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莹
一、指引教与学方向,实现清晰化教学
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师生展开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体现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每场教学活动都是有期望的,它直指一定结果的达成,这种结果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即结果,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其修订原则之一就是“坚持目标导向”,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核心素养”“总目标”,以及“学段要求”。那么,指向目标的教学有何意义呢?在教学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有哪些重要的价值?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比作是一艘夜航的轮船,那么教学目标就是茫茫大海中指引方向的灯塔。定好目标,清楚方向,必将照耀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众所周知,统编版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是将“语文要素”进行排列,编者从三年级上册起在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单元页,主要揭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向读者传达本单元鲜明的学习主题和训练目标。有了这一统一、明确的编排要求,教师就要树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双线并行,在目标任务中落实语文要素。例如,备课时,笔者按照“在单元要求中明晰主题和本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教学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设计情境任务运用和实践—在语文园地中实现方法总结”的教学思路设计了教学活动,清晰定位各部分内容后,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和达成的程度,将“单元整体目标”具体落实到了每节课中,有效实现了一课一得、一单元一收获的目标。
单元整体意识树立后,笔者发现各语文要素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了细化,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编者在统编版教材中做了长远细致的安排(如下表所示)。
[教材编排 语文要素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大意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一目标的达成。
特级教师凌宗伟在海沧区“发展中学校提升工程项目”的一次培训中提出:“教师必须明确按照‘我要用什么、我要干什么、我要干到什么程度这三个基本要素制订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一课时,笔者最初制订的教学目标为:“巧用多种方式,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生字,丰富词语积累。”不难发现,这与绝大多数教参书中的教学目标很相似,但对照凌老师的要求,笔者才意识到这样的教学目標设计有“假、大、空”的诟病,落实在具体教学中没有指向性。因此,笔者缩小了教学范围,聚焦重难点,即“通过‘耂的字理溯源,辨析‘考、老、孝等字,并能正确、规范书写‘考字”。这样制订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教师清晰明了地知道了自己要用什么方法,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而学生也能更加清楚自己在本节课中要做什么,要有哪些收获。这样一来,教与学的方向更加清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了。
二、优化教与学环节,实现动态化教学
教学目标会帮助教师清晰地规划教与学的每一步,也会帮助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每一环节。教与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教学环境、教师表现、学生反馈等实时变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紧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优化教与学环节,实施变中不乱的动态化教学。
余文森教授在《课堂教学》中写道:“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范围和难度展开分析,并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掌握情况,在这一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有序的分解和细化,从而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基于此,教师制订目标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需要设置“前置学习”环节。例如,近几年“预学单”的使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还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一课为例,这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既会好奇,又会产生畏难情绪。为了了解学生的前置学习情况,笔者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制订并发布了预学任务单。
《司马光》预学任务单
亲爱的同学,我们即将学习《司马光》一文,快来课前挑战一下吧!比一比谁获得的星星最多。
[挑战任务 评价标准 我的收获 任务一,请圈出以下你会认、会写的生字:司、庭、登、跌、众、弃、持。
圈出2个字,获得☆
圈出3-5个字,获得☆☆
圈出6个字以上,获得☆☆☆ 任务二,我会读课文。
字音正确,获得☆
字音正确、流利,获得☆☆
语句停顿正确,获得☆☆☆ 任务三,我能读懂这个故事的梗概。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获得☆☆☆ 任务四,我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很多不同之处。
能说出自己的发现,获得☆☆☆ ]
在本课中,通过预学任务单这一“前置学习”环节,笔者发现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具备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读对生字;
50%以上的学生在预学任务单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语句停顿掌握不够好;
对文言文的大意和语言特点了解较少,不少学生主动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学习重难点知识。有了这些发现,笔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例如,由古诗的停顿朗读过渡到小古文,让学生借助停顿符号读好停顿,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停顿”这一教学目标;
针对一些重难点,学生采用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有效实现了“能借助反复朗读、注释、插图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感受司马光机智、冷静的良好品质”这一教学目标。在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教学语言,有效实现了动态化的教学。
三、评价教与学效果,实现有效化教学
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标准应以目标为导向,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及的:“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紧扣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指引教学方向,制订教学任务,还能够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展开实践活动。《青蛙写诗》是一年级上册一首生动、活泼的儿童诗,描绘了青蛙在雨天“呱呱”写诗的情景,形象地将小蝌蚪、小泡泡、一串水珠比作诗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结合学段要求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字源识字法认识“串”;
运用生活识字法及反复朗读法认识“雨、诗、要、过、给、当、们、以、成”;
在板书文章标题的过程中,认识“写”字及其偏旁“秃宝盖”。
2.能利用课文信息、插图等,识记逗号、句号及省略号的样子,并辨析。
3.通过范读、分角色读及男女生合作读的方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以目标2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筆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提出的“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要求,通过适时提问“小小青蛙像什么”“一串水珠是什么”等帮助学生识记标点符号;
通过随堂游戏“找到好朋友”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逗号、句号、省略号”的样子。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找出这三种标点符号对应的名称,则表示笔者此环节的教学到位、有效;
若学生的完成程度较差,笔者会立即调整教学内容,采取新的方法进行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达成的学习成果,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目标导向”理念下,学校推出了“让目标发声”活动,以便学生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笔者惊喜地发现,在“目标导向”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更有指向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积极性更高,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学生的学业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教与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最大体现。
目标即结果,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终点。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明确教与学的方向,适时调整、优化了教与学环节,使教与学的目标得以完美落地。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
猜你喜欢教与学教学活动笔者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2年1期)2022-08-19楷书的教与学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4期)2022-05-31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教与学金秋(2021年18期)2021-02-14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11期)2020-11-16老师,别走……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年10期)2020-11-07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4期)2019-09-10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11期)2019-02-17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数学大世界(2017年15期)2017-06-21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3期)2015-03-22