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英汉祈使句对比研究综述

时间:2023-07-06 11:00:04 来源:网友投稿

王程程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英汉祈使句,分别对汉语祈使句、英语祈使句、英汉祈使句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此外,从传统视角、语用视角与认知视角对英汉祈使句研究进行综述。本文发现:(1)祈使句作为人们日常交际使用频繁的一种句式,理论成果丰富,且不断与语言学新的理论和视角结合,如构式语法下的英汉祈使句研究。(2)英汉祈使句对比研究数量较少,且多为国内学者所做,国外研究甚少。

关键词:祈使句 英汉对比 研究综述

对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同一种的语言内部以及语言之间的共时和历时研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中表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即语言的发音、文字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所指的内容都是同一的,只是不同的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指内容的同一性奠定了汉语和英语可比性的基础(谭海,2009)。

祈使句是人们用来表达命令、要求、劝阻、禁止等意愿的句子。祈使句是英汉中共有且得到广泛使用的一种句式,两种语言中祈使句结构不同,语用功能丰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将分别从汉语祈使句的研究,英语祈使句的研究及英汉祈使句对比研究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旨在呈现国内外对祈使句研究的总体成果和现状。

一.研究综述

(一)汉语祈使句研究

黎锦熙(1924)最早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了祈使句这一术语,书中明确提出了句子按照语气可以分为五类:决定句、商榷句、疑问句、惊叹句、祈使句。自此,语法学家们都在专著中专门设立章节,展开对祈使句的分析和研究。如吕叔湘(198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明确指出祈使是一种语气:祈使是“支配我们的行为为目的”的语气,语气有“刚柔缓急之异”,所以能有“禁止、命令、请求、敦促、劝说”的区别。朱德熙(1982)在《语法讲义》中探讨了:祈使句谓语的性质和语义、主语的性质及缺省、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祈使句、祈使句中否定的连用。

至此,经过语言学家的不断努力,汉语语法界开始重视对祈使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对汉语祈使句研究的不同视角,主要分为传统视角,语用视角和认知视角。

1.汉语祈使句研究的传统视角

传统视角主要聚焦于祈使句的句法特征,表层结构及语法。吕叔湘(1982)明确了祈使句的定义、类型,举例说明语气词在不同委婉程度的祈使句中的作用,首次提出祈使句与其他语句不同的原因在于语气。王力(1985)引用红楼梦中的句子,举例讲解了祈使语气用于表达劝告、命令、请求的用法。

许多语言学家还开始专门研究祈使句的主语,谓语,标点符号和语气等方面。例如,刘月华(1985)从表达功能的角度全面考察了北京话祈使句的基本结构和语法特征。袁毓林(1993)提出“边缘祈使句”与“核心祈使句”相补充的观点,认为“边缘祈使句”是“那些表面上不具备一般祈使句的结构形式特点,只表示祈使意义的句子,又只能算作祈使句”。并且分析了祈使句在句法形式、表达功能上的特点。沈阳(1994)从省略角度,将祈使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NP1通常都要省略,但必要时可以补出;
另一类则相反,是NP1通常都需要出现,但必要时可以省略。齐沪扬、朱敏(2005)通过语料统计发现:现代汉语祈使句句末语气词的分布存在选择性,其原因与祈使句的类别及主语人称有关。张则顺(2011)研究了现代汉语祈使句的主语隐现原则,指出祈使句主语隐现归根到底是经济性原则和明确性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统视角主要研究了祈使句的表层语法结构,对祈使句的性质,特征和结构进行了描述与定义,将祈使句与其他句子类型进行区分。但是传统视角未能解释祈使句与其他句子在语用功能上的区别及其用法规则。

2.汉语祈使句研究的语用视角

祈使句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是区别于其他句式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许多学者基于Grice(1975)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四个标准,Austin(1975)和Searle(1969)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祈使句,探尋如何使用祈使句来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方霁(2000)从语用的角度将祈使句分成了四个类型命令句、要求句、请求句、商量句。并指出想得体地使用现代汉语祈使句,必须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与关系选用不同的语气表现手段,包括语调、重音、语气尾词等。张美兰(2003)以古籍《祖唐集》为语料库,考察了基于合作原则和策略准则的祈使句。赵微(2005)根据说话者与听话者身份地位不同关系、S强制程度的强弱以及是否考虑到H意愿的差别,“合作原则”与“得体原则”等方面对《祖堂集》中祈使句用法特征作初步的分析。

以上研究将祈使句与其他句型在功能和交际效果方面进行了区分,指出合作原则和策略准则有利于祈使句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和语境功能,但祈使句的工作机制在语用学上未能得到解释,尤其是非典型祈使句。

3.汉语祈使句研究的认知视角

传统语法认为主要动词决定句子的全部形式与意义,但是有研究发现句子形式与句子语义之间存在一种规则,而构式语法是对这种规则最好的解释,认为句子的意义是由其形式义与词汇义共同组成的,不再仅是句子成分的简单相加。正如沈家煊(1999)指出句意要从句子形式与意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理解。一些典型的祈使句能够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理解,但是一些由形容词,副词或名词开头的祈使句却难以用构式语法理解。由于句意是构式与词汇义互动的产物,“压制”这一概念也随之产生,即当构式义与词汇义一致时,两者会相辅相成,反之构式的意思则会优先于其组成部分,即优先按照构式的要求去理解它,即使该组成部分本身可能不具备这个功能,也会被强制赋予相应的意思。有学者认为压制的过程是转喻参与的认知过程,吴琼淑,文旭(2011)以语法转喻为视角,对汉语“A+点”祈使结构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构式义对词汇义的压制是语法转喻操作的认知动因。李青(2019)提出祈使压制着祈使句谓语动词,在祈使句中,即使有些强动作动词能顺利进入到谓语位置上,但在祈使构式的压制下,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以上研究从认知视角出发理解祈使句,是从传统视角和语用视角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突破。但是由于观点较新,相关的研究数量较少,还未有学者从认知视角出发对祈使句类型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

綜上,以上是现今较为主流的祈使句研究的三种视角,传统视角与语用视角为认知视角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基础,认知视角主要是从从构式和转喻来解读祈使句。

(二)英语祈使句研究

英语祈使句的研究同汉语祈使句研究相同,主要分为传统视角,语用视角与认知视角。国外学者对英语祈使句的研究较开始较早,且取得了丰富的成就。

1.英语祈使句研究的传统视角

传统语法学家于19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英语祈使句。许多学者通过语料研究,从表层结构上对祈使句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描述(Curme 1931;
Jespersen 1933;
Quirk 1985),比如祈使句主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缺乏时态仅使用光杆动词形式等特征,并且在对这些特征的解读上达成了一致:祈使句主语省略是因为在语用中,听话人通常就在面前所以主语多为省略。谓语动词缺乏时态特征是因为听话人可能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省略主语的祈使句便不将人称变化体现在动词上。Quick(1985)指出祈使句无时态变化,少有进行体与完成体,并且祈使句所表达的内容以未来为中心。Curme(1989)。从句法角度分析祈使,认为祈使句是一种在句法上没有屈折变化的古老语言形式。祈使句的词序不同于其他小句结构,助动词do常用于否定祈使句中。

随着祈使句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对祈使句展开更加具体的研究。Stockwell(1973)与Akmajian & Heny(1975)等语言学家认为祈使句是深层结构中的陈述句。他们引入了一个祈使句公式:“You+VP”,当第二人称主语存在时,助动词形式随之省略。而我们最广泛使用的祈使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省略了主语,进而得出最终的VP形式。Postsdam(1996)对英语祈使句做了全面的考察,认为祈使句与其他英语句型在句法上完全不同。他进一步指出,祈使句的句法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1)祈使名词短语和普通主语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异;
(2)没有无法比较的结构成分;
(3)祈使句的情态词在句法层面上无法定义。Takahashi(2007a)通过语料库对应英语祈使句中常用动词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英语祈使句中最高频的四个动词分别为:“lets,tell,let,look”。

国内学者对英语祈使句的研究起步晚于对汉语祈使句的研究。陈国华(1984)对英语祈使句的分类提出了新的见解,根据主语形式的不同分为无主语祈使句、人称代词主语祈使句、不定代词主语祈使句和名词主语祈使句。吴国良(1991)讨论了祈使句的语法特点和用法规则。董绍露(1992)与王兴国(1996)认为祈使句是英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1)英语祈使句可分为有主语祈使句与无主语祈使句;
(2)英语祈使句的否定形式与否定陈述不同。马宏程,谭明华(2009)将祈使句和其他句型对比,发现在语音、谓词、主语及否定范畴表达上有其独特的标记特征。这些特征都是祈使句的功能特征C[imp]在句法运算系统中触发的相关反应。司罗红等(2017)从句法角度研究英语祈使句主语隐现,祈使句中心语的功能要素由于祈使特征实例化变得不完整,不能给主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授予主格。并提出句子主语的隐现是句子中心语的性质和格位理论共同作用的副产品,是可以推导出来。

2.英语祈使句的语用视角

1960年代至70年代,语言学家逐渐从研究英语祈使句表层结构过渡到研究语用功能。通过对英语祈使句表层句法结构的分析,他们逐渐发现祈使句与其他句型在形式与语用上的区分。例如,Hankamer et al.(1977)从语用视角对英语祈使句进行定义,并探索其在实际交往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Dwnes(1977),Huntley(1984)等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着重分析了在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祈使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从语用角度对祈使句进行了分类。张克定(2016)从认知-语用视角探讨英语祈使性条件构式的言者意图及其动因。得出结论:构式语境为总体动因,其余为具体动因,例如祈使分句与陈述分句的条件关系、祈使分句的指令性言语行为功能等条件。

3.英语祈使句的认知视角

Panther(1999)从构式语法和语法隐喻角度研究英语祈使句。指出句子义是构式义与词汇义互动的结果。他们对“Be+Adj/NP”句式做进一步分析,指出静态的词汇义与动态的构式义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可以通过语法隐喻RESULT OF ACTION得以解决。Takahashi(2004)从认知视角分析了英语祈使句,根据图式与原型分析分析英语祈使句的特点。李永忠(2005)构式语法出发,探讨了祈使句构式义和词汇义的相互关系,并从认知转喻的角度分析了构式义与词汇义相互压制所应遵循的规律。高丽萍(2010a,b)通过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研究分析,“Be careful”句型中的动词“Be”已由静态动词“Be”(am/is/are),转变为动态动词“Be”,且固化为一个引导小品词,作为一个祈使标记,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性。楚浪(2013)探讨汉英祈使句的转喻研究,发现有三种类型的转喻操作:转喻映射,双重转喻映射,语境或文本对转喻和祈使隐喻的影响。张克定(2016)从认知-语用视角探讨英语祈使性条件构式的言者意图及其动因。提出促动这些言者意图的动因中包括构式语境为总体动因,余为具体动因。

二.英汉祈使句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历史悠久且应用领域广泛,但是对英汉祈使句的对比研究数量较少。赵永新(1988)对英汉祈使句进行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1)英汉祈使句都倾向于省略主语;
(2)句子多简短,语调具有强制性,确定性;
(3)当说话人发出乞求、禁止或劝阻的指令,或要求听话人采取具体行动时,英汉语中通常都使用称呼;
(4)英语中,“please”用于句末,而汉语中用于句首。李青(2001)对比了英汉祈使句语气的表达,发现汉语祈使句表达含蓄,连带成分,语气词和语境作用重大,较少使用固定句式,而英语中多为固定句式表达。郭晓丹(2007)研究了英汉祈使句的语调,尤其是表达要求和劝告意义的平缓语气,来探寻英汉语语调的异同点。方岩(2010)从语法和语用角度对比英汉语祈使句的主语,动词和语气等方面,旨在对二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所帮助。周凤(2017)比较了汉英祈使句的肯定式与否定式表达,对汉英祈使句中用于加强和减弱语气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归纳。

综上,祈使句英汉对比研究数量较少,且基本由国内学者研究发表,研究数量呈现严重的不对称性。

国内外学者从传统、认知和语用视角对祈使句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總的来说,国内外学者的祈使句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此外,国内学者对祈使句的认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以往对祈使句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首先,国内外学者对祈使句的研究多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研究是独立进行的。因此,难以为祈使句的整体理解和用法提供全面和完整的描述。其次,学者们对祈使句的形式、意义和认知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很少关注祈使句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尤其是在真实语境中的灵活运用。此外,对祈使句的语用研究很少涉及,如力量、语用动机和语用效果等方面。因此,有必要探索祈使句的语用用法,以便语言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祈使句。

参考文献

[1]Akmajian, A. & Heny, E.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Transformational Syntax[M]. Cambridge, Mass:
The MTI Press.

[2]Austin J. L. 197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Curme, G. O. 1931. Musings upon the English and the German Subjunctive. The 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J]. 30(1):
1-5.

[4]Curme, G. O. 1989. English Syntax[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5]Downes, W. 1977. The imperative and pragmatics[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3:
77-97.

[6]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M]. Netherland:
Brill.

[7]Huntley, M. 1984.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imperatives.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7:
103-133.

[8]Panther, K. U. & Radden, G. 1999.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9]Potsdam, E. 1996. Syntactic issues in the English imperative[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10]Potsdam, E. 2017. Syntactic issues in the English imperative[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1]Quirk. R.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2]Radden, G. & Panther, K. U. 1999.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J].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1-433.

[13]Searle J R. 1969.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Stockwell, R. P. , Partee, B. H. & Xhacter, P. 1973. The major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English[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5]Takahashi, H. 2004. The English imperative:
A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D]. Hokkaido University.

[16]Takahashi, H. 2007a. A usage-based analysis of imperative verbs in English[J]. 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紀要 121:
89-129.

[17]Zanuttini, R. 2008. Encoding the addressee in the syntax:
Evidence from English imperative subjects[J]. 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 26(1):185-218.

[18]陈国华,1984,称谓动作与英语祈使句的分类[J].《外语教学与研究》(03):35-39.

[19]楚浪,2013,《汉英祈使句的转喻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董绍露,1992,英语祈使句类型和用法浅析[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04):39-44.

[21]方霁,2000,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下)[J].《语文研究》(1):48-55.

[22]方岩,2010,《英汉祈使句对比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3]高丽萍,2010a,“Be+adj.”构式的固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外国语文》(3):77-80.

[24]高丽萍,2010b,试论英语祈使句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中国外语》7(02):33-37.

[25]顾文元,1991,试析英语祈使句中的主语[J].《外语研究》(04):31-36.

[26]郭晓丹,2007,《汉语祈使句语调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7]何中清,2004,英语祈使句的语气结构再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01):14-19.

[28]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9]李青,2019,认知视角下汉英语言祈使构式压制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85-89.

[30]刘月华,1985,从《雷雨》《日出》《北京人》看汉语的祈使句[A]《语法研究和探索(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1]呂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32]马宏程、谭明华,2009,祈使句的标记特征及相关解释[J].《湖北社会科学》(02):110-112.

[33]齐沪扬、朱敏,2005,现代汉语祈使句句末语气词选择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62-69.

[34]沈家煊,1999,转指与转喻[J].《当代语言学》(1):3-15.

[35]沈阳,1994,祈使句主语省略的不同类型[J].《汉语学习》(01):21-22.

[36]司罗红、徐杰、王素改,2017,句子中心语性质跨语言差异与祈使句主语隐现[J].《外语教学与研究》49(1):26-36.

[37]谭海,2009,《汉英祈使句对比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38]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39]吴淑琼、文旭,2011,“A+点”祈使结构的语法转喻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21-26+127.

[40]袁毓林,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1]张克定,2016,祈使性条件构式的言者意图及其动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05):669-679.

[42]张美兰,2003,《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J].《清华大学学报》(05):61-63.

[43]张则顺,2011,现代汉语祈使句主语隐现研究[J].《汉语学习(01):53-61.

[44]赵微,2005,《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45]赵永新,1988,汉英祈使句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3):94-102.

[46]周凤,2017,《汉英祈使句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苏州:苏州大学.

[47]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儿童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16年9期)2016-12-06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商场现代化(2016年26期)2016-11-21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8期)2016-11-10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58期)2016-08-23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青年文学家(2016年24期)2016-08-01英汉“左/右”空间方位词认知对比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5期)2016-06-30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求知导刊(2016年8期)2016-04-21微学习研究综述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推荐访问:祈使句 英汉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