兄弟之情就是文本的暗线了。

结合文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爱观察,爱大自然,还应让学生体会这兄弟之情。这就需要老师把握好引导者的身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以阅读主体的地位感悟情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案例片段:

(学生感悟兄弟亲情)

师:请同学们把《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自由地朗读一遍。

学生读。书声朗朗,在教师中响起……书声渐渐稀落,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篇文章所叙述的情节很有兴趣。

师:通读文章之后,从同学们的表情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兄弟间的亲情。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他们兄弟间的亲情?

思考片刻,有些学生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有些只用眼神看看我,更有的学生是把眼神看向别的地方……从这看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自信。

师(我积极鼓励):同学们,要相信自己,不要害怕,赶快举起你自信的小手吧。

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学生发言)生:这一句话:“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他后面。”特别是“常常是这样”,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

生(积极发言):还有!我找到的是这一句话:“‘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大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从这句话当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

师:让我们一起把刚才同学找出来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受呢?

生:读过之后想笑。

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亲情”这样的填空的形式来回答。

生:从这些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美好的亲情。

生:我感受到了愉快的亲情。

师:从哪个情节感受到他们之间的亲情是美好和令人愉快的呢?

生:我从他们一起玩蒲公英这个情节感受到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注意到了从课文中找问题的答案。那么请问蒲公英是作者童年-的最爱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然后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完的学生积极地和学习伙伴交流。交流之后,举手发言的学生比刚才多了一些。

生:我认为蒲公英不是作者童年的最爱。因为文章最后一段中写到“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没有完全读懂这句话的意思,还没有弄清楚“最喜爱的花”和“最喜爱的花的一种”之间的联系。但他的很自信,也很有勇气。我听了他的回答后没有给予评价。马上就有同学反对他的观点:“最喜爱的一种花那也是最爱的”。刚才回答的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解上的不足。

师:刚才发言的同学,他们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提出质疑和反问,表现都很不错,还有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蒲公英是作者童年的最爱。因为文章中两次写到了“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我和我的兄弟已经把蒲公英当成了朋友,充满了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学生已经学会找依据了,我肯定了他的看法,并对他的自信给予了表扬。

生:我认为蒲公英是作者童年的最爱。因为在文章中两次写到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可见蒲公英是作者童年的最爱。

师:那么“从那时起”是哪时呢?

生:是在文章第三自然段。

师:寻找答案的范围我们已经找到了。我们要学会概括。那就请你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思考并概括“从那时起”是哪时呢?

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很自豪地开始朗读,读毕。

生:有一天,我们发现蒲公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师: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默读一下前面的段落,看看起先蒲公英是否是作者童年最喜爱的花中的一种。

学生默读

生:在第一节中,我认为起先蒲公英也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文章第一节写“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

师:那么,为什么蒲公英成熟的时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呢?

生(思索):“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么不引人注意的小花”。

(继续发言)

生:他们不仅揪掉,而且说这小花是不引人注意的。这应该不是最喜爱的一种表现。

师:是啊!最喜爱应该会精心的呵护,不会为了寻开心而随意揪掉那些小花。

学生:不是一直都最喜爱蒲公英,后来经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奇妙变化,蒲公英才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整体把握全文,“从那时起”到底是哪个时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刚才有些同学断章取义,只看片面。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同学们不可以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教学反思:

从这次尝试性的阅读教学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潜力,但也自我反省,使我看到了课堂上的许多不足之处:1、有些学生没有深入文本,答非所问,或者回答的随意性较强,没有认真思考;2、有些学生着重了个别句子的分析,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3、有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佳,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还有困难。4、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让有些学生对这兄弟之情体会不深。这些不足之处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还要加强。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兴趣高昂,学生觉得淡然无趣;教师的激情遇到的是学生漠然的心灵。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材料是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通过教学《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我体会到阅读理解是学生独立的学习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在这一活动中,老师充当的角色是向导,引导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阅读材料,与阅读材料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阅读材料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材料。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获得启迪。教师的“导”应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必要思路,使学生顺着正确思路去理解。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给予提示、点拨、导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需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有效地在引导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积极促进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更要适时地指出他们思维的不足的,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在这次阅读教学中,对于第二个问题,当有学生提出“从那时后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的时候,我抓住“从那时起”作文章,让学生抓住这个关键的信息,由节到段进行点拨引导,促使学生认识深化,从而透彻地理解文章。我想当学生思考不仅是要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陷入模糊的时候更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课堂上许多同学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在讨论中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共识。在相互切磋中加深理解,共同提高。这既是一种合作化学习,也是一重个性化阅读。但在这次的阅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听他人言,面对问题低头、胆怯、茫然……自己并没有进入到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阅读理解比较灵活,学生经验不足,以至于处理问题的时候犹豫不决、心理紧张、考虑不周全、思维混乱,就会有不少的学生对于阅读失去耐心与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的状态。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方法的运用必须由外到内逐步转化,这种被动状态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无益的。我们老师在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理解方法的同时,更应该不时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单位: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日期:2007年10月7日

作者简介:郭玥,毕业于重庆教育学院,现任教于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工作2年,现担任2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3

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课文在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蒲公英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如: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和课文,正音并推荐组员。

3、展示交流:

⑴ 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 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 “顺风耳”比赛。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英。说说你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再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样?

⑴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理解词语“一本正经、假装”,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有感情地读一、二自然段。

⑵ 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早晨,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中午,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傍晚,花朵又(   ),是(   )色的,草地就变成(   )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词语,指名学生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5

教学目标:

1. 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4.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

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

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

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金色草地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回顾全文: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作业设计:书写生字,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我体会到阅读理解是学生独立的学习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在这一活动中,老师充当的角色是向导,引导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阅读材料,与阅读材料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阅读材料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材料。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获得启迪。教师的“导”应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必要思路,使学生顺着正确思路去理解。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给予提示、点拨、导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需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有效地在引导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积极促进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更要适时地指出他们思维的不足的,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6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应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导引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不久前,我选择了一则材料《金色的草地》,设计了几个问题,进行了一次阅读教学。

材料分析:

《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教学情境:

师:请同学们把《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自由地朗读一遍。

学生读。书声此时像一曲交响乐在教室里奏响……书声渐渐稀落,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篇文章所叙述的情节很有兴趣。

师:通读文章之后,从同学们的表情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兄弟间的浓浓的亲情。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他们兄弟间的亲情?

思索片刻,有些学生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有些用怯生生地眼神看看我,更有的学生又一次深深地把头低了下去……看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自信。

师(鼓励):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请大胆地举起你们的手吧!

又多了几双手……

生1:我找到的是这一句话:“‘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大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从这句话当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

生2(迫不及待):还有!这一句话:“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他后面。”特别是“常常是这样”,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

底下学生暗暗点头默许。

师:让我们一起把刚才同学找出来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学生读。

师:你们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受呢?

有学生底下说:很开心。其他学生笑

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亲情”这样的填空的形式来回答。

生3:从这些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和谐的亲情。

生4:我感受到了欢快的亲情。

师:从哪个情节感受到的呢?

生4:他们一起玩蒲公英。

生5:我从他们一起去狩猎这个情节中感受到了充满关爱的亲情。

生6:我从他们玩蒲公英中感受到了天真无邪的亲情。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有理有据,注意到了从原文中提取信息。那么请问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然后和你同桌轻声交流。

学生开始动起来,拿起笔认真的边读边划,与同桌轻声交流,颇有兴致。不久,开始有学生举手,较前一个问题,举手的同学明显增多。

生7:我认为蒲公英不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文章最后一节中写到“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偏颇的,他还没有完全读懂这句话的意思,还没有看清楚“最喜爱的花”和“最喜爱的花的一种”的关系,但他的自信勇气可嘉。我听了他的理由微笑不语。下面马上有了反驳的声音:“最喜爱的一种那也是最爱啊”。刚才回答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解错误,露出了羞涩的神情。

师:刚才两个同学,他们一个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大胆地提出质疑和反问,都表现不错,这个小插曲可以提醒我们语句要读透。还有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8:我认为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文章中两次写到了“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我和我的兄弟已经把蒲公英当成了朋友,充满了对他的喜爱之情。

学生已经学会斟词酌句地找依据了,我肯定了他的看法。

生9:我认为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在文章中两次写到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可见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

师:那么“从那时起”是哪时呢?

生10:应该在文章第三自然段。

师:范围确定,但我们应该学会概括。那就请你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思考并概括是哪时?

学生10很自豪地开始朗读,读毕。

生11:有一天,我们发现蒲公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那时起,蒲公英才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师: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前面的段落,看看起先蒲公英是否是童年的我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学生浏览。

生12:在第一节中,我认为起先蒲公英也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文章第一节写“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

师:那么,为什么蒲公英成熟的时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呢?

生12(略加思索):“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么不引人注意的小花”。

底下一阵细语。

生13:他们不仅揪掉,而且说这小花是不引人注意的。这应该不是最喜爱的一种表现。

师:是啊!最喜爱应该会精心的呵护,不会这么残忍地去做吧!

学生14:不是一直都最喜爱蒲公英,后来经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奇妙变化,蒲公英才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学生点头。

师:通观全文,在“从那时起”中找寻突破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刚才有不少同学了断章取义,在阅读的时候同学们决不可以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学生高兴地点头。

……

教学反思:

在这次阅读教学中,让我看到了我的学生们的潜力,但反观学生的这次阅读,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1、有些学生没有立足文本,以至于答非所问,或者主观臆断,或者随意作答;2、有些学生重视了局部的分析,却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3、有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欠强,以至于理解偏颇;4、本次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反映出来的问题让我深切地意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导引的必不可少。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饶有兴趣地讲,学生兴味索然地听;教师的激情遇到的多是拒绝点燃的心灵,教师的真诚疑惑如何拭亮蒙尘的眼睛?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材料是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通过这一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阅读理解是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一活动中,我们的角色是向导,导引是关键。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阅读材料,与阅读材料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阅读材料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导引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材料。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并主动积极地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获得启迪。教师的“导”应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必要思路,使学生顺着正确思路去理解。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给予提示、点拨、导引。最后师生在问题上达成共识,提示阅读探索出来的新方法、新知识,以触类旁通。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需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有效地在引导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积极促进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更要适时地指出他们思维的不足的,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在这次阅读教学中,对于第二个问题,当有学生提出“从那时后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的时候,我抓住“从那时起”作文章,让学生抓住这个关键的信息,由节到段进行点拨引导,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认识深化,从而透彻地理解文章,完整地理解问题。我想当学生思考不全时要导引,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陷入模糊的时候更要积极导引,让他们走出困惑。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课堂上许多同学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在讨论中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共识。在相互切磋中加深理解,共同提高。这既是一种合作化学习,也是一重个性化阅读。但在这次的阅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听他人言,面对问题低头、胆怯、茫然……自己并没有进入到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未上战场之前,就惧敌于千里之外,定然不战而败,古时曹刿的“击鼓论”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阅读理解比较灵活,学生经验不足,以至于处理问题的时候犹豫不决,心理一紧张,考虑不周全,思维一混乱,就会有不少的学生对于阅读失去耐心与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的状态,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方法的运用必须由外到内逐步转化,这种被动状态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无益的。我们老师在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理解方法的同时,更应该不时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让他们要有成功感。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7

一:教学背景: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和观察训练。在生活中,善于发现事物的新,异,奇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一方面可以锻炼观察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知识经验。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 《金色的草地》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表现了"我们"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小男孩子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本课文语言优美,再现的景色奇特美丽,是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下面就是笔者设计的《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的教学案例。

二:设计

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三部分:

(一),课前准备性学习

1,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蒲公英外形特征及生长变化的规律。

2,收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cdh

(二),师生互动

1,整体入手,以情贯穿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生:找出有关句子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你们见过蒲公英的吗 谁能把它的样子说说

生:说述蒲公英的样子。

师: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这些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感受 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称赞这片菜地,这些蒲公英的呢

生:蒲公英一会金色一会绿,很有意思。

生: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生: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可爱的蒲公英!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

2,品位课文,体会感情

大屏幕显示一个小孩吹蒲公英种子,同学们看后笑逐颜开,"哎,真有意思!我也玩过。"

师:吹过这种绒毛的小朋友请举手。

生:我们学校前面的原野上就有蒲公英,我们上学路过时,经常吹着玩。

师:是吗 那一定很有趣了。

师:小作者和你们一样开心,把你自己融入到课文中,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敢站起来读,同学们听听他开心吗

生:开心!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吹蒲公英的绒毛,很开心。

师:用自己开心的语气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的快乐。

师:这么开心的事后来怎么不做了呢 我们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生:因为他有了一个新发现。

生:他发现草地一会儿金色,一会儿绿的。

生:他发现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生疑惑地:老师,蒲公英的花瓣怎么像我们的手呢 怎么合拢

师:这样吧,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的新发现。

大屏幕显示:公鸡打鸣,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一片金黄;傍晚,草地又绿了。一个小孩走近草地,一株蒲公英特写在小孩脑中浮现:早晨花瓣合拢——太阳升起花瓣慢慢张开——晚上又合拢。

学生在下面有说有笑,兴致很高,"你看那花瓣!真有意思!"

师:怎么样 说说你的新发现吧。

生:我看到蒲公英早晨花瓣都合在一起,到白天才开花,晚上又并上了。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 (叫刚才疑惑提问题的同学)

生:蒲公英开花的时候就像这样,(手掌张开成花状),合上的时候好像这样(手指并成团状)

师:你这样比划倒很形象,大家都可以学学。

生:用手学做蒲公英开放合拢。

师 :这次我们小组练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想草地和蒲公英的样子,一会咱们小组比读。

生:比赛朗读三自然段。

师:有了这个新发现作者会怎么想呢 看第四自然段。

生:原来蒲公英这么好玩,一会开一会合。草地就一会金色,一会绿色。

生:作者肯定想以后别揪它了,它到晚上也睡觉,跟我们人一样的呢。

师惊奇: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里写着:"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一起起床"

师:你可真会思考,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去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吧。

作者都想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了,他是把蒲公英当成了自己的伙伴。对待自己的伙伴应该怎么样的呢 再来一遍。生再读。

师:这才更喜欢蒲公英了呢。其实花草树木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我们的伙伴,我们应该爱护。

3,通读全文,回到整体。

师:大声读全篇课文,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声音里。

师小结引申: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

(三),课外延伸,培养观察兴趣。

你也有喜爱的花草吗 请大家到大自然去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三天后我们来到课堂说你的新发现。

三,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自主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从教课文中跳了出来,树立了为学生而教的新观念。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从过去的"要我学"转而变为"我要学".笔者始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让他们从中归纳出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知道蒲公英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开放,随着太阳的落下而合拢。由此知道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蕴涵在其中的情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到大自然去仔细观察,把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这种形式,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对课文内涵的深度开掘。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文本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从而激励学生"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8

金色的草地

一、拼一拼,写一写。

ɡuān chá    diào yú    jiǎ zhuānɡ    rónɡ máo

(     )    (     )    (     )    (     )

wán shuǎ    huā bàn    shǒu zhǎnɡ    yǒu qù

(     )   (     )    (     )    (     )

二、错别字门诊。

1、我家的房子是座北潮南的。          (     )

2、放学了,小朋友们在草坪上玩要。       (     )

3、小猫什么时候能学会钩鱼呢?         (     )

4、在草丛中,我发现了一此蒲公英的种子。    (     )

三、读一读,写一写。

1、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多么……多么……

2、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一起……一起……

四、积累成语。

一本正经       你还能写以“一”开头的成语吗?

五、想一想,填一填。

花朵      时,它是         ,草地也是        ;

花朵       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      的了。

这句话写出了草地      ,蒲公英          。

六、阅读小能手。

美丽的

清晨,小溪多美啊。溪水映照着灿烂的朝霞,像浮动的彩色绸带。我喜欢在溪边读书,清新湿润的空气滋润着我的喉咙,淙淙流水伴随着我的琅琅读书声。

中午,我也要到溪边站上一会儿。微风吹来,水面上泛起层层鱼鳞波纹。倒映在溪中的景物,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又聚拢,又散开……等到水波平静时, 树儿、草儿的倒影更绿更新了。

晚上,月影静静地躺在水底,星星也在水底眨着眼睛,云彩也高兴地跑到水里来了,给溪水增添了银色。小溪好像把我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里。

1、把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

2、写反义词。

聚拢 —— (    )     增添 —— (    )

3、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你是读了短文中的哪些词语后,才决定写这个答案的?

4、抄写你认为最美的一个句子。

部分答案:

六、1、小溪

2、散开 减少

3、时间 清晨 中午 晚上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9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营造学趣

1.读一读,猜一猜:小小绒毛轻又轻,随风飞舞像伞兵,飞到西来飞到东,到处安家忙不停。

2.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小小的白绒球其实是蒲公英的果实,当绒毛随风张开时,就会带着种子飘向远方。当蒲公英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第一段)朗读: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揭题)

以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能有效激发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蒲公英花、果、种子的介绍释疑,为课文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初读感知,捕捉画趣

1.在这金色的草地上我们还能看到哪些美丽有趣的画面呢?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读生字词,交流所看到的美丽有趣的画面。(板书:尽情玩耍、草地变色)

三、想象体验,享受乐趣

1.兄弟俩在这草地上是怎样玩耍的,自由通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默读课文,圈出段落中能表现玩耍、快乐的词语。(板书: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吹到脸上、打哈欠等)。

3.结合所圈词语展开想象,说说你所想象到的快乐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想象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4.看图复述,化静为动。(引导学生用上板书中的词语,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5.想象说话。如果大家来到这片铺满蒲公英的草地,你会与小伙伴们、与兄弟俩一起怎样快乐地玩耍呢7(提示: 打滚、踢球、吹飞蒲公英等)

感悟文本中那盎然的童趣,既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品味,也离不开对生活情境的想象体验。从文本理解到看图复述,再“迈入”生活情境进行想象说话,这样,从平面的感知上升到立体的发展。学生不仅习得语言,还受到童真的感染,大自然的召唤,获得的那一份快乐就更加真切自然,深刻持久。

四、问答解说,凸显理趣

1.兄弟俩在这金色的“地毯”上尽情玩耍。有一天,哥哥普里什文发现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草地是怎样变色的?画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发现草地变色的规律,按时间顺序说一说。

早晨,__________ ;中午,__________ ;傍晚,__________ 。

3.这是为什么呢?联系上文读懂问句中的“这”,用自己的话把问题问清楚。

4.读读文中写清原因的句子,想办法把原因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从

读到说,发现语句表达的规律,并用手势帮助解释。)

5.情境问答。如果你是普里什文,请把你的发现清楚地说给弟弟谢廖沙听,说清楚草地怎样变色、为什么变色9同桌问答练习后指名上台问答解说。

草地变色过程和原因的描写清晰明了,让学生通过发现语言规律、手势助说、情境问答,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学得扎实而生动,既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表达,同时,在对话中感受了语句中隐含的惊喜之情,使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共振。

五、扩说诵读。抒发情趣

1.蒲公英成了我们童年里最好的伙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扩说:晚上,我们__________ ,蒲公英 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蒲公英_______________ 。

2.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3.是啊,美丽的蒲公英、金色的草地带给兄弟俩快乐与惊喜。你读着课文,分享着这份快乐,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叹:多么__________  !

4.总结点题: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一片金色的草地,一个金色的童年!

设计语言依托,帮助学生扩说,从而理解文中极富情趣的拟人句,通过诵读、赞叹为学生搭建起抒发内心情感的平台,使那一片金色的画面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

六、链接童真。放飞童趣

1.配乐诵读小诗。(《蒲公英》樊发稼)

雪花一样白,

棉絮一样轻——

多好看哪,

一把把会飞的小伞!

嗳。真可惜:

伞太小了,要不,就可以

带着我,

带着小妹妹,

带着小妹妹的小花篮,

飞呀。飞呀——

飞过宽宽的河,

飞过高高的山,

飞到姥姥家,

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2.大自然中的景物一定也给我们的童年生活留下了许多金色的记忆,请你撷取其中快乐的一幕,写一段话。

推荐访问:课时 草地 金色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视频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案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优秀课堂实录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金色的草地第2课时教案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试讲视频 金色的草地教学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