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

时间:2023-07-04 15: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阐述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分析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存在宣传趋同化、机制片面化、过程简单化、工作队伍建设行政化等现实困境,论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策略,即以“一整合”形成育人合力、以“两协同”增加育人深度、以“三健全”提升育人高度、以“四搭建”提高育人成效。

【关键词】高校 发展型资助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090-04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经过多年发展,全国普通高校基本形成“奖、助、勤、贷、免、补”较为完备的资助体系。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要求建立“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健全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机制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需求。

一、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

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育人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国家出台各项资助政策就是为了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对受助学生的经济资助、道德浸润、能力提升、精神激励等多维度帮扶,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而发展型资助育人正是着眼于受助者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遵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同时,以全面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坚定受助学生的理想信念为价值取向,培养受助学生诚信、感恩、爱国、爱社会主义、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从受助者、传承者到建设者的跨越,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时代价值意蕴

一是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是完整统一的范畴,具体包括资助、发展和育人三个方面,其中,资助是前提、发展是关键、育人是目的,三者相互关联,统一于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发展”强调的是教育的深度,是实现资助和育人的关键,以全面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导向。“资助”强调的是教育的广度,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补贴补助等各类直接资助,还包括助学贷款、贷款代偿、学费减免等各类间接资助。“育人”强调的是教育的高度,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着眼于受助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激发受助学生的内生动力。形成多元化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服务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

二是顺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特征。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因此,新时代赋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使命,新时代人才培养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发展型资助的特征正是顺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特征,主要体现在资助工作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形式创新三个方面,实现了由“授人以鱼”到“鱼渔兼授”的转变。发展型资助在遵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受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类别、多层次的资助。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现了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是契合了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导向,引领教育事业的各项工作。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内涵除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与机会、教育起点公平外,还应包括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相对均等。具体来说,第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遵循了教育起点公平的原则,建设更加公平的“奖、助、贷、勤、免、补、减”多元化的发展型资助工作体系,推动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第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实现了教育过程公平,全面推进资助工作精准化,构建“经济资助、道德浸润、能力提升、精神激励”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机制是实现高校发展型资助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举措。第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有力促成了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教育结果。教育结果公平实现了资助主体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帮助受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以教育公平理念为指引,将教育公平贯穿资助育人的全过程。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资助育人宣传趋同化

多年來,广泛的宣传使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但目前就政策宣传层面而言,在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宣传内容、信息化程度等多方面仍存在不足,且宣传趋同化明显。当前资助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上的帮扶与救助,对发展型资助的宣传较少。资助工作的数字化系统还未健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受助学生的信息跟进与效果评估工作不够科学化、信息化、透明化,未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政策引导。资助宣传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了资助育人宣传效果。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是更深层次的资助模式,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和更加全面的传播途径,亟须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联动,以“互联网+资助”提升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质量和信度,积极营造高校资助育人的氛围,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

(二)资助育人机制片面化

目前,全国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在精神帮扶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方面,高校资助认定机制不够健全。精准认定是精准资助的首要环节,目前部分高校在精准资助对象方面存在认定标准不规范、认定机构调研不深入、认定条件不全面、困难认定的结论静态化等问题;
在精准资助标准方面存在标准依据单一、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资助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业务广、工作细、过程长,需要进一步规范资助管理制度,将学生资助工作置于规章制度的监督下,规避个人道德风险、社会信用风险和资助项目错位风险。

(三)资助育人过程简单化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侧重于受助前和受助时,对受助后学生的发展缺乏系统化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一方面,资助对象认定程序简单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尚未构建统一量化的体系,基本流程为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班级或年级开展民主评议,但未对学生在校消费、生活作风、家庭经济动态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调研后再整合评议。另一方面,侧重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关怀。以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为主的保障型资助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业问题,难以满足受助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
二是现行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多以政府投入为主,缺乏思想教育和精神支持,导致部分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意识薄弱,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育人效果不显著。

(四)资助工作队伍建设行政化

高校资助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资助育人的成效,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参差不齐,育人内生动力不强。具体来说:第一,高校通常将学生资助工作视为事务性工作,资助工作队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不足,工作方式方法滞后,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资助育人要求;
第二,资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单一,吸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职业规划、经济学等方面的综合专业人才较少,资助育人体系不够健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依靠学工队伍完成,教师及其他人员参与度较低,全员育人不够充分,缺少资助育人的深度交流、联动和协调;
第三,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存在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专业基础薄弱、创新意识不强、队伍人员不稳定的问题,资助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效果。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提升路径

(一)“一整合”,形成育人合力

“一整合”指整合校企资源,坚持在社会上广泛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拓宽资助渠道,加大育人宣传力度,形成资助育人的合力。

高校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学生就业、实习实训、奖学金设立等方面应当积极寻求合作,拓宽勤工俭学渠道,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勤工岗位,设立大学生“双创”基金等,校企共同帮扶受助学生开展自主创业、自主创新、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技能培训、试岗就业等实践活动,为其提供学以致用、实干成才的平台,发挥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当主动出击,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构建国家、社会、高校互为补充的资助育人格局,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设资助育人基地,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會广泛参与的资助育人格局。

(二)“两协同”,增加育人深度

“两协同”指课内与课外协同育人、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

一是课内与课外协同育人。高校坚持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全员育人,构建全校教职工广泛参与资助育人的新格局,发挥专任教师“课程育人”、行政与学工人员“管理育人”和后勤人员“服务育人”的作用,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第一,专任教师应自觉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学以致用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生发机理;
第二,资助工作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从促进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第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课外辅导、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将学习性、探究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德育元素,提升育人效果。

二是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高校搭建“互联网+资助”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育人有机融合。一方面,要依托高校学生资助中心,整合课程资源、管理资源、实践资源的校内、校外资助双系统,建设资助育人网络服务示范区,努力打造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引领性强的综合性网络资助育人服务平台,进一步实现受助学生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努力做到精准认定,使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建立高校资助数据库分析平台,此平台对受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情况、价值诉求、情感需求、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动态调整教育方法提供有力支撑。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经济水平,创新认定工作方法。在认定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全面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经济状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类型,从而进行定性分析,多部门联动参与认定,做好资助工作的加减法,提升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信息化程度。

(三)“三健全”,提升育人高度

“三健全”指健全高校资助认定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全面推进资助育人,不仅要精准施策,构建精准资助工作体系,而且要强化育人导向,积极创新资助育人机制。

一是健全高校资助认定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资助制度,确保资助工作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第一,对象认定精准。对象认定精准是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的基础工作。运用大数据技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对学生个体日常消费和学生家庭经济状态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的整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第二,资助标准精准。在认定过程中,除每年定期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外,还应当通过内部调查、信息共享、网络核验、家访、大数据信息匹对、谈心谈话、走访宿舍等方式,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济水平等情况,努力做到精准认定。第三,资金使用精准。规范资助资金流向和合理分配资助资金是维护资助公平的第一道屏障,要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每年复查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逐一落实,及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档案动态管理。

二是健全监督评价机制。一方面,完善对受助对象和资助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受助学生资助资金的计划用途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各高校的资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信用评比评分,构建高校发展型资助监督长效机制,进而保证资助资金发放各个环节的有序性、透明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同时,建立第三方机构的监督机制,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参与监督管理,完善对资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制度,提高资助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建立效果评价指标,育人效果评价应当以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出发,以受助学生是否符合“四有”好青年的标准来评断、是否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来考量。确定效果评价方法,可采用学生自评、心理测评、量化测评等方式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生活、理想信念等进行评价。

三是健全专业化、职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的资助工作队伍是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要配备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精、责任心强、具备创新能力的资助队伍,这是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其次,注重资助工作队伍的培养,引导资助工作者在努力提升业务技能的同时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拓宽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最后,注重资助工作队伍信息化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水平和资助育人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定期组织培训,激发资助工作者参与育人的内源动力,对资助工作者的实际操作提出具体要求,提升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

(四)“四搭建”,提高育人成效

“四搭建”指搭建解困型平台、育人型平台、成才型平台、回馈型平台。

一是搭建解困型平台。解困即经济帮扶,同时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困是发展型资助的基础,发展型资助既要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完成学业,更要疏导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资助过程中引导受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主要通过以奖促学、树典型的方式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培养受助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开展诚实守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朋辈引领活动,及时为受助学生答疑解惑,多管齐下进行全方位育人。

二是搭建育人型平台。育人即思想引领,引导受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育人是发展型资助的核心,通过指导课程学习、发放奖助学金、开展勤工助学等措施,提高受助学生的积极性。高校在满足受助学生基本学习和生活需求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以及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契约精神、进取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三是搭建成才型平台。成才是发展型资助的必然结果,通过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就业技能、构建发展平台的方式,锻炼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搭建各种资助项目平台(如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平台、榜样示范平台、知与行实践平台等),将提升受助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统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围绕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资助工作,重点突破,进行全程育人,指导教师在入学前、入学时、在校时和毕业时等阶段,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合格人才。

四是搭建回馈型平台。回馈即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第一种方式是以公益捐助接力的形式为主,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鼓励受助学生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将爱心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实现从受助到助人的跨越,形成薪火相传的优良风气。第二种方式是受助学生毕业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因此,助人回馈活动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传递,更应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传递,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当前,在教育部、财政部与各地方高校的共同努力下,资助工作在精准资助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发放资助资金、精准跟踪育人成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教育部要求实施的“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资助工作仍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建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加育人深度、提升育人高度、提高育人成效,形成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辛涛,黄宁.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教育結果公平的重新定义[J].教育研究,2009(8).

[4]邓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理论与实践(资助育人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学生资助专项重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创新研究”(2021ZJY136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重点课题(2020ZDZC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武海燕(1990— ),河南确山人,广西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资助育人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2期)2016-12-27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育人 新时代 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