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起源于公元1907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手编技艺独具特色,融合与展现了巴林左旗的文化,凝聚了巴林左旗一代又一代手编技艺者的智慧和匠心。2018年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对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进行数字化分析,让更多人了解笤帚苗手编技艺,增加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增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推动巴林左旗笤帚苗编制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手编技艺
中图分类号:K878;
G249.27;
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4-0046-04
一、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的现状分析
(一)时代发展下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非遗技艺已难以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和生活需求。为了迎合市场,部分手工艺产品样式呈现同质化倾向,在缺乏传承和创新活力的情况下陷入发展瓶颈。巴林左旗笤帚手编技艺作为一项传统的非遗技艺,在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从事手编技艺的人群较为单一
巴林左旗针对笤帚苗种植产业及笤帚苗手编技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进产品造型和绑扎技术;
组建专业手编团队;
实现由普通笤帚到精品笤帚再到艺术笤帚的转变。但由于手编技艺人人群层次单一、文化程度较低和审美能力有限,制作出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无法迎合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三)手编技艺和产品工艺参差不齐
巴林左旗的笤帚苗手编产品包括清洁用品、精品笤帚、工艺品和保健锤子等多种产品,都是以手工编织的形式制作而成,产品的设计与工艺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造成了产品制作技术不一致、产品外形不统一及产品无法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等现象,而这也是现阶段巴林左旗笤帚苗产品经营所遇到的棘手问题。
(四)缺乏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要在充满地域性和市场性的产品中融人民族文化进行创新转化设计。”然而巴林左旗笤帚苗产品多数是以实用性材料和传统色彩为主,同质化倾向严重,并未体现出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民族文化传承和视觉符号应用方面还有待优化。
(五)傳播受众有限,影响范围较小
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但其手编技艺的传承人多为中老年人,且由于新技术的冲击,传统的手编技艺无法吸引年轻受众的兴趣。低廉的价格及粗糙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年轻群体探求新奇的心理,加之新兴产品对传统技艺产品的冲击,导致笤帚苗手编技艺传承与发展出现局限性。
二、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巴林左旗“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手编技艺独具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着“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如何结合新时代数字化技术,创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对开展区域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对推进赤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进程,提升经济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数字化保护的路径研究
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借助笤帚苗特有的可塑性和天然装饰性,可以在笤帚苗手编技艺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具创意的特色产品。在此基础上,对笤帚苗手编技艺进行数字化转化,用数字技术把其所有的制作工艺和流程记录下来,并对数据进行解构、分析和重组,将笤帚苗手编技艺所具有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一)建立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数据资料库
传统非遗文化保护主要采用的是摄影、录像等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搜集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加上音像复制的失真、录像带的老化等,传统保护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需求,而非遗数据资料库的建立能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
首先是资料获取。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摄影、数字扫描、二维图像处理及三维建模等手段,实现对笤帚苗手编技艺和产品结构信息等高度获取与保存,为笤帚苗手编技艺信息共享、修复、参观及开发利用提供更多准确的数字化素材。其次是资料管理。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数据进行储存,并借助科学管理和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快速检索、调取研究和信息访问等服务;
统筹各类非遗资源,打造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一体的智慧化综合决策咨询服务管理平台,让笤帚苗手编技艺能在平台中得以传承,推动地域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最后是数据转化。利用非遗技艺数字化展现形式,打破传统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丰富非遗的展示手法和传播媒介,使非遗笤帚苗手编技艺与数字化技术更好地融合,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二)建立虚拟的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博物馆
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数字博物馆已成为当下发展的新形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巴林左旗笤帚苗相关产品的各种信息,如图像、影像、声音、技艺等综合起来,使观众能全面地了解有关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并了解其复杂的制作过程。例如,将观众较为感兴趣的产品,以数字藏品模型进行多角度的展示、技艺虚拟演示,并借助虚拟影像技术对手编技艺进行活态展示,实现更为沉浸式的展示效果,让笤帚苗手编技艺能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中栩栩如生。
(三)建立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数字化传习所
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传承人的培养是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核心。传统的手编技艺主要是借助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数字化保护模式,除了能利用文字、图像传播外,还可以利用三维动画、虚拟影像技术加以呈现。例如,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多角度、可视化的展示方式,使展示过程更加简单、生动。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传播的形式,打破以往笤帚苗手编技艺的静态呈现、地域传播、不可移动和难以还原的诸多限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移动端平台展示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笤帚苗手编技艺的学习中,培养当代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四)利用互联网+,开发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产品市场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渗透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中。互联网+发展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对此,笤帚苗手编技艺要学会借助此契机,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交流与传播平台,完成移动端平台的搭建,实现笤帚苗手编技艺多维度的展示和推广。例如,手编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平台可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数字保护系统、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技艺传播和制作系统和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产品在线购买渠道等。还要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趣味,开发新的笤帚苗手编产品,融入当下流行元素,创造年轻人所喜欢的产品,使其具有现代工艺产品特征的同时,又能蕴含区域的民族特点,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品牌培育
1.积极引进与培养笤帚苗手编技艺人才
一是要积极引进人才,将笤帚苗手编技艺的能工巧匠与先进的实体企业融合起来。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使更多笤帚苗手编技艺人能及时掌握市场上较为流行的编织文化和手编技艺,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充实人才队伍,带动笤帚苗手编技艺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要在积极培养数字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养传承人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让非遗传承人既能掌握全面的编织技能,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更好地将其融入到非遗技艺的保护中,激发传承人的热情与积极性,协同完成非遗数字化的保护工作。
2.加大产品的研发创新
在产品研发上,可依托实体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笤帚苗手编技艺的研发平台和技术转化服务平台。通过补助、奖励和竞赛等形式,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工作,不断提高编织产品的档次和技艺。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意识,重视商标的注册与品牌的宣传工作,促进笤帚苗手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将笤帚苗手编技艺与传统的手工艺紧密结合,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增强产品的研发力度,促进产品的创新,适应市场的发展。
(六)丰富笤帚苗手编技艺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产品的灵魂和思想,产品则是传递文化的重要媒介。消费者的需求除了产品的使用功能外,还会对产品的材质、造型、工艺及内涵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进行技术保护、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时,要在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外观和设计内涵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引领时代发展的产品。在非遗传承人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等情况下,手编产品往往需要历经多个步骤才能完成,此过程耗费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消费者并不知晓。鉴于此,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利用移动端的交互了解编织工艺的制作步骤、文化来源等信息,让消费者能从内到外、全面深刻地了解手编产品的各个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归纳与提炼,将传统手编技艺融入到当代生活和文化发展中,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从而实现设计从文化中来,再到文化中去的理念。二者的契合点,通过创新的展示形式彰显出手编技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促使消费者能在触觉、视觉等多感官体验文化中得到精神满足。
(七)提高产品的形式美感和功能创新
巴林左旗笤帚苗能创造出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如笤帚、葫芦以及多种装饰品,且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编织寓意。要想吸引受众的目光,更应该注重产品的形式美感,在满足其基本功能外,探索技艺的创新转化,注重产品审美价值的体现。同時,艺术来源于生活且要高于生活,因此,在产品设计上要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将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融入到笤帚苗手编产品设计中,彰显现代社会对装饰品审美的高形式和高要求,将人的精神意志和文化层次展示出来,打造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编织产品。
四、结语
笤帚苗手编技艺不仅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更是人民的物质文化、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的展现。笤帚苗手编技艺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出现传播缓慢或是衰退现象。要想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要对传统笤帚苗手编技艺实施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下发展潮流和当代审美情趣的产品,并在技艺发展中融入现代化理念,通过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及展示提供数据支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
——————————
参考文献:
〔1〕韦景耀.毛南族花竹帽手编技艺传承与发展新思考[J].歌海,2021(02):51-57.
〔2〕胡继艳.基于文化生态视角的传统手工艺传承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6):43-50.
〔3〕周紫东,周毓华.藏族传统手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西藏山南市泽当镇“泽帖尔”手编技艺的人类学调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5):21-28.
〔4〕翟蕾蕾.新媒体语境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才智,2016(17):232-233.
〔5〕林毅红.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5):116-121.
〔6〕刘鑫,洪毅.浅谈数字化木构的编织节点表现[J].中外建筑,2019(07):48-51.
〔7〕王静.**芨芨草手编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J].**艺术(汉文),2019(05):121-125.
〔8〕文晨,李定芳.绥宁“稻草龙”传统手编技艺及保护现状调研[J].艺术科技,2018,31(12):22-23.
〔9〕毛雪婷.数字化保存:胶南泊里红席手编技艺信息保存框架[J].数码世界,2020(11):198-200.
〔10〕李雪佳,姚卉,马晓君,等.数字化保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编技艺平台创新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03):119-12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Hand-knitted Craft of Broomstick Seedling
of Bahrain Left Banner as an Example
JING Tian-xiao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Broomstick seedling hand-knitted skill of Bahrain Left Banner, originated in 1907 AD, has had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 Its hand-knitted skills with unique features integrate and show cultural development, historical changes and folk characteristics of Bahrain Left Banner and mobilize the wisdom and ingenuity of weavers of many generations. In 2018, it was include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By exploring how to protect broomstick seedling hand-knitted skills in digital ways, we can show broomstick seedling hand-knitted skill of Bahrain Left Banner in the form of mainstream culture. In this way, more people will know and understand broomstick seedling weaving techniques and be more interested in folk culture, which will finall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weaving skills.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and explore new development states to promote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and to better dri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roomstick seedling weaving skills of Bahrain Left Banner.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Broomstick Seedling of Bahrain Left Banner;
Hand-knitted Craft
收稿日期:2023-01-15
作者簡介:井天晓(1988-),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化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与设计、非遗与民俗艺术。
猜你喜欢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艺术评鉴(2016年17期)2016-12-19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3期)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