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
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深入灵魂的大事,扎根和熏染着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和灵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笔者所在校地处城郊接合处,随着当地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外来务工子女的比重逐年增加,这些家长都忙于工作,家庭教育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为了较好地处理这类学生的教育问题,“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新教育模式由此提出。因此,探索与实践城郊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方式有了极大改变,小学数学教师也应顺应形势,积极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接受生活处处是课堂的理念,积极借助不同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针对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初步使学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
一 拓展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指导学习的同时,也应当向学生灌输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及探究意识。在互联网世界,学生的学习资源得到了大幅度拓展,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因而如何在繁多的知识系统中寻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家长陪孩子一起学习。下面,笔者从微课和个性化作业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良好发展。
(一)制作专题微课,翻转课堂
微课教学作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旨在通过改变单纯板书和口头讲解的方式,将小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以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同时也一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课程主题,在家长的协助下,在网上制作针对性强、体量小而精的专题微课,拓展学生学习资源的同时,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主动思考,积极提出疑问,并能借用课本知识解答问题,实现网络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和家校共育。
例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通过直观演示和手动操作,学生已经了解了东、南、西、北等方位的基本含义,初步弄明白了它们的相对性,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位置辨识方位。某小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了专题微课,在屏幕显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给每个省标注不同的颜色,要求学生观察北京的位置,并对其进行高亮和突出显示,提问学生黑龙江在北京的什么方位?河北在北京的什么方位?等等。动图缩小,展示世界地图,南海在澳大利亚的什么方位?我们总是说,中国在北半球,这是怎么划分的?在这段视频的观看中,学生认真回答并进行了总结:方位都应该有一个参照物,当参照物不同时,同一个物体的方位不同,另外,方位也是一个相对的名词,A相对B和B相对A是相对的方位。结合学生制作的专题微课不仅能带给学生动态的数学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听、看、想、答为一体的综合性专题微课课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复杂的数学逻辑计算转换成简单易懂的“故事”形式,有助于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探索的目标,促进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对制作精美的微课,教师要及时在数学学习群发布,从而形成榜样引领的作用,并适时邀请相关家长进行经验介绍,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教学。这不仅能更好地促使孩子与家长进行交流讨论,同时还能加深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最终实现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
(二)制作个性化作业,凸显差异
传统数学作业是课本习题的练习,旨在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在不断地训练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但是小学生的耐心有限,好动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单纯的习题练习会扼杀某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制作个性化作业,不仅能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还能让家长参与进来,使他们在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取得一定学习成果的喜悦。
例如学习合理安排时间时,笔者在数学微信群布置了这样的一项作业:做一道豆豉鲮鱼油麦菜,邀请家长全程陪同,在家长的协助下在网上先学习这道菜的做法,初步估算每个环节的耗时,再根据实际制作过程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家长如何陪伴孩子一起学习的指导工作。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上网查阅洗菜、切菜、炒菜等制作流程,学生A认为:豆豉鲮鱼是罐头,在炒菜的过程中再开盖并使用,可以节约时间;
学生B指出:在烧油的时候,可以快速切葱姜蒜;
学生C则认为:豆豉鲮鱼油麦菜这道菜可以不加葱姜蒜,另外,先放豆豉鲮鱼再放油麦菜,否则会导致油麦菜翻炒过度而失去蔬菜独有的新鲜;
等等。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计划好每个环节的耗时,然后调整自己的制作步骤,以找出最优方式,切菜慢的学生,可以在切菜过程中开始慢火热油,喜欢葱的学生可以在炒菜过程中切些小葱,在不同思维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学生使用的不同时间使作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数学既是一门逻辑严谨的计算学科,又是一门探索类的作业学科。通过个性作业,不但可以有效地促使家长参与教育教学,而且还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時间的可变性及多重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如何安排作业流程才能更有效率,促使学生树立节约时间的观念,在具体的生活观察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推动学生有效运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合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搭建平台,实现深度交流
小学数学既是一门逻辑学科,又是一门历史学科,从古至今,流传了不少数学故事与经典题目,有些题目至今都具有深远价值和讨论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平台,定期在微信数学学**台分享数学历史小故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及人类的文明成果,实现思维的深度交流,同时也给陪伴他们学习的家长创造了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有效加深亲子感情。
(一)研磨经典题目,渗透学科思想
融合数学历史的教学不是单纯给学生讲关于数学的历史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的探索和研究。授课时合理地融合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历史上不少著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这就对数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密切结合教材,用数学历史点缀数学课堂,激发学生产生思考和实践的想法。
例如教完除法运算之后,笔者在课堂引入大约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为了形象展示计算过程,借助微视频及动态PPT显示兔子和鸡抬脚的动作,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经典题目的计算过程。
所以,引入数学历史题目,古为今用,不仅能让学生看到古人的智慧,同时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在渗透学科思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史实材料,渗透人文思想
通过阅读数学历史小故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和数学有关的史实材料。在部分数学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讲授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数学历史小故事,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从人文观点的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历史原因及背景,体验数学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当学生遇到数学难题时,会结合故事背景进行思维转换。通过这一学习形式有效地实现了家校共育,共同打造特色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时需要用到圆周率,通常使用的圆周率取两位小数,即3.14,这个数字是如何得来的?班里的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这一数字的来源,通过讲述使学生明白:正是数学家的不断努力,大家才能享受到今天数学成果下的科技、技术等,数学制定了规则,同时也改变了规则。
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穿插好的数学历史小故事,不仅能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向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数学世界,理解数学发展进程,还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规范他们的数学行为,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他们都能坚持用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由此可见,阅读数学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家校共育的良性循环。
三 记录过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记录性学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笔记习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中,教师课堂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课后引导家长负责监督和指导学生完善记录本,协同培养学生课后记录的习惯。教师定期遴选优秀的学生记录本,拍照展示在数学群中,并给予这部分学生适当的奖励,以形成你追我赶的数学学习氛围。
(一)动手实验,记录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是一门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会下意识地思考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记录发现过程。通过实验和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往往比实验和知识本身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生掌握了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能为后期自己进行数学深入拓展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拓展学习抽屉原理时,笔者通过网络图片展示需要的教学课件。探究问题1:将3根铅笔放入2个文具盒,有几种方法?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铅笔和文具盒动手实验,记录结果是:有2种方法,分别是3和0、1和2。这时笔者提问:通过这2种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有的学生能快速得出有1个文具盒会放进2根铅笔。探究问题2:4根铅笔放3个文具盒,有几种放法?学生以探究问题1为基础,很快得出有4种方法,分别是4、0、0,3、1、0,2、2、0和2、1、1。继续增加铅笔和文具盒,而且是铅笔数量总是比文具盒数量多1个,学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是要放2根铅笔的。笔者要求学生记录发现过程并总结规律,这里的多1、多2、多3……多出来的指的是差还是商?如果换成是鸡蛋放碗里呢?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实践验证,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和家长一起进行家庭动手实验,他们积极开动思维,记录实验过程,进而发现和总结规律。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记录实验过程总结成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只有体会到数学逻辑思维的快乐,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才能建立数学自信,积极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同时能够意识到数学实验不仅仅是课堂实验,还可以是家庭实验,和父母一起探究知识的奥秘,为在生活中下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整理错题,记录思维过程
错题管理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数学题型多样,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更适宜培养他们整理错题的习惯及记录思维过程的学习方法,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的缺陷,并及时进行弥补。此外,引导学生整理错题的过程中还能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批评,进而习得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心态。
随着课程难度的逐步增加,教师往往无法在课堂上抽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手段实施家校共育。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相关整理方法与微课,以供学生课后使用,对部分不懂的地方家长可以根据教师发布的相关学习内容和孩子一起探讨,也可以在线与其他人交流互动,从而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笔者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学生总会忘记除2。针对于此,笔者利用微课进行图形变化讲解,帮助学生温故旧知并记录思考过程。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可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然后及时弥补自己知识学习方面的缺陷。
所以,要求学生整理错题并不意味着错题的反复抄写和辨识,而是要学生在阅读和记录的过程中调整心态,勇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糾正自己的思维误区,以实现数学思维训练的目的。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知识汇总,可以达到家校共育、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递、知识共享、在线互动都变得十分便捷。家长、教师、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分享操作过程,踊跃地展示成果,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互联网+”为抓手,积极开辟家校共育的各种渠道,家校一起分享和分析孩子在校期间及在家中的成长点滴,系统地提升家校互动品质。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家校共育”,在家长的配合下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快速接受数学思想,融入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质量。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生活处处是数学,网络处处有数学,促使学生摒弃厌学心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打造更好的数学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乐小学
猜你喜欢共育家校互联网+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教育(2022年20期)2022-07-05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1年8期)2021-07-19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疯狂英语·初中版(2021年7期)2021-01-21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20年12期)2020-12-14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18年10期)2018-05-14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中国火炬(2010年4期)201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