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广西高职院校“1+2+3资助育人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3-07-04 14: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1+2+3资助育人新模式”,提出广西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要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就业帮扶和心理帮扶,抓好精神培育、素质培育和技能培育等策略,以解决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资助育人 精准资助 就业帮扶 心理帮扶 精神培育 素质培育 技能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086-04

在我国推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了新变化和新要求。近年来,广西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仍属于薄弱环节。广西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较多,且存在学习障碍明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针对这一群体的资助育人工作,特别是有高职特色的资助育人方式,广西各高职院校尚处在认识和摸索阶段。探索一种具有实效性的资助育人新模式以解决高职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实践探索,提出适用于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1+2+3资助育人新模式”,以期解决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遇到的实际问题。

“1+2+3资助育人新模式”,即高职院校要立足精准资助“1个精准”,做好就业帮扶、心理帮扶“2个帮扶”,抓好精神培育、素质培育、技能培育“3个培育”,探索创建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全方位、立体式资助育人新模式。“1+2+3资助育人新模式”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及主要举措如下。

一、紧扣“1个精准”——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是互为关联、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是资助育人目标达成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关系到学生公平感、正义感和幸福感的获得。另一方面,资助育人是精准资助的最高价值追求,把育人贯穿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让经济资助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成为高职院校引领学生锻造品德、学习修身、提升素质的育人途径,能提高学生对资助工作的认识,促使其自觉地维护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正义性,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性。高职院校应做到精准化资助,即要努力做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分配精准、资助需求精准。

(一)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学校从系统比对、信息采集等申请环节,到走访调研、民主评议等认定环节,建立动态管理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体系。同时,关注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重大变故,积极完善临时困难补助机制。

一是精准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秋季学期开学后,学校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系统、广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学生资助摸底和审查、民主评议、走访调研等方式,全面、客观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资格和程度认定工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精准资助。二是平时根据精准系统动态数据比对秋季学期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摸排因动态调整、返贫等原因新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等,确保做到应助尽助。三是开通绿色通道进行精准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忧入学。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开学季经济压力,学校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在新生入学前,学校资助部门提前在线上采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信息,通过资格审核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提前在线上申请“爱心大礼包”(包括被子、毯子、席子、蚊帐等8种生活用品),报到当天领取“爱心大礼包”,通过绿色通道“零负担”入学。

(二)精准做好资助名额分配与资金发放工作

学校在精准认定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国家奖助学金、校内各类补助资金的分配发放工作,做到应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一是资助名额分配坚决杜绝一刀切、平均主义,要根据院系、班级实际人数、实际申请认定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不断优化资金分配和发放机制。例如,利用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对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的查缺补漏等核查工作,将全校本学期在校生信息表导入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并与广西贫困库名单进行比对,比对结果发至学生所属院系进行信息核查,发现已提交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材料但不在广西贫困库中的学生,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核实,确实符合资助条件的方可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资助;
发现未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但在广西贫困库中有名单的学生,则提醒该生提交相关认定材料,按流程进行认定,符合条件则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资助。此外,将通过排查发现的突发困难学生及时纳入资助体系给予相应资助,做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三是及时发放资助资金。对资助资金的发放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及监督检查,将学生资助经费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学生手中,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三)精準研判学生需求

学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级、不同致贫原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其提供的认定材料进行细致研判,根据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未来愿景与规划等信息,形成学业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就业需求、临时需求等模块式的分类帮扶。

一是对有学业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组织开展“帮扶和关爱特殊困难学生”活动,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帮扶、谈心谈话帮扶及家访教育帮扶,发放慰问金,有效资助、教育和引导此类学生,助力他们成长成才。二是对有生活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给予有针对性的帮扶。例如,寒假及春季学期开学期间,学校组织摸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推动实施路费补助项目,需要路费补助的学生通过申请、审核等流程后可领取路费补助,从而解决他们回乡及返校读书的困难。近年来,学校每年为数百名特困学生发放约10万元的回乡及返校路费补助、春节特困补助。三是对有心理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及相关服务,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四是对有就业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为其提供对应的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心理调适、“一对一”帮扶等,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就业。五是对有临时需求的学生,学校除提供相应的临时困难补助金外,还利用大学生服务中心提供相关服务,切实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

二、做好“2个帮扶”——就业帮扶、心理帮扶

(一)建立一体化模式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推荐、就业跟踪等一体化模式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就业。学校各二级学院建立以书记为组长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小组,明确了书记、副书记、副院长、专兼职辅导员、就业干事与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完善结对工作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3个以上工作岗位信息,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力争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学校主要通过短信平台、网络信息发布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等)全天候、零距离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布最新就业动态,使学生即便足不出户也能接收到最新的双选会信息和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前沿的人才市场动态。

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合作办学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和培训基地。企业除了吸纳学校毕业生,还提供奖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外,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与中关村智酷公司等企业共建创业特训营、创新创业智慧工坊、大学生创业园等优质“双创”实践资源,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比赛和创业项目中,满足自我实现需求。近三年,学校在校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覆盖率达90%,包含绝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以心理素质拓展为基础开展心理帮扶工作

长期的经济压力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敏感、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学校开展了不同主题、不同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针对大一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拓展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组织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分步骤的系列素质拓展训练,并根据其心理特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提升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二是针对大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情感与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通过“热身操”“漫画自我”“阳光果树”等项目体验,促使其认识自我、分享体验,进而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各级领导、教师经常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座谈、访谈,从心理上和思想上激励他们,用各种活生生的事例鼓励他们消除自卑、自立自强。三是针对大三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一对一”心理辅导和疏导,帮助他们认清自身优势,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缓解就业压力。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同各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经常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强化挫折教育。

三、抓好“3个培育”——精神培育、素质培育、技能培育

(一)注重精神培育

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展“资助育人”系列活动,做好受助学生的精神培育工作,充分激发受助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从而引导其实现自助与助他。

第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受助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学校注重开展励志教育,通过举办优秀大学生事迹宣讲会(例如“自强之星”“奋进之星”“受助学生讲党史”宣讲会),举行励志大学生图片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充分开展榜样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勉励学生知恩感恩、努力成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第二,培养受助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各类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完善综合测评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在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一是组织年度国家奖学金评审会,在考察候选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其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潜力等;
二是积极开展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充分发挥获奖学生的表率作用,做好经验分享,激励更多学生勤奋学习,使国家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和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三是在学校公众号上开辟《榜样的力量》专栏,宣传国家奖学金等受助者的自强经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四是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在暑假期间开展资助政策下乡宣讲活动,“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深入母校、深入乡村向乡亲和学弟学妹介绍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为其答疑解惑,并分享自己在大学校园安心学习、励志成才的奋斗历程。

第三,组织感恩回馈社会活动。一是学校每年组织受助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十余次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劳动,如打扫城市街道、学校各活动场地和道路等。受助学生积极参与义务劳动,真正做到了“美化环境、净化心灵、感恩社会”。二是举行励志感恩教育座谈会。受助学生观看励志人物演讲视频并发表学习体会,以励志人物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一是开展“致毕业生的一封信”宣传活动。在易班“易云共话资助”平台发布致毕业生的一封信,通过信件形式将国家助学贷款还款途径、诚信还贷等内容传达给广大学生和家长,督促贷款毕业生诚信还贷。二是开展线上线下诚信主题班会。主题班会通过听辅导员讲解高校资助政策和征信政策、观看诚信教育宣传片、自由发言讨论、有奖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政策,认识诚信贷款、诚信做人的重大意义,进而树立诚信理念、践行诚信规范、诚信还贷。三是举办“大学生诚信教育及校园金融相关知识”专题讲座,详细讲解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毕业后如何还款等相关知识,用真实案例告知学生不按期足额还款所引起的后果,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远离“校园贷”,关注和维护自己的信用记录。

(二)强化素质培育

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优化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和拓展实践技能,增加有效融合“扶困”“扶智”“扶志”各要素的助学岗位,以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功能。学校合理控制体力劳动型岗位,增加技术技能型劳动岗位(例如办公室助理、实训室助理、图书管理助理、网络宣传助理等),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受助学生的工作技能,培养受助學生吃苦耐劳、努力进取、自立自强的品质;
结合受助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成长发展需要,通过举办“校内勤工助学双选会”等双向选择形式,提高勤工助学育人成效;
统筹指导校内设岗部门开展岗前培训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教育引导受助学生在受助和自助中锤炼意志、提升素质、增长才干;
合理设置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规范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和管理,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学校的勤工助学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实践平台,每年有约1 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的勤工助学岗位上得到锻炼,调动了受助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了受助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促进了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技能培育

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工匠精神,通过职业技能、行业技能、创业技能三种类型的培训和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公益创业就业讲座等,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态度,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学校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电工上岗证、登高证等特种作业操作培训和短期的预招毕业生培训班、求职面试能力技巧培训等项目化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此外,学校平时还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办公技能培训。例如,开展办公软件培训,内容包括Word的基本内容、Excel制表基础、Excel公式与函数用法、PPT基础操作、PPT编辑与排版等。教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学生更快掌握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并列举各种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相关软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培训,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技能,增强了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进而更好地回馈社会。

近两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1+2+3资助育人新模式”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每年有约2 000名学生参与校园勤工助学活动,约4 000名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近千名毕业生主动到较为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单位就业与服务,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践行责任、报效祖国。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1+2+3资助育人新模式”培养计划,提升了個人综合素质与能力,抓住了就业机会,部分受助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还清了在校期间的学费贷款。学校获评为全区就业创业先进单位,在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100%就业。实践证明,“1+2+3资助育人新模式”能有效地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体现了教育的温度。

参考文献

[1]胡振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机制构建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21.

[2]吴连臣,田春艳,张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3]王旭,聂铭.关于建立高校“一二四一”资助育人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2).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专项立项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2019SZY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蓓佳(1980— ),广西都安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学生资助工作专家库入库专家,曾获广西“最美资助人”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51期)2017-03-22“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3期)2017-02-10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2期)2016-12-27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6期)2016-12-26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考试周刊(2016年45期)2016-06-24

推荐访问:广西 育人 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