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写作特色

时间:2023-07-04 14: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吉琼枝 王超

内容摘要:《精神的三间小屋》以诗意的笔触,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修建过程描绘出来,并通过展现个体头脑被他人思想侵占时的严重损害唤起大众对于自我的思考。毕淑敏对三间小屋的细致描述,自然灵动中表露出对自我的渴求与追寻。

关键词:《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对自我的追寻 人本主义流派

毕淑敏,中国当代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内科主治医师。多重的社会身份为其带来多样且厚重的社会体验,也对其作为作家开展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她不仅为病人寻病根,也为人的心灵把脉、寻觅心灵的药方。《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毕淑敏的一篇议论性散文,选自《毕淑敏散文集》,现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文章通过对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关注自身、注重个人精神生活塑造的主题。毕淑敏将自身通透的思想、通达的智慧凝练在文章中,使得文章妙趣横生、尽显魅力。

一.思想之妙:关注自我,思想豁达

朱自清先生在《文学的美》中说:“文字里的思想是文学的实质。文学之所以佳胜,正在他们所含的思想。但思想非文字不存,所以可以说,文字就是思想。”思想孕育在作者对自然的探索、对生命的体察当中,浸润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中。1969年,十七岁的毕淑敏去往环境艰苦的西藏当兵十余年,其间也担任着医生的角色。1991年,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年过四十的她又转换身份,再次成为学生,开始研修心理学课程。2002年之后,毕淑敏着力筹办心理诊所。在苦寒的高原当兵期间,毕淑敏体会过恶劣环境下残酷的生死困境,也亲眼见到过许多军人、民众的死亡,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易逝以及个体的脆弱,更有“珍视自我”的体认感知。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经历也使得她对于大众的心理问题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促使她以更专业的视角来诊断精神难题。而文学在她看来也是进行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作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毕淑敏不断研究着有关“生命”与“自我”的课题,既医治人的身体,也医治人的心灵。她主张人要学会关心自我、接纳自我、成就自我。

《精神的三间小屋》正体现出毕淑敏对于“自我”的重视。2005年,在接受北京晚报的采访时,毕淑敏称自己为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于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创造性与自我实现。毕淑敏也视追寻理想自我为人生信条。《精神的三间小屋》思想通透豁达,体现出毕淑敏作为医生的理性和洞察力,映衬出她作为心理咨询师所具有的透彻心境,同时也展现出她对“自我”这一命题的深入研究,别有一番妙趣。毕淑敏指出,我们要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一间应安置我们的爱与恨,第二间应放置我们珍爱的事业,第三间应安放我们自身。毕淑敏揭示了假若我们的“恨”比“爱”多、事业不适合自己、个人头脑被他人的思想所侵占时个体的精神、心灵所受到的严重损伤,以此来强调充实自我的重要性。她点明,我们要给爱留下适当的空间,要寻觅属于自己的事业,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人云亦云。相比于美麗、完满、永恒、伟大等评价,她更愿意我们拥有健康、努力、真诚、庄严这些品性。三间小屋,一间珍视情感,一间寻求事业,一间关注自身,最终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无论是情感、事业还是自身,主体都是“我们”,毕淑敏十分强调个体自我人格健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思维的独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毕淑敏并没有将她所要表达的思想潜藏于一个故事之内、隐匿于大片的叙事之中,而是在文章中运用近乎直白的口吻来诉说自我精神丰盈的重要性,这更显现出她对于个体精神健全的无限重视。全文高度关注“自我”、探讨有关“自我”的学问,为读者的心灵开了一剂良方。吴丽芳在评述《精神的三间小屋》时指出:“这种个体自我的情感安放、事业安放和思想安放,其旨趣是充分发挥个体自我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重在提升自我境界。[1]”毕淑敏对于理想“自我”的追求也渗透到了其他作品之中。《拒绝分裂》里,“我”鼓励讨厌上司却仍谄媚对待上司的白领小姐表达真实的自我,对自我接纳表示无限支持;
《我很重要》中,毕淑敏控诉轻视人文关怀的教育,为“我很重要”摇旗呐喊;
《轰毁你心中的魔床》里,“我”安慰陷入自我贬低情绪中的失恋女孩萧凉正视自我,坚信个人价值不由他人评判所决定。她以细致的笔墨描绘出大写的“我”,帮助个体寻求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抚慰人受伤的心灵。

毕淑敏忧虑于大家将自我的思想舍弃而将他人的思想盲目搬运到自己头脑之中的状况,并表明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精神的三间小屋》浸润着她对待个体价值重要性的思考,浇注了她对于人生的体会与感悟,为处在迷茫困顿、随波逐流中的人打开了探寻自身价值的一扇窗。

二.语言之妙:新颖灵动,富有诗意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语言自然流畅、简易凝练而又新颖灵动,读起来一气呵成,具有明显的“诗化”特征。辞藻的华美并不是毕淑敏在创作时所渴求的目标。相反,她通过对语言的打磨,使得文章妙趣横生。

毕淑敏善于选用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物体作为喻体,但又能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运用比喻使得文章语言极富魅力与哲理。《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比喻十分灵巧,表露出毕淑敏对于现实世界的洞察和独特思考。集装箱、储藏盒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毕淑敏却将其与人头脑中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此句化无形为有形,将原本无边无际的思维具象成了有棱有角的箱、盒,生动地展现出他人思想占据个体头脑时自身精神空间所受到的损伤,更体现出追寻自我价值、注重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作者情感意图指向否定和批评,呼吁‘独立的自我”[2]。再如“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在已经将人的心灵活动比喻成小屋的基础上又以小屋作为本体进一步设喻,形象地勾勒出了第一间小屋中“爱”比“恨”多时个人心情的愉悦与欢快。不仅如此,高速公路、羊肠小道、雨后的菌子……这些极其平常的事物在作者的描摹下增添了另一层色彩,也给予读者别样的阅读感受。毕淑敏对于喻体的巧妙选用在她的其他作品中也可窥见一二。《礼物会消失吗》中,缺乏情感的礼物变成一束包裹了面粉的“油炸过的鲜花”,既无色也无味;
《养心的妙药》里,喜欢的职业化作一片“花园”,养心且怡情;
《请为你的夸奖道歉》中,小朋友的心灵化为“透明皂”,纯洁而柔软。礼物与油炸过的鲜花、职业与花园、心灵与肥皂……毕淑敏打破日常认知,用巧妙的比喻表露出她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省悟。

在创作过程中,毕淑敏还善于采用排比、对比使得文章语言疏密得当,富有诗意,给人以愉悦的阅读感受。《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成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一句自然流畅,字数整齐而又富于变化,读起来有酣畅淋漓之感。文中第八段对各种类别的爱与各种类别的恨的描述也运用了排比及对比,道清了对立复杂的情感会压迫人的精神空间这一残酷的真相,将思想与诗意融合在一起,朗读起来充满着谐和之美。长短句的运用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灵动感和节奏感,如“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两句,通过长句、短句的结合使得语言变化多姿、语句气势更加畅达。在创作过程中,毕淑敏不拘泥于字数与格式的整齐划一,运用长短句形成错落有致的语言效果,构成回环往复之美,文章语言便散发出了别样的魅力。与此同时,成语的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灵动感。作者独具匠心,在文中穿插多个成语,从而使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在谈论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时,毕淑敏连用“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等多个成语,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个体从事自己不热爱的事业时自身心灵受到的严重损害。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是温和且亲切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一共运用了37次“我们”,而“我”只出现过2次。这暗示着,在面对人们的精神困境时,作者始终以平和而真诚的口吻给予人们可行的建议,与人们站在一起。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语言简单、真诚而又不失灵动。毕淑敏善于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切入文章主题,自发地运用通俗化的口语、俗话,使得文章充满生活气息,也拉近了她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章语言情真意切,娓娓道来,如朝露,似清风,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毕淑敏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体会。

三.布局之妙:说理有序,脉络清晰

作为一名医生,毕淑敏冷静、理性、客观。从事心理咨询时,毕淑敏平和、耐心、宽容。而作家的职业属性又使得她充满着人文关怀。她对于自己的多重身份有着清晰的认识:“写作时其综合性令我可以充分调动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经历与感受。”因而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毕淑敏的文章也能展现出清晰的逻辑与平和的笔调。《精神的三间小屋》作为一篇说理性散文,全文说理有序、脉络清晰。作者将自己的观点自然地浸润在文章中,使得文章充满理趣、哲思,同时也彰显出议论性散文结构的自然流畅之美以及工整之美。

“在论证上,作者采用大结构总分总、小结构并列式的层次,以‘爱恨、事业、自身并列阐释‘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其意义”[3]。文章伊始便引用雨果的名言以及“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俗语,将人的心灵与空间联结在一起,说明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自然引出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话题。毕淑敏巧妙地将人的精神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与疆域比喻成小屋,将抽象的心灵具象化,为后文具体论述三间小屋的内容做准备。她指出第一间精神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要给“爱”预留足够的空间,对“恨”进行定时的清扫,让小屋变得更加温馨。接着点明第二间精神小屋盛放着“我们的事业”,要持续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使小屋更加坚固优雅。毕淑敏提醒人们,事业对人的精神是有滋养或者腐蚀作用的,并用“25”“60”“七万个”等数字来量化事业在人一生中所占的时间比重,以此来凸显事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呼吁人们要仔细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而第三间精神小屋则应安放“我们的自身”。毕淑敏强调我们要关注自身的感受、注重自我精神的培养。文章再现了生活中个人受他人影响、个人思想被他人所裹挟时的真实状态,并点明了这种境况下人们自身精神易受到的摧残,从而提醒读者关注个人精神空间的塑造。结尾收束全文,表达了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思想,并据此提出要在个人精神小屋美丽厚实的情况下去构建人类的精神大厦,以小见大。情感是精神的根基,事业是精神的支柱,自身是精神的休养生息之处。文章层层深入,最终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同时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毕淑敏试图引发读者进行思考,去追寻自我价值、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结构完整、论述周详,以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为线索来安排结构布局,并善于联系实际进行说理,最终着眼于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展现出丰厚的思想意蕴。毕淑敏在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谋篇布局的工整性、流畅性,《今世的五百次回眸》中,她就从登高山、望绿色、观人群三方面来表达珍惜现在、关注当前的重要性;
《爱怕什么?》里,十几段以“爱”为首的文字诉说了爱的温暖与珍贵;
《为什么总是遇人不淑?》则通过“我”与“她”交错式的对话辨明了婚姻的真相。毕淑敏常选取一条线索将文章结构串联起来,使得文章细致而周密。

谢有顺在《散文的常道》中指出:“好的散文,它的本质是散的,但也须具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精神的三间小屋》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从情感的丰盈论及事业的滋养、再谈到理性的构建,层层深入,共同构筑了作者理想中的精神大厦。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指出:
“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 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多重社会属性使得毕淑敏能更自如地面对世事,以沉静平和的心态去解决现实问题、抚慰人心。“潜藏在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述之下,是毕淑敏作为医生、作家、知识女性的悲悯情怀,这是她的许多作品引起读者共鸣、打动人心的思想感情基础……”[4]畢淑敏十分愿意用简单而真诚的文字来治愈人们的心灵创伤、诊断人们的精神难题,同时也善于运用清晰的逻辑将自身的思想表露出来,使得文章生发出无限魅力。《精神的三间小屋》作为她的一篇议论性散文,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旨在探讨在物质世界之外的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文章思想通透豁达、语言自然灵动、结构清晰有序,洋溢着美妙的意趣,也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吴丽芳.创作思维·心灵叙事·探索自我——论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问题[J].学术交流,2020(04):178-186+192.

[2]张弛.隐喻理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4):45-47.

[3]刘勇,张飞艳.构建议论文教学的“三间小屋”——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之理性追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5):16-19.

[4]杨玉涵.当代作家毕淑敏及其有关作品的阅读疗愈价值探析[J].图书馆杂志,2022,41(02):57-63.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毕淑敏《毕淑敏心灵独白》视野(2022年21期)2022-12-16善良是颗种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9年33期)2019-11-12善良是颗种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9年34期)2019-10-18讲真话是最宝贵的美德故事家·花开不败(2019年8期)2019-09-10善良是颗种子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19年34期)2019-09-10善良是颗种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19年33期)2019-09-10毕淑敏推出新作《破冰北极点》文学教育(2017年11期)2017-10-23造心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17年5期)2017-05-31造心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16年10期)2017-01-03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海峡姐妹(2016年9期)2016-02-27

推荐访问:小屋 写作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